一种采煤机摇臂轴承组冷却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8519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煤机摇臂轴承组冷却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采煤机摇臂轴承组润滑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煤机摇臂轴承组冷却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各厂家采煤机摇臂中多设有润滑装置,对传动系统轴承进行润滑,大多润滑装置,根据采煤机摇臂不同工作姿态,针对特定轴承进行润滑,适应性受到限制。同时润滑装置多采用齿轮泵,受到采煤机摇臂不同姿态的影响,采煤机摇臂的臂身腔润滑油位不断变化,齿轮泵存在吸空风险,且润滑油含杂质较多,齿轮泵故障率较高,影响轴承润滑效果。同时采煤机摇臂中传动系统轴承组冷却主要依靠传动系统传动腔中润滑油流动带走工作热量,冷却效果不尽理想。因此,现如今缺少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一种采煤机摇臂轴承组冷却润滑系统,通过设置冷却润滑装置对直齿传动机构中轴承组进行润滑冷却,提高轴承组使用寿命,使采煤机摇臂工作性能稳定,提高采煤机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煤机摇臂轴承组冷却润滑系统,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设置冷却润滑装置对直齿传动机构中轴承组进行润滑冷却,提高轴承组使用寿命,使采煤机摇臂工作性能稳定,提高采煤机的生产效率,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采煤机摇臂轴承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煤机摇臂壳体、设置在采煤机摇臂壳体内的直齿传动机构和与直齿传动机构传动连接且为直齿传动机构中轴承组进行润滑冷却的冷却润滑装置,所述直齿传动机构与采煤机摇臂壳体之间形成臂身油腔;

所述冷却润滑装置包括设置在采煤机摇臂壳体内且对臂身油腔中的润滑油进行过滤的过滤器机构、与所述过滤器机构输出端连接的双联齿轮泵和对所述双联齿轮泵输出的滑油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通过轴承组润滑油通道网向直齿传动机构中轴承组通入润滑油,所述直齿传动机构与所述双联齿轮泵传动连接且其为所述双联齿轮泵提供动力;

所述轴承组润滑油通道网包括设置在采煤机摇臂壳体上且与所述冷却机构连接的主油道和与主油道连通且为直齿传动机构中轴承组输送润滑油的轴承组润滑通道。

上述的一种采煤机摇臂轴承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过滤器机构包括与臂身油腔低位吸油口连接的第一过滤器和与臂身油腔高位吸油口连接的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均与所述双联齿轮泵连接。

上述的一种采煤机摇臂轴承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直齿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套设在传动轴上的传动齿轮和设置在所述传动齿轮上的轴承组,所述轴承组包括设置在所述传动齿轮一侧且靠近煤臂侧的内侧轴承和设置在所述传动齿轮另一侧且靠近老塘侧的外侧轴承;

所述传动齿轮通过传动部件与所述双联齿轮泵传动连接。

上述一种采煤机摇臂轴承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双联齿轮泵包括第一齿轮泵和第二齿轮泵,且所述第一齿轮泵和第二齿轮泵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齿轮泵的进油口与第一过滤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齿轮泵的进油口与第二过滤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齿轮泵和第二齿轮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冷却机构连接。

上述的一种采煤机摇臂轴承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冷却机构为冷却器,所述冷却器的输入端均与第一齿轮泵的出油口和第二齿轮泵的出油口连接。

上述一种采煤机摇臂轴承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轴承组润滑通道包括与主油道连通且为内侧轴承输送润滑油的内侧油道、与主油道连通的中间贯通油道和与中间贯通油道连通且为外侧轴承输送润滑油的外侧油道,所述中间贯通油道与主油道呈水平垂直布设,所述内侧油道与主油道呈竖向垂直布设,所述外侧油道与内侧油道呈平行布设,所述外侧油道、内侧油道和中间贯通油道在采煤机摇臂壳体同一竖向平面内。

上述一种采煤机摇臂轴承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齿轮泵和第二齿轮泵上均设置有两个进油口和两个出油口;

所述第一齿轮泵上的一个进油口通过第一输油软管与第一过滤器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齿轮泵上的一个出油口通过第二输油软管与第二齿轮泵上的一个进油口连接;

所述第二齿轮泵上的另一个进油口通过第三输油软管与第二过滤器输出端连接,所述二齿轮泵上的一个出油口通过第四输油软管与第一齿轮泵上的另一个进油口连接;

所述第一齿轮泵上的另一个出油口和所述二齿轮泵上的另一个出油口均通过第五输油软管与冷却器的输入端连接。

上述一种采煤机摇臂轴承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齿轮泵上的另一个出油口和所述第二齿轮泵上的另一个出油口与冷却器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单向控制阀。

上述一种采煤机摇臂轴承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双联齿轮泵通过法兰盘与压盖固定连接,所述压盖安装在采煤机摇臂壳体上;

所述传动部件的一端通过平键与所述双联齿轮泵传动连接,所述传动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齿轮齿轮连接。

上述一种采煤机摇臂轴承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直齿传动机构为七级直齿传动机构,所述传动轴、所述传动齿轮和所述轴承组均为七个,所述内侧油道的数量与内侧轴承的数量相同且均为七个,所述中间贯通油道和外侧油道的数量均与外侧轴承的数量相同且均为七个,所述主油道经过内侧油道与内侧轴承连通,所述主油道依次经过中间贯通油道和外侧油道与外侧轴承连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冷却润滑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投入成本较低、安装布设方便。

2、所采用的冷却润滑装置包括过滤器机构、双联齿轮泵和冷却机构,臂身油腔内的润滑油通过过滤器机构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润滑油输送至双联齿轮泵中,当直齿传动机构转动时,直齿传动机构为双联齿轮泵提供动力,使双联齿轮泵进行吸油和排油,双联齿轮泵排出润滑油输送至冷却机构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润滑油通过轴承组润滑油通道网输送至直齿传动机构中轴承组,最后回到臂身油腔,确保直齿传动机构中轴承都能得到润滑和冷却,减少轴承故障率,提高轴承使用寿命,使采煤机摇臂工作性能稳定,提高采煤机的生产效率。

3、所采用的冷却润滑装置轴承冷却和润滑效果好,润滑油可循环利用。所采用的过滤机构对臂身油腔内的润滑油进行过滤,虑出润滑油中杂质,防止大颗粒杂质进入轴承内部对轴承造成损伤;通过设置双联齿轮泵对过滤机构输出的润滑油进行互补,避免双联齿轮泵在臂身腔润滑油位发生变化时,双联齿轮泵存在吸空风险,保证能持续为轴承组润滑油通道网输送润滑油,保证轴承能得到充分的冷却和充分的润滑,使得冷却润滑过程易于实现且实现方便。

4、所采用的双联齿轮泵,双联齿轮泵与直齿传动机构传动连接,通过直齿传动机构为双联齿轮泵提供动力,带动双联齿轮泵完成吸油和排油动作,避免设置带动双联齿轮泵工作的动力装置,成本低。

5、所采用的冷却润滑装置具有节省润滑油,使得对轴承润滑冷却的润滑油重新进入臂身油腔,既便于循环利用,减少润滑油,润滑油又能带走轴承内部的大部分摩擦热,满足轴承的润滑冷却,同时散热效果好,提高轴承使用寿命。

6、本实用新型设计成本低,实现方便,减少了故障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设置冷却润滑装置对直齿传动机构中轴承组进行润滑冷却,提高轴承组使用寿命,使采煤机摇臂工作性能稳定,提高采煤机的生产效率,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轴承组润滑油通道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采煤机摇臂壳体; 2—臂身油腔;

3—内侧轴承; 4—外侧轴承;

5—直齿传动机构; 5-1—第一传动轴; 5-1-1—第一内侧轴承;

5-1-2—第一外侧轴承; 5-2—第二传动轴; 5-2-1—第二内侧轴承;

5-2-2—第二外侧轴承; 5-3—第三传动轴; 5-3-1—第三内侧轴承;

5-3-2—第三外侧轴承; 5-4—第四传动轴; 5-4-1—第四内侧轴承;

5-4-2—第四外侧轴承; 5-5—第五传动轴; 5-5-1—第五内侧轴承;

5-5-2—第五外侧轴承; 5-6—第六传动轴; 5-6-1—第六内侧轴承;

5-6-2—第六外侧轴承; 5-7—第七传动轴; 5-7-1—第七内侧轴承;

5-7-2—第七外侧轴承; 6—外侧油道; 7—内侧油道;

8—中间贯通油道; 9—主油道; 10—轴承组润滑油通道网;

11—第一过滤器; 12—第二过滤器; 13—第一齿轮泵;

14—第二齿轮泵; 15—压盖; 16—传动部件;

17—平键; 18—第三直齿轮; 19—单向控制阀;

20—冷却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采煤机摇臂壳体1、设置在采煤机摇臂壳体1内的直齿传动机构5和与直齿传动机构5传动连接且为直齿传动机构5中轴承组进行润滑冷却的冷却润滑装置,所述直齿传动机构5与采煤机摇臂壳体1之间形成臂身油腔2;

所述冷却润滑装置包括设置在采煤机摇臂壳体1内且对臂身油腔2中的润滑油进行过滤的过滤器机构、与所述过滤器机构输出端连接的双联齿轮泵和对所述双联齿轮泵输出的滑油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通过轴承组润滑油通道网10向直齿传动机构5中轴承组通入润滑油,所述直齿传动机构5与所述双联齿轮泵传动连接且其为所述双联齿轮泵提供动力;

所述轴承组润滑油通道网10包括设置在采煤机摇臂壳体1上且与所述冷却机构连接的主油道9和与主油道9连通且为直齿传动机构5中轴承组输送润滑油的轴承组润滑通道。

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机构包括与臂身油腔2低位吸油口连接的第一过滤器11和与臂身油腔2高位吸油口连接的第二过滤器12,所述第一过滤器11和第二过滤器12均与所述双联齿轮泵连接。

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过滤器11和第二过滤器12分别与臂身油腔2低位吸油口和臂身油腔2高位吸油口连接,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过滤器11和第二过滤器12对臂身油腔2的润滑油进行过滤,虑出润滑油中杂质,防止大颗粒杂质进入轴承内部对轴承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当臂身油腔2液位发生变化时,不论臂身油腔2润滑油油位高低都能进入第一齿轮泵13和第二齿轮泵14,保证轴承的润滑冷却效果。

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第一过滤器11和第二过滤器12均为强磁管路过滤器,所述强磁管路过滤器由采用高矫顽力的强磁性材料与阻拦过滤网组合而成,具有在瞬间液流冲击或高流速状态下,吸附微米级的铁磁性污染物的能力,从而避免双联齿轮泵的卡死或摩擦时的磨损,进而保护轴承,延长双联齿轮泵使用寿命,增强所述冷却润滑装置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直齿传动机构5包括传动轴、套设在传动轴上的传动齿轮和设置在所述传动齿轮上的轴承组,所述轴承组包括设置在所述传动齿轮一侧且靠近煤臂侧的内侧轴承3和设置在所述传动齿轮另一侧且靠近老塘侧的外侧轴承4;

所述传动齿轮通过传动部件16与所述双联齿轮泵传动连接,且所述传动齿轮通过传动部件16为所述双联齿轮泵提供动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双联齿轮泵包括第一齿轮泵13和第二齿轮泵14,且所述第一齿轮泵13和第二齿轮泵14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齿轮泵13的进油口与第一过滤器1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齿轮泵14的进油口与第二过滤器1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齿轮泵13和第二齿轮泵14的出油口与所述冷却机构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机构为冷却器20,所述冷却器20的输入端均与第一齿轮泵13的出油口和第二齿轮泵14的出油口连接。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轴承组润滑通道包括与主油道9连通且为内侧轴承3输送润滑油的内侧油道7、与主油道9连通的中间贯通油道8和与中间贯通油道8连通且为外侧轴承4输送润滑油的外侧油道6,所述中间贯通油道8与主油道9呈水平垂直布设,所述内侧油道7与主油道9呈竖向垂直布设,所述外侧油道6与内侧油道7呈平行布设,所述外侧油道6、内侧油道7和中间贯通油道8在采煤机摇臂壳体1同一竖向平面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泵13和第二齿轮泵14上均设置有两个进油口和两个出油口;

所述第一齿轮泵13上的一个进油口通过第一输油软管与第一过滤器11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齿轮泵13上的一个出油口通过第二输油软管与第二齿轮泵14上的一个进油口连接;

所述第二齿轮泵14上的另一个进油口通过第三输油软管与第二过滤器12输出端连接,所述二齿轮泵14上的一个出油口通过第四输油软管与第一齿轮泵13上的另一个进油口连接;

所述第一齿轮泵13上的另一个出油口和所述二齿轮泵14上的另一个出油口均通过第五输油软管与冷却器20的输入端连接。

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第一齿轮泵13的进油口和出油口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三通接头,使得所述第一齿轮泵13具有两个进油口和两个出油口,所述第一齿轮泵13上的两个进油口和两个出口分别为进油口A1、进油口B1、出油口C1和出油口D1;所述第二齿轮泵14的进油口和出油口上分别设置有第二三通接头,使得所述第二齿轮泵14具有两个进油口和两个出油口,所述第二齿轮泵14的两个进油口和两个出口分别为进油口A2、进油口B2、出油口C2和出油口D2;

所述第一齿轮泵13上的进油口A1通过所述第一输油软管与第一过滤器11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齿轮泵13上的出油口D1通过所述第二输油软管与第二齿轮泵14上的进油口B2连接,所述第二齿轮泵14上的进油口A2通过所述第三输油软管与第二过滤器12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齿轮泵14上的出油口D2通过第四输油软管与第一齿轮泵13上的进油口B1连接,分别对第一过滤器11和第二过滤器12输出的润滑油进行互补,避免第一齿轮泵13或第二齿轮泵14在臂身腔润滑油位发生变化时,第一齿轮泵13或第二齿轮泵14存在吸空风险,保证能持续为轴承组润滑油通道网11输送润滑油,保证轴承能得到充分的冷却和充分的润滑,使得冷却润滑过程易于实现且实现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泵13上的另一个出油口和所述第二齿轮泵14上的另一个出油口与冷却器20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单向控制阀19。

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第一齿轮泵13上的出油口C1和所述第二齿轮泵14上的出油口C2与冷却器20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单向控制阀19。

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第五输油软管和单向控制阀19的数量为均两个,两个所述单向控制阀19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五输油软管上,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操作单向控制阀19,所述单向控制阀19的打开控制第一齿轮泵13和第二齿轮泵14工作输送润滑油,所述单向控制阀19的关闭控制第一齿轮泵13和第二齿轮泵14停止输送润滑油。

本实施例中,所述双联齿轮泵通过法兰盘与压盖15固定连接,所述压盖15安装在采煤机摇臂壳体1上;

所述传动部件16的一端通过平键17与所述双联齿轮泵传动连接,所述传动部件16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齿轮齿轮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直齿传动机构5为七级直齿传动机构,所述传动轴、所述传动齿轮和所述轴承组均为七个,所述内侧油道7的数量与内侧轴承3的数量相同且均为七个,所述中间贯通油道8和外侧油道6的数量均与外侧轴承4的数量相同且均为七个,所述主油道9经过内侧油道7与内侧轴承3连通,所述主油道9依次经过中间贯通油道8和外侧油道6与外侧轴承4连通。

实际使用过程中,七个所述传动轴分别为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一传动轴5-1、第二传动轴5-2、第三传动轴5-3、第四传动轴5-4、第五传动轴5-5、第六传动轴5-6和第七传动轴5-7;

七个所述传动齿轮分别为套设在第一传动轴5-1、第二传动轴5-2、第三传动轴5-3、第四传动轴5-4、第五传动轴5-5、第六传动轴5-6和第七传动轴5-7上且依次啮合连接的第一直齿轮、第二直齿轮、第三直齿轮18、第四直齿轮、第五直齿轮、第六直齿轮和第七直齿轮;

七个所述内侧轴承3分别为设置在所述第一直齿轮一侧且靠近煤臂侧、所述第二直齿轮一侧且靠近煤臂侧、所述第三直齿轮一侧且靠近煤臂侧、所述第四直齿轮一侧且靠近煤臂侧、所述第五直齿轮一侧且靠近煤臂侧、所述第六直齿轮一侧且靠近煤臂侧和所述第七直齿轮一侧且靠近煤臂侧的第一内侧轴承5-1-1、第二内侧轴承5-2-1、第三内侧轴承5-3-1、第四内侧轴承5-4-1、第五内侧轴承5-5-1、第六内侧轴承5-6-1和第七内侧轴承5-7-1;

七个所述外侧轴承4分别为设置在所述第一直齿轮另一侧且靠近老塘侧、所述第二直齿轮另一侧且靠近老塘侧、所述第三直齿轮另一侧且靠近老塘侧、所述第四直齿轮另一侧且靠近老塘侧、所述第五直齿轮另一侧且靠近老塘侧、所述第六直齿轮一侧另一侧且靠近老塘侧和所述第七直齿轮另一侧且靠近老塘侧的第一外侧轴承5-1-2、第二外侧轴承5-2-2、第三外侧轴承5-3-2、第四外侧轴承5-4-2、第五外侧轴承5-5-2、第六外侧轴承5-6-2和第七外侧轴承5-7-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部件16的一端通过平键17与第一齿轮泵13和第一齿轮泵13传动连接,所述传动部件16的另一端与第三直齿轮18齿轮连接,第三直齿轮18的转动通过传动部件16为第一齿轮泵13和第一齿轮泵13提供动力,从而使第一齿轮泵13和第一齿轮泵13工作,使第一齿轮泵13和第一齿轮泵13完成吸油和排油动作,避免设置带动双联齿轮泵工作的动力装置,成本低。

实际使用过程中,七个所述中间贯通油道8分别为水平垂直连接于主油道9的第一中间贯通油道、第二中间贯通油道、第三中间贯通油道、第四中间贯通油道、第五中间贯通油道、第六中间贯通油道和第七贯通油道,七个所述内侧油道7分别为竖向垂直连接于主油道9的第一内侧油道、第二内侧油道、第三内侧油道、第四内侧油道、第五内侧油道、第六内侧油道和第七内侧油道,所述第一内侧油道、所述第二内侧油道、所述第三内侧油道、所述第四内侧油道、所述第五内侧油道、所述第六内侧油道和所述第七内侧油道分别与第一内侧轴承5-1-1、第二内侧轴承5-2-1、第三内侧轴承5-3-1、第四内侧轴承5-4-1、第五内侧轴承5-5-1、第六内侧轴承5-6-1和第七内侧轴承5-7-1连通;

七个所述外侧油道6分别为竖向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中间贯通油道、所述第二中间贯通油道、所述第三中间贯通油道、所述第四中间贯通油道、所述第五中间贯通油道、所述第六中间贯通油道和所述第七贯通油道的第一外侧油道、第二外侧油道、第三外侧油道、第四外侧油道、第五外侧油道、第六外侧油道和第七外侧油道,所述第一外侧油道、所述第二外侧油道、所述第三外侧油道、所述第四外侧油道、所述第五外侧油道、所述第六外侧油道和所述第七外侧油道分别与第一外侧轴承5-1-2、第二外侧轴承5-2-2、第三外侧轴承5-3-2、第四外侧轴承5-4-2、第五外侧轴承5-5-2、第六外侧轴承5-6-2和第七外侧轴承5-7-2连通。

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冷却器20的输出端通过第六输油软管与主油道9连接,使冷却器20冷却的润滑油通过主油道9输送至所述轴承组润滑通道,对内侧轴承7和外侧轴承6进行润滑和冷却,确保内侧轴承7和外侧轴承6正常工作,减少内侧轴承7和外侧轴承6接触表面的摩擦和磨损,减少故障率。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当臂身油腔2中的油位较低时,所述臂身油腔2低位吸油口的润滑油通过第一过滤器11进行过滤,经过第一过滤器11过滤的润滑油通过所述第一输油软管输送至第一齿轮泵13上的进油口A1,第一齿轮泵13在第三直齿轮18带动下进行工作,将进入第一齿轮泵13中的润滑油通过第一齿轮泵13上的出油口D1排出润滑油,第一齿轮泵13上的出油口D1排出的润滑油通过所述第二输油软管和第二齿轮泵14上的进油口B2进入第二齿轮泵14,第二齿轮泵14在第三直齿轮18带动下进行工作,将进入第二齿轮泵14中的润滑油通过第二齿轮泵14上的出油口C2排出润滑油,第二齿轮泵14上的出油口C2排出的润滑油输送至冷却器20;

当臂身油腔2中的油位较高时,臂身油腔2高位吸油口的润滑油通过第二过滤器12进行过滤,经过第二过滤器12过滤的润滑油通过所述第三输油软管输送至第二齿轮泵14上的进油口A2,第二齿轮泵14在第三直齿轮18带动下进行工作,将进入第二齿轮泵14中的润滑油通过第二齿轮泵14上的出油口D2排出润滑油,第二齿轮泵14上的出油口D2排出的润滑油通过所述第四输油软管和第一齿轮泵13上的进油口B1进入第一齿轮泵13,第一齿轮泵13在第三直齿轮18带动下进行工作,将进入第一齿轮泵13中的润滑油通过第一齿轮泵13上的出油口C1排出润滑油,第一齿轮泵13上的出油口C1排出的润滑油输送至冷却器20,经过冷却器20的冷却,将冷却后的润滑油通过所述第六输油软管输送至主油道9,主油道9中的润滑油依次通过竖向垂直于主油道9的第一内侧油道、第二内侧油道、第三内侧油道、第四内侧油道、第五内侧油道、第六内侧油道和第七内侧油道分别为第一内侧轴承5-1-1、第二内侧轴承5-2-1、第三内侧轴承5-3-1、第四内侧轴承5-4-1、第五内侧轴承5-5-1、第六内侧轴承5-6-1和第七内侧轴承5-7-1进行润滑和冷却,润滑油重新回到臂身润滑腔2中,以便于循环利用;同时,主油道9的润滑油通过水平垂直于主油道9所述第一中间贯通油道、所述第二中间贯通油道、所述第三中间贯通油道、所述第四中间贯通油道、所述第五中间贯通油道、所述第六中间贯通油道和所述第七贯通油道进入第一外侧油道、第二外侧油道、第三外侧油道、第四外侧油道、第五外侧油道、第六外侧油道和第七外侧油道连通,使得主油道9的润滑油进入第一外侧轴承5-1-2、第二外侧轴承5-2-2、第三外侧轴承5-3-2、第四外侧轴承5-4-2、第五外侧轴承5-5-2、第六外侧轴承5-6-2和第七外侧轴承5-7-2,为第一外侧轴承5-1-2、第二外侧轴承5-2-2、第三外侧轴承5-3-2、第四外侧轴承5-4-2、第五外侧轴承5-5-2、第六外侧轴承5-6-2和第七外侧轴承5-7-2进行润滑和冷却,润滑油重新回到臂身润滑腔2中,既便于循环利用,减少润滑油,润滑油又能带走轴承内部的大部分摩擦热,满足轴承的润滑冷却,同时散热效果好,提高轴承使用寿命,减少了故障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补偿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