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变速器输出轴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4791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变速器输出轴装配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变速器装配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变速器输出轴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参见图1,市场上常见的一种汽车变速器输出轴装配结构,其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的大锥端相向地分别支撑于变速器后箱体8和变速器前箱体9的装配孔之中,输出轴1两端分别装配于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的内孔之中,在变速器后箱体8装配孔的右端面与前锥轴承2的左端面之间装配有调整垫片5。其装配过程是,先将除调整垫片5之外的其它零件按照图1所示装配在一起,即先将前锥轴承2、后锥轴承3和输出轴1装配在一起,再将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分别支撑于变速器后箱体8和变速器前箱体9的装配孔之中;接着,将变速器前箱体9的左下端面与变速器后箱体8的右下端面压紧,并分别测量后锥轴承3的左端面与变速器前箱体9的左下端面之间的左端面轴向距离S2和变速器后箱体8的装配孔右端面与变速器前箱体9的左下端面的右端面轴向距离S3,再计算出左端面轴向距离S2和右端面轴向距离S3之差的差值S1(该差值S1反映了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的预紧量值,也是选定调整垫片5的轴向值的参考值,下同),并根据该差值S1来选定其轴向尺寸比该差值S1小0.1毫米的调整垫片5,并将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以及输出轴1拆下,将调整垫片5装配于变速器后箱体8的装配孔之中,再将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以及输出轴1按照上述进行重新装配。

由上述可知,现有技术的汽车变速器输出轴装配结构存在如下缺陷;

1、要通过二次测量、一次计算,才能得出反映了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的预紧量值的差值S1,测量比较复杂,且二次测量有累计误差,测量精度较差。

2、需要将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以及输出轴1先装配在一起后并装配在变速器后箱体8和变速器前箱体9之后才能进行二次测量、一次计算,得出差值S1,选定调整垫片5后,需要将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以及输出轴1从变速器后箱体8和变速器前箱体9拆下并将调整垫片5装配后,再重复将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以及输出轴1装配在变速器后箱体8和变速器前箱体9上,装配过程繁琐,费时费力。

3、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的预紧力施加载体为变速器后箱体8,变速器后箱体8通常为铝合金,受力变形大,导致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的实际预紧量控制不够精确。

4、调整垫片5与后锥轴承3及变速器后箱体8三者装配时,调整垫片5易发生偏斜导致后锥轴承3和变速器后箱体8导向定位困难,装配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测量比较容易的汽车变速器输出轴装配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变速器输出轴装配结构,包括;输出轴、前锥轴承、包含后锥轴承内圈的后锥轴承、调整垫片和设有装配孔的变速器后箱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轴承隔套、垫片定位轴套和锁紧件,

所述输出轴上设有限位部,

所述调整垫片上设有安装孔,

所述变速器后箱体上的装配孔为通孔,

所述前锥轴承、轴承隔套、后锥轴承由左至右依次装配于变速器后箱体的装配孔中,

所述输出轴的左侧部分由左至右穿过前锥轴承、轴承隔套和后锥轴承的内孔并伸出于后锥轴承之外且其限位部的左端面位于后锥轴承的后锥轴承内圈之内,所述调整垫片、垫片定位轴套和锁紧件由右至左依次装配于齿轮轴向外伸出的左侧部分上且调整垫片径向位于后锥轴承内圈内,轴向位于输出轴的限位部的左端面与垫片定位轴套的右端面之间,所述调整垫片与输出轴径向间隙配合,所述垫片定位轴套与输出轴径向间隙配合,所述前锥轴承和后锥轴承的小端相向。

进一步地,所述前锥轴承还包括前锥轴承外圈,所述后锥轴承还包括后锥轴承外圈,所述前锥轴承的前锥轴承外圈和后锥轴承的后锥轴承外圈与轴承隔套刚性连接。

再进一步地,所述轴承隔套由钢材制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轴承隔套由65Mn钢或者20CrMnTi钢制成。

又进一步地,所述锁紧件为锁紧螺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含如下有益效果:

1、能够通过一次性测量输出轴的限位部的左端面与垫片定位轴套右端面之间的实际距离值(该实际距离值反映了前锥轴承和后锥轴承的预紧量,下同)来选定轴向尺寸能够符合前锥轴承和后锥轴承的预紧量的调整垫片,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二次测量所产生的累计误差,实现对前锥轴承和后锥轴承的预紧量的精确控制,测量比较容易、预紧量的控制比较精确。

2、承调整垫片通过锁紧件锁紧,解决了调整垫片偏斜产生的装配困难问题。

3、安装整垫片只需要卸下垫片定位轴套和锁紧件。因而拆卸、装配比较简单容易,并能够节约人力和时间、装配调整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汽车变速器输出轴装配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调整垫片的装配位置示意图;

图4是前锥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后锥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2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变速器输出轴装配结构,包括;输出轴1、前锥轴承2、包含后锥轴承内圈c的后锥轴承3、调整垫片5和设有装配孔e的变速器后箱体8。由图2至图5可知,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轴承隔套4、垫片定位轴套6和锁紧件7,所述输出轴1上设有限位部1-1,所述调整垫片5上设有安装孔5-1,所述变速器后箱体8上的装配孔e为通孔,所述前锥轴承2、轴承隔套4、后锥轴承3由右至左依次装配于变速器后箱体8的装配孔e中,所述输出轴1的左侧部分由右至左穿过前锥轴承2、轴承隔套4和后锥轴承3的内孔并伸出于后锥轴承3之外且其限位部1-1的左端面位于后锥轴承3的后锥轴承内圈c之内,所述调整垫片5、垫片定位轴套6和锁紧件7由右至左依次装配于输出轴1向外伸出于后锥轴承3的左侧部分上且调整垫片5径向位于后锥轴承内圈c内,轴向位于齿轮轴1的限位部1-1的左端面与垫片定位轴套6的右端面之间,所述调整垫片5与输出轴1径向间隙配合,所述垫片定位轴套6与输出轴1径向间隙配合,所述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的小端相向。这样一来,就能够将除调整垫片5之外的其它零件首先按照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装配到位,然后测量输出轴1的限位部1-1的左端面与垫片定位轴套6右端面之间的实际距离值S4(该实际距离值S4反映了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的预紧量,下同),并根据该实际距离值选定其轴向尺寸小于该实际距离值约0.1毫米的调整垫片5,再取下垫片定位轴套6和锁紧件7,将选定的调整垫片5装配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最后再将垫片定位轴套6和锁紧件7装配到位并拧紧、完成装配和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的预紧量的控制。可见,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一次性测量反映了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的预紧量的齿轮轴1的限位部1-1的左端面与垫片定位轴套6的右端面之间的实际距离值S4来一次性选定轴向尺寸能够符合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的预紧量的调整垫片5,不仅避免了现有技术多次测量产生的累计误差,实现对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的预紧量的精确控制。而且,测量比较简单、容易。同时,使调整垫片5的安装也比较方便容易。此外,通过垫片定位轴套6和锁紧件7锁紧调整垫片5,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调整垫片5偏斜所产生的装配困难的问题。再有,调整垫片5径向位于后锥轴承内圈c内,轴向位于输出轴1的限位部1-1的左端面与垫片定位轴套6的右端面之间,调整垫片5在径向和轴向均受到约束定位。这就规避了现有技术中调整垫片5放置在后锥轴承3的右端面与变速器后箱体8的装配孔的左端面之间,调整垫片5的径向移动未受限制,而可能偏斜并径向超越后锥轴承3的后锥轴承外圈d,所导致的变速器后箱体8装配困难的问题。

由图2至图5可知,所述前锥轴承2还包括前锥轴承外圈b,所述后锥轴承3还包括后锥轴承外圈d,所述前锥轴承2的前锥轴承外圈b和后锥轴承3的后锥轴承外圈d与轴承隔套4刚性连接,即它们之间端面接触。这样一来,就可以使锁紧件7的拧紧力通过垫片定位轴套6传递至后锥轴承3和调整垫片5。于是,能够通过选择调整垫片5的厚度,即可控制后锥轴承3的左右移动量,达到合理选择预紧量的目的。

所述轴承隔套4由钢材制成。这使得轴承隔套4的刚度较好,变形较小,有利于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预紧量的精确控制。

所述轴承隔套4可以由65Mn钢或者20CrMnTi钢制成。这使得轴承隔套4的刚度更好,变形更小,更有利于前锥轴承2和后锥轴承3预紧量的精确控制。

由图2至图5可知,所述锁紧件7为锁紧螺母。这使得锁紧件7的结构比较简单、加工制造比较容易、锁紧可靠,不易变形脱落。

本实用新型装配和调整过程如下;

1、将前锥轴承2压装在输出轴1上,轴承隔套4空套在输出轴11上并与前锥轴承2接触。

2、将后锥轴承3压装在输出轴1上并与轴承隔套4接触。

3、通过测量输出轴1的限位部1-1的左端面与垫片定位轴套6的右端面之间的实际距离值S4,选择所需调整垫片5空套到输出轴1上并与垫片定位轴套6接触,通过锁紧件7将上述所有零件拧紧,此时锁紧件7的拧紧力通过垫片定位轴套6传递至后锥轴承3和调整垫片5。因此通过选择调整垫片5的厚度,即可控制后锥轴承的左右移动量,达到合理选择预紧量的目的。

4、最后将上述所有零件整体压入变速器后箱体8的装配孔e内,完成装配。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