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螺母转动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6204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中间螺母转动连接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中间螺母转动连接件。



背景技术:

连接件通常用于两个物体之间的连接,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其使用方便,迅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现有的连接件连接间距不可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申请人之前申请了一种上螺下锁可调式连接件[申请号:201610266247.7],包括上连接棒和下连接棒,所述的上连接棒内螺接有插接件,所述的下连接棒设有卡接机构,当上连接棒内的插接件插入到卡接机构中时,旋转插接件从而调节插接件在上连接棒中的位置能使插接件与卡接机构卡接固定。本实用新型便于机械化操作进行连接,且连接距离可调,能起到抗拔抗压的双重效果,连接牢固可靠。

但是,上述方案也有美中不足之处,用机械化工具操作插接件时,由于机械化工具的机械手等的操作范围在上连接棒和下连接棒之间,因此空间较小,操作时精度要求高,导致在一些狭小空间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中间螺母转动连接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中间螺母转动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所述的第一连接体的一端螺接有一个插接头,第二连接体内设有弹性卡接组件,第二连接体的端部螺接有一个中间螺母,弹性卡接组件抵靠在中间螺母上与中间螺母卡接,插接头能插入穿过中间螺母并插入到弹性卡接组件中与弹性卡接组件形成卡接配合,所述的第一连接体的外壁螺接有一个能在转动过程中与中间螺母贴紧从而带动中间螺母往进入第二连接体内部的方向转动并拉动插接头进入到第二连接体内从而改变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之间距离的并紧螺母。

在上述的中间螺母转动连接件中,所述的并紧螺母外壁设有能与拧紧工具相配适的凹凸结构。

在上述的中间螺母转动连接件中,所述的凹凸结构为螺纹或凹凸齿或横截面为多边形的定位柱。

在上述的中间螺母转动连接件中,所述的并紧螺母还能二次独立转动并为中间螺母提供预紧力从而消除中间螺母与第二连接体之间的螺纹间隙。

在上述的中间螺母转动连接件中,所述的第一连接体端部具有插接头连接腔,插接头与插接头连接腔螺接,所述的第二连接体的端部具有卡接腔,弹性卡接组件放置在卡接腔内,中间螺母与卡接腔螺接且中间螺母压设在弹性卡接组件上。

在上述的中间螺母转动连接件中,所述的弹性卡接组件包括柱形弹簧、垫圈以及由若干卡片沿周向均匀排列形成环形结构的卡环,其中柱形弹簧放置在卡接腔底部,垫圈压设在柱形弹簧上,卡环压设在垫圈上且卡环上表面与中间螺母底部卡接。

在上述的中间螺母转动连接件中,所述的插接头包括一体成型的卡接头、引导柱和螺接头,卡接头与引导柱之间具有卡接台阶,卡接台阶与卡环卡接配合,螺接头与第一连接体上的插接头连接腔螺接。

在上述的中间螺母转动连接件中,在引导柱和螺接头之间设有一个横截面为多边形的柱形扳手部,所述的柱形扳手部突出于引导柱外壁。

在上述的中间螺母转动连接件中,所述的中间螺母靠近并紧螺母的一端具有一个呈环形的并紧驱动环,当并紧螺母转动至与并紧驱动环贴合后,所述的并紧螺母能带动并紧驱动环转动从而带动中间螺母转动。

在上述的中间螺母转动连接件中,所述的第一连接体具有插接头连接腔的一端膨大后呈圆柱状的螺接端,且在该螺接端的外壁具有从端口延伸到底部的外螺纹,所述的并紧螺母与螺接端外壁螺接。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能用工具快速的实现两个连接体之间的距离调整,施工方便,效率高,且能实现两个连接体之间无缝连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和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并紧螺母与中间螺母并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第一连接体1、第二连接体2、插接头3、弹性卡接组件4、中间螺母5、并紧螺母6、插接头连接腔7、卡接腔8、柱形弹簧9、垫圈10、卡片11、卡环12、卡接头13、引导柱14、螺接头15、卡接台阶16、柱形扳手部17、并紧驱动环18、螺接端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中间螺母转动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体1和第二连接体2,所述的第一连接体1的一端螺接有一个插接头3,第二连接体2内设有弹性卡接组件4,第二连接体2的端部螺接有一个中间螺母5,弹性卡接组件4抵靠在中间螺母5上与中间螺母卡接,插接头3能插入穿过中间螺母5并插入到弹性卡接组件4中与弹性卡接组件4形成卡接配合,结合图2所示,所述的第一连接体1的外壁螺接有一个能在转动过程中与中间螺母5贴紧从而带动中间螺母5往进入第二连接体2内部的方向转动并拉动插接头3进入到第二连接体2内从而改变第一连接体1和第二连接体2之间距离的并紧螺母6。

并紧螺母6在第二连接体2外部,机械手操作范围大,不会受第一连接体1和第二连接体2之间的空间影响,操作效率高。

并紧螺母6外壁设有能与拧紧工具相配适的凹凸结构,凹凸结构为螺纹或凹凸齿或横截面为多边形的定位柱。拧紧工具可以是自动化拧紧设备,如机械手,也可以是扳手等,螺纹或凹凸齿或横截面为多边形的定位柱可以根据机械手或扳手的结构做具体设置,从而配合机械手或扳手与并紧螺母6外壁形成定位,对并紧螺母6能形成转动即可。

并紧螺母6还能二次独立转动并为中间螺母5提供预紧力从而消除中间螺母5与第二连接体2之间的螺纹间隙。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由于中间螺母5与第二连接体2用螺纹连接,而螺纹具有间隙,也就是说,中间螺母5即便全部螺入到第二连接体2中,中间螺母5在与螺纹竖直的方向上有一小段自由行程,本申请中所述的并紧螺母6能二次独立转动,是指图2所示中并紧螺母6将中间螺母5压到第二连接体2内部时,并紧螺母6可以继续压紧将中间螺母5与第二连接体2之间的螺纹间隙消除,插接头3和中间螺母5之间也就不会出现间隙,第一连接体1与第二连接体2实现无间隙连接,更稳定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体1端部具有插接头连接腔7,插接头3与插接头连接腔7螺接,所述的第二连接体2的端部具有卡接腔8,弹性卡接组件4放置在卡接腔8内,中间螺母5与卡接腔8螺接且中间螺母5压设在弹性卡接组件4上。

弹性卡接组件4包括柱形弹簧9、垫圈10以及由若干卡片11沿周向均匀排列形成环形结构的卡环12,其中柱形弹簧9放置在卡接腔8底部,垫圈10压设在柱形弹簧9上,卡环12压设在垫圈10上且卡环12上表面与中间螺母5底部卡接。卡环12的具体结构与本申请人之前申请的申请号为201510313173.3,名称为用于预制件的连接件中的卡圈的结构相同。

插接头3包括一体成型的卡接头13、引导柱14和螺接头15,卡接头13与引导柱14之间具有卡接台阶16,卡接台阶16与卡环12卡接配合,螺接头15与第一连接体1上的插接头连接腔7螺接。在引导柱14和螺接头15之间设有一个横截面为多边形的柱形扳手部17,所述的柱形扳手部17突出于引导柱14外壁。

中间螺母5靠近并紧螺母6的一端具有一个呈环形的并紧驱动环18,当并紧螺母6转动至与并紧驱动环18贴合后,所述的并紧螺母6能带动并紧驱动环18转动从而带动中间螺母5转动。并紧驱动环18的外径显然要大于中间螺母的外径,用于增加与并紧螺母6之间的摩擦力,使并紧螺母6能快速的带动中间螺母5转动。

第一连接体1具有插接头连接腔7的一端膨大后呈圆柱状的螺接端19,且在该螺接端19的外壁具有从端口延伸到底部的外螺纹,所述的并紧螺母6与螺接端19外壁螺接。也就是说,并紧螺母6能沿着螺接端19上下运动,当并紧螺母6远离中间螺母5运动后并露出插接头3的柱形扳手部17后,可用扳手与柱形扳手部17结合,转动插接头3,使插接头3往第一连接体1内部转动,使插接头3与卡环12之间的间隙消除。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如图1所示,柱形弹簧9、垫圈10、和卡环12依次放入到第二连接体2的卡接腔8内,中间螺母5螺入到卡接腔8中一部分至与卡环12接触后停止螺入,插接头3的螺接头15螺入到第一连接体1的插接头连接腔7中的合适位置,螺接头15与插接头连接腔7底部留出适当位置,一般为几毫米,具体是工况而定,一般在1-2mm之间即可,卡接头13穿过中间螺母5和卡环12后,卡接头13的卡接台阶16与卡环12形成卡接,此时第一连接体1和第二连接体2形成卡接。

之后,结合图2所示,当需要调整第一连接体1和第二连接体2之间的距离时,用工具转动并紧螺母6,并紧螺母6与并紧驱动环18贴紧后产生摩擦力驱动中间螺母5转动,中间螺母5再进入卡接腔8中,压紧卡环12和柱形弹簧9,卡环12拉动插接头3,中间螺母5进入到卡接腔8的程度可视第一连接体1和第二连接体2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

当中间螺母5完全进入到卡接腔8中时,第一连接体1和第二连接体2之间的距离为最小,如果要消除卡环12和插接头3之间的间隙,可先用工具向远离中间螺母5的方向转动并紧螺母6,露出柱形扳手部17,用扳手或其他工具转动插接头3,然后并紧螺母6再次向靠近中间螺母5的方向转动,压紧中间螺母5,形成二次独立转动,从而消除中间螺母5与卡接腔8之间的螺纹间隙,第一连接体1和第二连接体2实现无缝连接。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第一连接体1、第二连接体2、插接头3、弹性卡接组件4、中间螺母5、并紧螺母6、插接头连接腔7、卡接腔8、柱形弹簧9、垫圈10、卡片11、卡环12、卡接头13、引导柱14、螺接头15、卡接台阶16、柱形扳手部17、并紧驱动环18、螺接端19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