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柄双控恒温衡压阀芯及其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0742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柄双控恒温衡压阀芯及其水龙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水暖器材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双柄双控恒温衡压阀芯及其水龙头。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用水的水龙头大多采用了冷热水龙头,在使用普通水龙头时,由于调节好的水温受冷、热水供水水压的变化,极易造成所供混合水的水温出现忽冷忽热的骤变波动,特别是沐浴时,使用者立刻感到冰冷,会造成身体不适应的感觉,并且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恒温衡压龙头由于节水环保而受到人们的推广,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各种场合的洗浴供水系统中,恒温衡压龙头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普通阀芯因进水压力变化或进水温度不稳定造成的出水温度忽冷忽热的问题,安全防烫,能够对供水压力变化自动补偿且能够稳定出水温度。

但目前市场上水龙头,大都结构复杂、成本高,造成加工工艺繁琐,加工困难,而且价格普遍比较高,难以推广和普及应用;虽对供水压力变化能够进行平衡,但反应不够灵敏,存在一定的迟缓,所以造成出水温度不够恒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温度控制和流量控制分开进行调节,感应灵敏,根据热敏元件快捷自适应的维持出水温度恒定的双柄双控恒温衡压阀芯及其水龙头。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柄双控恒温衡压阀芯,包括阀杆、阀芯套和阀套座,所述阀芯套和阀套座相连,内部形成一收容腔;所述阀杆下方设置有与其相连的螺杆,所述螺杆下部设置有弹簧套孔,所述弹簧套孔内依次设置有顶针弹簧、顶针及紧定螺钉;所述螺杆下方设置有热敏元件,所述热敏元件的顶部穿过所述紧定螺钉与所述顶针底部相抵顶,所述阀套座的底部设置有热水进口和冷水进口,所述阀芯套与阀套座连接处的侧壁上设置有混合水出口;

所述阀芯套的内腔中设有便于依次套接固定阀杆、螺杆、紧定螺钉和热敏元件且用于调节出水温度的温度调节套,阀杆设置于温度调节套内、且上端向上伸出所述温度调节套外;

所述温度调节套与阀芯套之间套设有控制混合水出口流量大小的流量调节套和流量调节滑阀,流量调节滑阀螺纹连接于流量调节套下端,所述流量调节套相对于温度调节套和阀芯套周向转动并控制流量调节套下端连接的流量调节滑阀上下滑动来控制混合水出口的流量;

所述温度调节套底部下侧的阀套座内腔中还设有依次套装连接的热敏座、调节器、调节器复位弹簧、分水器和隔水器,隔水器外壁与所述阀套座内壁之间形成与冷水进口连通的冷水流道,所述分水器外壁与所述隔水器内壁之间形成与热水进口连通的热水流道,所述调节器与热敏座分体设置且调节器螺纹连接于热敏座后端,调节器复位弹簧设置于分水器内侧底部并弹性推动所述热敏座底托承接于热敏元件底端,热敏元件通过热敏座联动的带动调节器上下移动来调节热水流道的进水量。

优选地,所述热敏元件下部外周围的温度调节套内腔中还设有控制流道内混合水流向来增加与热敏元件接触面积的分流罩。

优选地,所述流量调节套与阀芯套之间还设有便于流量调节套周向转动的阶梯形润滑圈。

优选地,所述阀芯套、流量调节滑阀、流量调节套和阀杆中两两相互接触之间,以及阀套座、阀芯套、隔水器、分水器和调节器中两两相互接触之间,分别设有便于相互密封连接的O型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温度调节套顶端设有用于固定阀杆的卡簧,对应卡簧下侧的温度调节套与阀杆轴肩连接处设有便于两者端面之间滑动连接的润滑垫。

优选地,所述调节器的上下端面采用平整研磨加工。

优选地,所述流量调节滑阀底端与温度调节套底端上侧之间还设有与流量调节滑阀配合便于封堵整个混合水出口的密封垫和密封垫压座。

水龙头,该水龙头采用上述的一种双柄双控恒温衡压阀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将冷、热水进口设置于阀套座的底部,同时通过设置分水器和隔水器,在其隔离冷、热进水的同时,分别形成了曲折的进水流道,通过曲折的进水通路对进水有一定的阻力或抑制作用,实现平衡进水压力的目的,使阀芯具有恒温衡压的功能;且热水流道位于阀套座内侧的冷水流道内侧,使得该阀芯对应的水龙头具有防烫功能,防止使用时烫伤接触者。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调节器与承接热敏元件的热敏座一体加工方式,本发明中的调节器与热敏座分体设置且调节器螺纹连接于热敏座后端,这样,在加工过程中,就可以单独对调节器的上下端控制水流量的型面采用研磨方法进行精细的加工,使表面更加平整,便于更准确控制冷热水的进水口大小,进而准确控制冷、热水流道对应的冷热水进入热敏元件所处混水腔的进水比例,进而更准确的控制混合水的温度,更能保证出水温度的精确控制。

另外,温度调节套内腔中的分流罩控制流道内混合水流向来增加与热敏元件接触面积,使得热敏元件更加容易的感应水温的变换,更加灵敏的通过热敏座联动调节器上下移动来调节热水流道的进水量,恒定的保持混合水出口的出水温度,提供恒温的淋浴用水,防止混合水忽冷忽热,以致灼伤沐浴人员或造成沐浴时的骤冷。

使用时,单独通过阀杆转动与其螺纹连接的螺杆运动,螺杆驱动热敏元件运动,热敏元件驱动调节器,调节器在分水器的腔体中运动,利用间隙来调节冷热水进水量来实现冷热水调节。而通过流量调节套驱动流量调节滑阀运动,流量调节滑阀上下运动调节混合水出口的流量大小,流量调节滑阀在最低处与密封垫触接来关闭混合水出口的出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双柄双控恒温衡压阀芯,主要应用于水龙头中,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阀杆1、阀芯套2和阀套座3,阀芯套2和阀套座3相连,内部形成一收容腔;在阀杆1下方设置有与其相连的螺杆4,螺杆4下部设置有弹簧套孔40,在弹簧套孔40内依次设置有顶针弹簧5、顶针6及紧定螺钉7;在螺杆4下方设置有热敏元件8,该热敏元件8的顶部穿过所述紧定螺钉7与所述顶针6底部相抵顶,在阀套座3的底部设置有热水进口30和冷水进口31,在阀芯套2与阀套座3连接处的侧壁上设置有混合水出口20a。

继续如图1至图3所示,在阀芯套2的内腔中设有便于依次套接固定阀杆1、螺杆4、紧定螺钉7和热敏元件8且用于调节出水温度的温度调节套9,阀杆1设置于温度调节套9内、且上端向上伸出所述温度调节套9外,在温度调节套9顶端设有用于固定阀杆1的卡簧10,对应卡簧10下侧的温度调节套9与阀杆1轴肩连接处设有便于两者端面之间滑动连接的润滑垫11;温度调节套9与阀芯套2之间套设有控制混合水出口流量大小的流量调节套12和流量调节滑阀13,流量调节滑阀13螺纹连接于流量调节套12下端,该流量调节套12相对于温度调节套9和阀芯套2周向转动并控制流量调节套12下端连接的流量调节滑阀13上下滑动来控制混合水出口20a的流量;在流量调节套12与阀芯套2之间还设有便于流量调节套12周向转动的阶梯形润滑圈14,流量调节套12底端与温度调节套9台阶接触处也设有便于两者端面之间滑动连接的润滑垫120,流量调节滑阀13底端与温度调节套9底端上侧之间还设有与流量调节滑阀13底端面配合便于封堵整个混合水出口20a的密封垫15和密封垫压座16。

继续如图1至图3所示,该温度调节套9底部下侧的阀套座3内腔中还设有依次套装连接的热敏座17、调节器18、调节器复位弹簧19、分水器20和隔水器21,隔水器21外壁与该阀套座3内壁之间形成与冷水进口31连通的冷水流道b,分水器20外壁与隔水器21内壁之间形成与热水进口30连通的热水流道c,图1中细实线表示热水流道c中的水流方向,虚线表示冷水流道b中的水流方向;该调节器18与热敏座18分体设置且调节器18螺纹连接于热敏座17后端,这样,在加工过程中,就可以单独对调节器18的上下端控制水流量的型面采用研磨方法进行精细的加工,使表面更加平整,便于更准确控制冷热水的进水口大小,进而准确控制冷、热水流道对应的冷热水进入热敏元件所处混水腔的进水比例,进而更准确的控制混合水的温度,更能保证出水温度的精确控制。而且,调节器复位弹簧19设置于分水器20内侧底部并弹性推动热敏座17底托承接于热敏元件8底端,热敏元件8通过热敏座17联动的带动调节器18上下移动来调节热水流道b的进水量;而且,在热敏元件8下部外周围的温度调节套9内腔中还设有控制流道内混合水流向来增加与热敏元件8接触面积的分流罩22,使得热敏元件8更加容易的感应水温的变换,更加灵敏的通过热敏座17联动调节器18上下移动来调节热水流道的进水量,恒定的保持混合水出口20a的出水温度。

其中,在阀芯套2、流量调节滑阀13、流量调节套12和阀杆1中两两相互接触之间,以及阀套座3、阀芯套2、隔水器21、分水器20和调节器18中两两相互接触之间,分别设有便于相互密封连接的O型密封圈(图中未标号)。

使用时,由热水进口30、冷水进口31设置于阀套座3的底部,同时通过设置分水器20和隔水器21,在其隔离冷、热进水的同时,分别形成了曲折的进水流道,通过曲折的进水通路对进水有一定的阻力或抑制作用,实现平衡进水压力的目的,使该阀芯具有恒温衡压的功能;且热水流道c位于阀套座3内侧的冷水流道b内侧,使得该阀芯对应的水龙头具有防烫功能,防止使用时烫伤接触者。

调温时,调温手柄(图中未示)单独通过阀杆1转动与其螺纹连接的螺杆4运动,螺杆4驱动热敏元件8运动,热敏元件8驱动调节器18,调节器18在分水器20的腔体中运动,利用间隙来调节冷热水进水量来实现冷热水调节;而流量手柄通过流量调节套12驱动流量调节滑阀13运动,流量调节滑阀13上下运动调节混合水出口20a的流量大小,流量调节滑阀13在最低处与密封垫15触接来关闭混合水出口20a的出水。

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