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1046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显示面高度可调整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显示面板及基座。通常,显示面板与基座彼此枢接,以通过转动方式调整显示面板与基座的相对角度。然而,这样的调整方式并无法显著地调整显示面板与基座的相对高度。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可调整显示面板与基座之间的相对高度的显示装置是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努力的目标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机壳、承靠件、释放件以及基座。该承靠件固设于该机壳且具有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该第一凹部与该第二凹部分别位于不同的高度位置;该释放件配置在该机壳上且包括第一卡勾及第二卡勾,该第一卡勾及该第二卡勾的位置分别对应该第一凹部及该第二凹部;该基座包括卡合孔,该卡合孔选择性地与对应该第一凹部的该第一卡勾及对应该第二凹部的该第二卡勾的其中之一卡合。

较佳的,还包括弹性元件,连接该释放件与该机壳。

较佳的,该释放件还包括弹性臂,该弹性臂具有固定端与自由端,该第一卡勾及该第二卡勾配置于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该固定端固定于该机壳,该弹性元件连接该自由端与该机壳。

较佳的,该释放件还包括触发部,该触发部配置于该自由端,该弹性元件与该触发部位于该自由端的两端。

较佳的,该机壳具有开孔,该释放件还包括触发部,该触发部自该开孔露出,其中该触发部配置于该自由端。

较佳的,该基座还包括卡合部,该卡合部具有该卡合孔,该承靠件还包括:第一承靠部以及第二承靠部;该第一承靠部具有该第一凹部,且与该机壳构成第一容置槽,以容置该卡合部;该第二承靠部具有该第二凹部,且与该第一承靠部构成第二容置槽,以容置该卡合部。

较佳的,该第一凹部与该第二凹部以阶梯状方式配置。

较佳的,该承靠件还包括第三承靠部,与该第二承靠部构成第三容置槽,以容置该卡合部。

较佳的,该第三承靠部具有第三凹部,该释放件还包括第三卡勾,该第三卡勾的位置对应该第三凹部,该卡合孔选择性地与对应该第一凹部的该第一卡勾、对应该第二凹部的该第二卡勾及对应该第三凹部的该第三卡勾的其中一个卡合。

较佳的,该基座还包括卡合部,该卡合部具有该卡合孔,该机壳具有第一止挡槽,该第一止挡槽具有第一止挡壁;当该卡合孔与该第一卡勾卡合,该卡合部被限制在该第一卡勾与该第一止挡槽的该第一止挡壁之间。

较佳的,该第一卡勾的厚度往该第一止挡槽的该第一止挡壁的方向渐增。

较佳的,该基座还包括卡合部,该卡合部具有该卡合孔,该承靠件还包括:第二承靠部以及第二承靠件,该第二承靠部具有第二止挡壁;该第二承靠件与该第一承靠部之间构成第二容置槽,以容置该卡合部;其中,当该卡合孔与该第二卡勾卡合,该卡合部被限制在该第二卡勾与该第二止挡壁之间。

较佳的,该基座还包括卡合部,该卡合部具有该卡合孔,该承靠件还包括:第三承靠部以及第三承靠件;该第三承靠部具有第三止挡壁;该第三承靠件与该第二承靠部之间构成第三容置槽,以容置该卡合部;其中,当该卡合孔与该释放件的第三卡勾卡合,该卡合部被限制在该第三卡勾与该第三止挡壁之间。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机壳、承靠件以及基座;该承靠件固设于该机壳且具有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该第一凹部与该第二凹部分别位于不同的高度位置;该基座包括卡合部,该卡合部选择性地位于该第一凹部与该第二凹部的其中之一,以调整显示面中心与工作面之间的高度。

较佳的,还包括:释放件;该释放件配置在该机壳上且包括第一卡勾及第二卡勾,该第一卡勾及该第二卡勾的位置分别对应该第一凹部及该第二凹部;其中,该基座的该卡合部具有卡合孔,该卡合孔选择性地与对应该第一凹部的该第一卡勾及对应该第二凹部的该第二卡勾的其中之一卡合。

较佳的,还包括弹性元件,连接该释放件与该机壳;其中,该释放件还包括弹性臂,该弹性臂具有固定端与自由端,该第一卡勾及该第二卡勾配置于该弹性臂的该固定端与该自由端之间,该固定端固定于该机壳,该弹性元件连接该自由端与该机壳。

较佳的,该卡合部具有该卡合孔,该承靠件还包括:第一承靠部以及第二承靠部;该第一承靠部具有该第一凹部,且与该机壳构成第一容置槽,以容置该卡合部;该第二承靠部具有该第二凹部,且与该第一承靠部构成第二容置槽,以容置该卡合部。

较佳的,该卡合部具有该卡合孔,该承靠件还包括:第二承靠部以及第二承靠件,该第二承靠部具有第二止挡壁;该第二承靠件与该第一承靠部之间构成第二容置槽,以容置该卡合部;其中,当该卡合孔与该第二卡勾卡合,该卡合部被限制在该第二卡勾与该第二止挡壁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一种实施方式,释放件配置在机壳上且包括第一卡勾及第二卡勾,基座的卡合孔能够选择性地与第一卡勾或第二卡勾卡合,能够调节机壳与基座的相对高度,进而能够调整显示面板与基座之间的相对高度;另一种实施方式,承靠件固设于机壳且具有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分别位于不同的高度位置,基座的卡合部选择性地位于第一凹部或第二凹部,以调整显示面中心与工作面之间的高度,故,能够调整显示面板与基座之间的相对高度。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图;

图2绘示图1A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组合图;

图3绘示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沿方向3-3’的剖视图;

图4绘示图2所示的基座与机壳脱离的示意图;

图5绘示图3所示的第二卡勾与卡合孔卡合的剖视图;

图6绘示图3所示的第三卡勾与卡合孔卡合的剖视图;

图7绘示图5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8绘示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1A至图3,图1A及图1B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的分解图,图2绘示图1A所示的显示装置100的组合图,而图3绘示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100沿方向3-3’的剖视图。

显示装置100包括机壳110、基座120、承靠件130、释放件140及弹性元件150。承靠件130固设于机壳110且具有第一凹部130r1、第二凹部130r2及第三凹部130r3。第一凹部130r1、第二凹部130r2及第三凹部130r3分别位于不同的高度位置。基座120包括卡合部121,卡合部121选择性地位于第一凹部130r1、第二凹部130r2与第三凹部130r3的其中之一,使基座120相对于机壳110位于不同的高度位置,藉此可调整机壳110相对于基座120的高度位置。如图1A所示,第一凹部130r1、第二凹部130r2与第三凹部130r3是以阶梯状方式配置,例如,第一凹部130r1、第二凹部130r2与第三凹部130r3的相邻两者沿Y轴向及沿Z轴向都有段差。

显示装置100还包括显示面板(未绘示)。显示面板安装于机壳110上,且具有显示面以显示画面。由于机壳110与基座120的相对高度位置可调整,因此可调整显示面的高度位置,例如可调整显示面中心与工作面(如基座120的底面120b)的高度位置。

如图1A所示,释放件140配置在机壳110上且包括第一卡勾141、第二卡勾142及第三卡勾143。第一卡勾141、第二卡勾142及第三卡勾143的位置分别对应第一凹部130r1、第二凹部130r2及第三凹部130r3。基座120的卡合部121具有卡合孔121a(卡合孔121a绘示于图1B),卡合孔121a选择性地与对应第一凹部130r1的第一卡勾141、对应于第二凹部130r2的第二卡勾142与对应于第三凹部130r3的第三卡勾143的其中之一卡合,以固定释放件140与基座120之间的相对位置。由于释放件140与机壳110之间不会相对平移,因此当卡合孔121a与第一卡勾141、第二卡勾142与第三卡勾143的其中一个卡合时,可固定基座120与机壳110之间的相对位置。例如,如图3所示,卡合孔121a与第一卡勾141卡合,使基座120与机壳110彼此固定。

请参照图3及图4,图4绘示图2所示的基座120与机壳110脱离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弹性元件150连接释放件140与机壳110。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150是弹簧,其一端连接释放件140,而另一端连接于机壳110的承靠部111。当施力给释放件140,例如是施加一往+Z轴向(定义成垂直射出显示面的方向)的压力给释放件140时,会使释放件140形变,而解除卡勾(第一卡勾141、第二卡勾142或第三卡勾143)与卡合孔121a的卡合关系,如此可使基座120自机壳110上分离,如图4所示。

如图1A所示,释放件140还包括弹性臂144,弹性臂144具有固定端144a与自由端144b,第一卡勾141、第二卡勾142及第三卡勾143配置于固定端144a与自由端144b之间的部位,且由上而下依序配置。固定端144a固定于机壳110,使弹性臂144的其它部位可相对固定端144a位移或形变。前述的弹性元件150可连接释放件140的自由端144b与机壳110,具体的,弹性元件150是弹簧,其一端连接自由端144b,而另一端连接于机壳110的承靠部111。当自由端144b受到一往+Z轴向的压力,弹性元件150形变而储存一弹性位能且弹性臂144相对固定端144a转动,使第一卡勾141、第二卡勾142及第三卡勾143同时往+Z轴向移动,进而解除卡勾与卡合孔121a的卡合关系。如此,如图4所示,基座120可自机壳110分离。接着,可释放自由端144b。自由端144b被释放后,弹性元件150释放弹性位能,带动释放件140回复至自由状态,如图3所示。

此外,如图1A所示,机壳110具有开孔110a。释放件140还包括触发部145,触发部145配置于自由端144b,具体的,触发部145与弹性元件150设置于自由端144b的两端,换言之,自由端144b位于触发部145与弹性元件150之间。当释放件140处于自由状态时,触发部145自开孔110a露出,可让操作者快速找到触发部145的位置。此外,如图3及图4所示,触发部145突出于开孔110a,以方便操作者从机壳110外按压触发部145。触发部145相对于机壳110的突出长度L1可决定弹性臂144的变形量。例如,在适当设计触发部145的突出长度L1下,当触发部145往+Z轴向位移一突出长度L1的行程时,无论卡合孔121a与第一卡勾141、第二卡勾142及第三卡勾143三者中的哪一个相卡合,都能使卡合孔121a与所卡合的卡勾脱离。

如图3所示,当第一卡勾141卡合于卡合孔121a时,由于第一卡勾141的高度位置是第一卡勾141、第二卡勾142与第三卡勾143中最高者,因此机壳110相对基座120位于最高调整位置。若欲调整基座120与机壳110的相对高度位置,可采用前述方式,施力于释放件140,使释放件140形变而解除基座120与释放件140的卡合关系。然后再分离基座120与释放件140(即分离基座120与机壳110),接着再让基座120的卡合部121位于所欲调整高度位置的凹部(如第二凹部130r2或第三凹部130r3)。以下以图5及图6为例说明。

请参照图5及图6,图5绘示图3所示的第二卡勾142与卡合孔121a卡合的剖视图,而图6绘示图3所示的第三卡勾143与卡合孔121a卡合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在基座120与机壳110分离后,卡合部121可沿+Y轴向移动至对应第二凹部130r2,直到对应于第二凹部130r2的第二卡勾142与卡合孔121a卡合。由于第二卡勾142的高度位置位于第一卡勾141与第三卡勾143之间,因此机壳110相对基座120位于中间调整位置。由于第二卡勾142与卡合孔121a已卡合,因此即使释放释放件140,机壳110与基座120仍可保持固定。

或者,如图6所示,在基座120与机壳110分离后,卡合部121可沿+Y轴向移动至对应第三凹部130r3,直到对应于第三凹部130r3的第三卡勾143与卡合孔121a卡合。由于第三卡勾143的高度位置第一卡勾141、第二卡勾142与第三卡勾143中最低者,因此机壳110相对基座120位于最低调整位置。由于第三卡勾143与卡合孔121a已卡合,因此即使释放释放件140,机壳110与基座120仍可保持固定。

如图1A所示,机壳110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止挡槽110r。当卡合孔121a与第一卡勾141卡合,卡合部121被限制在第一卡勾141与第一止挡槽110r的第一止挡壁110r1之间。详言之,由于第一卡勾141与卡合孔121a卡合,使基座120无法往-Y轴向与机壳110脱离,且由于卡合部121受到第一止挡槽110r的第一止挡壁110r1的止挡,使卡合孔121a无法往+Y轴向与第一卡勾141脱离。如此,卡合部121可被限制在第一卡勾141与第一止挡槽110r的第一止挡壁110r1之间。此外,如图3所示,第一卡勾141具有第一卡勾止挡壁141s,用以阻挡卡合孔121a往-Y轴向脱离第一卡勾141。另外,第一卡勾141的厚度往第一止挡槽110r的第一止挡壁110r1的方向渐增,而形成下薄上宽的外型。如此,可减小卡合部121往+Y轴向与第一卡勾141卡合过程中的阻力。第二卡勾142及第三卡勾143具有类似结构,因此不再赘述。

如图1A所示,承靠件130还包括第一承靠部131、第二承靠部132及第三承靠部133。第一承靠部131、第二承靠部132及第三承靠部133分别具有前述第一凹部130r1、第二凹部130r2及第三凹部130r3。此外,第一承靠部131、第二承靠部132及第三承靠部133以阶梯状方式配置。

如图3所示,机壳110与第一承靠部131之间形成第一容置槽130a1。例如,机壳110的限位部112与第一承靠部131之间形成第一容置槽130a1。前述第一凹部130r1与第一容置槽130a1相通,且第一卡勾141对应于第一凹部130r1且突出至第一容置槽130a1。基座120的卡合部121可进入第一容置槽130a1,直到卡合部121的卡合孔121a与对应于第一凹部130r1的第一卡勾141卡合。

如图3所示,当卡合部121的卡合孔121a与第一卡勾141后,卡合部121可承靠在第一承靠部131上,如此可增加基座120与承靠件130之间的稳定性。

请参照图7及图8,图7绘示图5所示的显示装置100的示意图(未绘示机壳110的后壳),而图8绘示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100的示意图(未绘示机壳110的后壳)。

如图5及图7所示,第二承靠部132与第一承靠部131之间形成第二容置槽130a2,第二凹部130r2与第二容置槽130a2相通,且第二卡勾142对应于第二凹部130r2且突出至第二容置槽130a2。基座120的卡合部121可进入第二容置槽130a2,直到卡合部121的卡合孔121a与对应于第二凹部130r2的第二卡勾142卡合。此外,如图7所示,第二承靠部132具有第二止挡壁1321。当卡合孔121a与第二卡勾142卡合,卡合部121被限制在第二卡勾142与第二止挡壁1321之间。详言之,由于第二卡勾142与卡合孔121a卡合,使基座120无法往-Y轴向脱离机壳110,且由于受到第二止挡壁1321的止挡,使卡合孔121a无法往+Y轴向脱离第二卡勾142。如此,卡合部121可以被限制在第二卡勾142与第二止挡壁1321之间。

如图5所示,当卡合部121的卡合孔121a与第二卡勾142后,卡合部121可承靠在第二承靠部132上,如此可增加基座120与承靠件130之间的稳定性。

如图6及图8所示,第三承靠部133与第二承靠部132之间形成第三容置槽130a3,第三凹部130r3与第三容置槽130a3相通,且第三卡勾143对应于第三凹部130r3且突出至第三容置槽130a3。基座120的卡合部121可进入第三容置槽130a3,直到卡合部121的卡合孔121a与对应于第三凹部130r3的第三卡勾143卡合。此外,第三承靠部133具有第三止挡壁1331。当卡合孔121a与第三卡勾143卡合,卡合部121被限制在第三卡勾143与第三止挡壁1331之间。详言之,由于第三卡勾143与卡合孔121a卡合,使基座120无法往-Y轴向脱离机壳110,且由于受到第三止挡壁1331的止挡,使卡合孔121a无法往+Y轴向脱离第三卡勾143。如此,卡合部121被限制在第三卡勾143与第三止挡壁1331之间。

如图6所示,当卡合部121的卡合孔121a与第三卡勾143后,卡合部121可承靠在第三承靠部133上,如此可增加基座120与承靠件130之间的稳定性。

虽然前述实施例是以调整三个不同的高度位置举例说明。然在另一实施例中,机壳110相对基座120可变换至四个不同的高度位置。例如,承靠件130可还包括第四承靠部及第四凹部,释放件140可还包括第四卡勾,其中第四承靠部与第三承靠部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可类似第三承靠部与第二承靠部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第四卡勾与第四承靠部之间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类似第三卡勾与第三承靠部之间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且第四卡勾与第三卡勾之间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类似第三卡勾与第二卡勾之间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于此不再赘述。依照此原则,在适当的设计变更后,机壳110相对基座120可变换至五个或以上的不同高度位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释放件配置在机壳上且包括第一卡勾及第二卡勾,基座的卡合孔能够选择性地与第一卡勾或第二卡勾卡合,能够调节机壳与基座的相对高度,进而能够调整显示面板与基座之间的相对高度。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亦可省略释放件140,同样能实现高度调整功能。在此设计下,可采用基座的卡合部紧配在凹部(如前述第一、第二及/或第三凹部)及/或容置槽(如前述第一、第二及/或第三容置槽)的方式去固定基座与机壳的相对位置。基于尺寸紧配的设计原理,只要施加一适当的分离力,即能分离卡合部与承载件,进而分离基座与机壳。只要对分离后的卡合部与承载件壳施加一迫紧力,即能结合基座与机壳。此实施例中,承靠件固设于机壳且具有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分别位于不同的高度位置,基座的卡合部选择性地位于第一凹部或第二凹部,以调整显示面中心与工作面之间的高度,故,能够调整显示面板与基座之间的相对高度。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