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输出取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2812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双输出取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履带装备动力传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输出取力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履带装备变速箱均留有外接动力输出端口,平时输出端口处于被密封状态,外接设备需要动力时从预留的输出端口获取,传统的获取方式是将外接设备直接安装在输出端口处,通过齿轮啮合获取动力,从而驱动外接设备;外接设备的动力是从履带装备变速箱获取,履带装备行走越快,向外接设备输出的转速也就越快,反之,履带装备行走越慢,向外接设备输出的转速也就越慢,两者无法根据作业需要自行调节,如进行旋耕作业对泥土进行细碎时,需要履带装备以较慢的行走速度,而外接旋耕装备需要较高的作业旋转速度,如此传统的结合方式无法完成作业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输出取力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缺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双输出取力装置,包括安装在箱体总成内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与履带轮驱动总成,且行星齿轮传动机构与履带轮驱动总成连接,各机构具体结构如下:

行星齿轮传动机构中,太阳轮轴一端内侧空套有左行星架轴,外侧加工有左太阳轮并通过法兰轴承伸出左齿圈支撑架安装在左外端盖内,太阳轮轴另一端内侧空套有右行星架轴,外侧加工有右太阳轮并通过法兰轴承伸出右齿圈支撑架安装在右外端盖内,与主动力输出齿轮啮合的太阳轮轴从动齿轮套装在太阳轮轴上;左行星架轴一端安装有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另一端设置有与左太阳轮啮合的左行星轮,左行星轮通过左行星轮支撑销安装在左行星架支架上,左行星轮围绕左行星轮支撑销旋转,同时左齿圈内齿与左行星轮啮合传动,左齿圈一侧安装在左内端盖上,另一侧紧固在左齿圈支撑架上,左内端盖、左外端盖分别安装在箱体上;右行星架轴一端安装有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另一端设置有与右太阳轮啮合的右行星轮,右行星轮通过行星轮支撑销安装在右行星架支架上,右行星轮围绕右行星轮支撑销旋转,同时右齿圈内齿与右行星轮啮合传动,右齿圈外齿与右转向惰轮齿轮啮合;右齿圈一侧安装在右内端盖上,另一侧紧固在右齿圈支撑架上,右内端盖、右外端盖分别安装在箱体上;

履带轮驱动总成中,左履带驱动轮轴一端安装在箱体上且伸出箱体,另一端安装在箱体上且伸出安装在箱体上的驱动上端盖外,驱动上端盖安装在箱体上,左履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套装在左履带驱动轮轴上;

右履带驱动轮轴一端安装在箱体上且伸出箱体,另一端安装在箱体上且伸出安装在箱体上的驱动下端盖外,驱动下端盖安装在箱体上,右履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套装在右履带驱动轮轴上。

在本发明中,右行星架轴通过右滚针轴承安装在太阳轮轴一端,左行星架轴通过左滚针轴承安装在太阳轮轴另一端。

在本发明中,左行星轮内设置有用于支撑左行星轮围绕左行星轮支撑销旋转的左行星轮轴套。

在本发明中,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一侧设置有挡圈,另一侧设置有卡环。

在本发明中,右行星轮内设置有用于支撑右行星轮围绕右行星轮支撑销旋转的右行星轮轴套。

在本发明中,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一侧设置有挡圈,另一侧设置有卡环。

在本发明中,左履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一侧设置有卡环,尘封安装于驱动上端盖内且套装于左履带驱动轮轴上。

在本发明中,右履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一侧设置有卡环,尘封安装于驱动下端盖内且套装于右履带驱动轮轴上。

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行星齿轮传动机构双输出取力,在将动力输出的同时,通过对行星齿轮传动机构齿圈支撑架的控制,以实现自行调节输出速度的功用,从而为外接作业设备和履带装备提供独立的行走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减速传动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的动力输出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见图1~3的双输出取力装置,包括行星齿轮传动机构G、履带轮驱动总成E及箱体总成H,其中,履带轮驱动总成E与行星齿轮传动机构G安装在箱体总成H内,且行星齿轮传动机构G与履带轮驱动总成E连接,各机构具体结构如下:

行星齿轮传动机构G包括右行星架轴G1、卡环(G2、G44)、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G3、挡圈(G4、G42)、右内端盖G5、左内端盖G41、右齿圈G6、右滚针轴承G7、右齿圈支撑架G8、螺栓(G9、G12、G20、G33、G36、G40)、右太阳轮G10、右外端盖G11、左外端盖G35、深沟球轴承(G13、G19、G21、G25、G26、G32)、法兰轴承(G14、G31)、右行星架支架G15、右行星轮G16、右行星轮轴套G17、右行星轮支撑销G18、太阳轮轴G22、太阳轮轴从动齿轮G23、卡环G24、左行星轮支撑销G27、左行星轮轴套G28、左行星轮G29、左行星架支架G30、左太阳轮G34、左齿圈支撑架G37、左滚针轴承G38、左齿圈G39、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G43、左行星架轴G45及主动力输出齿轮F;

右行星架轴G1内侧通过右滚针轴承G7套装在太阳轮轴G22一端,外侧通过轴承G21套装在右内端盖G5上,左行星架轴G45内侧通过左滚针轴承G38套装在太阳轮轴G22另一端,外侧通过轴承G25套装在左内端盖G41上,与主动力输出齿轮F啮合的太阳轮轴从动齿轮G23套装在太阳轮轴G22上,太阳轮轴从动齿轮G23一侧设置有卡环G24;

太阳轮轴G22的一端加工有右太阳轮G10并通过法兰轴承G14伸出右齿圈支撑架G8安装在右外端盖G11内,右外端盖G11内安装有深沟球轴承G13,右行星轮G16与右太阳轮G10啮合,右行星轮支撑销G18通过右行星轮轴套G17支撑右行星轮G16,并能围绕右行星轮支撑销G18旋转,右行星轮G16安装在右行星架支架G15上,右齿圈G6内齿与右行星轮G16啮合,右齿圈G6外齿与右转向惰轮齿轮啮合,同时右齿圈G6一侧通过深沟球轴承G19安装在右内端盖G5上,另一侧通过螺栓G9紧固在右齿圈支撑架G8上,右内端盖G5通过螺栓G20安装在箱体总成H上,右内端盖G5内安装有深沟球轴承G21;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G3套装在右行星架轴G1上,同时在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G3一侧设置有挡圈G4,另一侧设置有卡环G2;

太阳轮轴G22的另一端加工有左太阳轮G34并通过法兰轴承G31伸出左齿圈支撑架G37安装在左外端盖G35内,左外端盖G35安装有深沟球轴承G32,左行星轮G29与左太阳轮G34啮合,左行星轮G29通过左行星轮轴套G28支撑左行星轮支撑销G27,并能围绕左行星轮支撑销G27旋转,左行星轮G29安装在左行星架支架G30上,左齿圈G39内齿与左行星轮G29啮合传动,且左齿圈G39端通过深沟球轴承G26安装在左内端盖G41上,另一端通过螺栓G36紧固在左齿圈支撑架G37上,左内端盖G41通过螺栓G40安装在箱体总成H上,左内端盖G41内安装有深沟球轴承G25;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G43套装在左行星架轴G45上,同时在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G43一侧设置有挡圈G42,另一侧设置有卡环G44;

履带轮驱动总成E包括(卡环E1、E11)、右履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E2、法兰轴承(E3、E19)、右履带驱动轮轴E4、驱动下端盖E5、驱动上端盖E17、尘封(E6、E16)、密封圈(E7、E15)、螺栓(E8、E14)、深沟球轴承(E9、E12、E13)、挡圈(E10、E19)、左履带驱动轮轴E18及左履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E20;左履带驱动轮轴E18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E12安装在箱体总成H上且伸出箱体总成H,另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413安装箱体总成H上且伸出安装在箱体总成H上的驱动上端盖E17外,驱动上端盖E17内安装有密封圈E15,并通过螺栓E14安装在箱体总成H上;左履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E20套装在左履带驱动轮轴E18上并与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G43啮合,卡环E11设置在左履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E20一侧,尘封E16安装于驱动上端盖E17内且套装于左履带驱动轮轴E18上,密封圈E15设置于深沟球轴承E13和尘封E16之间;

右履带驱动轮轴E4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E3安装在箱体总成H上且伸出箱体总成H,另一端通过深沟球轴承E9安装箱体总成H上且伸出安装在箱体总成H上的驱动下端盖E5外,驱动下端盖E5安装有密封圈E7,并通过螺栓E8安装在箱体总成H上;右履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E2套装在右履带驱动轮轴E4上并与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G3啮合,卡环E1设置在右履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E2一侧,尘封E6安装于驱动下端盖E5内且套装于右履带驱动轮轴E4上,密封圈E7设置于深沟球轴承E9和尘封E6之间。

双输出取力驱动运动方式:

太阳轮轴从动齿轮G23将动力传递至太阳轮轴G22,动力而后一分为二分别传递至左太阳轮G34和右太阳轮G10,其中,左太阳轮G34驱动左行星轮G29,由于左齿圈G39被锁止,左齿圈G39不能旋转,根据行星齿轮传动原理,左行星架轴G45被左太阳轮G34驱动,动力传递至左行星架轴G45,在传递至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G43;同理,右太阳轮G10驱动右行星架轴G1旋转,进而驱动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G3,由于在无转向动力输入时,左齿圈G39与右齿圈G6被锁止,两侧动力等速输出取力,在经减速后左行星架轴主动齿轮G43驱动左履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E20,右行星架轴主动齿轮G3驱动右履带驱动轮轴从动齿轮E2,从而驱动履带轮驱动总成E前行;在将动力输出的同时,通过控制左齿圈支撑架G37与右齿圈支撑架G8的旋转速度,以实现自行调节输出速度的功用,从而为外接作业设备提供独立运行速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