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13394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减震器。



背景技术:

减震器主要用在汽车上,用来吸收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振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减振器太软,车身就会上下跳跃,减振器太硬就会带来太大的阻力,妨碍弹簧正常工作。

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1510411381.7)公开的一种环式浮动活塞单筒减震器,包括筒体和设置在筒体内部的铝质浮动活塞,所述铝质浮动活塞沿筒体内壁上下运动,所述筒体和铝质浮动活塞之间环向设置有密封圈和导向活塞环,浮动活塞将筒体内腔分隔成气腔和储油腔,在筒体上连接有连杆,该连杆一端伸入储油腔内,在连杆的内端固连有活塞总成,该活塞总成与浮动活塞之间形成缓冲腔,活塞总成上具有阀系,当连杆向上移动时储油腔内的油液通过阀系进入缓冲腔,当连杆向下复位移动时缓冲腔内的油液通过阀芯回到储油腔,从而实现减震,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车辆经常会高速通过一些凹口,由于车速较快,因此连杆的移动行程较短,但是油液仍然需要通过阀系进行流动,导致阀系的开启次数过多,从而降低了使用寿命。

针对上述问题,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0810184865.2)公开了一种减震器,包括缸和活塞阀,活塞阀设置在缸内,并连接到活塞杆,以将所述缸分成第一腔和第二腔,活塞杆包括:中空腔,形成在活塞杆内;第一和第二孔,形成在中空腔的上端和下端中,并分别连接到第一和第二腔;浮动活塞,设置在中空腔内,以上下移动,并且将中空腔分成上部腔和下部腔;和移动机构,形成在中空腔中,以将工作流体移动到浮动活塞上部和下部,当车辆高速通过凹口,连杆的移动行程较短时,储油腔内的油液进入上部腔内,通过浮动活塞向下移动,使得下部腔内的油液通过轴孔进入压缩腔内,即油液无需通过阀系,进而减少阀系的开启次数,对阀系进行保护,但是该结构的轴孔如果过大,那么油液通过的阻力太小,起不到缓冲的效果,而该轴孔过小时,油液通过难,在连杆向下复位移动时压缩腔内压力迅速变大,该压力会对阀系产生冲击,从而对阀系产生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减震器,该减震器在保证使用寿命的同时提高减震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减震器,包括缸体和滑动连接在缸体上端的连杆,所述缸体内腔通过浮动外活塞分隔成气腔和储油腔,在储油腔内设有活塞总成,该活塞总成与浮动外活塞之间形成缓冲腔,所述连杆下端伸入储油腔并通过通油杆与活塞总成固连,所述通油杆内设有浮动内活塞,该浮动内活塞将通油杆的内腔分隔成与储油腔连通的进油腔和与缓冲腔连通的出油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腔内设有支撑阀座,该支撑阀座上开设有若干用于油液通过的阻尼通道,所述通油杆内还滑动设有定流芯,该定流芯位于支撑阀座与缓冲腔之间,且定流芯外壁与通油杆内壁之间具有用于油液通过的阻尼间隙。

连杆通过活塞总成抵靠在浮动外活塞上,气腔内的高压气体对浮动外活塞进行支撑,当连杆出现长行程时,即连杆带动活塞总成向上移动,储油腔变小,使得储油腔内的油液通过活塞总成上的阀系进入缓冲腔,当连杆向下复位移动时则缓冲腔变小,缓冲腔内的油液通过阀系回到储油腔,通过阀系对油液的阻尼产生缓冲效果,当连杆出现短行程时,如车辆高速通过凹坑,连杆同样带动活塞总成向上移动较小距离,储油腔内的油液则进入通油杆的进油腔,从而将通油杆内的浮动内活塞向下顶推,在浮动内活塞的作用下出油腔内的油液进入缓冲腔内,而连杆向下复位移动时缓冲腔内的油液回到出油腔内,浮动内活塞向上移动并使进油腔内的油液回到储油腔,即连杆出现短行程时油液无需通过活塞总成上的阀系,从而减少阀系的开启次数,对阀芯起到保护,提高使用寿命,其中由于通过支撑阀座形成阻尼通道,通过定流芯形成阻尼间隙,缓冲腔内的油液需要依次经过阻尼间隙和阻尼通道,因此油液回到出油腔的阻尼增大,从而提高减震效果,进一步的,由于连杆向下复位移动时受到车体的较大压力,使得缓冲腔内的油液受到较大压力,此时如果油液通过的瞬间受到的阻尼过大,那么缓冲腔内的油液会对阀系产生冲击,影响阀系的使用寿命,为此定流芯为滑动设置,其滑动时的阻力较小,缓冲腔内压力变大时油液会先顶推定流芯,此时油液受到的阻尼主要由支撑阀座的阻尼通道产生,以保证一定的减震效果,同时快速释放缓冲腔内的部分压力,减少对阀系的冲击,当定流芯与支撑阀座相抵靠而不能滑动时,油液需要通过阻尼间隙,即油液受到的阻尼由阻尼通道和阻尼间隙共同产生,使得阻尼增大,从而在快速释放缓冲腔部分压力后延长连杆向上复位移动的时间,获得较好的减震效果,且减少油液对阀系的冲击。

在上述的减震器中,所述通油杆的下端具有管状部,该管状部的上端与出油腔相连通,下端与缓冲腔相连通,所述定流芯位于管状部内,且定流芯的长度小于管状部的长度。管状部具有较小的通过面积,以增加阻尼,且管状部的长度大于定流芯的长度,使得定流芯能够在管状部内滑动以及伸缩,减少连杆向下复位瞬间油液对阀系的冲击,同时优化阻尼的大小,使得阻尼逐渐变大,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

在上述的减震器中,所述活塞总成固连在管状部上,所述缓冲腔位于浮动外活塞的上端面上,当活塞总成与浮动外活塞相抵靠时管状部的下端伸入缓冲腔内,且管状部的下端与缓冲腔的底面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小于定流芯的长度。管状部的下端端面与缓冲腔的底面之间具有间隙,有利于油液进入缓冲腔,而该间隙小于定流芯的长度,避免定流芯完全滑出管状部,又为定流芯提供较大的滑动行程,从而快速释放缓冲腔内的油液压力,减少对阀系的冲击,并提高减震效果。

在上述的减震器中,所述缓冲腔的底面为锥面,且管状部的下端与缓冲腔底面的中心位置相对。锥面对油液起到导向和聚流作用,在缓冲腔内的油液复位进入出油腔时,锥面使得油液向中心位置聚流并顶推位于中心位置的定流芯,从而减少油液对阀系的冲击。

在上述的减震器中,所述管状部的内孔为圆孔,所述定流芯的横截面呈圆形,且定流芯的外径小于管状部的内径。定流芯位于圆孔内,使得定流芯滑动更为流畅,避免出现卡滞,从而提高减震效果。

在上述的减震器中,所述通油杆上具有限位台阶,所述管状部穿过活塞总成,且在穿过的端部螺接有固定螺母,在固定螺母的作用下活塞总成的上端面抵靠在限位台阶上。活塞总成锁紧在固定螺母与限位台阶之间,该结构使得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可以在活塞总成与限位台阶之间增设垫片,从而调节管状部伸入缓冲腔的长度,以调节定流芯的滑动距离来优化对阀系的保护和减震效果。

在上述的减震器中,所述支撑阀座呈圆盘状,若干所述阻尼通道周向均布,所述阻尼通道包括轴向段和径向段,所述轴向段位于支撑阀座的外周面上并贯穿支撑阀座,所述径向段位于支撑阀座的下端面上。油液通过径向段进入轴向段,再进入进油腔内,以产生较大的阻尼,而阻尼通道周向均布,能够避免支撑阀座局部通过量过大而导致受力不均,即能够保护支撑阀座,也能够优化减震效果。

在上述的减震器中,所述支撑阀座下端面的中心位置具有圆形凹槽,若干阻尼通道的径向段均与凹槽相连通,所述凹槽与管状部的上端相对,且凹槽的内径大于管状部的孔径。即使支撑阀座与通油杆内腔端面抵靠时,两者之间仍然具有凹槽的空间,该凹槽始终与管状部连通,有利于油液复位的瞬间通过管状部进入出油腔,从而快速释放缓冲腔内的油液压力,减少对阀系的冲击。

在上述的减震器中,所述支撑阀座的外周面与通油杆的内周面过渡配合,所述支撑阀座的上端面为平面,下端面外边沿具有与通油杆内端面相适应的锥面。支撑阀座上的锥面与通油杆的锥面配合,从而使得支撑阀座与通油杆保持同轴心,避免在油液冲击下支撑阀座出现倾斜或者卡死。

在上述的减震器中,所述浮动内活塞包括筒状的骨架和固连在骨架内的橡胶块,所述橡胶块的两端端面均具有限位凸部,且限位凸部位于橡胶块端面的中心位置。当连杆向上移动时橡胶块向下移动,限位凸部位于中心位置,能够对油液起到导向,将油液向周边位置推送,以便通过周向设置的阻尼通道,而当橡胶块下端的限位凸部抵靠在支撑阀座上端面上时,限位凸部四周具有与阻尼通道连通的空间,有利于连杆向下复位移动的瞬间,定流芯滑动使得阻尼通道内的油液快速通过,释放缓冲腔内油液的压力,减少对阀系的冲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减震器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当连杆出现短行程时,储油腔与缓冲腔内的油液通过通油杆流动,即连杆出现短行程时油液无需通过活塞总成上的阀系,从而减少阀系的开启次数,对阀芯起到保护,提高使用寿命。

2、由于通过支撑阀座形成阻尼通道,通过定流芯形成阻尼间隙,缓冲腔内的油液需要依次经过阻尼间隙和阻尼通道,因此油液回到出油腔的阻尼增大,从而延长连杆复位的时间,从而提高减震效果。

3、由于定流芯为滑动设置,其滑动时的阻力较小,缓冲腔内压力变大时油液会先顶推定流芯,此时阻尼通道提供阻尼以保证一定的减震效果,同时快速释放缓冲腔内的部分压力,减少油液对阀系的冲击。

附图说明

图1是减震器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3是支撑阀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5是减震器的连杆向上移动时的状态图。

图中,1、缸体;11、浮动外活塞;12、活塞总成;121、阀系;13、气腔;14、储油腔;15、缓冲腔;2、连杆;3、通油杆;31、浮动内活塞;311、骨架;312、橡胶块;313、限位凸部;32、进油腔;33、出油腔;34、管状部;341、阻尼间隙;35、限位台阶;36、固定螺母;37、通油孔;4、支撑阀座;41、阻尼通道;411、轴向段;412、径向段;42、凹槽;5、定流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减震器,包括筒状的缸体1,缸体1的上端滑动连接有连杆2,缸体1内滑动设有浮动外活塞11,该浮动外活塞11将缸体1内腔分隔成位于上端的储油腔14和位于下端的气腔13,气腔13内具有高压气体,在储油腔14内设有活塞总成12,该活塞总成12与浮动外活塞11之间形成缓冲腔15,连杆2下端伸入储油腔14,并在连杆2的下端固连有通油杆3,通油杆3具有内腔,并在内腔中滑动设有浮动内活塞31,该浮动内活塞31将通油杆3的内腔分隔成进油腔32和出油腔33,其中进油腔32通过开设在通油杆3侧壁上的通油孔37与储油腔14连通,而通油杆3的下端具有管状部34,该管状部34的上端与出油腔33相连通,下端与缓冲腔15相连通,在通油杆3上具有限位台阶35,管状部34穿过活塞总成12,且在穿过的端部螺接有固定螺母36,在固定螺母36的作用下活塞总成12的上端面抵靠在限位台阶35上,活塞总成12上具有阀系121,当活塞总成12抵靠在浮动外活塞11上时管状部34的下端伸入缓冲腔15内。

具体来说,结合图2所示,管状部34的内孔为圆孔,在管状部34内滑动设有杆状的定流芯5,该定流芯5的横截面呈圆形,且定流芯5的外径小于管状部34的内径,使得定流芯5外壁与通油杆3内壁之间具有阻尼间隙341,定流芯5的长度小于管状部34的长度,当活塞总成12与浮动外活塞11相抵靠时管状部34的下端与缓冲腔15的底面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小于定流芯5的长度。缓冲腔15的底面为锥面,且管状部34的下端与缓冲腔15底面的中心位置相对。

结合图3所示,出油腔33内设有支撑阀座4,该支撑阀座4呈圆盘状,在支撑阀座4上开设有若干阻尼通道41,若干阻尼通道41周向均布,阻尼通道41包括轴向段411和径向段412,轴向段411位于支撑阀座4的外周面上并贯穿支撑阀座4,径向段412位于支撑阀座4的下端面上,在支撑阀座4下端面的中心位置具有圆形凹槽42,若干阻尼通道41的径向段412均与凹槽42相连通,凹槽42与管状部34的上端相对,且凹槽42的内径大于管状部34的孔径。支撑阀座4的外周面与通油杆3的内周面过渡配合,下端面外边沿具有与通油杆3内端面相适应的锥面,支撑阀座4的上端面为平面,结合图4所示,浮动内活塞31包括筒状的骨架311和固连在骨架311内的橡胶块312,橡胶块312的两端端面均具有限位凸部313,且限位凸部313位于橡胶块312端面的中心位置。

使用时连杆2通过活塞总成12抵靠在浮动外活塞11上,气腔13内的高压气体对浮动外活塞11进行支撑,当连杆2出现短行程时,如车辆高速通过凹坑,结合图5所示,连杆2带动活塞总成12向上移动较小距离,储油腔14内的油液则进入通油杆3的进油腔32,从而将通油杆3内的浮动内活塞31向下顶推,在浮动内活塞31的作用下出油腔33内的油液通过管状部34并向下顶对定流芯5,然后进入缓冲腔15内,而连杆2向下复位移动时缓冲腔15内的油液回到出油腔33内,浮动内活塞31向上移动并使进油腔32内的油液回到储油腔14,即连杆2出现短行程时油液无需通过活塞总成12上的阀系121,从而减少阀系121的开启次数,对阀芯起到保护,提高使用寿命。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缸体1、浮动外活塞11、活塞总成1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