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活塞式粘滞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6399阅读:6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结构减震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活塞式粘滞阻尼器。



背景技术:

粘滞阻尼器作为一种优良的耗能减震(振)结构构件在机械、车辆、航天和军事工程得到应用,70年代被人们引入建筑、桥梁、铁路、电厂、钢厂等行业用来抵抗地震、风振或其它外载荷引起的振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结构减震(振)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粘滞阻尼器在我国土木工程界也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应用,被逐步应用到桥梁工程、高层建筑和设备基础等工程中。目前国内减震器所采用的阻尼器多为弹簧阻尼器,弹簧阻尼器产生的震动和反弹的强度较大,到底端时没有缓冲余地,力度较大,对端底部产生较大的撞击。

专利变间隙式粘滞阻尼器(公告号:CN2716585,公告日:2005-08-10),公开了一种变间隙式粘滞阻尼器可用于结构耗能减振的场合,它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阻尼介质和密封装置,所述缸体内壁采用变缸径曲面设计,活塞的纵截面与缸体内壁纵截面为曲率一致的曲面,并在缸体内腔形成间隙式阻尼通道。所述的缸体的内壁的纵截面为关于缸体中部对称的旋转抛物面或圆锥面;活塞的纵面为关于活塞中部对称的旋转抛物面或圆锥面;所述的缸体内径中部最大,靠近端部内径逐渐减小;活塞亦为中部直径最大,靠近活塞端部直径逐渐减小。缸体内径和活塞的纵向直径的曲率一致使得粘滞阻尼器的活塞和缸体保持均匀的间隙值。此变间隙式粘滞阻尼器存在的缺点是:内部为单活塞结构,产生既定的设计阻尼力时,内部的压强较大,对缸体及其他密封件的要求较高,容易使得缸体壁的厚度增大,不利于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多活塞结构,在保证缸体内的内压不变的情况下,能产生更大的阻尼力,且可有效的减小内腔压力,进而减小缸体壁厚,节约成本的多活塞式粘滞阻尼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活塞式粘滞阻尼器,包括主缸筒和导杆,主缸筒两端端口内分部设置有导向套,导杆穿过主缸筒一端的导向套设置在主缸筒内,主缸筒的另一端通过连接螺母与副缸筒连接,导杆上还设置有活塞,活塞将主缸筒内隔成若干腔体,腔体内设置有阻尼液,活塞上设置有阻尼孔。

优选的,所述导杆的长度大于主缸筒的长度,有利于导杆的一端固定,也利于导杆的另一端与副缸筒连接,便于导杆活动。

优选的,所述主缸筒与导杆为同一条中心线,使得导杆穿过活塞的中心,有利于保持活塞与主缸筒内壁接触均匀,从而利于均匀减轻主缸筒内壁的压力。

优选的,所述导向套通过压紧螺母固定设置在主缸筒端口内,便于导杆通过导向套在主缸筒内活动。

优选的,所述活塞至少设置有两个,能产生更大的阻尼力,且可有效的减小主缸筒内腔压力。

优选的,所述活塞之间平行且间隔设置在导杆上,使得在主缸筒内能产生均匀的阻尼力。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采用多活塞结构,在保证缸体内的内压不变的情况下,能产生更大的阻尼力,且可有效的减小内腔压力,进而减小缸体壁厚,节约成本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活塞式粘滞阻尼器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1、主缸筒;2、导杆;3、导向套;4、连接螺母;5、副缸筒;6、活塞;7、腔体;8、阻尼液;9、阻尼孔 10、压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活塞式粘滞阻尼器,包括主缸筒1和导杆2,主缸筒1两端端口内分部设置有导向套3,导杆2穿过主缸筒1一端的导向套3设置在主缸筒1内,主缸筒1的另一端通过连接螺母4与副缸筒5连接,导杆2上还设置有活塞6,活塞6将主缸筒1内隔成若干腔体7,腔体7内设置有阻尼液8,活塞6上设置有阻尼孔9。

导杆2的长度大于主缸筒1的长度,有利于导杆2的一端固定,也利于导杆2的另一端与副缸筒5连接,便于导杆2活动,主缸筒1与导杆2为同一条中心线,使得导杆2穿过活塞6的中心,有利于保持活塞6与主缸筒1内壁接触均匀,从而利于均匀减轻主缸筒1内壁的压力,导向套3通过压紧螺母10固定设置在主缸筒1端口内,便于导杆2通过导向套3在主缸筒1内活动,活塞6至少设置有两个,能产生更大的阻尼力,且可有效的减小主缸筒1内腔压力,活塞6之间平行且间隔设置在导杆2上,使得在主缸筒1内能产生均匀的阻尼力。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导杆2受到压力时,导杆2带动活塞6在主缸筒1内运动,活塞6压缩腔体7内的阻尼液8,阻尼液8会通过活塞6上设置的阻尼孔9由活塞6一侧的腔体7流动到活塞6另一侧的腔体7,起到减小压力的作用。主缸筒1内为多活塞结构,在保证主缸筒1内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可产生更大的阻尼力;若限定阻尼力,则可有效的减小主缸筒1内腔压力,进而可以减小主缸筒1缸壁的厚度,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采用多活塞结构,在保证缸体内的内压不变的情况下,能产生更大的阻尼力,且可有效的减小内腔压力,进而减小缸体壁厚,节约成本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创造,凡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