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器以及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8450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器以及机动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震器以及机动车。



背景技术:

减震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以及来自路面的冲击作用的,因为,一般机动车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如此看来,减震器会直接影响机动车行驶的舒适性。如果减震器太软,机动车的车身就会上下跳跃,反之减震器如果太硬,就会随之带来过大的阻力,妨碍弹簧正常工作。在关于悬挂系统的改装过程中,硬的减震器要与硬的弹簧相搭配,而弹簧的硬度又与机动车的车重息息相关,例如,一般情况下较重的车一般采用较硬的减震器。

众所周知,机动车所使用的减震器都属于易损件,这种传统的减震器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会由于机动车的颠簸而发生大大小小的磨损,容易发生减震器失效的问题,使用寿命不是很长,这就需要定期的更换减震器,不仅降低了机动车的使用安全性,而且也增加了机动车的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器以及机动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机动车的减震器易磨损失效的技术问题。

经研究,传统的机动车减震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机动车轧到鼓包的情况时,弹簧是收缩并下压减震器的,但是这种传统的减震器在弹簧下压减震器的时候,是基本没有阻尼效果的,只有弹簧收缩后再反弹时才会产生阻尼效果,也就是说,在机动车遇轧到鼓包的时候,地面会瞬间施加给弹簧一个巨大的冲击力,而此时弹簧只能够靠自身的弹性来克服这种冲击力,减震器在弹簧克服地面的冲击力时,并没有起到缓解弹簧震荡的效果,而当弹簧收缩后再反弹的过程中,减震器才会形成阻尼效果,以此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

所以,可想而知,当机动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如果不断的遭受到这种瞬间的冲击力,必定会使弹簧造成损坏,并且也会使减震器造成到一定的损坏,这就会使减震器的使用寿命下降,如果不定期的监控和维护,直接会影响机动车行驶的安全性,造成更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所以,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震器,包括缸体以及活动设置在所述缸体内的活塞;

所述缸体的内腔由所述活塞分隔成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之间连通有正压管道和回压管道;

其中,所述正压管道内设置有可单向流通的第一逆止阀,所述回压管道内设置有可单向流通的第二逆止阀,并且所述第一逆止阀和所述第二逆止阀可控制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

当所述活塞朝向所述缸体的固定端运动时,所述第二腔内的流体沿所述正压管道流向所述第一腔,同时,所述第二逆止阀关闭;

当所述活塞朝向所述缸体的活动端运动时,所述第一腔内的流体沿所述回压管道流向所述第二腔,同时,所述第一逆止阀关闭。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正压管道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阀门。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回压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阀门。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缸体的固定端设置有用于与机动车的车架连接的固定部。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环、固定卡扣以及固定螺栓机构。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活塞的活塞杆上设置有控制管线。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管线包括金属管和承压软管。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包括水、油和空气。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器设置在所述机动车的车架上,且所述减震器的固定端高于所述减震器的活动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包括所述减震器。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正压管道或\和所述回压管道上可拆卸连通有补液箱。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减震器改进为可以实现往复两个方向具有阻尼减震效果的结构,其中,通过活塞将减震器的缸体分隔成第一腔和第二腔,然后在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之间分别连通了所述正压管道和回压管道,并且在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中都填充了流体。

这样,当所述活塞朝向所述缸体的固定端运动时,此时将第二逆止阀关闭,防止流体沿所述回压管道流动,而是使所述第二腔内的流体沿所述正压管道流向所述第一腔,如此以来,在所述第二腔内的流体流经所述正压管道的过程中,就会对活塞的运动形成一定的阻力,产生阻尼减震的效果。

同理,当所述活塞朝向所述缸体的活动端运动时,此时将第一逆止阀关闭,防止流体沿所述正压管道流动,而是使所述第一腔内的流体沿所述回压管道流向所述第二腔,如此以来,在所述第一腔内的流体流经所述回压管道的过程中,也会对活塞的运动形成一定的阻力,产生阻尼减震的效果。

正是通过将现有的减震器改进为上述结构以后,所以活塞在正向或反向运动时,都会产生阻尼减震的效果,这样就可以使弹簧在压缩的过程中逐渐受到减震器不太大的阻力,进而减轻对弹簧的巨大冲击力,也就缓解了弹簧释放压力时产生的巨大反弹力;而弹簧反弹时,还是经过减震器的阻尼效果减缓反弹速度,使驾驶达到更舒适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的正压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的回压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的安装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补液箱的装配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

1-缸体; 2-活塞; 3-正压管道;

4-回压管道; 11-第一腔; 12-第二腔;

13-固定端; 14-活动端; 15-固定部;

21-活塞杆; 31-第一逆止阀; 32-第一调节阀门;

41-第二逆止阀; 42-第二调节阀门; 43-补液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首先,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震器,包括缸体1以及活动设置在所述缸体1内的活塞2;

所述缸体1的内腔由所述活塞2分隔成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所述第一腔11和所述第二腔12之间连通有正压管道3和回压管道4;

其中,所述正压管道3内设置有可单向流通的第一逆止阀31,所述回压管道4内设置有可单向流通的第二逆止阀41,并且所述第一逆止阀31和所述第二逆止阀41可控制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

当所述活塞2朝向所述缸体1的固定端13运动时,所述第二腔12内的流体沿所述正压管道3流向所述第一腔11,同时,所述第二逆止阀41关闭;

当所述活塞2朝向所述缸体1的活动端14运动时,所述第一腔11内的流体沿所述回压管道4流向所述第二腔12,同时,所述第一逆止阀31关闭。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的正压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的回压结构示意图。

如图5和图6所示,并同时参考图1,在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减震器与现有的减震器相比,其通过对结构的改进后,具有可以实现往复两个方向产生阻尼减震的效果,具体的,在上述减震器中,减震器的缸体1通过活塞2分隔成了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然后又在所述第一腔11和所述第二腔12之间连通了所述正压管道3和回压管道4,并且在所述正压管道3上设置了可单向流通的第一逆止阀31,而在所述回压管道4上设置了可单向流通的第二逆止阀41,还在所述第一腔11和所述第二腔12中都填充了流体。

通过上述结构,如图5所示,当所述活塞2朝向所述缸体1的固定端13运动时,此时还需要同时将所述第二逆止阀41关闭,当所述第二逆止阀41关闭后,就可以防止流体沿所述回压管道4流动,而所述活塞2运动对流体产生的压力就会使所述第二腔12内的流体沿所述正压管道3流向所述第一腔11,如此以来,在所述第二腔12内的流体流经所述正压管道3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腔11和所述第二腔12内的流体就会对活塞2的运动形成一定的阻力,由此便产生了阻尼减震的效果,这种阻尼效果通过活塞杆21传递给弹簧,就能够对弹簧所承受的冲击力形成一定程度的缓冲效果。

同理,如图6所示,当所述活塞2朝向所述缸体1的活动端14运动时,此时还需要同时将所述第一逆止阀31关闭,当所述第一逆止阀31关闭后,就可以防止流体沿所述正压管道3流动,而所述活塞2运动对流体产生的压力就会使所述第一腔11内的流体沿所述回压管道4流向所述第二腔12,如此以来,在所述第一腔11内的流体流经所述回压管道4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腔11和所述第二腔12内的流体就会对活塞2的运动形成一定的阻力,由此便产生了阻尼减震的效果,这种阻尼效果通过活塞杆21传递给弹簧,就能够对弹簧所承受的冲击力形成一定程度的缓冲效果。

正是通过将现有的减震器改进为上述结构以后,所以活塞2在正向或反向运动时(所述正向和反向运动即为活塞2朝向固定端13运用以及活塞2朝向活动端14运动),都会产生阻尼减震的效果,这样就可以使弹簧在压缩的过程中逐渐受到减震器不太大的阻力,进而减轻对弹簧的巨大冲击力,也就缓解了弹簧释放压力时产生的巨大反弹力;而弹簧反弹时,还是经过减震器的阻尼效果减缓反弹速度,使驾驶达到更舒适的效果。

而在使用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正压管道3和回压管道4的管道直径,因为正压管道3和回压管道4的管道直径不同,流体当承受到相同的活塞2压力时,在所述正压管道3和回压管道4内流通的速度也不同,这样就可以通过正压管道3和回压管道4的管道直径来调整整个减震器的阻尼强度,进而适合不同的使用环境。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二;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正压管道3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阀门32。

为了可以动态的调整减震器的阻尼强度,所以在所述正压管道3上设置了第一调节阀门32,该第一调节阀门32可以调整正压管道3内流体可以流过的空间大小,这样就能够调整流体的流速。当活塞2承受到相同的压力时,通过第一调节阀门32就可以直接调整流体的流速,进而便可以对减震器的阻尼强度进行动态的调整。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三;其中,如图3所示,所述回压管道4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阀门42。

同理,为了可以动态的调整减震器的阻尼强度,所以在所述回压管道4上设置了第二调节阀门42,该第二调节阀门42可以调整回压管道4内流体可以流过的空间大小,这样就能够调整流体的流速。当活塞2承受到相同的压力时,通过第二调节阀门42就可以直接调整流体的流速,进而便可以对减震器的阻尼强度进行动态的调整。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四;如图4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缸体1的固定端13设置有用于与机动车的车架连接的固定部15。

在具体使用时,将减震器的固定端13固定在机动车的车架上,并且将固定端13朝上设置,使固定端13高于活动端14,这样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方便对控制管线的线路进行规划,使机动车上升下降都可以使流体沿同一方向流动,产生源源不断的流动能量。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15包括固定环、固定卡扣以及固定螺栓机构。

在固定减震器的时候,可通过如图4所示的固定环来固定,但是本申请仅仅提供了有限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卡扣,以及螺栓固定连接的方式来固定减震器,所以,任何基于本申请技术方案,在未经过创造性劳动获得的新技术方案,均包含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内。

进一步的,所述活塞2的活塞杆21上设置有控制管线。该控制管线可延长至驾驶位置,便于适时调节阻尼强度提高驾驶舒适度。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管线包括金属管和承压软管。

而在实际的装配中,当控制管线采用了金属管的时候,所述减震器可以设置在所述机动车的车架上,且所述减震器的固定端13高于所述减震器的活动端14,以该种结构进行设置。

而当控制管线采用了承压软管的时候,还可以将减震器的固定端13安装在车轮端,而不必安装在车架上。

但是本申请仅仅提供了有限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基于本申请的核心技术方案,将各个减震器的管线延长至机动车任意位置,并根据流动方向任意组合,以达到方便调节控制和动力利用。所以,任何基于本申请核心技术方案,在未经过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获得的新的技术方案,均包含在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的,所述流体包括水、油和空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包括所述减震器。

由于所述减震器的具体结构、功能原理以及技术效果已经在前文详细叙述,在此便不再赘述。

所以,任何有关于前文所述减震器的技术内容,均参考前文的记载即可。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补液箱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正压管道3或\和所述回压管道4上可拆卸连通有补液箱43。通过补液箱43可以随时进行补液操作,而图8中仅表示了补液箱43与正压管道3连通的结构,补液箱43与回压管道4连通的结构即可参考图8。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