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水路切换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8893发布日期:2018-07-10 16:58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产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水路切换阀。



背景技术:

卫浴领域常常需要对水路进行切换,现有的卫浴产品由一进水口切换到两个不同的出水口时,往往需要设置多个开关或分水件,利用多个开关对每个出水管道进行单独的开关控制,十分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的结构简单,易于转换出水路线的双水路切换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水路切换阀,包括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通过至少一个的导流孔连通,所述导流孔的面积小于第一管路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三管路与第二管路通过导流槽连通,第一管路通过所述导流孔和所述导流槽与第三管路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

所述第一阀芯内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过水孔与第二过水孔;

所述第二阀芯内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设有所述导流槽、第三过水孔,另一端设有第四过水孔;

所述第一阀芯设于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的交汇处,所述第二阀芯设于第二管路内;

所述第一过水孔连通第一管路和第一通道,所述第二过水孔与第三过水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所述第四过水孔连通第二通道与第二管路;

所述导流槽连通第二通道和第三管路,所述第二过水孔或第三过水孔为所述导流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芯与第二阀芯分别为柱状结构,所述第一阀芯与第一管路同轴设置,所述第二阀芯与第二管路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阀芯朝向第二管路的管口方向的侧面为平面结构且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二阀芯与第一阀芯相对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一凸台对应设置的第一凹槽;

所述第二过水孔设于所述第一凸台的顶壁上,所述第三过水孔设于第一凹槽的底壁上;

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凸台的高度;

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第二阀芯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延伸至第二阀芯靠近第一阀芯的端面上,所述第二凹槽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通道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凹槽沿第一凹槽的周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上设有至少两个的通孔,所述通孔连通导流槽与第三管路,所述支撑件设于第三管路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阀芯设于支撑件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至少两个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分别套设于第一阀芯与第二阀芯上,套设于第一阀芯上的密封圈的外侧抵设于第一管路的内侧壁上,套设于第二阀芯的密封圈的外侧抵设于第二管路的内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路与第三管路同轴设置,所述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芯与支撑件之间设有支撑柱。

进一步的,还包括起泡器,所述起泡器设于第三管路的管口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路的管口处和第二管路的管口处设有螺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水流自第一管路进入,若第二管路的管口不被关闭,则水流由导流孔流入第二管路后流出,因为导流孔的面积小于第一管路的横截面积,固进入第二管路内的水流速度骤增,高速流动的水流表面压力较小,所以空气会从第三管路经由导流槽吸入第二管路中,与水流充分混合,从第二管路流出的水流为气泡水;若第一管路的管口处保持进水而在三通管的外部关闭第二管路的出水,管路内部的水压大于水流产生的负压,则由第一管路涌入的水流会经由导流槽涌入第三管道中,进而从第三管路的管口处流出。整个双水路切换阀切换出水路线简单,切换出水路线时不用关闭进水,且从第二管路排出的水流不需加额外的起泡器即为气泡水,能够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水路切换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水路切换阀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水路切换阀的三通管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水路切换阀的第一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水路切换阀的第一阀芯的侧视图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水路切换阀的第二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水路切换阀的第二阀芯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水路切换阀的另一实施例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水路切换阀的另一实施例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水路切换阀的另一实施例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标号说明:

1、三通管;11、第一管路;12、第二管路;13、第三管路;

2、第一阀芯;21、第一过水孔;22、第一通道;23、第二过水孔;

24、第一凸台;25、支撑柱;

3、第二阀芯;31、第三过水孔;32、第二通道;33、第四过水孔;

34、第一凹槽;35、第二凹槽;

4、支撑件;41、通孔;

5、导流槽;

6、起泡器;

7、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导流孔与导流槽的配合,使得导流孔流出的高速水流可从导流槽吸气,同时导流槽由于作为吸气通道时,水流不会从导流槽流出,而导流槽作为出水通道时能够切换水流的方向。

请参照图10,一种双水路切换阀,包括三通管1,所述三通管1包括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和第三管路13,所述第一管路11与所述第二管路12通过至少一个的导流孔连通,所述导流孔的面积小于第一管路11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三管路13与第二管路12通过导流槽5连通,第一管路11通过所述导流孔和所述导流槽5与第三管路13连通。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水流自第一管路进入,若第二管路的管口不被关闭,则水流由导流孔流入第二管路后流出,因为导流孔的面积小于第一管路的横截面积,固进入第二管路内的水流速度骤增,高速流动的水流表面压力较小,所以空气会从第三管路经由导流槽吸入第二管路中,与水流充分混合,从第二管路流出的水流为气泡水;若第一管路的管口处保持进水而在三通管的外部关闭第二管路的出水,管路内部的水压大于水流产生的负压,则由第一管路涌入的水流会经由导流槽涌入第三管道中,进而从第三管路的管口处流出,整个双水路切换阀切换出水路线简单,切换出水路线时不用关闭进水,且从第二管路排出的水流不需加额外的起泡器即为气泡水,能够降低成本。

进一步的,如图1~图7所示,还包括第一阀芯2和第二阀芯3;

所述第一阀芯2内设有第一通道22,所述第一通道2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过水孔21与第二过水孔23;

所述第二阀芯3内设有第二通道32,所述第二通道32的一端设有所述导流槽5、第三过水孔31,另一端设有第四过水孔33;

所述第一阀芯2设于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和第三管路13的交汇处,所述第二阀芯3设于第二管路12内;

所述第一过水孔21连通第一管路11和第一通道22,所述第二过水孔23与第三过水孔31连通所述第一通道22与第二通道32,所述第四过水孔33连通第二通道32与第二管路12;

所述导流槽5连通第二通道32和第三管路13,所述第二过水孔23或第三过水孔31为所述导流孔。

由上述描述可知,在三通管1内设置了第一阀芯2与第二阀芯3,两个阀芯配合使得自第一管路11流入的水流在第二管路2的管口不关闭时,依次经第一通道22与第二通道32中流出,在第二通道32内流动的高速水流从导流槽5吸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芯2与第二阀芯3分别为柱状结构,所述第一阀芯2与第一管路11同轴设置,所述第二阀芯3与第二管路12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阀芯2朝向第二管路12的管口方向的侧面为平面结构且设有第一凸台24,所述第二阀芯3与第一阀芯2相对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一凸台24对应设置的第一凹槽34;

所述第二过水孔23设于所述第一凸台24的顶壁上,所述第三过水孔31设于第一凹槽34的底壁上;

所述第一凹槽34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凸台24的高度;

所述第一凹槽34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的第二凹槽35,所述第二凹槽35沿所述第二阀芯3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凹槽35的一端延伸至第二阀芯3靠近第一阀芯2的端面上,所述第二凹槽35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通道32的侧壁上。

由上述描述可知,因为所述第一凹槽34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凸台24的高度,固第一阀芯2的侧面与第二阀芯3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当第二管路12出水时,被第二管路12中高速流动的水流吸入的空气首先流入上述间隙中,再经由第二凹槽35流进第二通路32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路11与第三管路13同轴设置,所述第二管路12与第一管路11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件4,所述支撑件4上设有至少两个的通孔41,所述通孔41连通导流槽5与第三管路13,所述支撑件4设于第三管路13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阀芯2设于支撑件4上。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支撑件4保证了第一阀芯2的稳定性,即便在的较大的水流冲击下也不会偏移摇晃,同时,流体也可从通孔41处流进流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芯2与支撑件4之间设有支撑柱25。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支撑柱25使得支撑件4上与第一阀芯2之间的空间变大,可在支撑件4上设置更多的通孔41提高第三管路13与导流槽5之间的流体流通面积。

进一步的,还包括起泡器6,所述起泡器6设于第三管路13的管口处。

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起泡器6使得由第三管路13的管口排出的水也为气泡水,第三管路13可设置为普通的龙头出水管路。

进一步的,还包括至少两个的密封圈7,所述密封圈7分别套设于第一阀芯2与第二阀芯3上,套设于第一阀芯2上的密封圈7的外侧抵设于第一管路11的内侧壁上,套设于第二阀芯3的密封圈7的外侧抵设于第二管路12的内侧壁上

由上述描述可知,密封圈7增加了密封性,使得水流不会在第一阀芯2与第一管路11的侧壁之间的缝隙间流通,也不会在第二阀芯3与第二管路12之间的缝隙间流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路11的管口处和第二管路12的管口处设有螺纹。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螺纹第一管路11与第二管路12可外接其他管路。

进一步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凹槽35沿第一凹槽34的周向均匀分布。

由上述描述可知,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二凹槽35保证被吸入第二通道12内的空气从第三过水孔31的四周均匀吸入,保证了空气与高速水流的充分混合。

请参照图1-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双水路切换阀,包括三通管1、第一阀芯2、第二阀芯3、支撑件4、起泡器6和至少两个的密封圈7,所述三通管1包括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和第三管路13,所述第一管路11与第三管路13同轴设置,所述第二管路12与第一管路11垂直设置,所述第一管路11的管口处和第二管路12的管口处设有螺纹。

所述第一阀芯2内设有第一通道22,所述第一通道2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过水孔21与第二过水孔23,所述第二过水孔23的面积小于第一通道22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阀芯3内设有第二通道32,所述第二通道32的一端设有第三过水孔31,另一端设有第四过水孔33。

所述第一阀芯2与第二阀芯3分别为柱状结构,所述第一阀芯2与第一管路11同轴设置,所述第二阀芯3与第二管路12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阀芯2设于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和第三管路13的交汇处,所述第二阀芯3设于第二管路12内;所述第一阀芯2朝向第二管路12的管口方向的侧面为平面结构且设有第一凸台24,所述第二阀芯3与第一阀芯2相对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一凸台24对应设置的第一凹槽34;所述第二过水孔23设于所述第一凸台24的顶壁上,所述第三过水孔31设于第一凹槽34的底壁上;所述第一凹槽34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凸台24的高度;所述第一凹槽34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的第二凹槽35,所述第二凹槽35沿所述第二阀芯3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凹槽35的一端延伸至第二阀芯3靠近第一阀芯2的端面上,所述第二凹槽35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通道32的侧壁上,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凹槽35沿第一凹槽34的周向均匀分布。

所述第一过水孔21连通第一管路11和第一通道22,所述第二过水孔23作为导流孔与第三过水孔31连通所述第一通道22与第二通道32,所述第四过水孔33连通第二通道32与第二管路12;所述第一阀芯2的端面、所述第二阀芯3的端面与第二凹槽35共同形成导流槽5,所述第三管路13与第二通道32通过导流槽5连通。

所述支撑件4上设有至少两个的通孔41,所述通孔41连通导流槽5与第三管路13,所述支撑件4设于第三管路13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阀芯2设于支撑件4上。所述第一阀芯2与支撑件4之间设有支撑柱25。

所述起泡器6设于第三管路13的管口处。

所述密封圈7分别套设于第一阀芯2与第二阀芯3上,套设于第一阀芯2上的密封圈7的外侧抵设于第一管路11的内侧壁上,套设于第二阀芯3的密封圈7的外侧抵设于第二管路12的内侧壁上。

以上的实施例一为本方案最佳的实施方案,在水流切换的稳定性、负压产生后通过导流槽吸气的对水流支撑性、密封性都较好。

如图8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阀芯2和第二阀芯3的结构有所调整,第三过水孔31设为所述导流孔,第二阀芯3嵌入第一阀芯2中。

如图9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仅保留了第一阀芯2,第二过水孔23设为所述导流孔,且第二过水孔23直接连通第二管路12,导流槽5直接设置在第二管路12的管壁上。这一方案也能够实现上述的功能和效果。

如图10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将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结合为单一阀芯,在这个阀芯上同时设置了导流孔和导流槽。这一方案也能够实现上述的功能和效果,且结构最简单。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易于转换出水路线的双水路切换阀。所述双水路切换阀的水流自第一管路进入,若第二管路的管口不被关闭,则水流由导流孔流入第二管路后流出,因为导流孔的面积小于第一管路的横截面积,固进入第二管路内的水流速度骤增,高速流动的水流表面压力较小,所以空气会从第三管路经由导流槽吸入第二管路中,与水流充分混合,从第二管路流出的水流为气泡水;若第一管路的管口处保持进水而在三通管的外部关闭第二管路的出水,则由第一管路涌入的水流会经由导流槽涌入第三管道中,进而从第三管路的管口处流出,整个双水路切换阀切换出水路线简单,切换出水路线时不用关闭进水,且从第二管路排出的水流不需加额外的起泡器即能产生气泡水,可降低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