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大功率润滑冷却系统的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8915发布日期:2018-07-11 02:37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润滑冷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大功率润滑冷却系统的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风电机组的功率越来越大,配套的润滑系统的流量也相应增大,进而对润滑系统中过滤装置的流量、集成性、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传统过滤系统组合应用的方式。传统过滤系统元件数量繁杂,各元件数量未能优化,连接繁琐,存在设计成本浪费;安装工艺复杂,外形空间大;同时,由于存在较多泄漏风险点,密封可靠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大功率润滑冷却系统的过滤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适用于大功率润滑冷却系统的过滤装置,包括并联的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并联后的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两端分别为过滤器入口端和过滤器出口端,过滤器入口端分别与安全阀一端、第一单向阀一端和第二单向阀一端连接,安全阀另一端与溢流接口连接,第一单向阀另一端与机械泵接口连接,第二单向阀与电子泵接口连接,过滤器入口端还分别与排污球阀和第一测压接头连接,过滤器入口端处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过滤器出口端依次通过第三单向阀、第二测压接头与温控阀的输入口连接,温控阀的其中一个切换输出口与分配器接口连接,温控阀的另一个切换输出接口与冷却器接口连接,过滤器入口端和过滤器出口端之间并联有压差传感装置。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改进了系统油路,零部件数量减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设计成本;

2、采用单一温控阀方式,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拆卸方便;同时,内部油路采用单向阀,密封可靠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立体图。

图中,1.1-第一单向阀;1.2-第二单向阀;1.3-第三单向阀;2-安全阀;3-压力传感器;4.1-第一测压接头;4.2-第二测压接头;5-排污球阀;6.1-第一过滤器;6.2-第二过滤器;7-压差传感装置;8-温控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大功率润滑冷却系统的过滤装置,包括并联的第一过滤器6.1和第二过滤器6.2,并联后的第一过滤器6.1和第二过滤器6.2两端分别为过滤器入口端和过滤器出口端,过滤器入口端分别与安全阀2一端、第一单向阀1.1一端和第二单向阀1.2一端连接,安全阀2另一端与溢流接口连接,第一单向阀1.1另一端与机械泵接口连接,第二单向阀1.2与电子泵接口连接,过滤器入口端还分别与排污球阀5和第一测压接头4.1连接,过滤器入口端处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3,过滤器出口端依次通过第三单向阀1.3、第二测压接头4.2与温控阀8的输入口连接,温控阀8的其中一个切换输出口与分配器接口连接,温控阀8的另一个切换输出接口与冷却器接口连接,过滤器入口端和过滤器出口端之间并联有压差传感装置7。

如图1~2所示,机械泵和电子泵从齿轮箱吸入液压油,分别通过机械泵接口、第一单向阀1.1以及电子泵接口、第二单向阀1.2进入并联的第一过滤器6.1和第二过滤器6.2,进行液压油过滤,从而实现系统的过滤功能;第一单向阀1.1和第二单向阀1.2起到防止液压油逆流,从而保护电子泵和机械泵的作用;过滤器入口端处设置有安全阀2,用于控制调节系统压力;压力传感器3用于检测过滤器入口端(泵出口)压力;第一测压接头4.1,可用于过滤器入口端(泵出口)外接测压或者液压油取样;排污球阀5用于过滤器排污需求;压差传感装置7用于检测第一过滤器6.1和第二过滤器6.2前后压差,当压差小于设定值时,说明过滤器正常;当压差大于设定值时,同时油温处于非低温状态(温控阀的冷却器接口有出油),即可说明第一过滤器6.1和第二过滤器6.2发生堵塞,从而进行更换过滤器报警;第二测压接头4.2,可用于过滤器出口端外接测压或者液压油取样;温控阀8用于控制进入高温油路(冷却器接口)和低温油路(分配器接口)的比例,当从温控阀8的输入口输入的油温低于温控阀8的下限值时,液压油基本从温控阀8的与分配器接口连接的切换输出口输出到分配器;当油温上升至温控阀8的上下限值间时,液压油会按照一定比例分别从两个切换输出口输出到冷却器和分配器,温度越高,通过冷却器接口流入到冷却器中的液压油越多;随着油温的升高,当油温上升至温控阀8的上限值以上时,液压油基本从温控阀8的与冷却器接口连接的切换输出口输出到冷却器,通过冷却器进行冷却,从而实现高低温油液的分流控制功能。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