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0021发布日期:2018-07-27 21:12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截止阀。



背景技术:

截止阀又称截门阀,属于强制密封式阀门,在阀门关闭时,必须向阀芯施加压力,以强制密封面不泄漏。

相关技术中,截止阀包括截止阀本体、收容于截止阀本体内的塞体及收容于塞体内的调节弹簧,截止阀本体包括阀体及连接于阀体两端的具有进液孔的阀芯和控制机构,当介质通过阀芯进入阀体时,操作力必须克服向阀芯所施加的压力,然后介质才能进入阀体中。向阀芯所施加的压力通常是通过控制机构往内部设有调节弹簧的塞体施加压力,使得塞体与阀芯抵接从而形成向阀芯所施加的压力。

然而相关技术中,调节弹簧的弹力随着伸缩次数的增多以及变形的挤压,弹力逐渐减少,从而导致向阀芯施加的压力降低造成介质泄漏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截止阀来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升耐用性的截止阀。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截止阀。所述截止阀包括截止阀本体、收容于所述截止阀本体内且能沿所述截止阀本体的中轴线方向往返移动的塞体、收容于所述塞体内的调节弹簧及一端与所述塞体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截止阀本体连接的控制弹簧。

优选的,所述截止阀本体包括具收容空间的阀体及设于所述阀体一端且具进液口的阀芯,所塞体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塞体包括与所述阀芯间隔设置的顶塞及设于远离所述阀芯一端的活塞,所述调节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顶塞和所述活塞。

优选的,所述阀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后端套筒、中间套筒、前端底座及控制件,所述阀芯收容于所述后端套筒内。

优选的,所述控制弹簧包括一端与所述顶塞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阀芯连接的第一控制弹簧。

优选的,所述阀芯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后端套筒内表面设有内螺纹,所述阀芯与所述后端套筒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前端底座和所述活塞围成收纳空间,所述控制件为气动阀,通过所述气动阀控制所述收纳空间的体积。

优选的,所述控制弹簧包括一端与所述活塞连接且另一端和所述控制件连接的第二控制弹簧。

优选的,所述控制件为电磁阀,所述中间套筒内表面设有内螺纹,所述前端底座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中间套筒与所述前端底座之间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弹簧包括一端与所述顶塞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阀芯连接的第一控制弹簧及一端与所述活塞连接且另一端和所述控制件连接的第二控制弹簧。

优选的,所述控制件为顶丝,所述顶丝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前端底座内表面设有内螺纹,所述顶丝与所述前端底座之间螺纹连接。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截止阀有益效果在于:

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控制弹簧压紧调节弹簧使得调节弹簧能够恢复应有弹力,提高截止阀的使用寿命。

二、当调节弹簧疲劳、老化失去应有弹力时,因为阀芯与后端套筒之间螺纹连接,可通过旋转阀芯,使得阀芯往后端套筒内微移,从而通过第一控制弹簧和顶塞压紧调节弹簧使得调节弹簧恢复应有弹力,不需要更换调节弹簧,从而使得截止阀耐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当调节弹簧疲劳、老化失去应有弹力时,因为前端底座与中间套筒之间螺纹连接,可通过旋转前端底座,使得前端底座往中间套筒内微移,从而通过第二控制弹簧和活塞压紧调节弹簧使得调节弹簧恢复应有弹力,不需要更换调节弹簧,从而使得截止阀耐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当调节弹簧疲劳、老化失去应有弹力时,因为控制件与前端底座之间螺纹连接,可通过旋转控制件,使得控制件往前端底座内微移,从而通过第二控制弹簧和活塞压紧调节弹簧使得调节弹簧恢复应有弹力,不需要更换调节弹簧,从而使得截止阀耐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截止阀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截止阀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截止阀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截止阀1,其包括截止阀本体11、收容于所述截止阀本体11内的塞体12、收容于所述塞体12内的调节弹簧13及一端与所述塞体12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截止阀本体11连接的控制弹簧14。所述塞体12能沿所述截止阀本体11中轴线方向进行滑动。

所述截止阀本体11包括具收容空间的阀体111及设于所述阀体111一端的阀芯113,所塞体12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所述阀体111包括依次连接且共中轴线的后端套筒1111、中间套筒1113、前端底座1115及控制件1116。

所述后端套筒1111两端具有开口且内部中空,所述阀芯113收容于所述后端套筒1111远离所述中间套筒1113一端。

所述后端套筒1111包括设于其外表面且贯穿其设置的出液孔1112,所述出液孔1112连通所述后端套筒1111围成的内部空间与外界。

所述后端套筒1111靠近所述阀芯113一端内表面设有内螺纹及靠近所述中间套筒1113一端外表面设有往外侧延伸形成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中间套筒1113通过铆钉相互固定。

所述中间套筒1113两端具有开口且内部中空。

所述中间套筒1113包括设于其外表面且贯穿其设置的气孔1114,所述气孔1114将所述中间套筒1113内部空间与外界连通。

所述中间套筒1113两端外表面设有往外侧延伸形成的固定部,位于两端的固定部分别与所述后端套筒1111的连接部及所述前端底座1115通过铆钉互相固定。

所述前端底座1115一端具有开口且内部中空,所述前端底座1115具有开口的一端与所述中间套筒1113连接。

所述前端底座1115靠近所述中间套筒1113一端外表面设有往外延伸形成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中间套筒1113的固定部通过铆钉互相固定。

所述控制件1116与所述前端底座1115远离所述中间套筒1113一端连接,并且所述控制件1116沿所述前端底座1115中心轴方向将所述前端底座1115贯穿。

所述控制件1116用以给所述塞体12提供压力将所述塞体12往靠近所述阀芯113一端推动。

具体的,所述控制件1116为气动阀。当然,其设置方式不限于此,所述控制件1116还可为电磁阀,甚至所述控制件1116还可为顶丝,通过顶丝与所述塞体12连接控制所述塞体12的推力等。

所述阀芯113包括阀芯本部1131、由所述阀芯本部1131往远离所述阀芯本部1131的中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的延伸部1133及贯穿所述阀芯本部1131中心轴设置的进液口1135。

所述延伸部1133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阀芯113通过所述延伸部1133的外螺纹与所述后端套筒1111的内螺纹螺纹连接以此将所述阀芯113固定于所述后端套筒1111内。

所述进液口1135连通所述后端套筒1111内部空间,液体通过所述进液口1135进入所述后端套筒1111内部空间中,并能通过所述出液孔1112流出所述后端套筒1111内部空间。

所述塞体12能够沿所述阀体111的中轴线方向往复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液口1135。具体如下:

所述塞体12会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来自所述进液口1135方向的液体压力F1和来自控制件1116方向的空气压力F2。当所述液体压力F1大于所述空气压力F2时,推动所述塞体12往远离所述阀芯113方向移动,打开所述进液口1135;当所述液体压力F1小于所述空气压力F2时,推动所述塞体往靠近所述阀芯113方向移动,关闭所述进液口1135。

所述塞体12包括与所述阀芯113间隔设置的顶塞121及设于远离所述阀芯113一端的活塞123。

所述顶塞121收容于所述后端套筒1111内且远离所述阀芯113一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塞121与所述阀芯113之间的抵接面为平面,通过平面之间的压紧使得所述进液口1135封闭。当然,其设置方式不限于此,所述阀芯113与所述顶塞121之间的抵接面可为凹凸面,通过凸面和凹面之间的抵接将所述进液口1135封闭。

所述活塞123收容于所述前端底座1115内。

所述调节弹簧1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顶塞121及所述活塞123。

当所述液体压力F1大于所述空气压力F2时,所述顶塞121挤压所述调节弹簧13,从而使得所述调节弹簧13推动所述活塞123往远离所述阀芯113方向移动;当所述液体压力F1小于所述空气压力F2时,所述活塞123挤压所述调节弹簧13,从而使得所述调节弹簧13推动所述顶塞121往靠近所述阀芯113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弹簧14的数量为一个,其包括第一控制弹簧141,所述第一控制弹簧141一端与所述阀芯113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顶塞121连接。

所述后端套筒1111、所述阀芯113及所述顶塞121共同围合形成一用于收容液体的液体存储空间15。所述出液孔1112与所述液体存储空间15连通用以与外接设备连接,将位于所述液体存储空间15中的液体输送至外接设备中。所述第一控制弹簧141设于所述液体存储空间15内。

所述后端套筒1111、所述顶塞121、所述中间套筒1113、所述前端底座1115及所述活塞123靠近所述后端套筒1111一端共同围合形成一收容气体的收集空间16,所述调节弹簧13设于所述收集空间16内,所述气孔1114将所述收集空间16与外界连通。

所述气孔1114连通所述收集空间16与外界,能调节所述收集空间16内的空气压强。

所述前端底座1115与所述活塞123远离所述后端套筒1111一端共同围合形成一收容气体的收纳空间17,所述控制件1116连通所述收纳空间17。

所述控制件1116连通所述收纳空间17,能调节所述收纳空间17内的空气压强。

具体的,所述控制件1116能控制对所述活塞123的推力,通过所述控制件1116往所述收纳空间17内增压从而达到增加所述活塞123的推力的效果。

所述活塞123与所述前端底座1115内壁抵接,将所述收集空间16与所述收纳空间17隔绝。

优选的,所述活塞123与所述前端底座1115之间通过密封圈进行紧压密封。

更优的,所述密封圈为含氟或含碳有机材料密封圈。

当所述调节弹簧13使用过久之后出现老化情况,弹力随着伸缩次数的增多和变形的挤压逐渐减小,此时所述截止阀100则会出现漏液情况。通过旋转所述阀芯113使得所述阀芯113往所述后端套筒10内进行微量移动,所述阀芯113通过所述第一控制弹簧141将所述顶塞121往远离所述阀芯113方向挤压,使得所述顶塞121对所述调节弹簧13进行挤压,从而使所述调节弹簧13恢复原有的弹力。

具体的,所述第一控制弹簧141及所述调节弹簧13均主要由铬、硅、镍、铝、锰、铜、铁材料制成,并参杂少量的钼、铌、镓、铟等元素。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良好的韧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截止阀100的使用状态及使用过程:

截止状态:液体从所述进液口1135进入,当液体压力较小时,无法推动所述顶塞121移动,液路保持截止状态。

流通状态:当液压超过某一限定值时,所述顶塞121向远离所述阀芯113的方向移动并挤压所述调节弹簧13,此时所述第一控制弹簧141处于拉伸状态,液体通过所述阀芯113中所述进液口1135,进入所述液体存储空间15,进而从所述出液孔1112进入外界管路中。

卸压过程:关闭所述控制件1116,所述调节弹簧13复位,所述活塞123被推到所述前端底座1115底部;液体停止注入,被挤压的所述第一控制弹簧141复位。

调节过程:当所述调节弹簧13老化,此时,流体压力小于额定压力时,也会推动所述顶塞121挤压所述调节弹簧13,液体通过所述阀芯113中所述进液口1135,进入所述液体存储空间15,进而从所述出液孔1112进入外界管路中形成漏液情况。通过顺时针旋转所述阀芯113,所述阀芯113向内微量移动,与所述阀芯113连接的所述第一控制弹簧141推动所述顶塞121向所述后端套筒1111远离所述阀芯113的方向移动并挤压所述调节弹簧13,所述调节弹簧13恢复到保持应有弹力的形变力,恢复确保额定液压状态。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截止阀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控制弹簧24的数量为两个,其包括一端与顶塞221连接且另一端与阀芯213连接的第一控制弹簧241,一端与所述活塞223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控制件2116连接的第二控制弹簧243。

为了使得所述第二控制弹簧243能通过所述活塞223挤压调节弹簧23。

在本实施例中,前端底座2115套设于中间套筒2113内,所述中间套筒2113靠近所述前端底座2115一端内表面设有内螺纹,所述前端底座2115靠近所述中间套筒2113一端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中间套筒2113与所述前端底座2115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之间螺纹连接,同时本实施例中控制件2116为电磁阀,所述控制件2116与活塞223之间通过第二控制弹簧243连接,所述控制件2116控制所述第二控制弹簧243从而控制对所述活塞223的推力。

本实施例中,通过两所述控制弹簧24分别挤压所述顶塞221和/或活塞223来调控调节弹簧23弹力。

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可仅设有所述第二控制弹簧243,通过单独挤压所述活塞223来实现调控调节弹簧23弹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截止阀2的使用状态及使用过程:

截止状态:液体从所述进液口2135进入,当液体压力较小时,无法推动所述顶塞221移动,液路保持截止状态。

流通状态:当液压超过某一限定值时,所述顶塞221向远离所述阀芯213的方向移动并挤压所述调节弹簧23,此时所述第一控制弹簧241处于拉伸状态,液体通过所述阀芯213中所述进液口2135,进入所述液体储存空间25,进而从所述出液孔2112进入外界管路中。

卸压过程:关闭所述控制件2116,所述第一控制弹簧241复位,所述调节弹簧23复位;液体停止注入,被挤压的所述第二控制弹簧243复位。

调节过程:当所述调节弹簧23老化,此时,流体压力小于额定压力时,也会推动所述顶塞221挤压所述调节弹簧23,液体通过所述阀芯213中所述进液口2135,进入所述液体储存空间25,进而从所述出液孔2112进入外界管路中形成漏液情况。通过顺时针旋转所述前端底座2115,所述前端底座2115向所述中间套筒2113内微量移动,所述前端底座2115通过所述第二控制弹簧243推动所述活塞223挤压所述调节弹簧23,所述调节弹簧23恢复到保持应有弹力的形变力,恢复确保额定液压状态。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截止阀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控制弹簧34的数量为两个,其包括一端与顶塞321连接且另一端与阀芯313连接的第一控制弹簧341,一端与所述活塞323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控制件3116连接的第二控制弹簧343。

为了使得所述第二控制弹簧343能通过所述活塞323挤压调节弹簧3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件3116为顶丝。所述控制件3116靠近前端底座3115一端外表面设有外螺纹,同时前端底座3115靠近与所述控制件3116一端连接处设有内螺纹,所述控制件3116与所述前端底座3115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之间螺纹连接,并且所述控制件3116与活塞323通过第二控制弹簧343连接,通过旋转所述控制件3116进而通过所述第二控制弹簧343将所述活塞323推动。

本实施例中,通过两所述控制弹簧34分别挤压所述顶塞321和/或活塞323来调控调节弹簧33弹力。

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可仅设有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控制件3116与所述活塞323之间的第二控制弹簧343,通过单独挤压所述活塞323也可实现调控调节弹簧33弹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截止阀3的使用状态及使用过程:

截止状态:液体从所述进液口3135进入,液体压力较小时,无法推动所述顶塞321移动,液路保持截止状态。

流通状态:当液压超过某一限定值时,所述顶塞321向远离所述阀芯313的方向移动并挤压所述调节弹簧33,此时所述第一控制弹簧341处于拉伸状态,液体通过所述阀芯313中所述进液口3135,进入液体存储空间35,进而从出液孔3112进入外界管路中。

卸压过程:逆旋转所述控制件3116,所述第一控制弹簧341复位,所述调节弹簧33复位;液体停止注入,被挤压的所述第二控制弹簧343复位。

调节过程:当所述调节弹簧33老化,此时,流体压力小于额定压力时,也会推动所述顶塞321挤压所述调节弹簧33,液体通过所述阀芯313中所述进液口3135,进入所述液体存储空间35,进而从所述出液孔3112进入外界管路中形成漏液情况。通过顺时针旋转所述控制件3116,所述控制件3116向所述前端底座3115内微量移动,所述控制件3116通过所述第二控制弹簧343推动所述活塞323挤压所述调节弹簧33,所述调节弹簧33恢复到保持应有弹力的形变力,恢复确保额定液压状态。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截止阀有益效果在于:

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控制弹簧压紧调节弹簧使得调节弹簧能够恢复应有弹力,提高截止阀的使用寿命。

二、当调节弹簧疲劳、老化失去应有弹力时,因为阀芯与后端套筒之间螺纹连接,可通过旋转阀芯,使得阀芯往后端套筒内微移,从而通过第一控制弹簧和顶塞压紧调节弹簧使得调节弹簧恢复应有弹力,不需要更换调节弹簧,从而使得截止阀耐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当调节弹簧疲劳、老化失去应有弹力时,因为前端底座与中间套筒之间螺纹连接,可通过旋转前端底座,使得前端底座往中间套筒内微移,从而通过第二控制弹簧和活塞压紧调节弹簧使得调节弹簧恢复应有弹力,不需要更换调节弹簧,从而使得截止阀耐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当调节弹簧疲劳、老化失去应有弹力时,因为控制件与前端底座之间螺纹连接,可通过旋转控制件,使得控制件往前端底座内微移,从而通过第二控制弹簧和活塞压紧调节弹簧使得调节弹簧恢复应有弹力,不需要更换调节弹簧,从而使得截止阀耐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