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留孔洞套管固定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9480发布日期:2018-07-13 20:08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预留孔洞套管固定架。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物的构成越来越趋向多功能、多配置、大型化,结构类型也多以钢筋混凝土结合装修,功能的多样化使水、电、暖、通工程增多,所占的比重增大,重要性增强。孔洞的预留,特别是穿混凝土墙体的预埋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则为土建、安装带来很大的损失。传统做法是用钢管或塑料管固定在钢筋上,管口敞口,混凝土浇筑时易位移,孔洞位置偏差较大,且混凝土易进入管口,砼板初凝后不宜拔出,材料容易损坏,预埋孔洞材料浪费、不能重复使用等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预留孔洞套管固定架,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预留孔洞套管固定架,包括底座以及固定在底座上的立柱,在所述立柱的上端端部固定有与套管外圆周壁相匹配的支撑板,在所述立柱上段外圆周壁上固定有限位筒,沿限位筒的轴线在其上端端面上开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开口,在每一个所述开口的底部与连杆的下端铰接,在开口底部还设置有弹簧ⅰ,且弹簧ⅰ的上端与连杆的外壁连接,在所述支撑板的中部开有弧形的滑槽,连杆的上端向上延伸后置于滑槽内,且在连杆的上端端部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与套管的外圆周壁接触。针对现有的混凝土墙体浇注时对预留孔洞的处理容易导致套管偏移,孔洞的位置偏差较大的缺陷,申请人设计出一种专门用于预留孔洞的套管固定架,通过支撑板对套管整体的稳定支撑,以及连杆对套管所受到的径向应力的调节缓冲,进而确保套管的位置保持稳定,在混凝土干结后方便套管快速取出的前提下,确保成型的孔洞与设定值相匹配;

具体使用时,将套管固定在未浇筑的墙体钢筋框架预留的孔洞位置上,然后分别在套管的两端放置一个固定架,且确保两个与套管外圆周壁相匹配的支撑板分别与套管的两端接触,以实现对套管的支撑,然后再对墙体钢筋框架进行混凝土浇注,当混凝土与套管发生接触时,套管受到冲击混凝土的冲击后开始产生运动趋势,由于混凝土的注入一般采用由上至下的方式,即水平放置的套管首先受到冲击的部位为其上表面,其次为套管的两侧,即套管容易沿其径向发生移动,且套管的两端因注入的混凝土量不同而受到冲击力度不一致,而在同样呈弧形的支撑板的支撑与限位作用下,且利用套管自身的重力以及附着在套管上表面的部分混凝土的重力,使得套管两端被限定在支撑板所覆盖的范围内,即套管的两端保持相对静止,避免套管在未干结的混凝土内发生倾斜或是偏移;进一步地,当套管一侧的混凝土量注入相对于另一侧偏多时,此时位于滑槽内的两个滚轮在弹簧ⅰ的支撑作用下保持与套管外壁接触,同时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度,当套管一侧受力过大时,作用应力传递至套管另一侧,此时该侧对应的滚轮以及连杆同时受到传递过来的作用应力的影响,导致弹簧ⅰ受到挤压而发生形变,而弹簧ⅰ在短时间内回复形变所产生的弹力能够将该作用应力所抵消,即无论套管的两侧中任意一侧受到过度的冲击,与之相反的一侧所对应的滚轮、连杆以及弹簧ⅰ的组合能够将产生的冲击应力所消除,避免套管在轴向或是径向上发生偏移,确保套管在钢筋框架上的稳定性。

所述立柱包括上段和下段,所述上段的上端端部与套管外壁接触,上段的侧壁与滑槽的侧壁连接,限位筒固定在下段的上端,所述限位筒的上端端面所在的水平高度为h,所述下段上端端面所处的水平高度为h,且满足h﹥h,在上段的下端端面上设有连接柱,且所述连接柱的外径小于所述上段的外径,在所述连接柱的外圆周壁上套设有弹簧ⅱ,当支撑板与套管接触后,弹簧ⅰ与弹簧ⅱ均被压缩。在混凝土注入钢筋框架内时,混凝土的注入方向无法确定,即容易出现套管的一端受力过大,使得套管另一端容易出现上翘,对此,申请人将立柱分割成两段,即上段与下段,且在上段的下端连接有外径相对较小的连接柱,弹簧ⅱ套设在连接柱上,其中所述限位筒的上端端面所在的水平高度为h,所述下段上端端面所处的水平高度为h,且满足h﹥h,使得弹簧ⅱ被下端限定在限位筒内,当套管的一端受到混凝土的冲击后,上段的上端端部穿过滑槽与套管的外壁接触,上段受力后,弹簧ⅱ受力被压缩,而弹簧ⅱ回复形变时产生的弹力能够迅速将上段受到的冲击所消除,以避免套管的另一端发生上翘,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弹簧ⅱ的下端被限定在限位筒内,即弹簧只能沿连接柱的轴线方向发生形变,防止弹簧ⅱ在压缩与回复过程中发生径向的跳动,确保其具备较长的使用寿命。

所述连接柱的轴向长度小于h与h之差。进一步地,连接柱的轴向长度小于h与h之差,即弹簧ⅱ的上下两个端部在其发生压缩以及回复形变的过程中始终位于限位筒内,避免弹簧ⅱ与浇注时溢出的混凝土浆接触而发生锈蚀,以达到延长弹簧ⅱ使用寿命的目的。

所述滑槽所在的圆弧占所述支撑板所在的圆弧的1/2~3/4。作为优选,将滑槽所在的圆弧占所述支撑板所在的圆弧的1/2~3/4范围内,使得在连杆以及连杆上端的滚轮所覆盖的范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大的数值范围,在当对不同外径的套管进行支撑时,滚轮均能实现与套管的底部外壁接触,以实现其缓冲应力的作用,即增加固定架的适用范围,在不需要更换支撑板的前提下,保证对各类外径尺寸的套管进行稳定支撑。

以所述立柱的轴线为分隔线,所述滚轮和与之同侧的所述滑槽的端部之间留有间隙。作为优选,当套管一端受到的瞬间应力足够大时,套管的该端会发生一个较小范围的下沉,而在位于同一侧的滚轮与滑槽端部之间留有间隙,即滚轮在随套管的端部一并下移,当滚轮与滑槽的端部内壁接触后,支撑板与两个连杆构成一个三角形结构,利用该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来避免套管的继续下移,即滑槽的两个端部,即为滚轮移动的极限位置,此时的套管设置允许进行一定的移动,且在套管移动后,弹簧ⅱ压缩后恢复形变,产生的弹力将套管重新推动至其初始位置,而附着在套管外壁上的混凝土下滑至套管下压至回复初始位置后所产生的空间内,并将该空间填实,此时套管的下方填充满混凝土,且套管的两端被支撑板与滚轮所支撑,确保了套管的放置稳定性,提高了所得预留孔洞的精确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预留孔洞套管固定架,当套管一侧受力过大时,作用应力传递至套管另一侧,此时该侧对应的滚轮以及连杆同时受到传递过来的作用应力的影响,导致弹簧ⅰ受到挤压而发生形变,而弹簧ⅰ在短时间内回复形变所产生的弹力能够将该作用应力所抵消,即无论套管的两侧中任意一侧受到过度的冲击,与之相反的一侧所对应的滚轮、连杆以及弹簧ⅰ的组合能够将产生的冲击应力所消除,避免套管在轴向或是径向上发生偏移,确保套管在钢筋框架上的稳定性;

2、本发明预留孔洞套管固定架,当套管的一端受到混凝土的冲击后,上段的上端端部穿过滑槽与套管的外壁接触,上段受力后,弹簧ⅱ受力被压缩,而弹簧ⅱ回复形变时产生的弹力能够迅速将上段受到的冲击所消除,以避免套管的另一端发生上翘,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弹簧ⅱ的下端被限定在限位筒内,即弹簧只能沿连接柱的轴线方向发生形变,防止弹簧ⅱ在压缩与回复过程中发生径向的跳动,确保其具备较长的使用寿命;

3、本发明预留孔洞套管固定架,套管设置允许进行一定的移动,且在套管移动后,弹簧ⅱ压缩后恢复形变,产生的弹力将套管重新推动至其初始位置,而附着在套管外壁上的混凝土下滑至套管下压至回复初始位置后所产生的空间内,并将该空间填实,此时套管的下方填充满混凝土,且套管的两端被支撑板与滚轮所支撑,确保了套管的放置稳定性,提高了所得预留孔洞的精确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套管、2-支撑板、3-滑槽、4-滚轮、5-连杆、6-限位筒、7-立柱、8-底座、9-开口、10-弹簧ⅱ、11-弹簧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底座8以及固定在底座8上的立柱7,在所述立柱7的上端端部固定有与套管1外圆周壁相匹配的支撑板2,在所述立柱7上段外圆周壁上固定有限位筒6,沿限位筒6的轴线在其上端端面上开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开口9,在每一个所述开口9的底部与连杆5的下端铰接,在开口9底部还设置有弹簧ⅰ11,且弹簧ⅰ11的上端与连杆5的外壁连接,在所述支撑板2的中部开有弧形的滑槽3,连杆5的上端向上延伸后置于滑槽3内,且在连杆5的上端端部设置有滚轮4,所述滚轮4与套管1的外圆周壁接触。针对现有的混凝土墙体浇注时对预留孔洞的处理容易导致套管1偏移,孔洞的位置偏差较大的缺陷,申请人设计出一种专门用于预留孔洞的套管1固定架,通过支撑板2对套管1整体的稳定支撑,以及连杆5对套管1所受到的径向应力的调节缓冲,进而确保套管1的位置保持稳定,在混凝土干结后方便套管1快速取出的前提下,确保成型的孔洞与设定值相匹配;

具体使用时,将套管1固定在未浇筑的墙体钢筋框架预留的孔洞位置上,然后分别在套管1的两端放置一个固定架,且确保两个与套管1外圆周壁相匹配的支撑板2分别与套管1的两端接触,以实现对套管1的支撑,然后再对墙体钢筋框架进行混凝土浇注,当混凝土与套管1发生接触时,套管1受到冲击混凝土的冲击后开始产生运动趋势,由于混凝土的注入一般采用由上至下的方式,即水平放置的套管1首先受到冲击的部位为其上表面,其次为套管1的两侧,即套管1容易沿其径向发生移动,且套管1的两端因注入的混凝土量不同而受到冲击力度不一致,而在同样呈弧形的支撑板2的支撑与限位作用下,且利用套管1自身的重力以及附着在套管1上表面的部分混凝土的重力,使得套管1两端被限定在支撑板2所覆盖的范围内,即套管1的两端保持相对静止,避免套管1在未干结的混凝土内发生倾斜或是偏移;进一步地,当套管1一侧的混凝土量注入相对于另一侧偏多时,此时位于滑槽3内的两个滚轮4在弹簧ⅰ11的支撑作用下保持与套管1外壁接触,同时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度,当套管1一侧受力过大时,作用应力传递至套管1另一侧,此时该侧对应的滚轮4以及连杆5同时受到传递过来的作用应力的影响,导致弹簧ⅰ11受到挤压而发生形变,而弹簧ⅰ11在短时间内回复形变所产生的弹力能够将该作用应力所抵消,即无论套管1的两侧中任意一侧受到过度的冲击,与之相反的一侧所对应的滚轮4、连杆5以及弹簧ⅰ11的组合能够将产生的冲击应力所消除,避免套管1在轴向或是径向上发生偏移,确保套管1在钢筋框架上的稳定性。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柱7包括上段和下段,所述上段的上端端部与套管1外壁接触,上段的侧壁与滑槽3的侧壁连接,限位筒6固定在下段的上端,所述限位筒6的上端端面所在的水平高度为h,所述下段上端端面所处的水平高度为h,且满足h﹥h,在上段的下端端面上设有连接柱,且所述连接柱的外径小于所述上段的外径,在所述连接柱的外圆周壁上套设有弹簧ⅱ10,当支撑板2与套管1接触后,弹簧ⅰ11与弹簧ⅱ10均被压缩。在混凝土注入钢筋框架内时,混凝土的注入方向无法确定,即容易出现套管1的一端受力过大,使得套管1另一端容易出现上翘,对此,申请人将立柱7分割成两段,即上段与下段,且在上段的下端连接有外径相对较小的连接柱,弹簧ⅱ10套设在连接柱上,其中所述限位筒6的上端端面所在的水平高度为h,所述下段上端端面所处的水平高度为h,且满足h﹥h,使得弹簧ⅱ10被下端限定在限位筒6内,当套管1的一端受到混凝土的冲击后,上段的上端端部穿过滑槽3与套管1的外壁接触,上段受力后,弹簧ⅱ10受力被压缩,而弹簧ⅱ10回复形变时产生的弹力能够迅速将上段受到的冲击所消除,以避免套管1的另一端发生上翘,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弹簧ⅱ10的下端被限定在限位筒6内,即弹簧只能沿连接柱的轴线方向发生形变,防止弹簧ⅱ10在压缩与回复过程中发生径向的跳动,确保其具备较长的使用寿命。

所述连接柱的轴向长度小于h与h之差。进一步地,连接柱的轴向长度小于h与h之差,即弹簧ⅱ10的上下两个端部在其发生压缩以及回复形变的过程中始终位于限位筒6内,避免弹簧ⅱ10与浇注时溢出的混凝土浆接触而发生锈蚀,以达到延长弹簧ⅱ10使用寿命的目的。

作为优选,将滑槽3所在的圆弧占所述支撑板2所在的圆弧的1/2~3/4范围内,使得在连杆5以及连杆5上端的滚轮4所覆盖的范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大的数值范围,在当对不同外径的套管1进行支撑时,滚轮4均能实现与套管1的底部外壁接触,以实现其缓冲应力的作用,即增加固定架的适用范围,在不需要更换支撑板2的前提下,保证对各类外径尺寸的套管1进行稳定支撑。

作为优选,以所述立柱7的轴线为分隔线,所述滚轮4和与之同侧的所述滑槽3的端部之间留有间隙。当套管1一端受到的瞬间应力足够大时,套管1的该端会发生一个较小范围的下沉,而在位于同一侧的滚轮4与滑槽3端部之间留有间隙,即滚轮4在随套管1的端部一并下移,当滚轮4与滑槽3的端部内壁接触后,支撑板2与两个连杆5构成一个三角形结构,利用该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来避免套管1的继续下移,即滑槽3的两个端部,即为滚轮4移动的极限位置,此时的套管1设置允许进行一定的移动,且在套管1移动后,弹簧ⅱ10压缩后恢复形变,产生的弹力将套管1重新推动至其初始位置,而附着在套管1外壁上的混凝土下滑至套管1下压至回复初始位置后所产生的空间内,并将该空间填实,此时套管1的下方填充满混凝土,且套管1的两端被支撑板2与滚轮4所支撑,确保了套管1的放置稳定性,提高了所得预留孔洞的精确度。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