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9979发布日期:2018-11-30 23:04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布置在机动车辆传动系中的一个传动装置与一个变速器之间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该同心双离合器装置具有:配属于一个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用于在该传动装置与该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之间的选择性扭矩传递的一种第一离合器安排,以及配属于一个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用于在该传动装置与该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之间的选择性扭矩传递的一种第二离合器安排,其中该第一离合器安排可以借助配属于一个第一加压室的、可液压驱动的至少一个第一致动活塞进行致动,该第一加压室由一个第一加压室壳体和该第一致动活塞来界定,并且该第二离合器安排可以借助配属于一个第二加压室的、可液压驱动的至少一个第二致动活塞进行致动,该第二加压室由一个第二加压室壳体和该第二致动活塞来界定。

背景技术

de10034730a1说明了一种同心双离合器装置,该同心双离合器装置具有:径向叠套安排的一种第一离合器安排和一种第二离合器安排,其中所述第一离合器安排用于在一个传动装置与一个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之间的选择性扭矩传递,而所述第二离合器安排用于在该传动装置与一个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之间的选择性扭矩传递。这两个离合器安排都可以相应地借助一个可液压驱动的致动活塞进行致动。为了这个目的,这两个致动活塞分别都配属有一个加压室,该加压室由一个加压室壳体和各自的致动活塞界定。该加压室壳体相应地由一个内置的旋转套筒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与该套筒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连接的盘片支架的一部分构成。此外,在每个致动活塞背离加压室的一侧设有用于离心油平衡的一个平衡腔。上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套筒实质上是以管状构成的,其中该管状的套筒在径向上支撑在一个固定的支架管上。为了能够借助液压油对所述加压室产生作用并且能够借此驱动所述致动活塞,在所述套筒与所述支撑管之间设有旋转通道,这些旋转通道借助对应的旋转通道密封件而彼此分开。

公知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有效但是也有缺点。一个方面是用于驱动致动活塞的液压介质的压力强度由于泄露而受限,这样使得采用高压储存器来提高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效率的方法是不可能的或者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有可能的。另一个方面,公知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结构耗费高且所占结构空间大。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创立一种同心双离合器装置,其一方面有特别高的液压媒质压力,必要时能够确保高压储存器的采用以及无泄露的运行;而另一方面,其具有一种特别简单并且节省结构空间的结构,此外还应当能够简便地对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进行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所提出的任务由权利要求1中提出的特征实现。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案包括在从属权利要求中。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布置在机动车辆传动系中的传动装置与变速器之间的双离合器装置具有:配属于一个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一种第一离合器安排以及配属于一个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一种第二离合器安排。这两个离合器安排是径向叠套地安排的,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双离合器装置涉及一种同心双离合器装置。所述第一离合器安排用于在所述传动装置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之间的选择性扭矩传递,而所述第二离合器安排用于在所述传动装置与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之间的选择性扭矩传递。在此优选的是,如果一个变速器输入轴构成空心轴,则另一个变速器输入轴穿过其内部,这样也可以说是变速器输入轴的径向叠套。这两个离合器安排还优选涉及一种多片式离合器安排,尤其优选涉及一种湿运转的多片式离合器安排。所述第一离合器安排可以借助于至少一个可液压驱动的第一致动活塞进行致动,所述第一致动活塞优选涉及一种环形的致动活塞或者说环形活塞。为了这个目的,所述第一致动活塞配属有一个第一加压室,所述第一加压室优选地仅由一个第一加压室壳体和所述第一致动活塞所界定。在此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加压室仅由所述第一加压室壳体和所述第一致动活塞所界定。与之相对,所述第二离合器安排可以借助于一个可液压驱动的第二致动活塞进行致动。为了这个目的,所述第二致动活塞配属有一个第二加压室,所述第二加压室由一个第二加压室壳体和所述第二致动活塞所界定,其中在此优选的也是,所述第二加压室仅由所述第二加压室壳体和所述第二致动活塞所界定。因此,可以通过借助液压油或者其他液压媒质对从属加压室的作用来彼此独立地驱动这些致动活塞,以便致动各自的离合器安排。所述加压室壳体(即至少所述第一加压室壳体或者第二加压室壳体,优选的是既包括第一加压室壳体也包括第二加压室壳体)至少部分地固定和/或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构成,优选为完全地固定和/或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构成。这例如可以通过将所述加压室壳体布置在一个固定的和/或在旋转意义上牢固的离合器壳体上而得以实现。

至少部分地固定和/或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构成的、优选为完全地固定和/或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构成的一个加压室壳体首先具有下述优点,即根本不需要所述旋转通道就能够通过液压油或者其他液压介质对所述加压室进行作用从而驱动所述致动活塞。通过取消只在液压油压力或者液压介质压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近似无泄露运转的、带有从属旋转通道密封件的旋转通道(如de10034730a1所说明),可以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中选择特别高的液压油工作压力或者液压介质工作压力。借此,尤其能够在液压油供给线路中采用一种高压储存器,而不会不利于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无泄露运行。由此,将最终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另外通过取消旋转通道所需要的旋转通道密封件,同样地减小了所述双离合器安排的牵引力矩并且改善了其滞后性。此外,还实质性地简化了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结构,这同时可以使所需结构空间得以减少。结构的简化一方面归结于取消了带有从属旋转通道密封件的旋转通道。另一方面,结构的简化通过下述途径实现,即因为至少部分地、优选为完全地固定和/或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构成的加压室壳体,而不再需要用于离心油平衡的平衡腔。这样,尤其取消了用于制造平衡腔的附加措施或者部件,该平衡腔用于所谓的离心油平衡。

鉴于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前述优点,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不包括配属于这些致动活塞的用于离心油平衡的平衡腔。

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在用于配属有致动活塞的加压室的液压油供给管线中完全未设有旋转通道,以便可以具有特别高的液压油压力或液压介质压力、并且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在液压油供给管线内采用高压储存器。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在用于这些压力室的液压油供给管线内设有高压储存器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这些致动活塞、从属的加压室和从属的加压室壳体被布置在液压系统的接收侧。因而,各个加压室所界定的加压室壳体也可以说成是接收缸。

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中,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向加压室壳体的加压室中输送液压油或者其他液压介质的开口。在此,为了能够取消其旋转通道密封件对液压油的工作压力可能产生必要限制的旋转通道,该用于输送液压油的开口优选设置在所述固定和/或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构成的加压室壳体或者所述加压室壳体的固定和/或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构成的部分中。

为了避免必须将各个致动活塞直接布置在从属的离合器安排的区域中,同时实现相对更加自由且节省结构空间各个致动活塞的布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中,相应地设置有一个力传输元件,通过该元件可以借助从属的致动活塞来致动各自的离合器安排。以此方式,例如可以将所述致动活塞径向地布置在该从属的离合器安排的内部或者外部,以便通过对应的叠套来实现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轴向结构长度的缩短,其中各个力传输元件可以形成在所述致动活塞与从属的离合器安排之间间距的跨接。

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致动活塞由前述力传输元件进行旋转同步退耦。以此方式,所述力传输元件的意外的旋转或者转动不会传递到致动活塞上,从而使得所述致动活塞不会或者仅无意义地相对于所述至少部分固定和/或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构成的加压室壳体扭转。由此可以实现双重保证。一方面,由于所述旋转同步退耦的致动活塞,加压室内部的(即使是小的)离心压力得以避免,这样使得本身耗费更少的离心油平衡措施得以取消。另一方面,通过在一侧的致动活塞与另一侧的加压室壳体之间使用简单的密封件,只需要对各个加压室进行简单地密封,此外这种密封还适于维持特别高的液压油压力或者液压介质压力。

为了在前述实施方案中实现在致动活塞与力传输元件之间可靠的旋转同步退耦,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中,可以借助于在所述致动活塞与所述力传输元件之间的一个接合轴承来进行所述旋转同步退耦,其中所述接合轴承优选地构成为滚柱轴承。通过所述滚柱轴承及其(在一定的情况下)内置的滚动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在一定的情况下)在旋转的力传输元件与所述旋转同步退耦的致动活塞之间的磨擦,从而防止将力传输元件的旋转运动传递到所述致动活塞上。在该实施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是,在各个致动活塞的致动方向上在所述致动活塞与所述接合轴承之间设置一个可更换的间隔垫片,这样可以在所述的致动方向上灵活地调节致动活塞与接合轴承之间的间距,并且可以进行公差补偿。

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致动活塞与所述加压室壳体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进行连接。以此方式,可以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构成各个加压室的全部外壁,从而使得在所述加压室内部不可能出现最小的离心油压、并且可以完全地取消针对离心油平衡的措施。此外,通过所述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与所述加压室壳体相连接的致动活塞,可以借助于在一侧的致动活塞与另一侧的加压室壳体之间的密封件实现所述加压室的简单密封,即使在特别高的液压油压力或者液压介质压力的情况下这种密封也能够保证无泄露的运行。在该实施方案中还特别优选的是,所述致动活塞与所述加压室之间的、在旋转意义上牢固的连接是形式相配合地进行的。这样可以在所述致动活塞上设置例如一个凸起件或者一个凹陷,其中所述凸起件可以接合在加压室壳体上的一个凹陷中、或者加压室壳体上的一个凸起件可以接合在致动活塞上的凹陷中,以形成在旋转意义上牢固的连接。

前述力传输元件原则上能以杠杆的形式构成,以借助杠杆传动比来增强该致动活塞的致动力,从而提高最终作用在所述离合器安排上的力。替代性地或补充性地,所述力传输元件还可以弹性地构成,以便其在致动活塞上施加复位力。为了实现这两个特征,所述力传输元件例如能够以板弹簧的形式构成。然而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力传输元件可以这样构成,即能够以1:1的比例将所述致动活塞的致动力传递到所述离合器安排上。在该实施方案中,不需要通过在所述致动活塞与所述离合器安排之间的对应的杠杆传动比来提高作用在各个离合器安排上的力;尤其出于前述的原因,该同心双离合器装置已经允许特别高的液压油压力或者液压介质压力。以1:1的比例向所述离合器安排进行的致动活塞致动力的传递,在这个实施方案中原则上可以借助一个杠杆形式的力传输元件实现,然而在这个实施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无杠杆传动比的情况下将致动力传递到所述离合器安排上,也就是说,该力传输元件优选以非杠杆的形式构成。其优点在于,一方面所述力传输元件耗费更低并且更不易受干扰,同时另一个方面可以实现在所述致动力方向上的、优选为在轴线方向上的、更小的结构长度。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进一步特别优选的是,所述力传输元件以一体形式构成、和/或直接与所述接合轴承和/或所述离合器安排共同作用,以实现该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一种特别简单的结构。在这个实施方案中同样优选的是,所述单件的力传输元件实质上是非弹性地构成的、并且因而具有比板弹簧或者类似的弹簧装置更小的弹性,而复位所述致动活塞所需的复位力由一个分离的弹簧装置施加。

所述两个致动活塞原则上可以径向叠套地安排。然而这样可能具有的结果是,用于这两个离合器装置的致动传动机构在这些致动活塞的区域中可能具有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的较大的尺寸,除其他之外,这归因于该内置的致动活塞可能必须具有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的特别大的尺寸以便具有与外置致动活塞的工作面一样大的工作面。为了减少所述致动传动机构在致动活塞的区域中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的尺寸,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这两个致动活塞被轴向阶段式地安排。以此方式,例如可以在所述致动活塞的径向外部创造额外的结构空间,该结构空间内优选地布置有泵驱动构件(下文中将详细说明)、一个旋转同步装置的旋转同步构件(下文中将详细说明)或者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其他部件。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致动活塞朝向各个加压室的这些工作面在轴向上重叠,其中还可以说到的是,致动活塞的这些工作面的投影在轴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如在本文开始时所述,这两个致动活塞关于径向方向的特别紧凑的布置由此得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这两个离合器安排在原则上可以各自配属有在圆周方向上分散布置的多个隔开的致动活塞。然而,一方面为了简化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制造,而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向各个离合器安排均匀地传递致动力,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致动活塞构成为环形活塞,这样便只需要一个环形的第一致动活塞和一个环形的第二致动活塞。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是,这些致动活塞具有在轴向上开放的u形截面,其中安置有前述的在一侧的致动活塞与另一侧的力传输元件之间的接合轴承。借助所述致动活塞的u形截面,一方面确保了沿从属的加压室壳体构成的加压室壁可靠地引导所述致动活塞,并且另一方面确保了由所述致动活塞和接合轴承所组合成的很小的结构长度。此外,在这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特别优选的是,所述接合轴承只在两个相反的径向方向之一上支撑在所述致动活塞上。这样,所述接合轴承例如可以或在径向向内的方向上支撑在所述u形截面的内侧边上、或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支撑在所述u形截面的外侧边上。由此,所述接合轴承到所述致动活塞的u形截面中的装配得以简化,而且不会不利于所述接合轴承相对于构成为环形活塞的致动活塞的可靠的中心对准。

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中,设置有固定的和/或在旋转意义上牢固的一个离合器壳体,其中布置有所述双离合器装置。在此,所述离合器壳体可以例如由变速器壳体的一部分和/或传动装置壳体或者马达壳体的一部分构成。

为了为各个致动活塞建立至少部分地、优选的是完全地固定和/或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构成的一个加压室壳体,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加压室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固定和/或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安置在所述离合器壳体上、或者与所述离合器壳体一体地构成。虽然说明了用于将加压室壳体布置到所述离合器壳体上的两个替代方案,然而首先阐述的将加压室壳体固定和/或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安置在所述离合器壳体上的替代方案是优选的,特别是在首先阐述的替代方案中所述加压室壳体和离合器壳体能够分离地制造和加工,以便继而将所述加压室壳体固定和/或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固接在所述离合器壳体上。由此使得对带有从属加压室的加压室壳体进行特别精确并且同样简单的制造成为可能,这在带有离合器壳体的加压室壳体一体地构成的情况下不能够以这样的规模实现。此外,在首先阐述的替代方案中优选的是,将所述加压室壳体可拆卸地或者可更换地安置在所述离合器壳体上,此外,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在制造的范畴内快速地将所述加压室壳体匹配到各自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上,而另一方面有可能在需要时快速修理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中,至少一个液压油管道在所述离合器壳体壁内延伸,该液压油管道用以向这些加压室中的至少一个中输送液压油或者液压介质。在此,所述液压油管道优选汇入到前述用于向所述加压室壳体的加压室中输送液压油的开口中。

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前述离合器壳体具有一个第一壳体部分以及在轴向上对置的一个第二壳体部分。在此,所述第一壳体部分优选涉及带有一个壳体开口的一个壳体罩或变速器壳体罩,而所述第二壳体部分优选由用于封闭所述壳体开口的一个壳体盖构成。在此,处于所述壳体盖形式的第二壳体部分特别优选为以壳体罩或变速器壳体罩的形式可拆卸地安置在第一壳体部分上,以便在维修或保养时能够快速取得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这两个加压室壳体或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部分上、或设置在对置的第二壳体部分上。这样,这两个加压室壳体可以例如共同地设置在前述第一壳体部分上,以实现接近变速器的布置并且从而实现短距离的液压油或者液压介质输送。然而另一方面,这两个加压室壳体还可以共同设置在对置的第二壳体部分上,从而通过取掉壳体盖使致动传动机构特别易于达到。然而,首先阐述的将所述加压室壳体接近变速器地布置在第一壳体部分上的实施变体在这里是优选的。

这两个加压室壳体原则上可以相应地直接安置在所述离合器壳体上。然而这却可能使得制造耗费更高并且更难于装配,尤其是在前面参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说明的致动活塞的轴向分阶得以实现时。出于这种原因,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加压室壳体安置在离合器壳体上,而第二加压室壳体安置在第一加压室壳体上。由此可以说,所述第二加压室壳体间接地通过所述第一加压室壳体安置在所述离合器壳体上。可替代地,所述第二加压室壳体还可以与所述第一加压室壳体一体地构成,然而该替代方案只有在希望径向地叠套所述致动活塞的情况下才是优选的。在其他的情况下,应当选择首先阐述的替代方案,其中在装配的范畴内将目前分离的第二加压室壳体安置到所述第一加压室壳体上,此外加压室壳体的制造在所述致动活塞轴向分阶的情况下是明显更简单的。

此外,在前面说明的实施方案中优选的是,分别一体地制造这两个加压室壳体。在此所要理解的是,这些对界定该加压室至关重要的加压室壳体部分是一体地构成的,而不是由多个首先是分离的单个部件组装而成的。以此方式,不仅简化了装配,更重要的是还建立了特别密封的加压室。在此优选的是,各个加压室仅由该一体的加压室壳体和从属的致动活塞界定,其中并不排除在所述压力壳体与所述致动活塞之间的密封。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是,通过第一加压室壳体间接地安置在所述离合器壳体上的所述第二加压室壳体具有在轴向上开放的u形截面,该截面内布置有所述第二加压室以及附加地界定所述第二加压室的第二致动活塞。通过最后阐述的实施变体,可以建立能够特别简单地进行制造的第二加压室壳体,此外其重量还可以特别轻。为了即使在存在致动活塞轴向叠套的特定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相对小的轴向结构长度,所述致动活塞和/或从属的接合轴承相对于所述离合器安排以径向内部的方式进行布置,其中优选的是,至少一个致动活塞和/或该从属的接合轴承相对于所述离合器安排以径向地叠套的方式安置,特别优选的是不依赖于可移动的致动活塞的轴向位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致动活塞各自配属有一个用于复位所述致动活塞的弹簧装置,所述弹簧装置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离合器安排是径向叠套地安排的。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进一步特别优选的是,所述弹簧装置与前述力传输元件分离地构成,并且由此不会起到将所述致动活塞的致动力传递到从属的离合器安排上的作用。

所述双离合器装置(优选为其输入侧)原则上能够在轴向上和/或径向上间接或者直接地支撑在变速器输入轴之一上。然而为了实现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一种特别地对翻转稳定的布置,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优选为其输入侧),替代性地或者补充性地在轴向上和/或径向上支撑在或者可支撑在所述离合器壳体上,优选为支撑在所述离合器壳体的一个固定的支架管上。在此,所述支架管并非必须强制地直接与所述离合器壳体相连接,相反还可以间接地将所述支架管固定在所述离合器壳体上,如在下文中详细说明的那样。在这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支架管优选与所述离合器壳体的壳体部分固定地连接,该壳体部分布置在变速器侧,其中所述变速器输入轴可以径向叠套地安置在所述固定的支架管上,也就是说,所述变速器输入轴穿过所述固定的支架管。

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展示了对上面说明的该实施方案的改进,所述双离合器装置的支撑(优选为其输入侧的支撑)借助于一个滚柱轴承(优选为滚珠轴承)在变速器或者所述固定支架管上在轴向上和/或径向上进行。

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致动活塞具有自己的致动方向。此处,致动方向应这样理解,即所述致动活塞在该方向上被移动并且施加其致动力以致动各个离合器安排,其中所述致动方向优选为涉及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轴向之一。在此,所述致动力可以在所述致动方向上,优选通过所述滚柱轴承(特别优选的是通过所述支架管),支撑在所述离合器壳体上。

所述双离合器装置(优选为其输入侧)可以在轴向上和/或径向上支撑在其上的前述支架管,原则上该支架管可以直接设置在离合器壳体上或者离合器壳体的所述多个壳体部分之一上。然而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支架管安置在所述加压室壳体之一上或者由所述加压室壳体的一部分构成。当所述支架管由此通过加压室壳体间接地布置在离合器壳体上的时候,就可以实现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一种特别紧凑并且特别轻的结构。在首先阐述的将所述支架管安置在所述加压室壳体的替代方案中,可以首先与所述加压室壳体分离地制造所述支架管,以便随后将所述支架管安置在所述加压室壳体上。由于支架管在该第一替代方案中由所述加压室壳体的一部分构成并由此与之一体地制造,所以第一备选方案相对于第二备选方案而言是优选的,尤其是由此使得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一种模块结构成为可能,在该模块结构中所述加压室壳体配属于一个模块,而所述支架管可以与所述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部件一起配属于另一个模块。由此,便可以在所有情况下对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装配进行简化。

为了能够实现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一种特别合理的模块化结构(该结构简化了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装配),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支架管可松开地安置在所述离合器壳体上或者所述加压室壳体上,以作为针对前面说明的实施方案的替代或者扩充。为了在此简化所述支架管在所述离合器壳体或加压室壳体上的装配,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支架管用螺纹拧紧在所述离合器壳体或者加压室壳体上。在这方面特别有利的是,所述支架管具有一种外螺纹或者内螺纹,通过该螺纹所述支架管可以与具有一种对应的内螺纹或者外螺纹的所述离合器壳体或者加压室壳体相连接。

上文已经说明的滚柱轴承原则上可以借助对应的保险件或者固定件(例如借助于开口弹簧圈)在两个轴向上固定在所述支架管上。然而,为了进一步简化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结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滚柱轴承优选直接地在一个轴向上支撑在所述加压室壳体之一上。以此方式,在该轴向上不需要附加的、会提高装配耗费的保险件或者固定件。更准确的说是利用本来就存在的加压室壳体在这个轴向上固定所述滚柱轴承。这样,例如上文所说明的具有u形截面的第二加压室壳体可以具有延长的内侧边,所述滚柱轴承能够以端面朝向所述轴向的方式支撑在该内侧边上。为了使所述滚柱轴承也能够沿另一个轴向合理且无较大耗费地得到支撑,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滚柱轴承在所述另一个轴向上支撑在所述支架管的凸缘部分上进行,该凸缘部分特别优选与所述支架管一体地构成。这样,在这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滚柱轴承只通过所述支架管的加固便可以在两个轴向上在所述离合器壳体上或者加压室壳体上得到支撑且由此得到固定。由此,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装配得到了进一步的简化。在这个实施方案中同样优选的是,所述滚柱轴承直接地支撑在所述支架管上或者所述支架管的凸缘部分上。

为了进一步简化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装配,并且尤其是为了能够实现模块化的组装,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在所述支架管上(优选为在所述支架管的上述凸缘部分上)设置有用于可松开地固定一种置入工具的一个装配部分,而在所述双离合器装置的输入侧和/或输出侧中构成有装配窗口,这些装配窗口按照下述方式在轴向上相互对齐并且与所述装配部分对齐,即置入工具能够通过该装配窗口在轴向上延伸到所述装配部分处。这样,便可以例如一方面在输入侧的传动盘中、另一方面在输出侧的盘片支架中设置这些装配窗口,以便通过所述装配窗口使所述置入工具向所述支架管的装配部分的简单延伸成为可能。在这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装配部分优选以这种方式构成,即固定于其上的置入工具与所述支架管构成一种旋转同步连接,这样便可以通过所述置入工具的转动将所述支架管用螺纹拧紧在离合器壳体或者加压室壳体上。

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方案中,设有在旋转意义上牢固的、优选为直接地固定在所述双离合器装置的输入侧上的一个旋转同步装置,其可以与用于油泵的泵传动构件可松开地处于旋转同步连接中。在此,所述旋转同步装置优选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固接在所述双离合器装置输入侧的盘片支架上。在本发明的意义上,所述双离合器装置的输入侧在此不包括前文说明的力传输元件,即使所述力传输元件与所述双离合器装置的输入侧以相同转数旋转。由此,该实施方案尤其排除了所述旋转同步装置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固接在一个力传输元件上的变体。尽管将旋转同步装置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固接在一个力传输元件上即是说所述旋转同步装置的非预期的轴向移动是与该力传输元件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可以将所述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固接在所述双离合器装置的输入侧的旋转同步装置与所述双离合器装置的输入侧一起以前文已经说明的方式在轴向上进行固定,从而在运行中防止所述旋转同步装置的轴向移动。

为了实现所述旋转同步装置的一种特别紧凑的结构,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旋转同步装置包括轴向指形件,其在轴向上通过所述力传输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窗口延伸到所述力传输元件的背离离合器安排的一侧。以此方式,所述双离合器装置的输入侧通过所述旋转同步装置实现了与所述泵传动构件的一种特别短的连接。在此方面要说明的是,所述窗口还可以由所述力传输元件中的中心孔洞构成,然而优选的是,所述窗口涉及与所述力传输元件中的所述中心孔洞相比在径向上更加向外安置的孔洞,另外与在径向上更加内置的区域的情况相比,在径向上更加外置的区域中可以为布置所述泵传动构件提供更多的结构空间。

在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另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方案中,展示了上面所述的实施方案的一个改进方案,所述旋转同步装置在所述力传输元件背离所述离合器安排的一侧具有一个旋转同步构件。所述旋转同步构件优选涉及一个齿轮或者一个牵引传动齿轮,其能够以公知的方式与所述泵传动构件处于或者被置于旋转同步连接中。在此例如可以在事后将所述旋转同步构件压紧在所述旋转同步装置的轴向指形件上、或者与之一起敛缝。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是,相对至少一个所述致动活塞径向叠套地安置所述旋转同步构件。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案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说明书的唯一附图以截面的方式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的一个实施方案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唯一附图显示了在机动车辆传动系内部位于一个传动装置4与一个变速器6之间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的一个实施方案。在例如涉及内燃发动机的传动装置4中,仅显示有输出套筒8,其中输出套筒8优选涉及转速缓冲器的输出套筒,该转速缓冲器布置于一侧的传动装置4与另一侧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之间。在优选涉及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变速器6中,图中仅显示了一个第一变速器输入轴10和一个第二变速器输入轴12。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可以围绕一个在彼此相反的轴向16、18上延伸的旋转轴线14旋转,并且在该图中还借助相对应的箭头显示了彼此相反的径向20、22和彼此相反的圆周方向24、26。两个变速器输入轴10、12沿旋转轴线14在轴向16、18上延伸,其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12构成为空心轴,第一变速器输入轴10共轴地延伸穿过该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由此,两个变速器轴10、12得以在径向20、22上叠套地安排,从而可以将第一变速器轴10称为内置变速器轴而将第二变速器轴12称为外置变速器轴。在此,内置的第一变速器10输入轴可以构成为实心轴,然而如附图中借助虚线所示的,将第一变速器轴10构成为空心轴也是可能的、并且在一定的情况下是所期望的。

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具有配属于第一变速器轴10的一种第一离合器安排28以及配属于第二变速器轴12的一种第二离合器安排30。因为双离合器装置2涉及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所以这两种离合器安排28、30在径向20、22上叠套地安排。由此,第一离合器安排28也可以称为外置离合器安排,而第二离合器安排30也可以称为内置离合器安排。这两种离合器安排28、30涉及湿运转的多片式离合器安排,这样离合器安排28、30实质上各自由内盘片和外盘片制成的一个盘片垛组构成。第一离合器安排28在传动装置4与变速器6的第一变速器输入轴10之间起到选择性扭矩传递的作用,同时第二离合器安排30在传动装置4与变速器6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12之间起到选择性地扭矩传递的作用。

此外,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还具有一个径向地内置的离合器输入套筒32,其与传动装置4的输出套筒8处于旋转同步连接中,其中该旋转同步连接优选是形状配合地并且可松开地构成的。在此,离合器输入套筒32在轴向16上是封闭地构成的,也就是说其完全不具有在轴向16上穿过的开口。在离合器输入套筒32上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固接有一个传动盘34,该传动盘从离合器输入套筒32出发实质上在径向20上向外伸展。传动盘34在径向20上向外、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与一个外盘片支架36相连接。此处,所涉及的是一种形状配合的旋转同步连接,其中传动盘34可以通过一个开口弹簧圈38在轴向16上支撑在外盘片支架36上。此外,传动盘34以下述方式在其径向的较外部区域中拱起,即其以同样方式构成在轴向18上突起的止动件40,在其上第一离合器安排28可以在轴向16上得到支撑。

外盘片支架36实质上是由管状地构成并且与传动盘34处于旋转同步连接中的一个第一盘片支架部分42、从第一盘片支架部分42的在轴向18上偏开的端部出发实质上在径向22上向内伸展并且与第一盘片支架部分42一体地构成的一个支撑部分44、以及一个第二盘片支架部分46组成,其中后者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与支撑部分44相连接、管状地构成并且在径向22上在第一盘片支架部分42的内部并且与之径向叠套地安排。在此,支撑部分44划分成一个第一径向部分48、一个跟随该第一径向部分48的管状部分50和一个第二径向部分52,该第一径向部分从第一盘片支架部分42出发在径向22上向内伸展并且第二盘片支架部分46安置在该第一径向部分在轴向16上偏开的一侧上,该管状部分从第一径向部分48的在径向22上向内偏开的端部起在轴向16上伸展、并且由此相对于离合器安排28、30径向叠套地安排,并且该第二径向部分连接在管状部分50的在轴向16上偏开的端部上,该第二径向部分从管状部分50出发再在径向22上向内伸,以在此处接纳一个支撑套筒54,该支撑套筒在下文中将详细说明的离合器壳体上起到间接地支撑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的作用,下文中还将对这种支撑进行详细地研讨。此外,在外盘片支架36的第二盘片支架部分46上还设置有另一个开口弹簧圈56,第二离合器安排30可以通过该开口弹簧圈在轴向16上支撑在第二盘片部分46上。

此外,第一离合器安排28还配属有内盘片支架58,该内盘片支架实质上由一个管状的盘片支架部分60和在轴向16上连接在管状盘片支架部分60上的一个支撑部分62组成,其中支撑部分62在径向22上向内延伸,以在此处通过一个第一离合器输出套筒64与第一变速器轴10处于旋转同步连接中。第二离合器安排30也配属有一个第二内盘片支架66,该内盘片支架由一个管状的盘片支架部分68和在轴向16上连接在管状盘片支架部分68上的一个支撑部分70组成,其中支撑部分70在径向22上向内延伸,以在此通过一个第二离合器输出套筒72与第二变速器轴12处于旋转同步连接中。在此,离合器安排28或30的外盘片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却又轴向可移动地与外盘片支架36的第一或第二盘片支架部分42、46相连接,而离合器安排28或30的内盘片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却又轴向可移动地与内盘片支架58或66的盘片支架部分60或68相连接。

如由附图进一步可见,在轴向16、18上在传动盘34与支撑部分62之间、在支撑部分62与支撑部分70之间、以及在支撑部分70与下文将详细说明的一个支架管的凸缘部分之间分别设置有滚针轴承形式的轴向轴承74,以便在轴向16、18上将所述组件相互支撑或者相互分开。在此,所述轴向轴承74在轴向16、18上相互对齐地布置。此外,离合器输出套筒32在径向22上通过一个径向轴承76支撑在第一离合器输出套筒64的在径向20上向外偏开的一侧上,其中为了这个目的,第一离合器输出套筒64在轴向16上延伸到以罐状构成的离合器输入套筒32中的一个凹陷中。由此,输入套筒32在径向22上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10上的间接支撑首先通过径向轴承76和第一离合器输出轴64得以进行。

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被布置在由一个固定且在旋转意义上牢固的离合器壳体80所围绕的一个湿室78中。在此,离合器壳体80具有一个第一壳体部分82和一个第二壳体部分84,该第一壳体部分在轴向18上以及在径向20上界定了湿室78、并且在此实例中构成为变速器壳体罩,该减速器壳体罩带有在轴向上偏开的一个壳体开口,该第二壳体部分构成为封闭第一壳体部分82的壳体开口、并且由此在轴向16上界定了湿室78的壳体盖。在旋转轴线14的区域中,第一壳体部分82具有一个中央轴通道开口86,变速器6的变速器输入轴10、12经过该开口在轴向16上向着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延伸到湿室78中。第二壳体部分84也具有一个中央轴通道开口88,离合器输入套筒32经过该开口在轴向16上向传动装置4延伸并且从湿室78中延伸出,其中在第二壳体部分84的轴通道开口88的内侧与离合器输入套筒32的在径向上向外偏的侧面之间布置有一个密封件90,以便在轴向16上密封湿室78。

第一离合器安排28配属有一个第一致动传动机构92,而第二离合器安排30配属有一个第二致动传动机构94,下文将对这两个传动机构进行说明。于是第一致动传动机构92的一个第一加压室壳体96固定且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安置在离合器壳体80的壳体部分82上,而一个第二加压室壳体98固定且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安置在第一加压室壳体96上,这样第二加压室壳体98便可以至少通过第一加压室壳体96间接地固定地且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安置第一壳体部分82上。由此,这两个加压室壳体96、98得以安置或设置在离合器壳体80的同一壳体部分82上。第一加压室壳体96首先以与第一壳体部分82分离的方式进行制造,同时第二加压室壳体98首先以与第一加压室壳体96分离的方式进行制造,以便随后以所述的方式将第一加压室壳体96安置在壳体部分82上并且将第二加压室壳体98安置在第一加压室壳体96上。在此,第一加压室壳体96得以可松开地固定在第一壳体部分82上,同时第二加压室壳体98得以可松开地固定在第一加压室壳体96上。在此这两个加压室壳体96、98中的每一个自身都是一体地构成的。作为替代方案,还能以相互一体的方式构成第一加压室壳体96与壳体部分82和/或第二加压室壳体98与第一加压室壳体96,然而鉴于制造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所需的维修或保养问题,所说明的实施方案是优选的。无论如何,通过将加压室壳体96、98固定在离合器壳体80的壳体部分82上,加压室壳体96、98如离合器壳体80同样地以固定且在旋转意义上牢固的方式构成。

两个加压室壳体96、98都是环形地构成的,以便在圆周方向24、26上完全地围绕旋转轴线14。在此,第一加压室壳体96在想象中划分成一个径向地外置的加压室壳体部分100和一个径向地内置的加压室壳体部分102,其中所述的加压室壳体部分100、102相互一体地构成。第二加压室壳体98固定在第一加压室壳体96的在轴向上进一步突起的内置加压室壳体部分102上,并且具有一个在轴向16上开放的u形截面。在此,所述u形截面具有一个径向的内侧边104和一个径向的外侧边106,这两个边通过一个底边108相互连接成一体。在第一加压室壳体96的外置加压室壳体部分100中设有一个环形的凹陷,其在轴向16上是开放的并且在生成第一加压室112的情况下在其中置入一个可液压驱动的第一致动活塞110。由此,第一加压室112只由一体地构成的第一加压室壳体96和第一致动活塞110界定。第一加压室112同样也以环形构成,其中还在第一致动活塞110与第一加压室112的壁之间设置有多个环形的密封件114。在第二加压室壳体98内部同样在轴向16上开放的环形凹陷(具有u形截面)中置入有一种可液压驱动的第二致动活塞116,这种置入方式形成了一个第二加压室118,该第二加压室只由一体地构成的第二加压室壳体98和第二致动活塞116界定,其中在此情况下在可液压驱动的第二致动活塞116上也设置有多个环形的密封件114,以便可靠地密封第二加压室118。

两个致动活塞110、116在轴向16、18上可移动地布置在从属的加压室壳体96或98的内部,然而致动活塞110、116却分别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与从属加压室壳体96或98相连接。由此可以说,致动活塞110、116是在旋转意义上牢固的致动活塞,它们不能够围绕旋转轴线14在圆周方向24、26上转动。致动活塞110、116与从属的加压室壳体96或98的在旋转意义上牢固连接在此优选通过形状配合而实现,其中出于附图可视性的原因,所述形状配合的连接在附图中没有得到显示。此外,两个构成为环形活塞的致动活塞110、116具有在轴向16上开放的u形截面。各个u形截面分别具有一个径向的内侧边120、一个径向的外侧边122以及将两条侧边120和122连接起来的一个径向边124,其中后者构成致动活塞110、116的在轴向18上朝向各自加压室112、118的工作面。由此,重量特别轻的致动活塞110、116得以实现,此外这两个致动活塞在各自的加压室壳体96、98内得到了特别可靠的引导。另外,如下文还将详细说明地那样,由此致动传动机构92及94的轴向结构长度得以缩短。

从附图中可见,第二加压室壳体98通过下述方式固定在第一加压室壳体96的内置加压室壳体部分102上,即第二加压室壳体98通过第一壳体96的内置加压室壳体部分102在径向20上向外突出。其结果是,两个致动活塞110、116在轴向16、18上阶段式地安排,而且在其上固定有第二加压室壳体98的第一加压室壳体96的内置加压室壳体部分102,与第一加压室壳体96的外置加压室壳体部分100的情况相比在轴向16上更加突出。因此,这两个致动活塞110、116不是径向地叠套而是轴向地阶段式地安排的,其中致动活塞110、116的朝向加压室112或118的工作面在轴向16、18上重叠。通过将这种轴向分阶与致动活塞110、116的工作面重叠相连接,一种致动传动机构92、94得以建立,其在加压室壳体96、98或致动活塞110、116的区域内具有特别小的在径向20上的向外的尺寸,以便能够以此方式为其他的部件创造额外的结构空间,这在下文中将要详细说明。

为了能够向第一加压室112供给液压油或者其他液压介质,在离合器壳体80的第一壳体部分82的壁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液压油管道126。在此,第一加压室壳体96以下述方式固定在第一壳体部分82上,即第一液压油管道126汇入固定且在旋转意义上牢固的加压室壳体96中的开口128中,并且可以通过第一液压油管道126和开口128对压力室112进行供给。此外,在离合器壳体80的第一壳体部分82的壁内构成有至少一个第二液压油管道130,该第二液压油管道与第一液压油管道126相分隔并且汇入到第一压力壳体96的内置加压室壳体部分102内部的一个管道132中。管道132在轴向16上再次汇入第二加压室壳体98中的一个开口134中,以便第二加压室118可以通过第二液压油管道130、管道132和开口134加载液压油。

两个离合器安排28、30不可以直接通过从属的致动活塞110或116进行致动。更确切地说,其中设有一个第一力传输元件136和一个第二力传输元件138。在此,这两个力传输元件136和138以下述方式构成,即这两个力传输元件在径向20、22上对致动活塞110、116与从属的离合器安排28或30之间的间距进行跨接。由于不仅致动活塞110、116还包括后文将详细说明的从属的接合轴承都关于离合器安排28、30径向地更加向内布置,所以这是必要的。以此方式,能以更为较优化的方式利用已有的结构空间并且可以避免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轴向结构长度的增大。在此,第二致动活塞116和从属的接合轴承在径向20、22上相对于离合器安排28、30是径向叠套地安排的,其中这种径向叠套优选不依赖于第二致动活塞116以及从属接合轴承的各自的轴位置进行。

力传输元件136、138从致动活塞110、116出发实质上在径向20上向外延伸,从而在随后经过了端侧的、在轴向16上延伸的致动指形件140抵达从属的离合器安排28或30。在此,致动指形件140在轴向16上延伸通过外盘片支架36的第一径向部分48中的对应的多个孔洞142,以便除此之外形成在力传输元件136、138与外盘片支架36之间的旋转同步连接。两个力传输元件136、138都具有一个中心孔洞,除其他之外,变速器输入轴10、12通过该孔洞得以延伸。

为了防止扭矩(即使这是只因为摩擦造成的)从力传输元件136、138传递到从属的致动活塞110或116上,致动活塞110、116和从属的力传输元件136或138借助于在致动活塞110、116与从属的力传输元件136或138之间的接合轴承144或146旋转同步退耦。由于这种旋转同步退耦,原则上可以摒弃从属的加压室壳体96或98上致动活塞110、116的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布置,然而加压室壳体96或98上致动活塞110、116的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布置却是优选的,另外可以借此特别有效地防止致动活塞110、116在圆周方向24、26上相对于从属的加压室壳体96或98的转动,以便可以在环形的密封件114的区域中实现各个加压室112、118的特别高的密封性。

如从附图中可见,接合轴承144、146以下述方式布置在从属的致动活塞110或116上,即这些接合轴承至少部分地在各个致动活塞110、116的u形截面中在轴向18上置入或者嵌入。由此,不仅可以实现重量特别轻的致动活塞110、116,还可以实现同心双离合器安排2的短的轴向结构长度。接合轴承144、146也只沿两个相反的径向20、22之一支撑在从属的致动活塞110或116上,由此,一方面可以相对于从属的致动活塞110或116可靠地对准连合轴承144、146的中心、而另一方面可以简单地将接合轴承144、146置入从属的致动活塞110或者116中。在上述实例中,接合轴承144、146的支撑只在径向20上向内地在各自的致动活塞110或116的内侧边120上进行,同时绝对没有支撑在径向20上向外地在各自的致动活塞110或116的外侧边122上进行,其中该支撑也可以相反地进行。

在附图中还可见,在轴向16、18上在致动活塞110、116与从属的接合轴承144或146之间设置有一个环形片形状的间隔垫片148,通过该间隔垫片接合轴承144、146在轴向18上支撑在从属的致动活塞110或116的径向边124上。在此,间隔垫片148是可更换地安置在致动活塞110或116的u形截面中,以便可以通过选择相应厚薄的间隔垫片148来实现简单的公差补偿。

借助于固定且在旋转意义上牢固的加压室壳体96、98和在旋转意义上牢固的致动活塞110、116(这些活塞与从属力传输元件136或138是旋转同步退耦的),加压室112或118可以在特别高的压力下加载液压油,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摒弃了一种旋转通道,其旋转通道密封件仅是有条件地适合于维持液压油的高压力。出于这个原因,在所示的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的情况下,液压油供给管线中还集成有至少一个高压储存器,其中所述高压储存器在附图中未予显示。此外,固定且在旋转意义上牢固的加压室壳体96、98以及在旋转意义上牢固且旋转同步退耦的致动活塞110、116决定了在加压室112或118中不存在离心油压,以便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完全摒弃用于离心油平衡的对应的平衡腔,而可能正是该平衡腔决定了制造所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的高耗费。

除其他之外,由于液压油供给管线中较高的压力,原则上也许还有可能的是,摒弃力传输元件136、138的杠杆式的构成。这样,力传输元件136、138便以下述方式构成,即致动活塞110、116在致动方向上作用的力在没有杠杆传动比的情况下以1:1的比例传递到从属的离合器安排28或30上。在此,两个致动活塞110、116的致动方向都与轴向16相对应。通过摒弃杠杆式力传输元件,可以缩短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的轴向结构长度并且降低结构上的耗费。为了简化结构,力传输元件136、138也是以一体方式构成的。为了进一步地简化结构,力传输元件136、138直接地与从属的接合轴承144或146以及从属的离合器安排28或30协同作用。

两个致动活塞110、116向其附图中所示起始位置的复位不通过一个弹性力传输元件136、138进行,相反地刚性地且几乎无弹性地构成的力传输元件136或138各自配属有至少一个起复位作用的弹簧装置150或152。这样,弹簧装置150一方面在轴向16上支撑在外盘片支架36的第一径向部分48上而另一方面在轴向18上支撑在力传输元件136上,其中在该实例中弹簧装置150构成为板弹簧,其使得特别短的轴向结构长度成为可能。与此相对,弹簧装置152一方面在轴向16上间接或者直接地支撑在外盘片支架36的在轴向16上回复的第二径向部分52上,而另一方面在轴向18上支撑在第二力传输元件138上,其中在附图所示的该实施方案中,弹簧装置152构成为螺旋弹簧,其在径向20、22上只有很小的尺寸。弹簧装置152、第二接合轴承146和第二致动活塞116也可以与离合器安排28、30径向叠套地安排。

如前文已说明的,离合器输入套筒32在径向22上通过径向轴承76支撑在第一离合器输出套筒64上,并且由此支撑在第一变速器轴10上。然而,这还不足以合理地支撑致动活塞110、116的在轴向16上作用的致动力。出于这个原因,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还在轴向16上以及在径向22上间接地支撑或者可以支撑在离合器壳体80上。这里所说明的输入侧包括离合器输入套筒32、传动盘34和外盘片支架36,但是不包括力传输元件136、138,尽管如前文所说明的其处于与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的输入侧的旋转同步连接中。

为了对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进行此类支撑并且由此实现致动活塞110、116的致动力,进一步设置有一个固定的支架管154,其间接地固定和支撑在离合器壳体80的第一壳体部分82上。在此,支架管154由在轴向16、18上延伸并且变速器轴10、12通过其间的一个管状部分156、以及在轴向16上连接到管状部分156上的一个凸缘部分158一体地组成,该凸缘部分实质上在径向20上向外延伸。凸缘部分158进一步包括用于可松开地固定一个置入工具(图中未显示)的装配部分160,其中装配部分160构成在凸缘部分158的在径向20上向外偏开的端部处。例如装配部分160可以涉及带有多个固定孔洞和/或固定突起的一个部分,其可以与所述的置入工具一起形状配合地进入旋转同步连接。在此,装配部分160在轴向16、18上与传动盘34中的装配窗口162、第一内盘片支架58的支撑部分62以及第二内盘片支架66的支撑部分70对齐地布置。换言之,装配窗口162构成在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的输入侧和输出侧中。在此,装配窗口162以下述方式相互对齐并且与装配部分160对齐,即该置入工具可以在轴向18上通过装配窗口162延伸到装配部分160。之前已经提及的处于滚针形式的轴向轴承74在轴向16、18上安排在第二内盘片支架66的支撑部分70与支架管154的凸缘部分158之间,该径向轴承在轴向18上将支撑部分70支撑在凸缘部分158上或者在轴向16、18上使所述的部件相互分隔。

在其背离凸缘部分158的一侧上,支架管154的管状部分156可松开地安置在第一加压室壳体96的内置加压室壳体部分102上。为了这个目的,管状部分156具有外螺纹(没有附图标记),其用螺纹拧入第一加压室壳体96的内置加压室壳体部分102上的内螺纹中。支架管154原则上还可以直接与离合器壳体80的第一壳体部分82相连接,然而优选的是,支架管154通过第一加压室壳体96间接地固定在离合器壳体80的第一壳体部分82上,由此除其他之外尤其可以实现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的明显更简单的结构以及更轻的重量。可替代地,支架管154还可以由第一加压室壳体96的一部分构成并且由此与第一加压室壳体96一体地构成,然而由于附加的凸缘部分158,图示的实施方案为优选,尤其是由此不仅简化了单个部件的制造,而且还简化了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的装配。

现在,为了使支撑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的上述输入侧在轴向16上以及在径向22上在离合器壳体80上得到支撑,在径向20、22上在外盘片支架36的支撑套筒54与支架管154的管状部分156的径向向外偏开侧之间设置有一个滚柱轴承164,其在该实例中构成为滚珠轴承。在此,支撑套筒54以下述方式构成,即其可在轴向16上支撑在滚柱轴承164的外环上。与之相对,滚柱轴承164的内环在轴向16上优选直接支撑在支架管154的凸缘部分158的朝向管状部分156的一侧上。此外,滚柱轴承164的内环在轴向18上支撑在加压室壳体96或98两者之一上。该实例中的滚柱轴承164的内环在轴向18上支撑在第二加压室壳体98的内侧边104上,其中内侧边104为了这个目的而在轴向16上在第二加压室壳体98的外侧边106上突出。通过滚柱轴承164在轴向18上在加压室壳体96或98之一上的支撑,不再需要在支架管154的管状部分156处附加的开口弹簧圈。确切地说是利用始终存在的加压室壳体96或98来固定滚柱轴承164,其中在将支架管154用螺纹固定在第一加压室壳体96上时,滚柱轴承164的内环在轴向18上在加压室壳体96或98上的支撑自动地进行,从而实质上简化了装配。尽管在附图中没有显示,但需要进一步指明的是,滚柱轴承164同样可以涉及一种带有分开的内环和/或外环的滚柱轴承,以保证提高的翻转稳定性。这样,滚柱轴承164便例如可以涉及一种所谓的四支点滚柱轴承,也就是带有特别磨制的内环和外环的凹槽滚珠轴承,借此来改进翻转稳定性。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情况下装配耗费可能会提高。

致动活塞110、116的在致动方向上或者在轴向16上作用的致动力可以特别合理地通过离合器安排28、30、弹簧装置150、152、滚柱轴承164、支架管154和第一加压室壳体96间接地支撑在离合器壳体80的第一壳体部分82上。尽管之前一直在讨论加压室壳体96、98,然而这种加压室壳体96、98也可以称为各个致动传动机构92或94的缸体。此外还要阐明的是,固定且在旋转意义上牢固的加压室壳体96、98布置在各自的致动传动机构92或94的接收侧,由此加压室壳体96、98也称为接收缸体。

如前文所述,所示离合器安排28、30涉及多个湿运转的多片式离合器安排,这些离合器安排被冷却油或者其他冷却介质所流经。为了这个目的,设有一条冷却油供给管线,其首先通过轴通道开口86延伸并且在轴通道开口86的边缘与第二变速器输入轴12之间伸展。随后该冷却油供给管线在轴向16上继续在环形空间中移动,该环形空间位于一侧的内置加压室壳体部分102和管状部分156与另一侧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12之间。不论是在管状部分156中还是内侧边104的延长中都设有冷却油开口(无参考标记),冷却油管线随后可以通过这些冷却油开口在径向20上向外延伸。当冷却油供给管线继续伸展时,其通过一个冷却油开口延伸到外盘片支架36的管状部分50中。以此方式,该冷却油供给管线首先到达第二离合器安排30并接着到达第一离合器安排28,其中在盘片支架部分68、46、60和42中设有对应的多个其他冷却油开口,尽管在附图中没有显示所有冷却油开口。换言之,冷却油供给从变速器6或者变速器侧起进行,而湿室78向着传动装置4或驱动侧得以密封。

在湿室78内进一步设有用于油泵(附图中没有详细显示)的一个泵驱动构件166,其中该油泵例如可以用于输送冷却油。在附图所示的实施方案中,泵驱动构件166构成为齿轮,然而它同样也可以涉及牵引传动齿轮或者其他泵驱动构件。为了驱动泵驱动构件166,例如可以在第一力传输元件136上设置一个相应的旋转同步装置,尤其是由于致动指形件140通过外盘片支架36中的孔洞142进行贯通夹紧的原因,力传输元件136与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的输入侧以相同的转速旋转。然而其可能的结果是,当以对应的方式轴向移动致动活塞110时,可能会在轴向16、18上将该旋转同步装置连同第一力传输元件136一起移动,从而可能引发在泵驱动构件166与第一力传输元件136上的旋转同步装置之间的连接问题。这了避免此问题,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具有一个旋转同步装置168,该装置并非是固定在力传输元件136、138上,而是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固接在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的前述输入侧上。可松开地与泵驱动构件166处于旋转同步连接的图示的旋转同步装置168实质上是管状地构成的、并且插入外盘片支架36的管状部分50之中,以便在旋转意义上牢固地且在轴向16、18上不可移动地固定在外盘片支架36上。由此,旋转同步装置168得以直接固定在该输入侧上。实质上管状地构成的旋转同步装置168进一步具有在轴向18上突出的轴向指形件170。这些指形件170在轴向18上通过两个力传输元件138、136中的窗口172一直延伸到第一力传输元件136的背离离合器安排28、30的一侧。在这一侧上,旋转同步构件174得以固定在轴向指形件170上,并且可松开地与泵驱动构件166处于旋转同步连接中。在图示的实施方案中,旋转同步构件174构成为齿轮,然而根据泵驱动构件166的构成还可以选择牵引传动齿轮或者旋转同步构件174的另一种形式。

由于旋转同步装置168或者其轴向指形件170通过窗口172延伸到力传输元件136、138中,使得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的输入侧与泵驱动构件166产生特别直接的连接。这样尤其可以避免在轴向22上从外部背后夹紧传输元件136、138的旋转同步装置,这种旋转同步装置可能会不必要地加大同心双离合器装置2所需要的结构空间。在此方面需要阐明的是,旋转同步装置168原则上还可以在轴向18上延伸通过力传输元件136、138中的中心孔洞,因为在该区域中只存在相对少的可用结构空间,所以窗口172优选在径向20上相比所述中心孔洞更加向外地布置。此外,旋转同步构件174与第一致动活塞110及接合轴承144径向叠套地安排,其中由于致动活塞110、116有利的轴向分阶,旋转同步构件174可以具有特别小的直径。

参考标记清单

2同心双离合器装置

4传动装置

6变速器

8输出套筒

10第一变速器输入轴

12第二变速器输入轴

14旋转轴线

16轴向

18轴向

20径向

22径向

24圆周方向

26圆周方向

28第一离合器安排

30第二离合器安排

32离合器输入套筒

34传动盘

36外盘片支架

38开口弹簧圈

40止动件

42第一盘片支架部分

44支撑部分

46第二盘片支架部分

48第一径向部分

50管状部分

52第二径向部分

54支撑套筒

56开口弹簧圈

58第一内盘片支架

60盘片支架部分

62支撑部分

64第一离合器输出套筒

66第二内盘片支架

68盘片支架部分

70支撑部分

72第二离合器输出套筒

74轴向轴承

76径向轴承

78湿室

80离合器壳体

82第一壳体部分

84第二壳体部分

86轴通道开口

88轴通道开口

90密封件

92第一致动传动机构

94第二致动传动机构

96第一加压室壳体

98第二加压室壳体

100外置加压室壳体部分

102内置加压室壳体部分

104内侧边

106外侧边

108底边

110第一致动活塞

112第一加压室

114环状密封件

116第二致动活塞

118第二加压室

120内侧边

122外侧边

124径向边

126第一液压油管道

128开口

130第二液压油管道

132管道

134开口

136第一力传输元件

138第二力传输元件

140致动指形件

142孔洞

144接合轴承

146接合轴承

148间隔垫片

150弹簧装置

152弹簧装置

154支架管

156管状部分

158凸缘部分

160装配部分

162装配窗口

164滚柱轴承

166泵驱动构件

168旋转同步装置

170轴向指形件

172窗口

174旋转同步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