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7651发布日期:2019-02-12 22:27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盘式制动器转子,特别涉及一种包括自行车的小型车辆用的盘式制动器转子。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制动自行车等的车轮的方法之一,已知有向与车轮一体地旋转的盘式制动器转子压靠刹车片的方法。

为了使盘式制动器转子轻量化,有在盘式制动器转子形成贯通孔的情况。但是,根据所形成的贯通孔的数量及开口面积等,可能会存在如下问题,随着与刹车片接触,盘式制动器转子发热,由此会影响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效率良好的盘式制动器转子。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其是包括自行车的小型车辆用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且具备:内侧部件,其构成为能够安装于所述小型车辆的车轮;和外侧部件,其相对于所述内侧部件设置在所述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径向外侧,所述外侧部件包括制动面、在所述盘式制动器转子的轴向上贯通所述制动面的一对的第一贯通孔、以及以相对于所述制动面向所述轴向凹陷的方式至少设置在所述一对的第一贯通孔之间的凹部。

由于在外侧部件上形成有凹部,所以能够轻量地构成,且有效地将外侧部件的热从凹部散出。即,可得到轻量化且冷却效率良好的盘式制动器转子。

在根据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凹部沿所述一对的第一贯通孔中的至少一者的全周设置。

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将外侧部件的热从凹部散出。

在根据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三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凹部沿所述一对的第一贯通孔中的两者的全周设置。

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将外侧部件的热从凹部散出。

在根据所述第一侧面~第三侧面中任一者的第四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内侧部件具有在所述径向上向所述外侧部件延伸的连结部,所述外侧部件具有与所述连结部连结的被连结部。

因此,能够提高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刚性。

在根据所述第四侧面的第五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外侧部件是相对于所述内侧部件作为其他部件而设置的,还具备将所述被连结部与所述连结部连结的紧固件。

因此,能够用各自优选的形状和材质分别制造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进而,能够容易地制造出具有优选形状和材质的盘式制动器转子。

在根据所述第四侧面或者第五侧面的第六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在所述内侧部件设置有多个所述连结部,在所述外侧部件设置有多个所述被连结部,还具备放热翼片,在所述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周向上,其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连结部和/或相邻的两个所述被连结部之间。

因此,外侧部件的热从放热翼片散出,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在根据所述第六侧面的第七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放热翼片包括在所述轴向上贯通所述放热翼片的第二贯通孔。

因此,能够更加轻量地构成盘式制动器转子。

在根据所述第七侧面的第八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在所述径向上排列。

因此,能够提升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外观。

在根据所述第七侧面或第八侧面的第九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开口面积比所述一对的第一贯通孔中的至少一者的开口面积小。

因此,能够保持放热翼片的刚性。

在根据所述第一侧面~第九侧面中任一者的第十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制动面包括面向所述轴向的一侧的第一制动面、以及面向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制动面,所述凹部包括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设置为相对于所述第一制动面向所述轴向凹陷,所述第二凹部设置为相对于所述第二制动面向所述轴向凹陷。

由于在外侧部件上形成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将外侧部件的热散出。

在根据所述第十侧面的第十一侧面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外侧部件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中间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所述第一制动面,所述第二部件包括所述第二制动面,所述中间部件在所述轴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

由于能够分别设定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及中间部件的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凹部。

在根据所述第十一侧面的第十二侧面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第一部件包含第一材料,所述第二部件包含第二材料,所述中间部件包含第三材料,所述第三材料与所述第一材料及所述第二材料不同。

因此,关于盘式制动器转子所持有的性能,其选择的自由度提高。

在根据所述第十二侧面的第十三侧面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第一材料和所述第二材料相同。

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在根据所述第十一侧面~第十三侧面中任一者的第十四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凹部至少部分地由所述中间部件构成。

因此,能够减小伴随凹部的形成而对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造成的影响。

在根据所述第十一侧面~第十四侧面中任一者的第十五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内侧部件以所述内侧部件通过来自所述外侧部件的热传导而向所述轴向的一侧位移的方式与所述外侧部件连结,所述第一部件在所述轴向上具有第一厚度,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轴向上具有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和所述第二厚度是以所述外侧部件伴随着所述外侧部件的发热而向所述轴向的另一侧位移的方式设定。

因此,在随着刹车片和制动面的接触而外侧部件的发热量增加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盘式制动器转子向轴向的一侧或者另一侧大幅度弯曲。

在根据所述第十五侧面的第十六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第一厚度比所述第二厚度大。

因此,第一部件的刚性提高。

在根据所述第十五侧面或者第十六侧面的第十七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中间部件在所述轴向上具有第三厚度,所述第三厚度比所述第一厚度和所述第二厚度大。

因此,中间部件的刚性提高。

在根据所述第十一侧面~第十七侧面中任一者的第十八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外侧部件具有至少部分由所述中间部件构成的放热翼片。

因此,通过夹持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中间部件,能够有效地散热。

在根据所述第十八侧面的第十九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放热翼片包括在所述轴向上贯通所述放热翼片的第二贯通孔。

因此,能够更轻量地构成盘式制动器转子。

在根据所述第十九侧面的第二十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在所述径向上排列。

因此,能够提升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外观。

在根据所述第十九侧面或者第二十侧面的第二十一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开口面积比所述一对的第一贯通孔中的至少一者的开口面积小。

因此,能够保持放热翼片的刚性。

在根据所述第一侧面~第二十一侧面中任一者的第二十二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一对的第一贯通孔配置在所述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周向上。

因此,能够促进从凹部中的周向的面散热。

在根据所述第一侧面~第二十一侧面中任一者的第二十三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一对的第一贯通孔配置在所述径向上。

因此,能够促进从凹部中的径向的面散热。

在根据所述第一侧面~第二十三侧面中任一者的第二十四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一对的第一贯通孔设置为夹着所述凹部呈非线对称。

因此,能够使相对于凹部的一侧的第一贯通孔侧的部分的放热性、与相对于凹部的另一侧的第一贯通孔侧的部分的放热性不同。

在根据所述第一侧面~第二十四侧面中任一者的第二十五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外侧部件还包括在所述轴向上贯通所述外侧部件的第三贯通孔。

因此,能够更轻量地构成盘式制动器转子。

在根据所述第二十五侧面的第二十六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第三贯通孔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在所述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周向上排列。

因此,能够提升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外观。

在根据所述第二十五侧面或者第二十六侧面的第二十七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第三贯通孔的开口面积比所述一对的第一贯通孔中的至少一者的开口面积小。

因此,能够适度地保持制动面的面积。

在根据所述第一侧面~第二十七侧面中任一者的第二十八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外侧部件包括多个所述一对的第一贯通孔。

因此,能够更轻量地构成盘式制动器转子。

在根据所述第二十八侧面的第二十九侧面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中,所述多个的所述一对的第一贯通孔设置为在所述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周向上排列。

因此,能够提升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外观。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转子,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转子的盘式制动器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盘式制动器转子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沿图3的d4-d4线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图3的盘式制动器转子位移后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图3的内侧部件的连结部及其周围的立体图;

图7是沿图3的d7-d7线的剖面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转子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沿图9的d10-d10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包括自行车的小型车辆用的盘式制动器系统1进行说明。在本发明中,小型车辆是指具有由人力驱动力和电驱动力中的至少任意一者驱动的车轮的车辆。在此,对将盘式制动器系统1应用到作为小型车辆的自行车的情况进行说明。

自行车用的盘式制动器系统1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转子10。在该实施方式中,盘式制动器系统1还具备制动杆等操作装置2及制动装置4。在该实施方式中,盘式制动器系统1为用于对自行车的前侧的车轮(前轮)wf进行制动的前制动器系统。

操作装置2例如设置于自行车的车把h。制动装置4包括制动钳4a及刹车片(省略图示)。操作装置2经由液压软管及作为控制线缆的连接部件6与制动钳4a通过液压或者机械的方式连接。制动装置4例如设置于自行车的前叉f。刹车片以随着对操作装置2的输入而与盘式制动器转子10接触的方式设置于制动钳4a。

盘式制动器转子10具有旋转轴心ax,例如经由锁定环l等固定部件安装于车轮wf的花鼓壳(省略图示)。盘式制动器转子10的旋转轴心ax沿着盘式制动器转子10的轴向d1(参照图5)。在自行车的行驶状态下,盘式制动器转子10与车轮wf一起绕旋转轴心ax旋转。响应于对操作装置2的输入,制动钳4a的刹车片与盘式制动器转子10接触,盘式制动器转子10的旋转被制动,从而车轮wf的旋转被制动。通常,在制动钳4a上以夹持着盘式制动器转子10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刹车片。

如2及图3所示,盘式制动器转子10具备:内侧部件12,其构成为能够安装于小型车辆(在此为自行车)的车轮wf;和外侧部件14,其相对于内侧部件12设置在盘式制动器转子10的径向d2外侧。内侧部件12具有:安装部16,其构成为能够安装于车轮wf;及连结部18,其以连结安装部16和外侧部件14的方式在径向d2上向外侧部件14延伸。安装部16包括与车轮wf卡合的锯齿16a。锯齿16a与设置于车轮wf的相对应的锯齿(省略图示)卡合,限制盘式制动器转子10相对于车轮wf向周向d3的移动。在该实施方式中,安装部16经由锁定环l安装于车轮wf。在内侧部件12设置有多个连结部18。多个连结部18在安装部16的外周面16b上以在周向d3上排列的方式设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多个连结部18的数量为五个。

外侧部件14是相对于内侧部件12作为其他部件而设置的。外侧部件14具有与连结部18连结的被连结部20。多个被连结部20与多个连结部18相对应地设置于外侧部件14。多个被连结部20在径向d2上朝向内侧部件12延伸。在被连结部20连结于连结部18的状态下,内侧部件12相对于外侧部件14配置在车轮wf侧。盘式制动器转子10还具备将被连结部20连结于连结部18的紧固件22。在该实施方式中,紧固件22包括铆钉22a。只要能够连结内侧部件12和外侧部件14,可以使用任意的部件作为紧固件22。详细而言,作为紧固件22,可以使用螺栓代替铆钉22a。

外侧部件14包括:制动面24;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其在轴向d1上贯通制动面24;及凹部28,其以相对于制动面24向轴向d1凹陷的方式至少设置在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之间。制动面24包括面向轴向d1的一侧(与车轮wf相反的一侧)的第一制动面24a、及面向轴向d1的另一侧(车轮wf侧)的第二制动面24b(参照图4)。即,在制动面24上,第一制动面24a和第二制动面24b在轴向d1上相互背向。在外侧部件14设置有多个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换而言之,外侧部件14包括多个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

多个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分别由第一贯通孔26a及第一贯通孔26b构成。多个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以在周向d3上排列的方式设置。在多个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中,某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图3中由26x所示)中的一个第一贯通孔26a及另一个第一贯通孔26b配置在周向d3上。另外,在多个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中,另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图3中由26y所示)中的一个第一贯通孔26a及另一个第一贯通孔26b配置在径向d2上。凹部28相对于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至少设置在第一贯通孔26a和第一贯通孔26b之间。凹部28沿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中的至少一者(第一贯通孔26a及第一贯通孔26b中的至少一者)的全周设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凹部28在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处沿一个第一贯通孔26a与另一个第一贯通孔26b这两者的全周设置。凹部28包括第一凹部28a及第二凹部28b(参照图4)。第一凹部28a以相对于第一制动面24a向轴向d1凹陷的方式设置(参照图4)。第二凹部28b以相对于第二制动面24b向轴向d1凹陷的方式设置(参照图4)。在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中,一个第一贯通孔26a相对于另一个第一贯通孔26b以夹着凹部28的方式设置为非线对称。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中,一个第一贯通孔26a和另一个第一贯通孔26b形成为彼此的形状及大小各异。

盘式制动器转子10还具备放热翼片30,该放热翼片30至少部分配置于在周向d3上相邻的两个连结部18和/或被连结部20之间。放热翼片30在径向d2上设置在外侧部件14的内侧。在该实施方式中,放热翼片30以连结一个被连结部20和另一个被连结部20的方式,整体设置于在周向d3上相邻的一个被连结部20和另一个被连结部20之间。放热翼片30具有在轴向d1上贯通放热翼片30的第二贯通孔32。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贯通孔的形状为沿周向d3延伸的椭圆。第二贯通孔32以与第一贯通孔26a及第一贯通孔26b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在径向d2上排列的方式设置于放热翼片30。第二贯通孔32的开口面积小于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中的至少一者(第一贯通孔26a及第一贯通孔26b中的至少一者)的开口面积。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贯通孔32的开口面积小于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x中的一者的第一贯通孔26a的开口面积(参照图3)。

如图2所示,外侧部件14还包括在轴向d1上贯通外侧部件14的多个第三贯通孔34。第三贯通孔34在外侧部件14上以与第一贯通孔26a及第一贯通孔26b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在周向d3上排列的方式设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周向d3上,每隔4个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设置有一个第三贯通孔34。第三贯通孔34的开口面积小于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中的至少一者(第一贯通孔26a及第一贯通孔26b中的至少一者)的开口面积。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三贯通孔34的开口面积小于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x中的一者的第一贯通孔26a的开口面积(参照图3)。

如图4所示,外侧部件14包括:包括第一制动面24a的第一部件36、包括第二制动面24b的第二部件38、及在轴向d1上设置在第一部件36与第二部件38之间的中间部件40。第一部件36包含第一材料。第二部件38包含第二材料。中间部件40包含第三材料。第一材料与第二材料相同。第一材料及第二材料的一例为不锈钢。第三材料与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不同。第三材料的一例为铝合金。

凹部28至少部分由中间部件40构成。中间部件40具有第一露出面40a及第二露出面40b。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参照图3)以贯通第一露出面40a及第二露出面40b的方式形成。第一部件36包括内周面36a。第二部件38包括内周面38a。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凹部28a由中间部件40的第一露出面40a及第一部件36的内周面36a构成。即,由中间部件40的第一露出面40a构成第一凹部28a的底部,由第一部件36的内周面36a构成第一凹部28a的内周面。第二凹部28b由中间部件40的第二露出面40b及第二部件38的内周面38a构成。即,由中间部件40的第二露出面40b构成第二凹部28b的底部,由第二部件38的内周面38a构成第二凹部28b的内周面。放热翼片30至少部分由中间部件40构成。在该实施方式中,放热翼片30整体仅由中间部件40构成。即,在该实施方式中,凹部28的一部分及放热翼片30由中间部件40构成。

图5表示因在外侧部件14产生的热导致盘式制动器转子10发生位移的状态。如图5所示,内侧部件12以内侧部件12通过来自外侧部件14的热传导而向轴向d1的一侧(此处为车轮wf侧)位移的方式连结于外侧部件14。通过与刹车片的接触,在外侧部件14产生的热传导至内侧部件12。具体而言,内侧部件12以连结部18通过来自外侧部件14的热传导而向轴向d1的一侧(此处为车轮wf侧)位移的方式连结于外侧部件14。

第一部件36在轴向d1上具有第一厚度te1(参照图4)。第二部件38在轴向d1上具有第二厚度te2(参照图4)。中间部件40在轴向d1上具有第三厚度te3(参照图4)。以外侧部件14随着外侧部件14的发热而向轴向d1的另一侧(此处为与车轮wf相反的一侧)位移的方式,设定第一厚度te1和第二厚度te2。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厚度te1大于第二厚度te2。因此,随着外侧部件14的发热,外侧部件14向与轴向d1的车轮wf相反的一侧位移。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三厚度te3大于第一厚度te1及第二厚度te2。通过将由不锈钢构成的第一部件36的第一厚度te1、由不锈钢构成的第二部件38的第二厚度te2、及由铝合金构成的中间部件40的第三厚度te3设定为如上所述,从而能够提高盘式制动器转子10的冷却效率,并且也能够轻量地构成盘式制动器转子10。盘式制动器转子10通过对在外侧部件14产生的热进行散热,从而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在外侧部件14产生的热被传递至整个盘式制动器转子10,通过与空气的接触进行散热。在外侧部件14上,形成凹部28(第一凹部28a及第二凹部28b)的底部的中间部件40相对于制动面24凹陷,因此能够不与刹车片接触而增加外侧部件14的表面积。因此,盘式制动器转子10的冷却效率得到提高。另外,通过在外侧部件14形成凹部28,能够轻量地构成外侧部件14。

图6是表示内侧部件12的车轮wf侧部分的立体图。连结部18形成为具有基端部42及远位端部44的臂状,其中,基端部42自安装部16延伸,远位端部44在径向d2上配置在与基端部42相反的一侧。在该实施方式中,连结部18具有从基端部42朝向远位端部44而端部变细的形状。

连结部18包括面向轴向d1的一侧(与车轮wf相反的一侧:参照图3)的第一主面46a、及面向轴向d1的另一侧(车轮wf侧)的第二主面46b(参照图7)。连结部18包括向轴向d1凹陷的凹部(臂凹部)48。在该实施方式中,凹部48设置于第二主面46b。凹部48在安装部16安装于车轮wf的状态(安装状态)下,形成为与车轮wf相对。凹部48具有在轴向d1上贯通凹部48的贯通孔50。在该实施方式中,贯通孔50在轴向d1上贯通凹部48的底面48a。

如图7所示,凹部48形成为,在径向d2上,轴向d1的深度从外侧朝向内侧变大。凹部48在轴向d1上的深度为第二主面46b与底面48a在轴向d1上的距离。凹部48也可以形成为,在径向d2上,轴向d1的深度从外侧朝向内侧变小。另外,连结部18可采取省略凹部48的方式。

安装部16在轴向d1上具有轴向厚度ad。连结部18形成为,在径向d2上,轴向d1的厚度从外侧朝向内侧变大。连结部18在轴向d1上的厚度为第一主面46与第二主面46b在轴向d1上的距离。连结部18在轴向d1上具有最大厚度ma。最大厚度ma被定义于基端部42。具体而言,最大厚度ma为基端部42中的最靠近安装部16侧的部分在轴向d1上的厚度。连结部18在轴向d1上还具有最小厚度m1。最小厚度m1被定义于远位端部44。具体而言,最小厚度m1为远位端部44中的连结有外侧部件14的部分在轴向d1上的厚度。连结部18也可以形成为,在径向d2上,轴向d1的厚度从外侧朝向内侧变小。在该情况下,最大厚度ma被定义于远位端部44,最小厚度m1被定义于基端部42。

最大厚度ma相对于轴向厚度ad的比率设定为大于或等于0.7。在优选例中,最大厚度ma相对于轴向厚度ad的比率设定为大于或等于0.75。最大厚度ma相对于轴向厚度ad的比率设定为小于或等于0.95。在优选例中,最大厚度ma相对于轴向厚度ad的比率设定为小于或等于0.92。最小厚度m1相对于轴向厚度ad的比率设定为大于或等于0.3。在优选例中,最小厚度m1相对于轴向厚度ad的比率设定为大于或等于0.36。最小厚度m1相对于轴向厚度ad的比率设定为小于或等于0.4。在优选例中,最小厚度m1相对于轴向厚度ad的比率设定为小于或等于0.38。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转子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转子10的主要区别点为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与凹部28之间的关系。如图8所示,凹部28在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处,并未沿着其中一个第一贯通孔26a及另一个第一贯通孔26b这两者的全周设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凹部28在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处,设置为将一个第一贯通孔26a与另一个第一贯通孔26b划分开。即,在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处,一个第一贯通孔26a与另一个第一贯通孔26b通过中间部件40划分开。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转子10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转子10的主要区别点为外侧部件14的结构。如图9所示,外侧部件14设置为,多个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在周向d3上排列。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中的一个第一贯通孔26a及另一个第一贯通孔26b配置在周向d3上。在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中,一个第一贯通孔26a相对于另一个第一贯通孔26b夹着凹部28设置为线对称。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中,一个第一贯通孔26a和另一个第一贯通孔26b形成为彼此的形状及大小相同。第三贯通孔34在外侧部件14上以与第一贯通孔26在周向d3上排列的方式设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周向d3上,第三贯通孔34以与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交替排列的方式设置。第三贯通孔34的开口面积小于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的开口面积。

外侧部件14还包括凹陷部52,该凹陷部52以相对于制动面24向轴向d1凹陷的方式,在外侧部件14上设置在紧固件22和第一贯通孔26之间。在外侧部件14设置有多个凹陷部52。如图10所示,凹陷部52包括第一凹陷部52a及第二凹陷部52b。第一凹陷部52a以相对于第一制动面24a向轴向d1凹陷的方式设置。第二凹陷部52b以相对于第二制动面24b向轴向d1凹陷的方式设置。

凹陷部52至少部分由中间部件40构成。中间部件40还具有第三露出面40c及第四露出面40d。第一部件36还包括内周面36b。第二部件38还包括内周面38b。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凹陷部52a由中间部件40的第三露出面40c及第一部件36的内周面36b构成。即,由中间部件40的第三露出面40c构成第一凹陷部52a的底部,由第一部件36的内周面36b构成第一凹陷部52a的内周面。第二凹陷部52b由中间部件40的第四露出面40d及第二部件38的内周面38b构成。即,由中间部件40的第四露出面40d构成第二凹陷部52b的底部,由第二部件38的内周面38b构成第二凹陷部52b的内周面。除凹部28之外,通过在外侧部件14形成凹陷部52,能够进一步提高盘式制动器转子10的冷却效率,进一步轻量地构成外侧部件14。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转子10中,凹部28可以沿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中的至少一者(其中一个第一贯通孔26a及另一个第一贯通孔26b中的至少一者)的全周设置。

(变形例)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是关于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转子10可以采取的方式的示例,并非意图限制其方式。关于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转子除了上述各实施例以外,还可采取例如以下所示的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及互不矛盾的至少2个变形例组合所得的方式。

·凹部28的结构能够任意地变更。在第一例中,凹部28的底部与中间部件40分别构成。该底部与中间部件40接合。接合的方法例如为焊接。根据第一例,关于凹部28的底部的形状的选择的自由度提高。在第二例中,凹部28的底部由第一部件36构成。在第三例中,凹部28的底部由第二部件38构成。在第四例中,可从凹部28中省略第一凹部28a及第二凹部28b中的一者。在第五例中,凹部28包括多个底部。相邻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空间。根据第五例,在凹部28的底部,形成有从第一制动面24a及第二制动面24b中的一者侧朝向另一者侧的空气的流动。在第六例中,在凹部28的底部,除一对的第一贯通孔26以外,形成有在轴向d1上贯通底部的一个或者多个的贯通孔。根据第六例,中间部件40得以轻量化。在第七例中,在凹部28的底部形成有一个或者多个的凹部。该凹部以不贯通底部的方式相对于底部的表面凹陷。根据第七例,中间部件40得以轻量化。在第八例中,在凹部28的底部形成有一个或者多个的凸部。根据第八例,凹部28的放热性得以提高。在第九例中,在凹部28的底面的表面至少部分地设有曲面。曲面包括向轴向d1的外侧突出的曲面、及向轴向d1的内侧凹陷的曲面中的至少一者。根据第九例,凹部28的放热性得以提高。在第十例中,包括第一例~第九例中的能够进行组合的至少两例。

·关于连结部18的结构能够任意地变更。在第一例中,连结部18与内侧部件12及外侧部件14分别构成。内侧部件12包括与连结部18连结的被连结部。外侧部件14包括与连结部18连结的被连结部。通过将连结部与各被连结部连结,从而外侧部件14和内侧部件12连结。根据第一例,关于连结部18的形状,其自由度得以提高。在第二例中,连结部18包含于外侧部件14。内侧部件12包括与连结部18连结的被连结部。通过将外侧部件14的连结部18与内侧部件12的被连结部连结,从而外侧部件14和内侧部件12连结。在第三例中,连结部18的数量为1~4个中的任意数量或者为大于或等于6个的任意数量。在第四例中,由在周向d3上相邻的2个连结部18构成的多个组中的至少一组构成为:构成该组的2个连结部18的间隔与其他组的2个连结部18的间隔不同。

·关于放热翼片30的结构能够任意地变更。在第一例中,放热翼片30包括多个第二贯通孔32。根据第一例,中间部件40得以轻量化。在第二例中,在第一例中多个第二贯通孔32在周向d3上排列而形成。在第三例中,在第一例中多个第二贯通孔32在径向d2上排列而形成。在第四中,在第一例中多个第二贯通孔32不规则地排列。在第五例中,在周向d3上在放热翼片30与被连结部20之间设置有空间。根据第五例,中间部件40得以轻量化。在第六例中,放热翼片30不包括第二贯通孔32。在第七例中,取代中间部件40或在中间部件40的基础上,由第一部件36及第二部件38中的至少一者构成放热翼片30。在第八例中,放热翼片30与外侧部件14构成为不同的的部件。

·第三厚度te3和第一厚度te1及第二厚度te2的关系能够任意地变更。在第一例中,第三厚度te3与第一厚度te1及第二厚度te2相同。在第二例中,第三厚度te3小于第一厚度te1及第二厚度te2。在第三例中,第三厚度te3小于第一厚度te1,大于第二厚度te2。在第四例中,第三厚度te3大于第一厚度te1,小于第二厚度te2。

·关于第三贯通孔34的结构,能够任意地变更。在一例中,外侧部件14不包括第三贯通孔34。根据该例,外侧部件14的放热性提高。

·外侧部件14的结构能够任意地变更。在第一例中,外侧部件14包括第一部件36及第二部件38,而不包括中间部件40。在该情况下,第一部件36和第二部件38直接地接合。接合的方法为例如焊接。根据第一例,盘式制动器转子10得以轻量化。在第二例中,在第一例中第一部件36及第二部件38一体地构成。此处所谓的一体的结构为如下结构:与第一例不同,不存在第一部件36和第二部件38的接合面,且外侧部件14构成为包括第一部件36及第二部件38的单一的部件。根据第二例,用于制造盘式制动器转子10的工序减少。在第三例中,第一部件36的第一材料和第二部件38的第二材料不同。根据第三例,关于盘式制动器转子10所具有的性能的选择的自由度提高。在第四例中,中间部件40的第三材料与第一材料及第二材料中的至少一者相同。

·内侧部件12和外侧部件14的关系能够任意地变更。在第一例中,内侧部件12及外侧部件14直接地接合。接合的方法为例如焊接。根据第一例,构成盘式制动器转子10的部件减少。在第二例中,内侧部件12及外侧部件14一体地构成。此处的所谓的一体的结构为如下结构:与第一例不同,不存在内侧部件12和外侧部件14的接合面,且内侧部件12及外侧部件14构成为单一的部件。根据第二例,用于制造盘式制动器转子10的工序减少。

符号说明:

10盘式制动器转子

12内侧部件

14外侧部件

18连结部

20被连结部

22紧固件

24制动面

24a第一制动面

24b第二制动面

26第一贯通孔

28凹部

28a第一凹部

28b第二凹部

30放热翼片

32第二贯通孔

34第三贯通孔

36第一部件

38第二部件

40中间部件

d1轴向

d2径向

d3周向

te1第一厚度

te2第二厚度

te3第三厚度

wf车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