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升降悬臂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6089发布日期:2018-08-28 22:59阅读:11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支撑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升降悬臂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悬臂支架在支撑结构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目前的悬臂支架,结构过于简单,调节是手感经常无法令用户满意。

现有的悬臂支架在调节支撑高度或者角度时,其支撑力通常会发生改变,无法实现任意高度和角度的随停,对此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继续研究和开发出新的产品进行替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升降悬臂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悬臂支架在调节支撑高度或者角度时,其支撑力通常会发生改变,无法实现任意高度和角度的随停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升降悬臂支架,包括:升降立柱和臂节组;

所述升降立柱包括:柱体、升降件和定力弹簧;

所述升降件可上下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柱体上;

所述定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升降件和柱体连接,且趋向于迫使所述升降件向上移动进而提供支撑显示器的支撑力,实现显示器的随停;

所述臂节组一端用于连接显示器,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升降件上,并随所述升降件上下滑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也方便,在升降过程中定力弹簧支撑力更加均匀,可以有效实现显示器在高度调节时的随停,精准定位,解决了现有技术悬臂支架的支撑力常改变,无法实现任意高度的随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柱体下端连接有夹持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臂节组通过枢接轴枢接在所述升降件的外侧端;枢接轴与所述柱体平行,所述臂节组在垂直于所述柱体的平面内摆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臂节组包括若干个依次铰连接的臂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用于臂节之间枢接的枢接轴与所述柱体平行,若干个所述臂节在垂直于所述柱体的平面内摆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柱体内沿高度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一侧设置有竖向开口,所述升降件内侧端可上下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槽内,所述升降件的外侧端自所述竖向开口伸出与所述臂节组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定力弹簧两端包括连接端和卷筒部,所述卷筒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升降件的内侧端上,所述连接端与所述柱体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定力弹簧数量为多个,多个定力弹簧的卷筒部上下排列设置在所述升降件的内侧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升降件的内侧端自上而下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纳所述卷筒部的凹槽,所述卷筒部通过定力弹簧座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可升降悬臂支架还包括铰链组件,显示器通过铰链组件设置在所述臂节组上;所述铰链组件用于调节显示器的上下俯仰角度可调、和/或左右摆转视角可调、和/或以垂直显示器屏幕的轴线转动的转动视角。

具体而言,所述铰链组件包括俯仰调节铰链单元、左右摆转视角铰链单元和转动视角铰链单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本提供的可升降悬臂支架,结构简单,使用也方便,在升降过程中定力弹簧支撑力更加均匀,可以有效实现显示器在高度调节时的随停,精准定位,解决了现有技术悬臂支架的支撑力常改变,无法实现任意高度的随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升降悬臂支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升降悬臂支架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臂节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升降立柱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升降立柱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

10-升降立柱; 11-柱体; 12-升降件;

13-定力弹簧; 20-臂节组; 21-臂节;

30-夹持座; 40-铰链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升降悬臂支架,包括:升降立柱和臂节组;

所述升降立柱包括:柱体、升降件和定力弹簧;

所述升降件可上下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柱体上;

所述定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升降件和柱体连接,且趋向于迫使所述升降件向上移动进而提供支撑显示器的支撑力,实现显示器的随停;所述臂节组一端用于连接显示器,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升降件上,并随所述升降件上下滑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也方便,在升降过程中定力弹簧支撑力更加均匀,可以有效实现显示器在高度调节时的随停,精准定位,解决了现有技术悬臂支架的支撑力常改变,无法实现任意高度的随停。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升降悬臂支架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升降悬臂支架的正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臂节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升降立柱的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升降立柱的分解图。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升降悬臂支架,包括:升降立柱10和臂节组20;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升降立柱10包括:柱体11、升降件12和定力弹簧13;

所述升降件12可上下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柱体11上;

所述定力弹簧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升降件12和柱体11连接,且趋向于迫使所述升降件12向上移动进而提供支撑显示器的支撑力,实现显示器的随停;

所述臂节组20一端用于连接显示器,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升降件12上,并随所述升降件12上下滑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也方便,在升降过程中定力弹簧13支撑力更加均匀,可以有效实现显示器在高度调节时的随停,精准定位,解决了现有技术悬臂支架的支撑力常改变,无法实现任意高度的随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柱体11下端连接有夹持座30。

其中,夹持座用于将柱体夹持在桌子等边缘,夹持座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臂节组20通过枢接轴枢接在所述升降件的外侧端;枢接轴与所述柱体11平行,所述臂节组20在垂直于所述柱体11的平面内摆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更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臂节组20包括两个依次铰连接的臂节21。用于臂节之间枢接的枢接轴与所述柱体11平行,两个所述臂节在垂直于所述柱体11的平面内摆动。

当柱体竖直设置时,由于各臂节以及作为整体的臂节组在水平面内进行摆动,显示器的重力不对各臂节以及臂节组的摆转角度产生任何影响,不会各臂节和作为整体的臂节组可在任何摆转角度停止,由此更加简单而准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柱体11内沿高度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一侧设置有竖向开口,所述升降件12内侧端可上下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槽内,所述升降件12的外侧端自所述竖向开口伸出与所述臂节组20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定力弹簧13两端包括连接端和卷筒部,所述卷筒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升降件12的内侧端上,所述连接端与所述柱体11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定力弹簧13数量为多个,多个定力弹簧13的卷筒部上下排列设置在所述升降件12的内侧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升降件12的内侧端自上而下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纳所述卷筒部的凹槽,所述卷筒部通过定力弹簧座14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而多个定力弹簧的连接端分别连接在连接片15上,连接片与柱体固定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可升降悬臂支架还包括铰链组件40,显示器通过铰链组件40设置在所述臂节组20上;在本实施例中具体而言,所述铰链组件40包括俯仰调节铰链单元、左右摆转视角铰链单元和转动视角铰链单元。

其中,三个铰链单元分别用于调节显示器的上下俯仰角度可调、和/或左右摆转视角可调、和/或以垂直显示器屏幕的轴线转动的转动视角。

本实用新型本提供的可升降悬臂支架,结构简单,使用也方便,在升降过程中定力弹簧13支撑力更加均匀,可以有效实现显示器在高度调节时的随停,精准定位,解决了现有技术悬臂支架的支撑力常改变,无法实现任意高度的随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