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动力多速自动节能变速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64106发布日期:2020-08-14 19:19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动力多速自动节能变速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用变速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动力多速自动节能变速箱。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双动力变速器的结构都非常复杂,结构复杂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生产成本势必会增加,传动损耗较大,故障隐患点也势必增多,研发一种结构简单、又节能的双动力变速器是我们的研发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动力多速自动节能变速箱,可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指出的问题。

一种双动力多速自动节能变速箱,包括第一离合器、行星齿轮组、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以及差速器,所述第一离合器的动力输入端与第一动力源通过齿轮传动连接,其动力输出端与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通过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的动力输入端与第二动力源通过齿轮传动连接,其动力输出端与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通过齿轮传动连接,所述行星齿轮组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三离合器动力输入端通过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三离合器动力输出端与差速器通过齿轮传动连接,通过差速器实现动力输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双动力多速自动节能变速箱,结构简单,生产成本相对降低,且采用

本技术:
人(武城县绿舟新能源电动车研发有限公司)已经授权的发明专利提供的节能双向离合器,此节能双向离合器具有更良好的性能,比较节省动力,能够增加一定的续航里程,这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特别重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图中标号:1、第一离合器;2、行星齿轮组;3、第二离合器;4、第三离合器;5、差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动力多速自动节能变速箱,包括第一离合器1、行星齿轮组2、第二离合器3、第三离合器4以及差速器5和制动器,制动器用于刹住行星齿轮组2的齿圈,所述第一离合器1的动力输入端与第一动力源传动连接,其动力输出端与行星齿轮组2的行星架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3的动力输入端与第二动力源传动连接,其动力输出端与行星齿轮组2的太阳轮传动连接,所述行星齿轮组2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三离合器4动力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三离合器4动力输出端与差速器5传动连接,通过差速器5实现动力输出。

所述第一离合器1、第二离合器3、第三离合器4可以采用本申请人(武城县绿舟新能源电动车研发有限公司)已经授权的发明专利提供的节能离合器,其申请号为cn201510479531.8,此节能双向离合器具有更良好的性能,比较节省动力,能够增加一定的续航里程,这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特别重要。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基于行星齿轮组2的变速原理,我们都知道行星齿轮组2的动力输入端不同,其传速比不同,也就是输出速率不同,采用第一动力源输入动力时,第一动力源通过第一离合器1传动由行星齿轮组2的行星架实现动力输入,采用第二动力源输入动力时,第二动力源通过第三离合器3传动由行星齿轮组2的太阳轮实现动力输入,因此,无论是第一动力源输入动力、第二动力源输入动力还是共同输入动力,行星齿轮组2动力输入端均不同,其输出速率不同必然不同,从而实现变速。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动力多速自动节能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离合器(1)、行星齿轮组(2)、第二离合器(3)、第三离合器(4)以及差速器(5),所述第一离合器(1)的动力输入端与第一动力源传动连接,其动力输出端与行星齿轮组(2)的行星架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3)的动力输入端与第二动力源传动连接,其动力输出端与行星齿轮组(2)的太阳轮传动连接,所述行星齿轮组(2)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三离合器(4)动力输入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三离合器(4)动力输出端与差速器(5)传动连接,通过差速器(5)实现动力输出。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用变速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动力多速自动节能变速箱,包括第一离合器、行星齿轮组、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以及差速器,所述第一离合器的动力输入端与第一动力源通过齿轮传动连接,其动力输出端与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通过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的动力输入端与第二动力源通过齿轮传动连接,其动力输出端与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通过齿轮传动连接,所述行星齿轮组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三离合器动力输入端通过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三离合器动力输出端与差速器通过齿轮传动连接,通过差速器实现动力输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生产成本相对降低,具有更良好的性能,比较节省动力。

技术研发人员:刘家栋;李彦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城县绿舟新能源电动车研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12
技术公布日:2020.08.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