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01237发布日期:2021-07-30 18:12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作业机械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在美国专利第4024936号说明书(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车辆的驻车制动器。在该文献所记载的结构中,在变速器的输出轴的周围交替地配置有多个制动盘。在输出轴形成有轴向孔和径向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4024936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文献中,记载了导入至轴向孔的加压流体在制动盘附近流通以进行冷却及润滑。

上述文献所记载的径向孔在输出轴的轴向上,在远离制动盘的位置开口。因此,从径向孔流出的加压流体不会直接向制动盘供给。可以认为,多个制动盘整体的冷却及润滑是通过在输出轴的下方的收容有制动盘的空间积存加压流体并将各个制动盘浸入液中来进行的。在该情况下,由于在车辆行驶时与输出轴一体旋转的制动盘受到液体的搅拌阻力,因此这成为燃料消耗率恶化的主要原因。

在本公开中,提供能够确保驻车制动器的润滑性能,并且能够改善行驶中的燃料消耗率的作业机械。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公开,提供一种作业机械,该作业机械具备:机械主体;驱动轮,其安装于机械主体;驱动源装置,其产生使驱动轮驱动的驱动力;以及动力传递装置,其从驱动源装置向驱动轮传递驱动力。动力传递装置具有通过驱动力旋转的轴。作业机械还具备驻车制动器,该驻车制动器配置在轴的周围且对轴的旋转进行制动。在轴形成有轴向油路和排出孔。轴向油路沿轴的轴向延伸。排出孔与轴向油路连通,并在轴向上的驻车制动器的设置位置处在轴的外周面开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作业机械,能够确保驻车制动器的润滑性能,并且能够改善行驶中的燃料消耗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基于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的结构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基于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的行驶用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传动器的输出轴附近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输出轴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4所示的v-v线的输出轴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4所示的vi-vi线的输出轴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输出轴及筒状构件的径向剖面的图。

图8是沿着图7所示的viii-viii线的筒状构件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7所示的ix-ix线的筒状构件的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7所示的x-x线的筒状构件的剖视图。

图11是沿着图7所示的xi-xi线的筒状构件的剖视图。

图12是沿着图7所示的xii-xii线的筒状构件的剖视图。

图13是沿着图7所示的xiii-xiii线的筒状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它们的名称及功能也相同。因此,不重复关于它们的详细说明。

[整体结构]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能够应用本公开的思想的作业机械的一例,举出轮式装载机10为例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基于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10的结构的概要的侧视图。

如图1所示,轮式装载机10具备前框架12、后框架14、前轮27、后轮28、工作装置16、驾驶室(cab)30、驾驶席33、以及发动机罩17。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轮式装载机10直行进驶的方向称为轮式装载机10的前后方向。在轮式装载机10的前后方向上,将相对于前框架12及后框架14配置有工作装置16的一侧设为前方向,将与前方向相反的一侧设为后方向。轮式装载机10的左右方向是俯视时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前方向时的左右方向的右侧、左侧分别为右方向、左方向。轮式装载机10的上下方向是与由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确定的平面正交的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地面所在的一侧为下侧,天空所在的一侧为上侧。

前后方向是就座于驾驶室30内的驾驶席33的操作员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是就座于驾驶席33的操作员的左右方向。左右方向是轮式装载机10的车宽方向。上下方向是就座于驾驶席33的操作员的上下方向。就座于驾驶席33的操作员所正对的方向是前方向,就座于驾驶席33的操作员的背后方向是后方向。就座于驾驶席33的操作员正对于正面时的右侧、左侧分别为右方向、左方向。就座于驾驶席33的操作员的脚下侧为下侧、头上侧为上侧。

通过前框架12及后框架14而构成铰接结构的车身框架。车身框架相当于实施方式的机械主体。前框架12设置于后框架14的前方。前框架12通过中心销(未图示)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后框架14。前框架12相对于后框架14的旋转中心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

通过转向缸(未图示)将前框架12与后框架14连结。转向缸设置成左右一对。通过转向缸进行伸缩驱动,从而前框架12以上述中心销为中心左右旋转。

前轮27及后轮28是轮式装载机10的行驶轮。前轮27设置于前框架12。前轮27设置成左右一对。后轮28设置于后框架14。后轮28设置成左右一对。

工作装置16设置于前框架12。工作装置16设置于前框架12的前方。工作装置16具有动臂21、铲斗24、动臂缸25、双臂曲柄22、铲斗缸26、以及连杆23。

驾驶室30及发动机罩17设置于后框架14。驾驶室30设置于工作装置16的后方。发动机罩17设置于驾驶室30的后方。在发动机罩17内收容有工作油箱、发动机、液压泵及空气滤清器等。

驾驶室30划分形成有供操作员搭乘的室内空间。在驾驶室30的侧面设置有门32。门32在操作员进出驾驶室30时开闭。驾驶席33设置于由驾驶室30划分形成的室内空间。操作员在驾驶室30内就座于驾驶席33而进行轮式装载机10的行驶操作、以及工作装置16的操作。

[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

图2是示出基于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10的行驶用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示意图。如上所述,在发动机罩17内收容有发动机40。在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10中,安装于前框架12的前轮27和安装于后框架14的后轮28双方构成受到驱动力而使轮式装载机10行驶的驱动轮。发动机40相当于产生使驱动轮(前轮27及后轮28)驱动的驱动力的、实施方式的驱动源装置。图2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构成为从发动机40向前轮27及后轮28传递驱动力。

发动机40所产生的驱动力向变矩器41传递。从变矩器41输出的驱动力经由上传动轴42而向变速器43传递。变速器43将驱动力变速为适当的转矩及旋转速度。在变速器43连接有传动器44。传动器44是用于将驱动力向前后轴分配的结构。

在传动器44的输出轴连接有中心传动轴45。中心传动轴45经由中心支承件46而与前传动轴47连接。在前传动轴47的前端连接有前桥48。由传动器44分配出的驱动力经由中心传动轴45、前传动轴47而向前桥48传递。从前桥48向左右一对前轮27传递驱动力。

在传动器44的输出轴连接有后传动轴49。在后传动轴49的后端连接有后桥50。由传动器44分配出的驱动力经由后传动轴49而向后桥50传递。从后桥50向左右一对后轮28传递驱动力。

动力传递装置不限于包含上述变矩器41及变速器43在内的结构。动力传递装置也可以是包含hst(静液压式变速器)或hmt(液压-机械式变速器)在内的结构,该hst或hmt具有液压泵及液压马达并将发动机40所产生的驱动力转换为液压来进行传递。或者,动力传递装置也可以是包含emt(电气-机械式变速器)在内的结构,该emt具有发电机及电动马达来代替液压泵及液压马达。产生使输出轴80旋转的驱动力的驱动源装置也可以是液压马达、电动马达等。

图3是示出传动器44的输出轴80附近的结构的剖视图。传动器44具备形成传动器44的外形的传动器壳体60。传动器壳体60具有第一壳体构件61、第二壳体构件62、第三壳体构件63、第四壳体构件64、第五壳体构件65、以及第六壳体构件66。

第五壳体构件65在其内部形成有油盘。图3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油位ol示出在轮式装载机10行驶时贮留在油盘内的润滑油的液面水平。

传动器44具有中间齿轮机构70。中间齿轮机构70通过轴承74及轴承75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传动器壳体60。中间齿轮机构70具有齿轮部71。在齿轮部71的外周面形成有齿轮齿。

传动器44具有输出轴80。输出轴80收容于传动器壳体60。输出轴80通过轴承84及轴承85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传动器壳体60。图3中由单点划线表示的中心线cl示出输出轴80的旋转中心。在输出轴80的外周面花键嵌合有输出齿轮81。输出齿轮81构成为能够与输出轴80一体旋转。输出齿轮81与齿轮部71的齿轮齿啮合。

输出轴80具有前端86和后端88。在输出轴80的前端86的外周面通过花键嵌合而安装有前方输出凸缘87。在输出轴80的后端88的外周面通过花键嵌合而安装有后方输出凸缘89。前方输出凸缘87与图2所示的中心传动轴45连接。后方输出凸缘89与图2所示的后传动轴49连接。

从变速器43传递到传动器44的驱动力从中间齿轮机构70经由输出齿轮81而向输出轴80传递。从在输出轴80的前端86安装的前方输出凸缘87向中心传动轴45输出驱动力。从在输出轴80的后端88安装的后方输出凸缘89向后传动轴49传递驱动力。前方输出凸缘87构成输出向前轮27传递的驱动力的、实施方式的前方输出构件。后方输出凸缘89构成输出向后轮28传递的驱动力的、实施方式的后方输出构件。

在输出轴80的外周面还通过花键嵌合而安装有筒状构件130。筒状构件130设置成能够与输出轴80一体旋转。

[驻车制动器110的结构]

在筒状构件130的周围配置有驻车制动器110。驻车制动器110配置在输出轴80的周围且进行输出轴80的制动。驻车制动器110具有多个板112和多个盘114。

多个板112安装于传动器壳体60,更具体来说安装于第二壳体构件62。第二壳体构件62具有在传动器壳体60的内部空间中向后方(在图3中为图中的右方向)延伸的延伸突出部118。多个板112以能够沿输出轴80的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延伸突出部118。多个板112设置成不能旋转。多个板112在轴向上隔开距离且相互平行地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仅对多个板112中的1个板标注符号,而对多个板112中的其他板省略符号。

多个盘114经由筒状构件130而安装于输出轴80。多个盘114以能够沿输出轴80的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筒状构件130。多个盘114设置成能够与输出轴80一体旋转。多个盘114在输出轴80的轴向(在图3中为图中的左右方向)上隔开距离且相互平行地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仅对多个盘114中的1个盘标注符号,而对多个盘114中的其他盘省略符号。

多个板112和多个盘114以在轴向上交替排列的方式配置。多个板112和多个盘114形成实施方式的摩擦卡合部。

驻车制动器110具有活塞构件120。活塞构件120设置成能够沿轴向移动。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4具有与第三壳体构件63接触的前端、以及与活塞构件120接触的后端。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4对活塞构件120朝向后方施力。

形成有由活塞构件120和第二壳体构件62包围而成的油室126。油室126与形成于第二壳体构件62的活塞驱动油路128连通。对活塞构件120作用液压的活塞驱动油经由活塞驱动油路128而向油室126流入或从油室126流出。油室126内的活塞驱动油的压力相对于活塞构件120朝向前方(在图3中为图中的向左)进行作用。

通过使活塞驱动油从油室126流出以使油室126内的液压降低,从而利用第一弹簧部122和第二弹簧部124的作用力,使活塞构件120向后方移动。通过使活塞构件120与板112接触并使多个板112与多个盘114摩擦卡合,从而驻车制动器110产生制动力来对输出轴80的旋转进行制动。

通过向油室126供给活塞驱动油以使油室126内的液压增大,并使油室126内的液压比第一弹簧部122及第二弹簧部124的作用力大,从而活塞构件120向前方移动。通过使活塞构件120远离板112而使得多个板112和多个盘114不摩擦卡合,从而解除驻车制动器110的制动力,输出轴80能够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在比中心线cl靠图中的上方所图示的活塞构件120向前方移动而配置在远离板112的位置,因此,解除了板112与盘114的摩擦卡合。另一方面,在比中心线cl靠图中的下方所图示的活塞构件120向后方移动而配置在与板112接触的位置,因此,板112与盘114摩擦卡合。

[油路的结构]

图4是输出轴80的局部剖视图。如图3及图4所示,在输出轴80形成有轴向油路91、第一排出孔94、第二排出孔96、以及供给油路98。轴向油路91沿输出轴80的轴向延伸。轴向油路91沿着输出轴80的中心线cl形成。第一排出孔94、第二排出孔96及供给油路98分别从轴向油路91沿输出轴80的径向延伸,并在输出轴80的外周面开口。第一排出孔94、第二排出孔96及供给油路98将轴向油路91与输出轴80的外周面连通。

第一排出孔94和第二排出孔96在输出轴80的轴向上的驻车制动器110的设置位置处,在输出轴80的外周面开口。第一排出孔94和第二排出孔96在轴向上的由多个板112和多个盘114构成的摩擦卡合部的设置位置处,在输出轴80的外周面开口。第一排出孔94和第二排出孔96在多个盘114的前端位置与后端位置之间,在输出轴80的外周面开口。图3所示的第一排出孔94和第二排出孔96这两者整体配置在多个盘114的前端位置与后端位置之间。供给油路98设置在比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靠后方的位置。

图5是沿着图4所示的v-v线的输出轴80的剖视图。在图5中图示了在输出轴80形成有第一排出孔94的位置处的、输出轴80的径向剖面。如图5所示,第一排出孔94形成为放射状。在输出轴80形成有4个第一排出孔94,各个第一排出孔94以绕中心线cl并隔开90°的间隔的方式配置。如图5所示,输出轴80在形成有第一排出孔94的位置处具有外径d1。

虽未图示,但与第一排出孔94同样,第二排出孔96也形成为放射状。第二排出孔96在输出轴80的周向上形成在与第一排出孔94相同的位置。

图6是沿着图4所示的vi-vi线的输出轴80的剖视图。在图6中图示了在输出轴80形成有供给油路98的位置处的、输出轴80的径向剖面。如图6所示,在输出轴80形成有两个供给油路98。各个供给油路98以绕中心线cl并隔开180°的间隔的方式配置。如图6所示,输出轴80在形成有供给油路98的位置处具有外径d2。

图6所示的输出轴80的外径d2比图5所示的输出轴80的外径d1小。输出轴80具有不均匀的外径,以使得形成有供给油路98的位置处的外径d2比形成有第一排出孔94的位置处的外径d1小。

如图3所示,在传动器壳体60、更详细而言为第一壳体构件61形成有壳体油路68。壳体油路68形成于轴向上的在输出轴80形成有供给油路98的位置。供给油路98在输出轴80的外周面开口,该供给油路98的开口能够与壳体油路68对置。在输出轴80,在周向的两个部位形成有供给油路98,两个供给油路98的开口随着输出轴80的旋转而交替地移动到与壳体油路68对置的位置。

图7是示出输出轴80及筒状构件130的径向剖面的图。在图7中图示了与图5同样的在输出轴80形成有第一排出孔94的位置处的输出轴80的径向剖面、以及相同的剖面中的筒状构件130的剖面。筒状构件130在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在输出轴80的外周面所开口的位置处,安装于输出轴80的外周面。输出轴80的外周面与筒状构件130的内周面不接触,在输出轴80的外周面与筒状构件13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图8是沿着图7所示的viii-viii线的筒状构件130的剖视图。图9是沿着图7所示的ix-ix线的筒状构件130的剖视图。图10是沿着图7所示的x-x线的筒状构件130的剖视图。图11是沿着图7所示的xi-xi线的筒状构件130的剖视图。图12是沿着图7所示的xii-xii线的筒状构件130的剖视图。图13是沿着图7所示的xiii-xiii线的筒状构件130的剖视图。

如图7~13所示,在筒状构件130形成有多个将筒状构件130沿径向贯通的贯通油路孔。各个贯通油路孔在筒状构件130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双方开口。多个贯通油路孔在输出轴80的轴向及周向上形成于不同的位置。在图8~13中图示了筒状构件130在周向的不同位置处的剖面、以及形成于该剖面的贯通油路孔。

更详细而言,在图8所示的剖面中,在轴向上不同的位置形成有3个贯通油路孔131a、131b、131c。贯通油路孔131a、131c沿径向延伸。贯通油路孔131b相对于轴向及径向倾斜地延伸。在图9所示的剖面中,在轴向上不同的位置形成有两个贯通油路孔131d、131e。贯通油路孔131d沿径向延伸。贯通油路孔131e相对于轴向及径向倾斜地延伸。

在图10所示的剖面中,在轴向上不同的位置形成有4个贯通油路孔131f、131g、131h、131i。贯通油路孔131f、131i沿径向延伸。贯通油路孔131g、131h相对于轴向及径向倾斜地延伸。在图11所示的剖面中,在轴向上不同的位置形成有3个贯通油路孔131j、131k、131l。贯通油路孔131j、131l沿径向延伸。贯通油路孔131k相对于轴向及径向倾斜地延伸。

在图12所示的剖面中,在轴向上不同的位置形成有两个贯通油路孔131m、131n。贯通油路孔131n沿径向延伸。贯通油路孔131m相对于轴向及径向倾斜地延伸。在图13所示的剖面中,在轴向上不同的位置形成有两个贯通油路孔131p、131q。贯通油路孔131p、131q相对于轴向及径向倾斜地延伸。

[驻车制动器110的润滑]

输出轴80在轮式装载机10行驶时通过由发动机40产生的驱动力而旋转。对驻车制动器110进行润滑的润滑油从未图示的油泵向壳体油路68供给。在形成有供给油路98的位置处,在传动器壳体60与输出轴8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从壳体油路68流出的润滑油在该间隙暂时积存,并平衡良好地流入两个供给油路98双方。润滑油在供给油路98内向径向内侧流动,并从供给油路98流入轴向油路91。

润滑油在轴向油路91内向前方流动。润滑油从轴向油路91流入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润滑油在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内向径向外侧流动并到达输出轴80的外周面。在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在输出轴80的外周面所开口的轴向位置处,在输出轴80的外周面与筒状构件13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作为油积存部140发挥功能(也一并参照图7)。贯通油路孔131a~131q经由油积存部140而与第一排出孔94或第二排出孔96连通。

从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流出的润滑油在油积存部140暂时积存,并平衡良好地流入在筒状构件130形成有多个的贯通油路孔131a~131q。润滑油在贯通油路孔131a~131q内向径向外侧流动,并从轴向及周向的不同位置流出。从各贯通油路孔流出的润滑油向驻车制动器110供给、更具体来说向板112与盘114在轴向上交替排列而成的摩擦卡合部供给。

这样,对驻车制动器110进行润滑的润滑油从壳体油路68依次经由供给油路98、轴向油路91、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贯通油路孔131a~131q而向驻车制动器110供给。

[作用及效果]

当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作业机械的特征性的结构及作用效果进行总结说明时,如下所述。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对实施方式的结构标注参照符号,但这是一例。

如图3所示,在通过驱动力旋转的输出轴80的周围配置有对输出轴80的旋转进行制动的驻车制动器110。在输出轴80形成有轴向油路91、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轴向油路91沿输出轴80的轴向延伸。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与轴向油路91连通,并在轴向上的驻车制动器110的设置位置处,在输出轴80的外周面开口。

能够将对驻车制动器110进行润滑的润滑油依次经由轴向油路91、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而可靠地向驻车制动器110供给。因此,能够确保驻车制动器110的润滑性能。

由于能够使润滑油通过输出轴80的内部而从径向内侧向驻车制动器110供给,因此也可以不将驻车制动器110浸在润滑油的液中。如图3所示,驻车制动器110配置在比油位ol靠上方的位置。在输出轴80旋转时,驻车制动器110不会受到润滑油的搅拌阻力,因此能够改善行驶中的燃料消耗率。

通过采用将驻车制动器110配置在比油位ol靠上方的位置的结构,而能够降低油位ol,因此图3所示的输出齿轮81浸在润滑油中的长度减少。由此,在输出轴80旋转时,也能够降低对旋转的输出齿轮81作用的润滑油的搅拌阻力。

如图3所示,驻车制动器110具有安装于传动器壳体60的多个板112、以及与输出轴80一起旋转的多个盘114。板112和盘114在轴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摩擦卡合部。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在轴向上的摩擦卡合部的设置位置处,在输出轴80的外周面开口。由此,能够可靠地向摩擦卡合部供给润滑油。

如图5所示,第一排出孔94形成为放射状。另外,第二排出孔96也同样地形成为放射状。由此,能够在整个周向上平衡良好地向驻车制动器110供给润滑油。

如图3所示,在输出轴80,以在轴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第一排出孔94和第二排出孔96。由此,能够在轴向上平衡良好地向驻车制动器110供给润滑油。

如图5、6所示,输出轴80在形成有供给油路98的位置处的外径d2比输出轴80在形成有第一排出孔94的位置处的外径d1小。

润滑油从输出轴80并从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流出。当输出轴80旋转时,对形成于输出轴80的油路内的润滑油作用离心力。通过增大输出轴80在形成有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的位置处的外径,促进了润滑油向驻车制动器110的供给。在特别需要润滑的高速行驶时,输出轴80的旋转速度增大,由此对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内的润滑油作用的离心力也增大。能够通过离心力的作用使向驻车制动器110供给的润滑油的流量增加。

另一方面,通过在输出轴80的外径小的位置形成向轴向油路91供给润滑油的供给油路98,从而对供给油路98内的润滑油作用的离心力相对变小。向供给油路98供给的润滑油的原始压力也可以变得比较小,由此能够降低油泵的成本。

如图1所示,轮式装载机10的工作装置16设置于前框架12的前方。轮式装载机10由于进行将铲斗24插入作业对象物并将作业对象物铲入铲斗24内的挖掘作业,因此车身的前方侧的负荷大。输出轴80也在前方侧要求更高的强度,因此在前方侧直径大。如图3所示,通过在比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靠后方的位置配置供给油路98,能够可靠地实现输出轴80在形成有供给油路98的位置处的外径d2比输出轴80在形成有第一排出孔94的位置处的外径d1小的结构。

另一方面,对输出轴80要求的强度在后方侧更小。通过在输出轴80的后方侧形成供给油路98,能够将由形成供给油路98而对输出轴80的强度带来的影响抑制得小。

如图3所示,在输出轴80的前端86安装有前方输出凸缘87。在输出轴80的后端88安装有后方输出凸缘89。如图2、3所示,输出向前轮27及后轮28传递的驱动力的输出轴80设置于构成动力传递装置的轴中的最低的位置。输出轴80配置在接近油盘的位置。采用在这样配置的输出轴80设置对其旋转进行制动的驻车制动器110,并将驻车制动器110配置在比油位ol靠上方的位置的结构。由此,能够有效地改善行驶中的燃料消耗率。

如图3所示,在开设有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的输出轴80的外周面安装有筒状构件130。驻车制动器110配置在筒状构件130的周围。如图7~13所示,在筒状构件130,在轴向及周向上不同的位置形成有多个贯通油路孔131a~131q。由此,能够在轴向及周向上平衡良好地向驻车制动器110供给润滑油。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在输出轴80的中心形成有轴向油路9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轴向油路91也可以不一定形成于输出轴80的中心。也可以是考虑平衡而采用在相对于输出轴80的中心偏离的位置处形成多个轴向油路的结构。第一排出孔94及第二排出孔96也可以不一定沿径向延伸,也可以形成相对于径向倾斜、或者相对于轴向和径向双方倾斜地延伸的排出孔。

另外,供给油路98也可以不一定沿径向延伸,也可以相对于径向倾斜、或者相对于轴向和径向双方倾斜地延伸。供给油路98是包含从轴向油路91沿径向延伸的部分在内的结构即可,也可以不一定在输出轴80的外周面开口。

在实施方式中,以向轮式装载机10的前轮27和后轮28双方传递驱动力的输出轴8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实施方式的驻车制动器及油路的思想应用于向前轮和后轮中任一方传递驱动力的轴。也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思想应用于除变速器的输出轴以外的轴。

应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均为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的说明而由技术方案所表示,且旨在包含与技术方案均等的意味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轮式装载机,12前框架,14后框架,16工作装置,17发动机罩,27前轮,28后轮,30驾驶室,33驾驶席,40发动机,41变矩器,42上传动轴,43变速器,44传动器,45中心传动轴,46中心支承件,47前传动轴,48前桥,49后传动轴,50后桥,60传动器壳体,61第一壳体构件,62第二壳体构件,63第三壳体构件,64第四壳体构件,65第五壳体构件,66第六壳体构件,68壳体油路,80输出轴,81输出齿轮,84、85轴承,86前端,87前方输出凸缘,88后端,89后方输出凸缘,91轴向油路,94第一排出孔,96第二排出孔,98供给油路,110驻车制动器,112板,114盘,118延伸突出部,120活塞构件,122第一弹簧部,124第二弹簧部,126油室,128活塞驱动油路,130筒状构件,131a~131q贯通油路孔,140油积存部,cl中心线,d1、d2外形,ol油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