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棘轮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61970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棘轮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棘轮机构,尤其是一种适用于织机送经装置中的棘轮机构。
现有的有级棘轮机构,其构成包括棘轮、棘爪、主动盘和轴,特点是棘爪上只有一个工作面,其不足之处是动程损失比较大,在织机送经装置或其他机械中应用,往往造成经纱张力不匀或其他不良后果。为减少动程损失,人们往往采取增加棘轮齿数或棘爪个数的方法,但由于受尺寸及工艺方面的限制,难以进一步提高传动精度。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最大动程损失小,传动精度高的棘轮机构,尤其是适用于织机送经装置中的棘轮机构。
本发明的主要改进之处为棘爪上设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作面。
为达到进一步提高传动精度,减少动程损失的目的,本发明的主动盘还设有呈等差数列排布的槽,而且棘爪工作面之间的距离满足公式P=2RSIN[(360°/N×Z×M+J×360°/N×Z)/2](其中p为工作面之间的距离;R为棘轮顶圆半径;n为所求份数,其值为主动盘上开槽数减去数值2,z为棘轮的齿数,J为常数,取值为0,1,2;m为每个棘爪上的工作面数)本发明的棘爪数以3┅10个为宜;棘爪上的工作面以2┅4个为宜;棘轮齿面以呈近似的直角梯形为宜,即棘轮齿的斜面与棘爪斜面吻合,棘轮齿垂直面与棘爪工作面吻合,垂直面的高度与棘爪各工作面的高度之和似近相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予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棘轮机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棘轮机构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棘轮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棘轮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主动盘的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主动盘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棘爪的主视图。
图8为本发明棘爪的侧视图。
参照
图1--图8,本发明包括棘轮(4)、棘爪(3)、主动盘(2)和轴(7),棘轮(4)通过键(6)固定于轴(7)上,主动盘(2)套于轴(7)上,在主动盘(2)上开有通孔(8)和若干槽(9),主动盘(2)通过通孔(8)与外部动力连接,棘爪(3)穿过槽(9)与棘轮齿(1)啮合,棘爪(3)外端由弹簧(5)箍紧。本发明的改进之处是在棘爪(3)上设有2个或2个以上的工作面(10),一般以2--4个为宜;棘爪(3)上工作面之间的距离满足公式p=2Rsin[(360°/n×z×m+j×360°/n×z)/2](公式中的含义见上述)。为进一步提高传动精度,本发明的主动盘(2)上设有呈等差数列分布的槽(9),即各槽间圆弧的度数为一等差数列,满足公式ai=K-(i-1)×360°/n×z(该公式中,k为常数,取值范围为0°--360°,i为第i个槽,n,z同上);本发明的棘轮齿面呈近似的直角梯形,其斜面(12)与棘爪(3)上的斜面(13)吻合,其垂直面(11)与棘爪(3)上的工作面(10)吻合,棘爪(3)上各工作面(10)的高度之和与齿深近似相等。
实施例1,棘轮顶圆直径100mm,齿数20个,棘爪10个,工作面2个,主动盘上开10个槽,此时,主动盘上各槽之间的圆弧度数满足公式ai=k-(i-1)×360°/n×z(其中k取42.75°,i=1,2,3......10,n=8,z=20)。即各槽间圆弧度数为 42.75°,40.50°,38.25°,36°,33.75°,31.5°,29.25°,27°,24.75°,22.5°(此处以顺时针方向分布)(参见图5,图6);棘爪工作面之间的距离满足公式P=2Rsin[(360°/n×z×m+j×360°/n×z)/2]=2×50sin[(360°/8×20×2+360°/8×20)/2]=2.94mm本发明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对比中看出如在主动盘上开10个槽,棘轮的齿数为20,当棘爪上只有1个工作面时,其最大动程损失=360°/20×10=1.8°而当棘爪上有2个工作面时,则最大动程损失=360°/8×20×2=1.125°
权利要求1.一种棘轮机构,包括棘轮、棘爪、主动盘轴和弹簧,其特征在于棘爪上开有两个以上的工作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机构,其特征在于主动盘上设有呈等差数列排布的槽,即各槽间圆弧度数满足公式ai=K-(i-1)×360°/n×Z其中k为0°--360°之间的常数,i为第i个槽,n为所求份数,z为棘轮齿数;棘爪工作面之间的距离满足公式p=2Rsin[(360°/n×z×m+j×360°/n×z)/2]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棘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棘爪数为3--10,棘爪工作面为2--4;棘轮齿面为近似的直角梯形,其棘轮齿的斜面与棘爪斜面吻合,棘轮齿垂直面与棘爪工作面吻合,垂直面的高度与棘爪各工作面的高度之和近似相等。
专利摘要一种棘轮机构,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织机送经装置中的棘轮机构,它由棘轮、棘爪、主动盘、轴和弹簧组成,因其棘爪上设有2个或2个以上的工作面,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为一优化值,各工作面高度之和约等于棘轮齿深,主动盘上各槽呈等差数列分布,从而减少了动程损失,提高了传动精度。
文档编号F16D41/00GK2116804SQ90204669
公开日1992年9月23日 申请日期1990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1990年4月10日
发明者欧阳维超 申请人:欧阳维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