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插式全封闭机械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63539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对插式全封闭机械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种运动机械用封闭环如油泵活塞环、气泵活塞环、内燃机活塞环、封闭用涨圈等。
目前,机械用封闭环都是对口式结构,受材料本身的冷热变化影响,新成品本身存在着开口间隙,机械环在缸套内运动,环平面上下直接串气或串油。为解决上下串气串油问题,目前多采用多道环的迷宫式封闭。缸环经过磨合期后,开口间隙增加很大,即缸套内园和环外园直径每磨损一丝,开口增加3.14丝。开口间隙增大,形成大量串气和串油,压缩比变小,机械性能迅速衰减,这是环报废的主要原因,封闭环是运动机械的核心部分,更换工作非常麻烦。
而当前解决的办法A、选用耐磨材料,延长环的使用寿命。B增加气环数,采用迷宫式封闭,增加气密性。C、增加塞环运动速度,相对增加气密性。D、更换新环和新缸体,解决封闭性。以上办法没有解决开口间隙问题,B、C办法又增加了很多磨损因素。磨损增加,开口间隙增大更快。封闭性和耐用性是衡量机械环的重要指标。
本实用新型的目地,是提供一种对插式全封闭机械环。在同等材料下,有效地使环在整个使用期中,处于全封闭状态,节约能源,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成倍延长环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地是这样实现的,该环采用对插式环口结构,其主要特点是有一对插重合面,由对插重合面的重合部分,阻止了通过环口而形成的上下直接串气、串油。把环与缸体磨合面的上下两角做成园弧形。减少了磨损,提高机械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附图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对插式全封闭机械环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对插式全封闭机械环的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如附图结构该环有一对插式环口[1],其特点在于对插重合面[2],环外园上下两角为园弧形[4]。其对插式环口的对插重合面[2]阻止了环口的上下直接串气和串油,适应了机械部件的冷热状态变化,随着环和缸的工作磨损,环在自身张力的作用下,对插重合面部分越来越少,直至不重合。该环即告报废。对插口的重合长度[L]受材料性能和工作环境影响。和对口式环相比,其开口极限可成倍增长。即做到成倍延长有效工作时间。使用对插式全封闭机械环的漏气,主要存在于环的侧隙、背隙和对插口不重合部分[3],漏气通道也是积炭和余油的通道。在汽车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内燃机的高温、高压作用,在环槽上,即环的侧隙和背隙形成了积炭薄膜,在不重合对插面上[3]形成了较大的牢固的积炭块,这些积炭薄膜和积炭块的形成又阻止了漏气通道。形成了对插式全封闭机械环的“自我修补”的特殊功能,使漏气减少到最小值。同时,积炭薄膜,还具有良好的润滑特性,减少了环与环槽的磨损,在对现用环的理论分析中,存在的开口间隙、侧隙、背隙等主要漏气通道,采用对插式全封闭机械环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侧隙和背隙基本上是必须活动间隙或称为理想活动间隙。把环外园的上下两角做成园弧形,避免了棱缘负荷。有效地防止拉缸,园弧角上的润滑油液能均匀分配,增加了环缸间磨损面的气密性,起到了双向油楔作用,减少了磨损。由于对插重合面的伸展性,加上该环的“自身修补功能”。对插式全封闭机械环在整个工作期内气密性得到保证。这样就可把多道气环的迷宫式封闭结构机械,改为单道环结构,从而减少了多个缸环磨损面,缸环磨损减少,使用寿命得到延长,还可以做到减少机械体积的积极作用。对插式全封闭机械环,能在全封闭状态下,高效工作,使用寿命成倍延长,减少大中修次数,节约维修费,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采用以上发明,可在不改动原有使用机械的前提下进行,特殊情况只需改动环槽就可以了,如需定位,可在任一合适的位置挖一定位槽。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上不存在问题,调整目前的生产工艺十分简单,所以就技术和推广使用都不存在问题。
权利要求1.对插式全封闭机械环,其特征是对插式环口[1],环的外园上下两角是一弧形[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插式全封闭机械环,其特征在于对插式环口[1],它有一对插重合面[2]。
专利摘要对插式全封闭机械环,涉及多种运动机械的封闭环。
本实用新型有一对插式环(1),其特点在于对插重合面(2)环外圆上下两角为圆弧形。其对插式环口的对插重合面(2)阻止了环口上下直接串气和串油。对插口重合面的伸延性,保证了环的封闭性,使对插式全封闭机械环的使用寿命成倍延长。机械工作时产生的积炭、余油,对环的漏气通道,形成了“自我修补”的功能,环外圆磨损面上下两角做成弧形角,避免了棱缘负荷,有效地防止拉缸,并能均匀地分配缸壁机油,增加环缸面的气密性,起到了双向油楔作用,减少了磨损。从而保证了环的高效工作,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节约维修费用。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由于结构简单,生产技术和推广使用都不存在问题。
文档编号F16J9/00GK2143694SQ9120499
公开日1993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1991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1991年3月29日
发明者辛继东 申请人:辛继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