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的开度控制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83722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阀的开度控制把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阀的操作装置,尤指一种施力方便且可轻易进入开度固定盘二齿间的阀的开度控制把手。
请参阅


图1,其为习用阀体的开度控制把手1,其中,位于图2所示阀体2纵向装设一轴心22,以此轴心22为中心转动,以控制该轴心22二侧的阀片23启闭,且以一开度固定盘3固定于阀体2顶面,并使阀体2的轴心22凸出于开度固定盘3顶面。此开度固定盘3外缘设有若干连成一弧线的齿31,一控制把手1则垂直固定于轴心22顶端,该控制把手1的底面具有一凹槽11,且于凹槽11内置入一压杆12,并以一销13贯穿压杆12与凹槽11二侧成为枢接点,自枢接点至外侧处的压迫段12A则呈一角度向下倾斜,该压迫段12A与凹槽11底面是分别抵迫于一压缩弹簧14的二端。另,在压杆12前端缘设有一凸部121。
请参阅图3,该把手1可借由压缩弹簧14使压杆12的前段12B以枢接点枢转,而使其凸部121进入开度固定盘3的相邻二齿间,此时,压杆12前端顶面是抵迫在凹槽11底面。当欲改变流量时,对压杆12末端施以一向上的拉力并压缩弹簧14,压杆12即以枢接点为中心转动,使压杆12前端凸部121脱离原位置,此时,水平移动控制把手1至另一预定位置的二相邻齿之间处,将阀体2的阀片23转动至不同的开启程度而控制流量。但该种控制把手1在使用上会产生下列的缺点1.由于压杆12是在开度固定盘3下方往上移动而插入二齿31之间,因此,该压杆12凸部121位于开度固定盘3下端的位置必须非常准确,以使凸部121可顺利的进入二齿31之间。但若转动后,凸部121所在的位置不在二齿间的正下方时,放松压杆12的压迫段12A,凸部121即会抵迫于齿31的底面,而无法进入二齿之间,进而无法达到转动后定位的功效。
2.由于压杆12与控制把手1的枢接处是在压缩弹簧14与施力点的前端,因此,当在压杆12末端施力时,所施的力量部分会受到压缩弹簧14的弹性力抵消,故所施加的力较大。
3.由于压缩弹簧14是抵迫于压杆12及凹槽11底面较靠近外侧处,因此可能无意的被碰到而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阀的开度控制把手,借由把手与把手座的枢接处是位于开度固定盘的齿的正上方,使把手卡块前缘由外向内的伸入开度固定相邻二齿之间,进而顺利的控制阀的开度。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的开度控制把手,借由弹簧置于把手座的活动槽与把手间,即可减少弹簧外露所产生的脱落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阀的开度控制把手,其中,一阀体是于一圆盘的纵向直径上装设一轴心,且该轴心是凸出于一固定在阀体顶面的开度固定盘顶面,此开度固定盘外缘的预定处是设有若干连成一弧线的齿,其主要在于一把手座一端为垂直固定在开度固定盘顶面的轴心,且于该把手座的顶面设一活动槽,该活动槽的外侧端具有开口;该把手近前端处是由活动槽的开口置入于活动槽内,且于此把手底端近活动槽开口处设一凸部,该凸部上设有一销孔,以与把手座二侧于近活动槽开口处用一销贯穿枢接,该枢接点是于开度固定盘齿的正上方,并于把手的底端延伸出一卡块,该卡块前缘是位于以销为圆心的径线上,且此卡块的前缘二侧分别设有一斜面;该弹性元件的二端分别抵迫于把手的底端及活动槽的底面。
借由上述结构,即可减少平行移动把手所须的施力,且使卡块的直立斜面随着枢接点转动而呈弧状路径动作并受到齿根的抵制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阀的开度控制把手,该弹性元件为一扭力弹簧,并套于销上。
前述的阀的开度控制把手,该活动槽内侧端设有一顶面具有开口的凹槽,且于把手前端顶面处设一凸块,使其置入于把手座的凹槽中。
前述的阀的开度控制把手,该把手底端及活动槽底面各具有一相对的固定块,以固定一压缩弹簧的二端。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习用把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习用把手组装于阀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习用把手的动作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三)。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图。
请参阅图4至图9,图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选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请参阅图4、5、6,本实用新型是包括一阀体4、一开度固定盘5、一把手座6、一把手7及一弹性元件8,其中该阀体4中纵向装设一轴心42,以此轴心42为中心转动,以带动其二侧的阀片43。
该开度固定盘5是固定于阀体4顶面,且令上述阀体4的轴心42凸出于开度固定盘5顶面,此开度固定盘5外缘设有若干连成一弧线之齿51。
该把手座6一端是固定于轴心42上,其顶面设有一活动槽61,且该活动槽61的外侧端具有开口611,而在活动槽61的内侧端则设有一顶面开口的凹槽62。
该把手7近前端处是由活动槽61的开口611置入于活动槽61内,且于此把手7底端近活动槽61开口611处设一凸部71,该凸部71上设有一销孔711,以使与把手座6二侧在近活动槽61开口611处以一销72贯穿枢接,该枢接点是在开度固定盘5齿51的正上方,并于把手7的底端延伸出一卡块73,该卡块73前缘731位于以销72为圆心的径线上,且此卡块73的前缘731二侧分别有一斜面732。另,于把手7前端顶面处设一凸块74,以置入把手座6的凹槽62中。
该弹性元件8为一扭力弹簧,且套设于销72上,该扭力弹簧8的二端分别抵迫于把手7的底端及活动槽61的底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该把手7与活动槽61有一枢接点,因此,位于活动槽61内的一段受到扭力弹簧8的顶推,即以销为支点向上翘起,该把手7位于活动槽61外的一段即会向下摆动,此时,把手7底端卡块73前缘731即插入了开度固定盘5的二齿51间。
请参阅图7图,当把手7末端向上提升使卡块73脱离开度固定盘5二齿间且向左或右移动时,由于把手7是固定于把手座6的活动槽61内,而把手座6的一端又固定于阀体4轴心42上,因此,以轴心42为中心使把手座6及把手7水平移动至另一预定位置的二齿间,即可调整轴心42二侧的阀片43的启闭程度。而在旋转把手7的同时,将把手7末端向上提升,该把手7即以销72为中心枢转,使把手7前端向下摆动,因此,把手7前端的凸块74伸入活动槽61的凹槽62,并受到凹槽62底面的抵挡,此时,再施予把手7末端一水平移动的力量,该把手座6即以与轴心42的固定处为中心水平移动。
请参阅图8,当把手7移动至预定的位置且不再对把手7施力时,扭力弹簧8即对把手7底端施一向上的顶推力量,使置于活动槽61内的把手前段又以销为支点向上翘起,而把手7后段则向下摆动,并以卡块73前缘731伸入二齿51之间而固定。由于该前缘731位于以销72为中心向外侧延伸的线上,且销又位于开度固定盘5齿51的正上方,因此,当把手以销72为中心而枢转时,即会带动前缘731作弧线路径的移动,使卡块73可沿着由外向内的方向,顺利地进入二齿51间。如图9所示,即使把手7移动停止后的位置其卡块73并非恰于二齿51正中央,但因本实用新型卡块73移动路径对齿51而言是由外向内,并非由下向上,故仍可顺利进入二齿51之间。
借由上述的结构,其不仅可减少移动把手7所需的力量,更可使卡块73易于进入二齿51间,且可因弹性元件8置于活动槽61中,而避免脱落的情况。
当然,本实用新型仍存在许多例子,其间仅细节上的变化,请参阅
图10,本实用新型亦可在把手7底端及活动槽61底面各具有一相对的固定块75、612,以固定一压缩弹簧9的二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阀的开度控制把手,该阀包括一阀体、一开度固定盘、该开度控制把手则包括一把手座、一把手及一弹性元件,其中该阀体中纵向装设一轴心,以此轴心为中心转动,以带动其二侧的阀片;该开度固定盘是固定于阀体顶面,且令上述阀体的轴心凸出于开度固定盘顶面,此开度固定盘外缘设有数个连成一弧线的齿;其特征在于,该把手座一端是固定于轴心上,其顶面设有一活动槽,且该活动槽的外侧端具有开口;该把手近前端处是由活动槽的开口置入于活动槽内,且于此把手底端近活动槽开口处设一凸部,该凸部上设有一销孔,以与把手座二侧于近活动槽开口处用一销贯穿枢接,该枢接点是于开度固定盘齿的正上方,并于把手的底端延伸出一卡块,该卡块前缘是位于以销为圆心的径线上,且此卡块的前缘二侧分别设有一斜面;该弹性元件的二端分别抵迫于把手的底端及活动槽的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阀的开度控制把手,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元件为一扭力弹簧,并套于销上。
3.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阀的开度控制把手,其特征在于,该活动槽内侧端设有一顶面具有开口的凹槽,且于把手前端顶面处设一凸块,使其置入于把手座的凹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阀的开度控制把手,其特征在于,该把手底端及活动槽底面各具有一相对的固定块,以固定一压缩弹簧的二端。
专利摘要一种阀的开度控制把手,该阀的轴心顶端具有一开度固定盘,该开度固定盘外缘具有多个齿,该控制把手的把手座具有活动槽,并以一把手前段置于活动槽中,且以弹性元件抵迫该把手及活动槽,开度固定盘的齿正上方是把手与把手座的枢接处,且该枢接处的径线上有一卡块,因此,卡块可顺利的由外向内插入相邻二齿间,达到转动后定位的效果。
文档编号F16K31/60GK2378597SQ9920890
公开日2000年5月17日 申请日期1999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1999年4月29日
发明者邱福田, 柯志斌 申请人:邱福田, 柯志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