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联轴器的黄油添加方法

文档序号:8940303阅读:14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联轴器的黄油添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零件保护工具,具体是指一种联轴器的黄油添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汽车检测技术是从汽车维修技术衍生出来,由汽车维修伴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早期的汽车维修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有经验的维修人员发现汽车故障并作有针对性的修理,即过去人们常讲的“望(眼看)”(例如:通过观察汽车外观或车辆行驶状态判断故障)、“闻(耳听)”(例如:通过发动机等运转发声判断故障)、“问(询问)(例如:通过询问驾车人员车辆使用情况或现象判断故障)、“切(手摸)”(例如:通过手摸感受温度、振动、压力等现象判断故障)方式。随着现代机电测控技术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汽车检测技术也飞速发展。目前人们能依靠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不解体检测,而且安全、迅速、可靠。安全环保检测是指对汽车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安全运行和环境保护方面所进行的检测;目的是在汽车不解体情况下建立安全和公害监控体系,确保车辆具有符合要求的外观容貌和良好的安全性能,限制汽车的环境污染程度,使其在安全、高效和低污染工况下运行。综合性能检测是指对汽车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综合性能方面的检测;目的是在汽车不解体情况下,对运行车辆确定其工作能力和技术状况,查明故障或隐患部位及原因,对维修车辆实行质量监督,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确保车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经济性、排气净化性和噪声污染性,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003]联轴器是汽车底盘功率检测设备中常用的原件,其作用是用来联接不同机构中的主动轴和从动轴,使之共同旋转以传递扭矩的机械零件,在高速重载的动力传动中,有些联轴器还有缓冲、减振和提高轴系动态性能的作用,联轴器由两半部分组成,分别与主动轴和从动轴联接。一般动力机大都借助于联轴器与工作机相联接。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联轴器经常出现以下故障:联轴器齿面麿损严重;联轴器齿圈产生轴向位移量较大,甚至不能啮合;联轴器发生断齿现象;联轴器对口螺栓折断。这些故障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起重配件联轴器油量不足或缺油,或油脂使用不当,造成油脂钙化,致使齿面间无法润滑,或润滑不好产生齿面磨损严重;联轴器受到外界的垂直击打作用后的损坏。对于第一种原因,通常是采用黄油润滑来解决,将黄油涂抹在联轴器上,然后装配;对于第二种原因,目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也没有相应的文字记载。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轴器的黄油添加方法,解决目前的汽车检测车间中联轴器存在的容易损坏、难以加入润滑油的问题,达到保护联轴器的目的。
[0005]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联轴器的黄油添加方法,包括轴向板,轴向板弯曲成半圆柱的侧面,在轴向板的两个半圆端口上安装有半环状的端面板,在所述轴向板上设置有多个通孔,通孔位于轴向板的端面上,且其开口端位于轴向板的外表面,在所述轴向板上设置有连通轴向板内壁和外壁的螺孔,在该螺孔内安装有与螺孔相匹配的丝堵。两个保护套为一对,组合形成整体呈圆柱状的结构,单个的保护套整体呈半圆柱状,具有一个轴向板和位于轴向板两端的端面板,轴向板弯曲后形成圆柱状的半个侧壁,在侧壁两端分别安装有半圆环状的端面板,端面板连接在轴向板形成的圆柱径向上,通过设置通孔,通孔的开口位于轴向板的端面和外侧面上,而并未延伸至轴向板的内侧,使用时,将两个相同型号的保护套端面与端面配合,在通孔内用螺栓将两个半圆柱状的保护套连接成圆柱状的整体,联轴器位于圆柱状整体的内部,端面板的内径与联轴器两端的轴直径相匹配,如此,在联轴器的转动过程中,保护套随其转动而转动,在保护套内添加足够的黄油即可实现对联轴器的保护,同时,保护套也能防止联轴器受到外力的撞击等作用,解决了联轴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撞击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联轴器,避免了黄油落下的问题,达到了黄油的利用率提高的目的,当需要加入润滑油时,通过在轴向板上设置螺孔,螺孔内安装丝堵的方式,只需要将丝堵松开,即可注入润滑油,不论是采用黄油润滑还是机油润滑的方式,均可以通过丝堵任意加入,减少了拆开整个保护套的工作,简化了操作程序,增强了其实用性。
[0006]在所述两个端面板内侧均至少设置有一个密封环。进一步讲,为了保证保护套整体的密封性能,避免润滑油的泄漏,采用在保护套的端面板内侧安装密封环的结构形式,可以有效增加泄漏的途径距离,通过弯折的形式而起到良好密封其内部空腔的作用。
[0007]所述密封环为两个,且其直径从端面板向内依次减小。进一步讲,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采用两个密封环的结构形式,其直径从端面板向内依次减小,对于润滑油来讲,如此的密封已经足够满足要求。
[0008]所述轴向板、端面板、以及密封环为由硬质塑料形成的一体结构。进一步讲,为了降低整体的制造成本,采用硬质塑料作为原料,利用模具注塑成型工艺或者模具冲压成形工艺,一次性成型,其成本较低,而且硬质塑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避免其本身对联轴器的损坏。
[0009]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I本发明一种联轴器的黄油添加方法,在联轴器的转动过程中,保护套随其转动而转动,在保护套内添加足够的黄油即可实现对联轴器的保护,同时,保护套也能防止联轴器受到外力的撞击等作用,解决了联轴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撞击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联轴器,避免了黄油落下的问题,达到了黄油的利用率提高的目的,当需要加入润滑油时,通过在轴向板上设置螺孔,螺孔内安装丝堵的方式,只需要将丝堵松开,即可注入润滑油,不论是采用黄油润滑还是机油润滑的方式,均可以通过丝堵任意加入,减少了拆开整个保护套的工作,简化了操作程序,增强了其实用性;
2本发明一种联轴器的黄油添加方法,采用在保护套的端面板内侧安装密封环的结构形式,可以有效增加泄漏的途径距离,通过弯折的形式而起到良好密封其内部空腔的作用;
3本发明一种联轴器的黄油添加方法,采用硬质塑料作为原料,利用模具注塑成型工艺或者模具冲压成形工艺,一次性成型,其成本较低,而且硬质塑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避免其本身对联轴器的损坏。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0011]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轴向板,2-端面板,3-通孔,4-密封环,5-丝堵。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
[0013]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联轴器的黄油添加方法,包括一个轴向板I和位于轴向板I两端的端面板2,轴向板I弯曲后形成圆柱状的半个侧壁,在侧壁两端分别安装有半圆环状的端面板2,端面板2连接在轴向板I形成的圆柱径向上,还设置有通孔3,通孔3的开口位于轴向板I的端面和外侧面上,在两个端面板2内侧均设置有两个密封环4,两个密封环4与端面板2构成三个台阶状结构,采用硬质塑料作为原料,利用模具注塑成型工艺或者模具冲压成形工艺,一次性形成轴向板与端面板、以及密封环的一体结构,在轴向板I上设置有螺孔,在该螺孔内安装有丝堵5,丝堵5旋转后可以取下或者拧紧,作为最佳位置,丝堵5最好位于轴向板I的中间位置,即和轴向板I端面的距离相等,便于形成对称结构,其强度也最尚。
[0014]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上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联轴器的黄油添加方法,包括轴向板(1),轴向板(I)弯曲成半圆柱的侧面,在轴向板(I)的两个半圆端口上安装有半环状的端面板(2),在所述轴向板(I)上设置有多个通孔(3),通孔(3)位于轴向板(I)的端面上,且其开口端位于轴向板(I)的外表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向板(I)上设置有连通轴向板(I)内壁和外壁的螺孔,在该螺孔内安装有与螺孔相匹配的丝堵(5);两个保护套为一对,组合形成整体呈圆柱状的结构,单个的保护套整体呈半圆柱状,具有一个轴向板和位于轴向板两端的端面板,轴向板弯曲后形成圆柱状的半个侧壁,在侧壁两端分别安装有半圆环状的端面板,端面板连接在轴向板形成的圆柱径向上,通过设置通孔,通孔的开口位于轴向板的端面和外侧面上,而并未延伸至轴向板的内侧,使用时,将两个相同型号的保护套端面与端面配合,在通孔内用螺栓将两个半圆柱状的保护套连接成圆柱状的整体,联轴器位于圆柱状整体的内部,端面板的内径与联轴器两端的轴直径相匹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联轴器的黄油添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个端面板(2)内侧均至少设置有一个密封环(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联轴器的黄油添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环(4)为两个,且其直径从端面板(2)向内依次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联轴器的黄油添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板(1)、端面板(2)、以及密封环(4)为由硬质塑料形成的一体结构。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布了一种联轴器的黄油添加方法,包括轴向板,轴向板弯曲成半圆柱的侧面,在轴向板的两个半圆端口上安装有半环状的端面板,在所述轴向板上设置有多个通孔,通孔位于轴向板的端面上,且其开口端位于轴向板的外表面,在所述轴向板上设置有连通轴向板内壁和外壁的螺孔,在该螺孔内安装有与螺孔相匹配的丝堵。本发明通过在轴向板上设置螺孔,螺孔内安装丝堵的方式,只需要将丝堵松开,即可注入润滑油,不论是采用黄油润滑还是机油润滑的方式,均可以通过丝堵任意加入,简化了操作程序,增强了其实用性,解决了联轴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撞击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联轴器,避免了黄油落下的问题,达到了黄油的利用率提高的目的。
【IPC分类】F16N1/00
【公开号】CN105156864
【申请号】CN201510455506
【发明人】刘楷
【申请人】成都凯隆机械维修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7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