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衬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84308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防振衬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悬架用等的防振衬套。
【背景技术】
[0002]用于悬架臂和车身的连结部的悬架衬套是公知的。作为此衬套有如下的结构:具备同心地配置的内外筒和将它们连结的弹性体,从内外筒分别使挡块相向地突出(作为一例,参见专利文献1)。
[0003]将此一例表不在图6中。图6表不在内筒的轴方向切开了的悬架衬套的纵截面,具备内筒110、外筒120和隔离件130。
[0004]在内筒11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具备内筒侧挡块140,内筒侧挡块140呈大致球状的曲面,向外方突出。在外筒12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具备外筒侧挡块150,外筒侧挡块150与此内筒侧挡块140相向地向内方突出。内筒侧挡块140及外筒侧挡块150的各表面由弹性体层包覆。
[0005]此悬架衬套使内筒110,将其中心轴线L0朝向车身的上下方向(图的上下方向)配置,将外筒120固定在车身上,将内筒110安装在悬架臂上。这样的悬架衬套的配置被称为“纵插”,与悬架的运动相应地施加沿中心轴线L0的上下方向输入、与之正交的横方向的输入以及使中心轴线L0仅倾斜例如适当角度Θ而成为L1的扭转输入等。它们的振动输入由隔离件130吸收,并且作为大的横方向及扭转输入,内筒侧挡块140和外筒侧挡块150抵接,限制大位移。
[0006]在先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567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0]在图6的以往例中,在存在扭转和横方向的输入的情况下,首先,内筒110因扭转输入而从中心轴线L0向L1倾斜,在此状态下,若进一步因横方向的输入而向L2移动,则内筒侧挡块140与外筒侧挡块150抵接,限制进一步的横方向位移。A是扭转中心,正交线V0是通过扭转中心A的中心轴线L0的正交线。VI是通过中心轴线L0倾斜角度Θ,正交线V0倾斜了角度Θ的状态的线。
[0011]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扭转输入中的内筒侧挡块140和外筒侧挡块150的状态的图,(1)表示振动输入前的中立时的状态,(2)表示通过扭转输入,中心轴线L0倾斜角度Θ而成为L1的状态。
[0012]在⑴中,将内筒侧挡块140的前端部和正交线V0的交点作为交点B,同样,将外筒侧挡块150的前端部和正交线V0的交点作为C。
[0013]若存在扭转输入,则如(2)所示,内筒110仅倾斜角度Θ,中心轴线L0成为L1,同时正交线VO成为VI,并且内筒侧挡块140也与内筒110 —体地以扭转中心A为中心转动,VI上的交点B与VI上的作为外筒侧挡块150的前端部的交点的D相向。
[0014]S卩,交点B相向的点从C向D移动而偏移。将此C-D之间的距离作为通过扭转输入产生的内筒侧挡块140的偏移量a。
[0015]接着,通过图8说明外筒侧挡块150中的内筒侧挡块140抵接的支承面积的变化。
[0016]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内筒侧挡块140和外筒侧挡块150的关系的图,
[0017](1)与图7的⑴相同,是中立时的状态。
[0018](2)表示在⑴的状态下存在横方向的输入,内筒侧挡块140沿正交线V0向外筒侧挡块150方向从L0移动到L2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外筒侧挡块150能够由大致整个面抵接并支承内筒侧挡块140,其支承面积成为与在中心轴线L0方向的外筒侧挡块150的内端两肩部E-E之间的宽度对应的大的面积。为了方便,将此时的支承面积S0作为内端两肩部E-E之间的距离来表示。
[0019](3)表示在⑴的状态下存在扭转输入,中心轴线L0倾斜了角度Θ,成为到L1的状态,与图7的(2)对应。在此状态下,如上所述,交点B相向的点成为以偏移量a进行了偏移的状态。
[0020](4)是内筒因横方向的输入而从(3)的状态向VI方向位移,从L1成为L2,内筒侧挡块140中的到外筒侧挡块150最近的部分F与外筒侧挡块150抵接,由外筒侧挡块150限制内筒侧挡块140的大位移。在此状态下,F有时与C 一致。
[0021]若从此状态进一步向内筒施加横方向的输入,则内筒侧挡块140和外筒侧挡块150 一面压缩各自的表面的弹性体层一面接近。
[0022]但是,由外筒侧挡块150进行的支承,如果内筒侧挡块140达到外筒侧挡块150的在图右端部的肩部E则结束。S卩,由在扭转输入时的外筒侧挡块150进行的支承面积S1成为与从C到图右侧的E为止的宽度对应的比较小的支承面积。
[0023]这样,在内筒侧挡块140向外方突出的构造的情况下,在扭转输入时,支承面积从
(2)中的S0向⑷中的S1缩小(在此例中,大约减半)。
[0024]然而,因为若像这样,支承面积变小,则挡块分担载荷增加,所以存在产生磨损、破损等,耐久性降低的可能性。
[0025]因此,本申请以抑制挡块中的在扭转输入时的支承面积的减少,使内筒侧挡块140、外筒侧挡块150中的耐久性提高为目的。
[0026]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002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防振衬套,其具备同心地配置的内筒(10)及外筒(20)和将它们连结的隔离件(30),在外筒(20)的内侧设置了向内筒(10)方向突出的外筒侧挡块(50),其特征在于,在与外筒侧挡块(50)对应的内筒(10)的外周部,设置了向内筒(10)的中心方向凹入的内筒侧挡块(40)。
[0028]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内筒侧挡块(40)呈凹曲面状。
[0029]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中,其特征在于,外筒侧挡块(50)的与内筒侧挡块(40)面对的部分呈凸曲面状。
[0030]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3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在内筒侧挡块(40)及外筒侧挡块(50)的表面上形成了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及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56) ο
[0031]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4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外筒侧挡块
(50)的内方向前端进入到内筒侧挡块(40)的凹部空间内。
[0032]发明的效果
[0033]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由于在内筒上设置了由凹部构成的内筒侧挡块,所以在扭转输入时,能够使外筒侧挡块的相对于内筒侧挡块的支承面积变大。因此,能够使内筒侧挡块及外筒侧挡块中的耐久性提高。另外,由于在内筒上设置由凹部构成的内筒侧挡块,所以能够轻量化。
[0034]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由于使内筒侧挡块成为凹曲面,所以在扭转输入时,能够使与外筒侧挡块的间隔变化减少。因此,由于接触面积的变化减少,因局部接触而产生的偏磨损减少,所以耐久性提尚。
[0035]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由于使外筒侧挡块的与内筒侧挡块面对的部分成为凸曲面状,所以在扭转输入时,能够使内筒侧挡块的表面和外筒侧挡块的表面的间隔变化减少。因此,由于接触面积的变化减少,因局部接触而产生的偏磨损减少,所以耐久性提高。
[0036]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由于在内筒侧挡块(40)及外筒侧挡块(50)的表面上形成了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及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56),所以能够缓和内筒侧挡块(40)和外筒侧挡块(50)的在接触初期的冲击。因此,能够抑制挡块磨损,耐久性提高。
[0037]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因为使外筒侧挡块的内方向前端进入到内筒侧挡块的凹部空间内,所以能够使外筒侧挡块尽可能地向内筒侧挡块接近。
[0038]因此,由于在扭转输入时,能够使与外筒侧挡块的间隔变化尽可能地减少,所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