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压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20556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超高压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压电磁阀。
【背景技术】
[0002]现有高压电磁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设有主阀腔,所述主阀腔依次分为主阀进口腔、主阀中腔和主阀出口腔,所述主阀中腔内安装有一个导向套,所述导向套内设有一个与导向套轴向移动配合的阀杯,所述阀杯的底部表面上设有主阀阀杯密封面,所述导向套的下方是位于所述主阀腔内的主阀座,所述主阀座上设有与所述主阀阀杯密封面一同构成主阀密封副的主阀阀座密封面,所述主阀阀座密封面的中央是连通主阀出口腔和主阀中腔的主阀孔,所述导向套的下端同所述主阀阀座密封面之间留有供介质通过的间距,所述阀杯的侧面下部设有连通阀杯内外的阻尼孔,所述阀体设有阀盖,所述阀盖固定安装在所述阀体主体部分的顶部,封闭住阀体主体部分的上方敞口,所述阀盖上面设有支架,所述支架和阀盖之间设有副阀腔,所述副阀腔依次分为副阀进口腔、副阀中腔和副阀出口腔,所述副阀进口腔与所述主阀中腔连通,所述副阀出口腔与所述主阀出口腔连通,所述支架上安装有与其轴向移动配合的阀杆,阀杆的下端连接或用作副阀瓣,所述副阀出口腔和副阀中腔之间设有副阀座,所述副阀座上设有副阀阀座密封面,所述副阀阀座密封面的中央是连通副阀出口腔和副阀中腔的副阀孔,所述阀杆的下端设有与所述副阀阀座密封面一同构成副阀密封副的副阀瓣密封面,所述支架上安装有能够带动所述阀杆上下移动的电磁头,阀门开启时,电磁头通电带动阀杆向上移动,打开副阀密封副,使主阀中腔与主阀出口腔经副阀腔连通,主阀中腔的压力下降,进而使阀杯在主阀进口腔压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开启主阀密封副,使阀门处于开启状态,关闭阀门时,电磁头断电,阀杆在弹簧力的作用下下移,关闭副阀密封副,切断经副阀腔的介质通道,主阀进口腔介质经阀杯上的阻尼孔逐渐流入位于阀杯上方的主阀中腔,使阀杯上方的压力逐渐增大,直至推动阀杯向下移动关闭主阀密封副,使阀门处于关闭状态。这种高压电磁阀缺陷是由于采用上装式阀杯结构,使得阀盖与阀体之间连接密封和阀盖导流通道与阀体导流通道之间连接密封难以同时达到要求,不仅要求的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高,而且在介质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易于出现泄露,适应的介质压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发明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高压电磁阀,这种电磁阀密封性能好,有利于降低加工和装配的精度要求,适宜于更高的介质压力。
[0004]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高压电磁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设有主阀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由主阀体和安装在所述主阀体底部的阀盖组成,所述主阀腔依次分为主阀进口腔、主阀下腔、主阀中腔和主阀出口腔,所述主阀下腔内设有能够上下移动的阀瓣,所述阀瓣的顶部设有朝上的阀瓣密封面,所述主阀中腔和主阀下腔之间设有主阀座,所述主阀座位于所述阀瓣的上方,所述主阀座上设有能够与所述阀瓣密封面形成主阀密封的朝下的主阀阀座密封面,所述主阀阀座密封面呈环形,其中间为连通所述主阀下腔和主阀中腔的主阀孔,所述主阀下腔的底部中间向下延伸出主阀底腔,所述主阀底腔的侧壁为垂直侧壁,所述阀瓣的外侧面呈柱形且与所述主阀底腔的侧壁间隙配合,所述主阀体的上部设有副阀腔,所述副阀腔依次分为副阀进口腔、副阀中腔和副阀出口腔,所述副阀进口腔的进口端开口于所述主阀底腔且该开口位于所述阀瓣移动区间的下方,所述副阀出口腔的出口端开口于所述主阀中腔,所述副阀中腔和副阀出口腔之间设有副阀座,所述副阀座上设有朝上的副阀阀座密封面,所述副阀阀座密封面呈环形,其中间为连通所述副阀中腔和副阀出口腔的副阀孔,所述主阀体的上部设有能够上下移动的副阀瓣,所述副阀瓣位于所述副阀座的上方,所述副阀瓣的底部设有能够与所述副阀阀座密封面形成副阀密封的朝下的副阀瓣密封面。
[000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采用下装式阀瓣结构,使得主阀体可以由顶部开口改为底部开口,通过底部开口装配阀体内的阀瓣等件,由此将阀盖与副阀腔分隔开来,阀盖与阀体之间的密封与副阀腔的密封互不相关,通过不同件间的密封实现,装配阀盖时无需同时实现阀盖与主阀体之间的连接密封和阀盖导流通道与主阀体导流通道之间的连接密封,消除实践中无法同时兼顾这两方面密封要求的技术难题,由此明显降低了相关件的加工和装配精度要求,明显改善了密封效果,提高了密封的耐压能力,由此,本发明能够适应于远超出现有技术下同类高压阀门所适应的高压范围,且密封的可靠性得以明显提高,而副阀的设置不受阀盖的制约,有利于优化副阀构造,保证阀门启闭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本发明在主视方向上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与图1对应的在侧视方向上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7]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高压电磁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由主阀体11和安装在所述主阀体底部的阀盖12组成,所述主阀体底部开口,用于安装阀瓣21等内部件,通过所述阀盖封闭住所述主阀体的底部开口,所述阀体内设有主阀腔,所述主阀腔依次分为主阀进口腔41、主阀下腔42、主阀中腔44和主阀出口腔45,所述主阀进口腔、主阀下腔、主阀中腔和主阀出口腔为主阀腔的不同区域,依次相互连通,所述主阀腔为阀体内的主介质通道,介质经阀门进口流入主阀进口腔后,顺序流经主阀下腔、主阀中腔和主阀出口腔,进而从阀门出口流出,所述主阀进口腔和主阀出口腔的对外开口构成所述阀门进口和阀门出口。
[0008]所述主阀下腔内设有能够上下移动的阀瓣21,所述阀瓣的顶部设有朝上的阀瓣密封面,所述阀瓣的顶面上可以设有从周边部位向上凸的环形凸起22,将该环形凸起的顶面磨削成可以用作阀瓣密封面的平面,以简化阀瓣密封面的加工工艺,保证密封效果。
[0009]所述主阀中腔和主阀下腔之间设有主阀座23,所述主阀座位于所述阀瓣的上方,所述主阀座上设有能够与所述阀瓣密封面形成主阀密封的朝下的主阀阀座密封面,所述主阀阀座密封面呈环形,其中间为连通所述主阀下腔和主阀中腔的主阀孔。所述阀瓣和主阀座构成的主阀密封副可用于开启或切断主阀下腔到主阀中腔的介质通道,进而实现主介质通道的开启和关闭。
[0010]所述主阀下腔的底部中间向下延伸出主阀底腔43,所述主阀底腔的侧壁为垂直侧壁(母线为垂直线),所述阀瓣的外侧面呈柱形且与所述主阀底腔的侧壁间隙配合,通过这种配合方式限定了所述阀瓣能够且只能够在垂直方向上移动。
[0011]所述主阀体的上部设有副阀腔,所述副阀腔依次分为副阀进口腔51、副阀中腔(或称为副阀上腔)52和副阀出口腔53,所述副阀进口腔、副阀中腔和副阀出口腔为副阀腔的不同区域,依次相互连通,所述副阀腔为阀体内的副介质通道,所述副阀进口腔的进口端开口于所述主阀底腔且该开口位于所述阀瓣移动区间的下方,即所述副阀进口腔在主阀底腔上的开口位置位于所述阀瓣在主阀底腔内的移动区域的下方,由此实现了所述副阀进口腔与所述主阀底腔的底部(所谓主阀底腔的底部指主阀底腔中所述阀瓣下方的部分,该部分的大小可以随着所述阀瓣的上下移动而变化,但位于阀瓣行程中的最低点以下的部分,始终不被阀瓣占用,保持为能够容纳介质的空腔)之间的连通,所述副阀出口腔的出口端开口于所述主阀中腔,由此实现了所述副阀出口腔与所述主阀中腔之间的连通。
[0012]所述副阀中腔和副阀出口腔之间设有副阀座33,所述副阀座上设有朝上的副阀阀座密封面,所述副阀阀座密封面呈环形,其中间为连通所述副阀中腔和副阀出口腔的副阀孔,所述主阀体的上部设有能够上下移动的副阀瓣31,所述副阀瓣位于所述副阀座的上方,所述副阀瓣的底部设有能够与所述副阀阀座密封面形成副阀密封的朝下的副阀瓣密封面。所述副阀瓣和副阀座构成的副阀密封副可用于开启或切断副阀中腔到副阀出口腔的介质通道,进而实现副介质通道的开启和关闭。
[0013]优选的,所述主阀下腔与所述主阀底腔的底部之间通过且仅通过阻尼介质通道48连通,所述阻尼介质通道可以为所述主阀底腔的侧壁与所述阀瓣的侧壁之间的间隙,或者在所述阀瓣和所述主阀底腔的侧壁上设置所述的阻尼介质通道,也可以另行设置上下穿透所述阀瓣的阻尼通孔,还可以采用其他任意适宜的构造,所述阻尼介质通道截面的大小可以依据阻尼要求设定,其数量通常可为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由此,所述主阀下腔中的介质在进口侧介质压力的作用下,能够通过相应的阻尼介质通道进入所述主阀底腔的底部。介质进入所述主阀底腔的底部后,基本上可以无阻力地连通或进入所述副阀进口腔,当副阀密封开启时,进入主阀底腔底部的介质经副介质通道进入主阀中腔,进而混入主介质通道的出口侧介质流,由于该路径的阻力远远大于阀门开启状态下主介质通道的阻力,因此在阀门开启状态下经该路径的介质流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当副阀密封关闭后,进入所述主阀底腔的底部的介质无法通过副介质通道流出,使所述主阀底腔的底部的介质压力超过主阀中腔的介质压力并逐渐升高,达到一定程度后推动阀瓣向上移动,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