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94122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异种材料的接合机构。在蓄电池框架(10)中,上面板(18)被设为碳纤维强化树脂制,第一加强件(14)被设为钢板制。而且,铆钉(40)的头部(44)被配置在上面板(18)侧,且头部(44)的直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铆钉(40)的铆接部(46)。因此,与铆接部(46)被配置在上面板(18)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铆钉(40)与上面板(18)的接触面积。由此,能够通过铆钉(40)的头部(44)而以较大面积对上面板(18)上的第一接合用孔部(34)的周缘部进行支承。其结果为,使上面板(18)上的第一接合用孔部(34)的周缘部的破损等被抑制。
【专利说明】
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通过铆钉而将纤维强化树脂制的部件与金属制的部件进行接合的接合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下述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一种通过铆钉而将纤维强化树脂制的外面板与金属制的内面板进行接合的结构。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5-7974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712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然而,在插入有铆钉的外面板的孔部的周缘部处,与外面板的其他的部分相比而存在强度变低的倾向。因此,例如在外面板与内面板剥离的方向上的载荷发挥了作用时,有可能会使外面板上的该孔部的周缘部破裂。
[0009]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通过铆钉而被接合在金属制的金属面板上的纤维强化树脂制的树脂面板的接合强度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1]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具备:树脂面板,其由纤维强化树脂构成,并形成有第一孔部;金属面板,其由金属构成,并在与所述第一孔部对置的部位处形成有第二孔部;铆钉,其被插入至所述第一孔部内以及所述第二孔部内,并在构成一端部的头部被配置于所述树脂面板侧而构成另一端部的凸缘部被配置于所述金属面板侧的状态下对所述树脂面板和所述金属面板进行接合,并且,所述头部的直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所述凸缘部的直径尺寸。
[0012]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中,在由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树脂面板上形成有第一孔部。另一方面,在由金属构成的金属面板上且与第一孔部对置的部位处形成有第二孔部。而且,铆钉被插入至第一孔部内以及第二孔部内,并通过铆钉而将树脂面板与金属面板接合。
[0013]然而,在树脂面板上,存在第二孔部的周缘部的强度变得较低的倾向。
[0014]在此,构成铆钉的一端部的头部被配置在树脂面板侧,而构成铆钉的另一端部的凸缘部被配置于金属面板侧,并且头部的直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凸缘部的直径尺寸。即,铆钉的头部与树脂面板的接触面积成为大于铆钉的凸缘部与金属面板的接触面积。因此,与凸缘部被配置于树脂面板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铆钉与树脂面板的接触面积。由此,例如在树脂面板与金属面板剥离的方向上的载荷作用于树脂面板时,能够通过铆钉的头部而以较大面积对树脂面板上的第一孔部的周缘部进行支承。其结果为,使树脂面板上的第一孔部的周缘部的破裂等被抑制。
[0015]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中,在所述树脂面板上形成有从所述树脂面板的一般部向所述金属面板侧突出且与所述金属面板抵接的凹部,在该凹部内形成有所述第一孔部。
[0016]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中,具有第一孔部的凹部被形成在树脂面板上,凹部从树脂面板的一般部向金属面板侧突出且与金属面板抵接。因此,由于利用凹部以及金属面板来承受由铆钉所产生的接合力,因此能够对树脂面板的一般部与金属面板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情况进行抑制。
[0017]第三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中,所述树脂面板以及所述金属面板构成了被配置在车辆的地板下并且对被搭载于车辆上的车辆搭载部件进行支承的框架,在所述框架中,所述树脂面板被对置地配置在所述金属面板的车辆下侧,所述头部被配置在与所述一般部相比靠车辆上侧。
[0018]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中,树脂面板以及金属面板构成框架。该框架被配置在车辆的地板下,并且对车辆搭载部件进行支承。此外,在框架中,树脂面板被对置地配置在金属面板的车辆下侧,铆钉的头部被配置在与树脂框架的一般部相比靠车辆上侧。因此,例如在障碍物从车辆的下侧接近框架时使障碍物与树脂框架的一般部碰撞,从而抑制了障碍物与铆钉的碰撞。由此,能够提高将树脂面板与金属面板进行接合的铆钉的保护性能。
[0019]第四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中,所述第一孔部在所述树脂面板的成形后被加工。
[0020]在第四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中,即使在插入有铆钉的第一孔部于树脂面板的成形后被加工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树脂面板上的接合强度。
[0021]发明的效果
[0022]根据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能够确保通过铆钉而被接合在金属制的金属面板上的纤维强化树脂制的树脂面板的接合强度。
[0023]根据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能够抑制树脂面板的一般部与金属面板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情况。
[0024]根据第三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能够提高铆钉的保护性能。
[0025]根据第四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即使在插入有铆钉的第一孔部于树脂面板的成形后被加工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树脂面板上的接合强度。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表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的蓄电池框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了的从车辆后侧观察时的剖视图(图3的1-1线剖视图)。
[0027]图2为表示图1所示的蓄电池框架的整体的从车辆左斜后方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0028]图3为表示图1所示的蓄电池框架的主要部分的从车辆右斜后方观察时的放大了的立体图。
[0029]图4为表示图3所示的第一加强件的顶壁与上面板的接合状态的从车辆左侧观察时的放大了的剖视图(图3的4-4线剖视图)。
[0030]图5为表示图3所示的第一加强件的凸缘与下面板的接合状态的从车辆右侧观察时的放大后的剖视图(图3的5-5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在图2中,通过分解立体图来图示作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S的“框架”的蓄电池框架(电池组框架)10。该蓄电池框架10被配置在未图示的车辆(汽车)的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即,蓄电池框架10被配置在车辆的地板下,并构成车辆的下部。此外,在地板面板与蓄电池框架10之间,配置有作为“车辆搭载部件”的燃料电池组24(广义而言,是作为“电池”而被理解的要素)。而且,成为蓄电池框架10从车辆下侧对燃料电池组24进行支承。另外,在附图中,由箭头标记UP来表示搭载有蓄电池框架10的车辆的车辆上侧,由箭头标记LH来表示车辆左侧(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由箭头标记FR来表示车辆前侧。
[0032]蓄电池框架10具备构成蓄电池框架10的骨架部件的蓄电池框架加强件(以下称为“蓄电池框架RF”)12。此外,在蓄电池框架RF12的车辆上侧配置有作为“树脂面板”的上面板18,在蓄电池框架RF12的车辆下侧配置有作为“树脂面板”的下面板20。并且,在上面板18与下面板20之间配置有中心部件22。以下,对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接下来对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S进行说明。
[0033]蓄电池框架RFl2被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框状。而且,蓄电池框架RFl 2被构成为,包括:作为构成蓄电池框架RF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的“金属面板”的一对第一加强件14、和作为构成蓄电池框架RF12的车辆前端部以及车辆后端部的“金属面板”的一对第二加强件16。
[0034]第一加强件14由金属(本实施方式中为钢板)制成。此外,第一加强件1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被形成为从长度方向观察时朝向车辆下侧开放的大致帽子形状。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加强件14被构成为,包括:顶壁14A,其将板厚方向设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一对侧壁14B,其分别从顶壁14A的宽度方向两端向车辆下侧延伸出;一对凸缘14C,其分另Ij从侧壁14B的下端向第一加强件14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出。
[0035]如图2所示,第二加强件16与第一加强件14同样由金属(本实施方式中为钢板)制成。该第二加强件16在一对第一加强件14之间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被形成为从长度方向观察时朝向车辆下侧开放的大致帽子形状。具体而言,第二加强件16被构成为,包括:顶壁16A,其将板厚方向设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前壁(省略图示)以及后壁16B,它们分别从顶壁16A的前端以及后端向车辆下侧延伸出;凸缘16C,其从前壁以及后壁16B的下端分别向第二加强件16的宽度方向外侧(即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出。而且,第二加强件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通过焊接等方法而被接合在第一加强件14上。
[0036]上面板18由纤维强化树脂(FRP)(本实施方式中为碳纤维强化树脂(CFRP))制成,并且被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该上面板18将板厚方向设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并且被配置在蓄电池框架RF12的车辆上侧,且通过后文叙述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S而被接合在蓄电池框架RFl 2上。
[0037]下面板20与上面板18同样由纤维强化树脂(FRP)(本实施方式中为碳纤维强化树月旨(CFRP))制成,并且被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而且,下面板20将板厚方向设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并且被配置在蓄电池框架RF12的车辆下侧,且通过后文叙述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S而被接合在蓄电池框架RFl 2上。
[0038]中心部件22与上面板18同样由纤维强化树脂(FRP)(本实施方式中为碳纤维强化树脂(CFRP))制成,并且被配置在蓄电池框架RFl2内。该中心部件22被构成为包括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截面呈大致帽子形状的多个凸部22A,并且这些凸部22A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而被一体地形成。而且,中心部件22的上表面通过粘合剂而被接合在上面板18的下表面上,中心部件22的下表面通过粘合剂而被接合在下面板20的上表面上。
[0039]接下来,对作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S进行说明。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S被应用于上面板18及下面板20与蓄电池框架RF12之间的接合中。而且,在上面板18及下面板20与第一加强件14之间的接合、和上面板18及下面板20与第二加强件16之间的接合中,以同样的方式而构成。因此,对上面板18及下面板20与第一加强件14之间的接合进行说明,而省略有关上面板18及下面板20与第二加强件16之间的接合的说明。
[0040]关于上面板18与第一加强件14的接合
[0041]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在上面板18上,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加强件14的顶壁14A对置的部分处,形成有多个作为“凹部”的上侧凹部30,并且这些上侧凹部30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而配置。此外,上侧凹部30被形成为,朝向车辆下侧(即第一加强件14侧)突出的截面呈大致U字形的形状,且在俯视观察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放。而且,上侧凹部30的底壁被设为装载有后文叙述的铆钉40的头部44的座部32,座部32以与第一加强件14的顶壁14A平行的方式而配置,座部32的下表面与顶壁14A的上表面抵接。由此,上侧凹部30的座部32与第一加强件14的顶壁14A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而配置。此外,上面板18的一般部18A(去除上侧凹部30的部分)以从第一加强件14的顶壁14A向车辆上侧分离的状态而与顶壁14A平行地配置。
[0042]如图1及图4所示,在上侧凹部30的座部32上,贯穿形成有圆形形状的作为“第一孔部”的第一接合用孔部34。该第一接合用孔部34通过上面板18的成形后的后加工而被形成。并且,在第一加强件14的顶壁14A上形成有圆形形状的作为“第二孔部”的第二接合用孔部36,第二接合用孔部36被配置在与第一接合用孔部34相同的轴上。即,第一接合用孔部34与第二接合用孔部36被连通。
[0043]而且,在上侧凹部30的部位处,上面板18通过铆钉40而被接合在第一加强件14的顶壁14A上。该铆钉40作为帽型铆钉而被构成。具体而言,铆钉40被构成为,包括:轴部42,其被插入至第一接合用孔部34内以及第二接合用孔部36内;头部44,其构成铆钉40的轴向一端部;铆接部46,其作为构成铆钉40的轴向另一端部的“凸缘部”。而且,在铆钉40的头部44被装载于上侧凹部30的座部32上的状态下,铆钉40的铆接部46在顶壁14A的车辆下侧处被铆接,从而使上面板18与第一加强件14通过铆钉40而被接合。此外,铆钉40的头部44的直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轴部42的直径尺寸以及铆接部46的直径尺寸。并且,铆钉40的头部44的高度被设定为低于上侧凹部30的突出高度,由此,铆钉40的头部44被配置在与上面板18的一般部18A的上表面相比靠车辆下侧处。
[0044]并且,在上面板18的一般部18A与第一加强件14的顶壁14A之间,存在有粘合剂60(参照图4),并且两者通过粘合剂60而被接合。
[0045]关于下面板20与第一加强件14的接合
[0046]如图1及图3所示,下面板20被接合在第一加强件14的一对凸缘14C上。而且,在下面板20与一对凸缘14C的接合中,各自以同样的方式而构成。因此,对一方的凸缘14C与下面板20的接合进行说明,而省略有关另一方的凸缘14C与下面板20的接合的说明。
[0047]在下面板20上,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第一加强件14的凸缘14C对置的部分处,形成有多个作为“凹部”的下侧凹部50,并且这些下侧凹部50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而配置。此外,下侧凹部50被形成为朝向车辆上侧(即第一加强件14侧)突出的截面呈大致U形的形状,且被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圆形形状。而且,下侧凹部50的底壁被设为座部52,座部52以与第一加强件14的凸缘14C平行的方式而配置,座部52的上表面与凸缘14C的下表面抵接。由此,下侧凹部50的座部52与第一加强件14的凸缘14C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而配置。此外,下面板20的一般部20A(去除下侧凹部50的部分)以从第一加强件14的凸缘14C向车辆下侧分离的状态而与凸缘14C平行地配置。
[0048]如图1及图5所示,在下侧凹部50的座部52上,贯穿形成有圆形形状的作为“第一孔部”的第一接合用孔部54。该第一接合用孔部54通过下面板20的成形后的后加工而被形成。并且,在第一加强件14的凸缘14C上,形成有圆形形状的作为“第二孔部”的第二接合用孔部56,第二接合用孔部56以与第一接合用孔部54位于同轴上的方式而配置。即,第一接合用孔部54与第二接合用孔部56被连通。
[0049]而且,在下侧凹部50的部位处,下面板20通过铆钉40而被接合在第一加强件14的凸缘14C上。具体而言,在铆钉40的轴部42被插入至第一接合用孔部54内以及第二接合用孔部56内且铆钉40的头部44被装载于座部52上的状态下,铆接部46在凸缘14C的车辆上侧处被铆接。并且,铆钉40的头部44的高度被设定为低于下侧凹部50的突出高度,由此,铆钉40的头部44被配置在与下面板20的一般部20A的下表面相比靠车辆上侧处。
[0050]并且,以与上面板18相同的方式,在下面板20的一般部20A与第一加强件14的凸缘14C之间,存在有粘合剂60(参照图5),并且两者通过粘合剂60而被接合。
[0051]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0052]在以上述的方式而构成的蓄电池框架10中,上面板18及下面板20由碳纤维强化树月旨(CFRP)构成,蓄电池框架10(第一加强件14及第二加强件16)由金属(钢板)构成。而且,在上面板18(下面板20)上形成有上侧凹部30(下侧凹部50),上侧凹部30的座部32(下侧凹部50的座部52)以与第一加强件14的顶壁14A(凸缘14C)重叠的方式而配置。
[0053]而且,通过使铆钉40被插入至上侧凹部30的第一接合用孔部34内以及第一加强件14的第二接合用孔部36内且对铆钉40的铆接部46进行铆接,从而使上面板18与第一加强件14接合。
[0054]此外,通过使铆钉40被插入至下侧凹部50的第一接合用孔部54内以及第一加强件14的第二接合用孔部56内且对铆钉40的铆接部46进行铆接,从而使下面板20与第一加强件14接合。
[0055]然而,在由碳纤维强化树脂(CFRP)构成的上面板18(下面板20)上,存在第一接合用孔部34(第一接合用孔部54)的周缘部的强度变得较低的倾向。即,由于第一接合用孔部34(第一接合用孔部54)在上面板18(下面板20)的成形后被加工,因此与上面板18的内周面邻接的强化纤维(碳纤维)在加工时被切断。因此,上面板18(下面板20)上的第一接合用孔部34(第一接合用孔部54)的周缘部分与上面板18的其他部分相比,强化纤维(碳纤维)的纤维长度变短。由此,在上面板18(下面板20)上,存在第一接合用孔部34(第一接合用孔部54)的周缘部的强度变得较低的倾向。
[0056]在此,铆钉40的头部44被配置在上面板18(下面板20)的上侧凹部30(下侧凹部50)内,头部44的直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铆钉40的铆接部46的直径尺寸。即,铆钉40的头部44与上面板18的座部32(下面板20的座部52)的接触面积变得大于铆钉40的铆接部46与第一加强件14的顶壁14A的接触面积。因此,与铆接部46被配置于上面板18(下面板20)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铆钉40与上面板18(下面板20)的接触面积。由此,例如在上面板18(下面板20)与第一加强件14剥离的方向上的载荷作用于上面板18(下面板20)时,能够通过铆钉40的头部44而以较大面积对上面板18(下面板20)上的第一接合用孔部34(第一接合用孔部54)的周缘部进行支承。其结果为,使上面板18(下面板20)上的第一接合用孔部34(第一接合用孔部54)的周缘部的破损等被抑制。因此,能够确保通过铆钉40而被接合在第一加强件14上的上面板18(下面板20)的接合强度。
[0057]此外,上侧凹部30(下侧凹部50)被形成为,从上面板18(下面板20)的一般部18A(一般部20A)向第一加强件14侧突出的凹状,并且座部32(座部52)与第一加强件14抵接。因此,由于利用座部32(座部52)及第一加强件14的顶壁14A来接受由铆钉40所产生的接合力,因此能够抑制上面板18(下面板20)的一般部18A(—般部20A)与第一加强件14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情况。其结果为,在通过铆钉40及粘合剂60而使上面板18(下面板20)与第一加强件14进行接合的情况下,能够使粘合剂60相对于上面板18(下面板20)及第一加强件14的粘合强度稳定化。
[0058]关于这一点,则利用假设将上侧凹部30(下侧凹部50)与上面板18(下面板20)的一般部18A(—般部20A)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下的比较例来进行说明。由于在该比较例中,上侧凹部30(下侧凹部50)与一般部18A(—般部20A)被形成在同一平面上,因此粘合剂60也会被涂覆在第一接合用孔部34(第一接合用孔部54)的周边部处。而且,在比较例中,当在粘合剂60固化之前通过铆钉40而将两者进行接合时,粘合剂60会因铆钉40的接合力而被挤压到铆钉40的周边部处。因此,在铆钉40的周边部处,粘合剂60在上面板18(下面板20)与第一加强件14之间的间隙变窄的状态下固化。由此,粘合剂60相对于上面板18(下面板20)及第一加强件14的粘合强度变得稳定。另外,在比较例中,在粘合剂60固化后通过铆钉40而将两者进行接合的情况下,需要将被挤到第一接合用孔部34(第一接合用孔部54)内的粘合剂60去除。并且,当以粘合剂60不被挤到第一接合用孔部34(第一接合用孔部54)内的方式对粘合剂60进行涂覆时,会产生粘合剂60未被涂覆在第一接合用孔部34(第一接合用孔部54)的周边部处的情况。
[0059]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上侧凹部30(下侧凹部50)从上面板18(下面板20)的一般部18A(—般部20A)向第一加强件14侧突出,而使座部32(座部52)与第一加强件14抵接。因此,能够抑制上面板18(下面板20)的一般部18A(—般部20A)与第一加强件14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情况。由此,即使在粘合剂60的固化前通过铆钉40而将上面板18(下面板20)与第一加强件14进行接合,也会抑制粘合剂60在一般部18A(—般部20A)与第一加强件14之间被挤压出的情况。因此,在通过铆钉40及粘合剂60而将上面板18(下面板20)与第一加强件14进行接合的情况下,能够使粘合剂60相对于上面板18(下面板20)及第一加强件14的粘合强度稳定化。
[0060]并且,蓄电池框架10被配置在车辆的地板下面。此外,在蓄电池框架10中,下面板20被配置在蓄电池框架RF12的车辆下侧,且铆钉40的头部44被配置在与下面板20的一般部20A的下表面相比靠车辆上侧处。因此,例如在障碍物从车辆的下侧接近蓄电池框架10时,使障碍物与下面板20的一般部20A碰撞,从而抑制了障碍物与铆钉40(的头部44)的碰撞。由此,能够提高将下面板20与蓄电池框架RF12进行接合的铆钉40的保护性能。
[0061]此外,如上所述,第一接合用孔部34(第一接合用孔部54)在上面板18(下面板20)的成形后被加工。因此,即使插入有铆钉40的第一接合用孔部34(第一接合用孔部54)在上面板18(下面板20)的成形后被加工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上面板18(下面板20)上的接合强度。
[0062]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上侧凹部30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放,但是上侧凹部30的形状也可以任意设定。例如,也可以以与下侧凹部50相同的方式将上侧凹部30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圆形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形状。
[0063]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凹部50被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圆形形状,但是下侧凹部50的形状也可以任意设定。例如,也可以将下侧凹部50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形状。
[0064]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框架RF12的第一加强件14以及第二加强件16被形成为朝向车辆下侧开放的帽子状,但是也可以将第一加强件14及第二加强件16形成为例如矩形的封闭截面形状。在该情况下,下面板20通过铆钉40而被接合在第一加强件14及第二加强件16的底壁上。
【主权项】
1.一种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具备: 树脂面板,其由纤维强化树脂构成,并形成有第一孔部; 金属面板,其由金属构成,并在与所述第一孔部对置的部位处形成有第二孔部; 铆钉,其被插入至所述第一孔部内以及所述第二孔部内,并在构成一端部的头部被配置于所述树脂面板侧而构成另一端部的凸缘部被配置于所述金属面板侧的状态下对所述树脂面板和所述金属面板进行接合,并且,所述头部的直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所述凸缘部的直径尺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树脂面板上形成有从所述树脂面板的一般部向所述金属面板侧突出且与所述金属面板抵接的凹部,在该凹部内形成有所述第一孔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面板以及所述金属面板构成了被配置在车辆的地板下并且对被搭载于车辆上的车辆搭载部件进行支承的框架, 在所述框架中,所述树脂面板被对置地配置在所述金属面板的车辆下侧, 所述头部被配置在与所述一般部相比靠车辆上侧。4.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异种材料的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孔部在所述树脂面板的成形后被加工。
【文档编号】B62D21/00GK105849423SQ201480070437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0日
【发明人】池田光希, 外薗清志, 神村信哉, 中村健太郎, 寺田真, 樱井智纮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