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疲劳试验机加载梁的失电锁紧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19533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疲劳试验机加载梁的失电锁紧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疲劳试验机加载梁的失电锁紧装置,包括加载梁、导向柱、螺栓以及作动器,导向柱导向连接在加载梁的导向孔中,导向孔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上下贯通加载梁并水平贯通导向孔的侧壁与外界的开口结构,开口结构包括沿导向孔的左右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开口段,第一开口段与导向孔的侧壁贯通,第一开口段的两侧壁之间通过螺栓机械连接以构成导向孔与导向柱的过盈配合,第一开口段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置有前后贯通的顶松孔,作动器穿过顶松孔并顶紧在第一开口段的另一个侧壁上以构成导向孔与导向柱的间隙配合。本发明在疲劳试验机的工作过程中,加载梁一直处于锁紧状态,一旦意外失电,加载梁也会停留在当时的位置,确保了试验安全。
【专利说明】
一种疲劳试验机加载梁的失电锁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疲劳试验机加载梁的失电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现代科技、国防工业以及仪器仪表等工业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对设备零部件及其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统计发现,所有设备及构件在使用中的破坏,大部分是由于承受动载荷而使零部件产生疲劳裂纹引起的,因而疲劳试验在材料试验中尤为重要。疲劳试验机是测定材料疲劳强度最重要的试验设备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轨道交通、科研院所等领域。
[0003]疲劳试验机一般包括工作台和加载梁,加载梁设置在工作台的上方,二者分别设置有夹具工装,加载梁的高低可调,现有的疲劳试验机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加载梁的上升和下降,并直接采用驱动装置保持加载梁停留在相应的位置。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一旦因意外忽然失电,驱动装置不能继续为加载梁提供驱动力,加载梁就会坠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通常会增加另外一个专用的锁紧装置,如气缸、油缸或电缸,在驱动装置将加载梁调整到相应位置后,由锁紧装置提供锁紧力,使加载梁停留在相应位置。这种方法在安全性方面有极大的提升,但无论是气缸、油缸还是电缸,都是由弱电信号驱动的,一旦电路异常或控制元件失效,锁紧装置(气缸、油缸或电缸)就会误动作,造成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疲劳试验机加载梁的失电锁紧装置,一旦意外失电,加载梁也会停留在当时的位置,确保了试验安全。
[0005]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疲劳试验机加载梁的失电锁紧装置,包括加载梁和导向柱,所述加载梁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加载梁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导向孔,所述导向柱导向连接在所述导向孔中,所述失电锁紧装置还包括螺栓和作动器,所述导向孔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上下贯通所述加载梁并水平贯通所述导向孔的侧壁与外界的开口结构,所述开口结构包括沿所述导向孔的左右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开口段,所述第一开口段与所述导向孔的侧壁贯通,所述第一开口段的两侧壁之间通过所述螺栓机械连接以构成所述导向孔与所述导向柱的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开口段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置有前后贯通的顶松孔,所述作动器穿过所述顶松孔并顶紧在所述第一开口段的另一个侧壁上以构成所述导向孔与所述导向柱的间隙配合。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开口结构呈一字型,所述第一开口段还与外界贯通。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开口结构呈L型,所述开口结构还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开口段,所述第二开口段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段和外界贯通。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开口段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置有盲孔,所述盲孔为螺纹孔,所述第一开口段的另一个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沿轴向依次设置为沉孔和螺纹孔,两所述螺纹孔之间通过所述螺栓的螺纹结构机械连接,所述螺栓的螺栓头容置在所述沉孔中。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解锁作动器采用气缸或油缸或电缸。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作动器和加载梁升降驱动装置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0011]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在疲劳试验机的工作过程中,加载梁一直处于锁紧状态,当需要调节加载梁的高度时,控制器向解锁作动器发出动作指令,作动器的杆端伸出将螺纹连接的两部分顶开,同时启动升降装置,调节加载梁到指定位置,作动器动作完成,加载梁就停留在导柱上相应位置。这一过程中,一旦意外失电,加载梁也会停留在当时的位置,确保了试验安全。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疲劳试验机加载梁的失电锁紧装置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加载梁的主视图;
[0014]图3为图1中A-A截面的侧视图;
[0015]图4为本发明公开的加载梁的俯视图。
[0016]其中,100、加载梁;110、导向孔;121、第一开口段;122、第二开口段;123、盲孔;124、通孔;200、导向柱;300、螺栓;400、作动器;500、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18]参见图1至图4,如其中的图例所示,一种疲劳试验机加载梁的失电锁紧装置,包括加载梁100、导向柱200、螺栓300以及作动器400,加载梁100沿左右方向延伸,加载梁100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导向孔110,导向柱200导向连接在导向孔100中,导向孔110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上下贯通加载梁100并水平贯通导向孔110的侧壁与外界的呈L型的开口结构,上述开口结构包括沿导向孔110的左右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开口段121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开口段122,第一开口段121与导向孔100的侧壁贯通,第一开口段121与第二开口段122贯通,第二开口段122与外界贯通,第一开口段121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置有盲孔123,盲孔123为螺纹孔,第一开口段121的另一个侧壁上设置有通孔124,该通孔124沿轴向依次设置为沉孔和螺纹孔,两螺纹孔之间通过螺栓300的螺纹结构机械连接,螺栓300的螺栓头容置在上述沉孔中,第一开口段121的两侧壁之间通过螺栓300机械连接以构成导向孔110与导向柱200的过盈配合,第一开口段121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置有前后贯通的顶松孔,作动器400穿过上述顶松孔并顶紧在第一开口段121的另一个侧壁上以构成导向孔110与导向柱200的间隙配合。
[0019]作动器400采用气缸或油缸或电缸。
[0020]作动器400和加载梁升降驱动装置分别与控制器500电连接。
[0021]首先,在疲劳试验机加载梁的外侧端开L型通槽,通过螺纹将两部分连接起来,用于夹紧导柱,在其中一部分上安装作动器,通过作动器的作动杆对另一部分施加作用力,克服螺纹连接产生的拉力,将两部分撑开,使加载梁解锁,在提升机构的作用下实现加载梁的位置调节。在疲劳试验机的工作过程中,加载梁一直处于锁紧状态,当需要调节加载梁的高度时,控制器向解锁作动器发出动作指令,作动器的杆端伸出将螺纹连接的两部分顶开,同时启动升降装置,调节加载梁到指定位置,作动器动作完成,加载梁就停留在导柱上相应位置。这一过程中,一旦意外失电,加载梁也会停留在当时的位置,确保了试验安全。
[0022]实施例二
[0023]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驱动装置的驱动杆设置在导向杆的内侧,上述开口结构呈一字型,第一开口段分别与导向孔的侧壁和外界贯通。
[0024]以上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通过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疲劳试验机加载梁的失电锁紧装置,包括加载梁和导向柱,所述加载梁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加载梁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导向孔,所述导向柱导向连接在所述导向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失电锁紧装置还包括螺栓和作动器,所述导向孔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上下贯通所述加载梁并水平贯通所述导向孔的侧壁与外界的开口结构,所述开口结构包括沿所述导向孔的左右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开口段,所述第一开口段与所述导向孔的侧壁贯通,所述第一开口段的两侧壁之间通过所述螺栓机械连接以构成所述导向孔与所述导向柱的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开口段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置有前后贯通的顶松孔,所述作动器穿过所述顶松孔并顶紧在所述第一开口段的另一个侧壁上以构成所述导向孔与所述导向柱的间隙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失电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结构呈一字型,所述第一开口段还与外界贯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失电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结构呈L型,所述开口结构还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开口段,所述第二开口段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段和外界贯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失电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段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置有盲孔,所述盲孔为螺纹孔,所述第一开口段的另一个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沿轴向依次设置为沉孔和螺纹孔,两所述螺纹孔之间通过所述螺栓的螺纹结构机械连接,所述螺栓的螺栓头容置在所述沉孔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失电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器采用气缸或油缸或电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失电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器和加载梁升降驱动装置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文档编号】B66F11/00GK106090008SQ201610600703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7月28日 公开号201610600703.7, CN 106090008 A, CN 106090008A, CN 201610600703, CN-A-106090008, CN106090008 A, CN106090008A, CN201610600703, CN201610600703.7
【发明人】徐曼, 杨凌锋, 仝宁可
【申请人】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