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136544阅读:1020来源:国知局
减震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移动构件的动能衰减的减震器。
【背景技术】
[0002]在使移动构件在预定的移动位置停止时,为了衰减移动构件的动能,减轻施加于移动构件的冲击力,则需要使用缓冲器、即减震器。在减震器中存在一种具有外管和内管的双层管构造的类型。
[0003]在这种类型的减震器中,内管设置有液体容纳室,该液体容纳室中注入有液体。液体容纳室由设置于内管的连通孔而连通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间。活塞杆的基端部设置有沿轴向在液体容纳室内移动的活塞。如果来自移动构件的冲击力施加到活塞杆,则由于活塞通过连通孔使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向内管的外部流出时的流动阻力,所以移动构件的动能会衰减。通过改变连通孔的开度而改变流经连通孔的液体的流动阻力,从而可以调整衰减量。
[0004]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一种油压缓冲器,具有装入了活塞杆的气缸、即内管、和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气缸外侧的壳体、即外管。壳体安装有调整环和储压器(I Λ U —夕),调整环和储压器配置于以圆筒形状形成在气缸和壳体之间的液体室。通过使调整环旋转,孔口、即连通孔与调整环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液体的流动阻力也产生改变。
[0005]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缓冲器,其装入有与气缸同轴的内部气缸和浮动活塞。内部气缸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气缸内,突出端部从气缸的一端部突出,活塞杆从内部气缸的突出端部突出。形成于内部气缸和浮动活塞之间的流体室通过贯通孔与内部气缸的内部的液体容纳室连通,气缸的里面设置有与贯通孔连通的偏心V型槽。
[0006]专利文献3的图4中记载了一种流压式缓冲装置,具有计量管、和可自由旋转地装入其中的压力管。偏心槽形成于压力管的外表面,压力管形成有向偏心槽开口的孔,孔口设置于计量管上。压力管内的液体通过孔、偏心槽以及经由孔口向计量管的外部流出。
[0007]在先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公昭54-38270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实开昭61-66235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实开平6-28377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12]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3]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液体室以圆筒形状形成于气缸和壳体之间,在将调整环和储压器配置于液体室的油压缓冲器中,由于壳体的外径变大,所以无法使缓冲器小型化。而且,如果是通过球头螺丝将调整环安装于壳体的构造,则在小型的缓冲器中,无法提高调整环与壳体的安装强度,因此,难以适用于小型的缓冲器。
[0014]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将内部气缸和浮动活塞装入气缸内的方式也无法使缓冲器小型化。而且,必须将调整节流量的内部气缸的突出端部设置于与活塞杆的突出端部相同的一侧。也就是说,节流量的调整机构是在碰撞活塞杆的一侧工作,因此,不能很容易地进行衰减量的调整。
[0015]而且,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将孔口设于外侧的计量管的方式,由于在计量管的外侧还必须再设有管,因此,也无法实现缓冲器的小型化。
[001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实现减震器的小型化。
[001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能够很容易地进行减震器的衰减量的调整。
[0018]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9]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器具有:外管,安装有沿轴向自由往复运动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突出端部从所述外管的前端部突出;内管,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外管内,和所述外管一同形成被注入液体的液体容纳室;旋转操作部,设置于所述内管,并从所述外管的基端部突出;弹簧构件,配置于冲击吸收室的内部,对所述活塞杆施加突出方向的弹力;连通孔,沿径向贯通地设置于所述内管;以及流量调整孔,设置于所述外管的内周面,由与所述内管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面、和相对于所述内管的旋转中心轴沿径向偏心的偏心面构成,在所述偏心面与所述内管的外周面之间形成连通到所述连通孔的旁通通路,通过所述内管的旋转,使所述旁通通路和所述连通孔的连通开度发生变化。
[0020]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器,还具有:
[0021]环状活塞,设置在所述活塞杆的基端部,将所述液体容纳室的内部划分成冲击吸收室和储压器室。
[0022]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0023]所述内管设置有沿圆周方向错开的多个连通孔。
[0024]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0025]所述偏心面的半径比所述内管的所述外周面的旋转半径大。
[0026]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0027]所述偏心面的偏心中心轴与所述旋转中心轴的偏心量比所述半径与所述旋转半径的差大。
[0028]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0029]所述外管的基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流量调整孔相连的且自由旋转地支撑所述内管的嵌合孔,
[0030]所述内管设置有将所述嵌合孔与所述内管之间密封的密封构件。
[0031]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0032]所述外管的前端部内设置有所述活塞杆贯通的杆套,
[0033]所述杆套设置有储压器构件,当所述活塞杆后退移动时,所述液压蓄能器构件由于从所述冲击吸收室向所述储压器室流入了液体而收缩,当所述活塞杆突出移动时,所述液压蓄能器构件将液体从所述储压器室向所述冲击吸收室供给。
[0034]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0035]这种减震器是具有内管和外观的内外双层结构,活塞杆的突出端部从减震器的前端部突出,冲击力从外部施加于活塞杆。由于冲击吸收室和储压器室沿轴向相邻地设置,因此,无需增大减震器的外径就可以实现减震器的小型化。
[0036]外管具有与内管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面、和在与内管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旁通通路的偏心面。设置于内管的连通孔使液体经由旁通通路在冲击吸收室和储压器室之间流动。在改变流经连通孔的液体的流动阻力并调整冲击力的衰减量时,使内管旋转。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内管通过突出于外管的基端部侧的旋转操作部而发生旋转,因此,能够使减震器一边多次运转并一边调整衰减量。
【附图说明】
[0037]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减震器的纵截面图。
[0038]图2 (A)是图1的2A-2A线截面图,图2 (B)是内管由图2 (A)旋转90°后的状态的2A-2A线截面图,图2(C)是内管由图2㈧旋转180°的2A-2A线截面图。
[0039]图3(A)是示出外管的纵截面图,图3(B)是图3(A)的3B-3B线截面图。
[0040]图4(A)是示出由内管的外周面的旋转中心开始的半径,和外管的偏心面的半径的概略图,图4(B)是以实线示出形成于外管的接触面的概略图,图4(C)是以实线示出形成于外管的接触面与偏心面的概略图,图4(D)是由接触面和偏心面构成的流量调整孔与内管之间的关系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如图1所示,减震器10具有外侧筒、S卩外管11。公螺纹12形成于外管11的外周面,螺母13与公螺纹12螺合。外管11通过螺母13与未示出的构件紧固。
[0042]外管11安装有沿轴向自由往复运动地活塞杆14,活塞杆14的突出端部14a从外管11的前端部突出。内管15自由旋转地安装于外管11内。由此,减震器10具有内外两层的管。
[0043]液体容纳室16横跨内管15内部与内管15和外管11之间的空间而设置。闭塞部18设置于内管15的基端部侧,圆筒形状的旋转操作部19设置于闭塞部18。旋转操作部19贯通设置于外管11的基端部的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