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04366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属于机械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种城市基础建设逐步完善,空架线入地已经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对地下电缆管线的建设硬件标准与电缆安全维护作业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地下通讯电缆、电力电缆的保护管大多是采用塑料、玻璃钢、水泥等材质的,且预埋在事先挖好的地下槽沟内,并按标准距离设置人工井,作为电缆布线、安全检查、事故抢修、日常维护等施工作业点。
[0003]人工井主体为砖块加水泥结构筑成,每个人工井之间由预埋电缆管道进行连通。若电缆管道防水密封处理不当,时间一长,电缆管道内就会出现渗水、积水、泥沙以及老鼠繁殖等情况,对管道内的缆线安全以及日常维修施工都会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造成电力中断或通讯中断等事故。同时,由于电缆管道相通,电缆管道内积水顺地势流动,在维修之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抽水,对抢修速度造成极大阻碍。若是能实现分段抽水,无疑会大大提高抢修速度。因此针对地下电缆管道的安全防范和后期施工维护问题,需要采用更加先进技术和产品予以解决。
[0004]以往技术处理方式:人工井整体解决方案,这种办法成本相当高不适合推广;二、用水泥、堵漏王、防水泥等等材料对管道进行分段密封堵漏,但此办法的缺点是材料与管道之间会因为热胀冷缩开裂失去防水的效果,另外在电缆做搭头维修等操作就会不可避免的破坏电缆管道口的密封材料,由于电缆管道口已经被固定堵死,在开挖作业时往往容易对管道和电缆造成损害,而且对以后的电缆扩容也不方便。
[0005]现有技术处理方式:采用一次性充气型管道密封袋进行分段封堵,是目前一种比较常用的管道封堵防水解决方案。采用一次性充气型管道密封袋进行分段封堵,不但对电缆管道内的电缆线可以起到长期防水、防鼠、防盗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避免电缆保护管遭受破坏。因为一次性充气型管道密封袋采用的是柔性封堵技术,在产品安装与拆卸时只要通过充气或放气就可以很方便进行施工,不需要用工具费力的敲打开挖,自然就不会对电缆保护管造成损害。但一次性密封袋只能充气一次,放气后不能再使用。如果要进行线路整改或检修,需重新使用新的产品再次封堵。造成成本增加,浪费物料。气密部分使用橡胶材料容易老化漏气,造成封堵失效。
[0006]现有技术的缺点:1、一次性密封袋只能充气一次,放气后不能再使用。如果要进行线路整改或检修,需重新使用新产品再次封堵。造成成本增加,浪费物料。2、气密部分使用橡胶材料容易老化漏气,造成封堵失效。3、充气操作难度大,需要用专业工具进行细管连接,专业性强,效率低。4、充气完成后,细管拔出困难,容易出现断管漏气,细管充气耗时长。
【实用新型内容】
[0007]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便于操作,稳定性好,可靠性高。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包括气袋和充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口设置在气袋表面,所述充气口由TPR粘性密封机构、不锈钢垫圈、硅胶垫圈、通孔螺丝以及螺母、气盖构成,所述TPR粘性密封机构安装在气袋内部,所述TPR粘性密封机构安装在通孔螺丝底部的下方,所述TPR粘性密封机构与通孔螺丝底部连接,所述螺母下方连接有通孔螺丝。
[0009]进一步地,所述气袋表面与通孔螺丝的连接处设置有不锈钢垫圈和硅胶垫圈。
[0010]进一步地,所述硅胶垫圈设有两个,其中一个设置在通孔螺丝底部和气袋内面之间,其中一个设置在不锈钢垫圈和气袋表面之间。
[0011 ]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螺丝上方插有充气针。
[0012]进一步地,所述通孔螺丝上方盖有气盖。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采用可重复充放气密袋进行封堵,可重复充放气使用。节省材料更换成本,解决现有技术只能充气一次性使用的问题。取消充气细管的联接,直接使用通用型充气针充气。使充气操作更简单,无需专业知识即可完成操作,并且充气针采购面广价格低廉,节省施工成本。解决现有技术需要用细管联接产品才能充气的问题,节省材料成本。气密性好,提高高低温耐受、防腐蚀年限,以及更长的使用寿命,节省使用成本。解决现有技术使用橡胶部件容易老化漏气的问题。使充气安装更简单、方便,节省材料成本,节省施工时间,提高效率。解决现有技术安装复杂,充气操作专业性强、难度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4]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的充气口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的气盖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气袋、2-充气口、3-气盖、21-充气针、22-通孔螺丝、23-螺母、24-不锈钢垫圈、25-硅胶垫圈、26-气袋表面、27-TPR粘性密封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0020]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包括气袋I和充气口 2,充气口 2设置在气袋I表面,充气口 2由TPR粘性密封机构27、不锈钢垫圈24、硅胶垫圈25、通孔螺丝22以及螺母23构成,TPR粘性密封机构27安装在气袋I内部,TPR粘性密封机构27安装在通孔螺丝22的底部下方,硅胶垫圈25通过气袋表面26与不锈钢垫圈24连接,螺母23下方连接有通孔螺丝22。
[0021]气袋表面26与螺母23的连接处设置有不锈钢垫圈24和硅胶垫圈25,硅胶垫圈25设有两个,其中一个设置在不锈钢垫圈24和气袋表面26之间,另一个设置在通孔螺丝22底部和气袋I内面之间。
[0022]通孔螺丝22上方盖有气盖3。
[0023]做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通孔螺丝22上方插有充气针21,
[0024]I)使用通用充气针21,将充气针21连接气源后插入通孔镙丝22。
[0025]2)充气针21通过通孔镙丝22后,插过TPR粘性密封机构27,TPR粘性密封机构27将充气针21与通孔镙丝22之间的间隙填充密封。
[0026]3)旋紧的镙母23使硅胶垫圈25与气袋1、不锈钢垫圈24、通孔镙丝22之间密封。
[0027]4)充气后,气袋I内压力大于气袋I外空气压力。
[0028]5)TPR粘性密封机构27在气袋I内压下回填通孔镙丝22的中心气孔,使气袋I密封。
[0029]6)充气完成后用气盖3拧紧在通孔镙丝22上,防止TPR粘性密封机构27溢出。
[0030]7)第二次使用时,插入充气针21放气,调整气袋I合适位置后,再次充气。
[0031]8)充气到气袋I内压高于外压后,拔出充气针21,TPR粘性密封机构27在气袋I内压下再次回填通孔镙丝22的中心气孔,使气袋I密封,达到重复使用目的。
[003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33]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主权项】
1.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包括气袋和充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口设置在气袋表面,所述充气口由TPR粘性密封机构、不锈钢垫圈、硅胶垫圈、通孔螺丝以及螺母、气盖构成,所述TPR粘性密封机构安装在气袋内部,所述TPR粘性密封机构安装在通孔螺丝底部的下方,所述TPR粘性密封机构与通孔螺丝底部连接,所述螺母下方连接有通孔螺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表面与通孔螺丝的连接处设置有不锈钢垫圈和硅胶垫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垫圈设有两个,其中一个设置在通孔螺丝底部和气袋内面之间,其中一个设置在不锈钢垫圈和气袋表面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螺丝上方插有充气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螺丝上方盖有气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重复充放气密袋,包括气袋和充气口,所述充气口设置在气袋表面,充气口由TPR粘性密封机构、不锈钢垫圈、硅胶垫圈、通孔螺丝以及螺母、气盖构成,TPR粘性密封机构安装在气袋内部,TPR粘性密封机构安装在通孔螺丝的下方,TPR粘性密封机构通过气袋表面与硅胶垫圈、通孔螺丝连接,螺母下方连接有通孔螺丝;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采用可重复充放气密袋进行封堵,可重复充放气使用,节省材料更换成本,解决现有技术只能充气一次性使用的问题,使充气安装更简单、方便,节省材料成本,节省施工时间,提高效率,解决现有技术安装复杂,充气操作专业性强、难度高的问题。
【IPC分类】F16L55/134
【公开号】CN205315945
【申请号】CN201620030938
【发明人】汪高毅
【申请人】汪高毅
【公开日】2016年6月15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