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74508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速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器,涉及汽车技术领域,为解决变速器内油液中的油垢在变速器工作时再次混杂在油液中的问题。所述变速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变速器壳体,变速器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具有与内腔相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一空腔内设置有永磁体,第一开口处设置有盖板,盖板与第一驱动装置相连,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盖板移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开口;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通过推杆与永磁体相连,第二驱动装置带动永磁体移动以伸出或缩回第一空腔;推杆上套设有弹性橡胶套,弹性橡胶套的一端通过防水胶与推杆相连、另一端通过防水胶与第一空腔的底部相连。所述变速器应用于汽车中,所述变速器内的油液中油垢清理效果较好。
【专利说明】
一种变速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速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现有的变速器内充有油液,利用油液的润滑作用,来减小变速器内相配合的部件之间摩擦力,从而减轻变速器内的各部件的磨损;因此对油液的清洁度有很高的要求。而变速器内的油液在长时间使用后会产生油垢,油垢的存在会影响油液的润滑效果,导致变速器中各部件的磨损严重。
[0003]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定期清理变速器内的油垢。由于油垢主要为含铁杂质,因此,目前清洁变速器内的油液的方法通常为:在变速器内设置磁铁,利用磁铁吸引含铁杂质,从而去除变速器内的油液中的油垢,进而保证油液的清洁度。
[0004]但是,在变速器工作时会搅动油液,使得油液快速流动,从而导致很多原本被吸在磁铁上的含铁杂质被快速流动的油液带走,导致采用上述方法不能有效地去除变速器内的油液中的油垢。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变速器内油液中的油垢在变速器工作时再次混杂在油液中的技术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速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变速器壳体,所述变速器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具有与所述内腔相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永磁体,所述第一开口处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与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盖板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 ;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通过推杆与所述永磁体相连,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带动所述永磁体移动以伸出或缩回所述第一空腔;所述推杆上套设有弹性橡胶套,所述弹性橡胶套的一端通过防水胶与所述推杆相连、另一端通过防水胶与所述第一空腔的底部相连。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包括第一电机本体和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与第一丝杠连接,所述盖板安装于所述第一丝杠上,所述电机驱动所述第一丝杠转动以带动所述盖板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
[0009]优选地,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电机本体安装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电机本体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电机本体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0010]优选地,所述盖板内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开口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丝杠的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所述第一丝杠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腔。
[0011]优选地,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空腔间隙配合,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设置有使进入所述第二空腔内的油液流向所述内腔的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空腔和所述内腔连通。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包括第二电机本体和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与第二丝杠相连,所述推杆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二丝杠相连,所述第二电机本体安装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外侧,所述第二电机本体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二电机本体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圈。
[0013]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移动部和连接部,所述移动部与所述第二丝杠螺纹连接,所述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移动部和所述推杆相连。
[0014]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上套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支架相连,所述支架与所述变速器壳体固定连接。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速器具有以下优势:
[0016]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速器中,由于变速器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空腔,在第一空腔内设有用于吸附变速器内的油液中含铁杂质的永磁体,并在第一空腔外设置有可封盖在第一空腔的第一开口上的盖板,以及与盖板连接用于驱动盖板打开或盖合第一开口的第一驱动装置。在需要清洁油液中的含铁杂质时,盖板未盖合于第一开口处,因此油液中的含铁杂质被吸附到永磁铁上,当变速器工作时,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盖板移动并将第一开口盖合,从而将吸附在永磁体上的含铁杂质封存在第一空腔中,从而避免在变速器工作时变速器内快速流动的油液将原本吸附在永磁体上的含铁杂质带走。
[0017]因此,与现有技术中的变速器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速器,利用设置在第一空腔内的永磁体和可封盖在第一空腔的第一开口上的盖板,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变速器运行过程中原本吸附于永磁体上的含铁杂质再次进入内腔,从而可以提高变速器的内腔中的油液的清洁度,减轻位于内腔中的各部件的磨损。
[0018]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速器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可以驱动永磁体伸出或者缩回第一空腔,因此,当需要清洁油液中的含铁杂质时,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永磁体伸出第一空腔,进入内腔,从而使得永磁体的吸附范围更广,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内腔中油液的清洁效果。
[0019]此外,由于推杆上还包覆有弹性橡胶套,弹性橡胶套的一端与推杆通过防水胶粘接,另一端粘接在第一空腔的底部,因此,弹性橡胶套可以防止含铁杂质进入推杆或第二驱动装置中,从而避免了含铁杂质影响推杆或第二驱动装置运行。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种第一开口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种第一开口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种第一开口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
[00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种第一开口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O
[0025]附图标记:
[0026]1-变速器壳体;11-第一空腔;12-第二空腔;
[0027]2-盖板;21-容纳腔;3-永磁体;
[0028]4-推杆;5-弹性橡胶套;61-第一电机本体;
[0029]62-第一丝杠;63-第一密封圈;71-第二电机本体;
[0030]72-第二丝杠;73-移动部;74-连接部;
[0031]8-回流通道;91-限位环;92-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5]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变速器壳体I,变速器壳体I内设置有第一空腔11,第一空腔11具有与内腔相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一空腔11内设置有永磁体3,第一开口处设置有盖板2,盖板2与第一驱动装置相连,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盖板2移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开口;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通过推杆4与永磁体3相连,第二驱动装置带动永磁体3移动以伸出或缩回第一空腔11;推杆4上套设有弹性橡胶套5,弹性橡胶套5的一端通过防水胶与推杆4相连、另一端通过防水胶与第一空腔11的底部相连。
[003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中,由于变速器壳体I内设置有第一空腔11,在第一空腔11内设有用于吸附变速器内的油液中含铁杂质的永磁体3,并在第一空腔11外设置有可封盖在第一空腔11的第一开口上的盖板2,以及与盖板2连接用于驱动盖板2打开或盖合第一开口的第一驱动装置。在需要清洁油液中的含铁杂质时,盖板2未盖合于第一开口处,因此油液中的含铁杂质被吸附到永磁铁上,当变速器工作时,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盖板2移动并将第一开口盖合,从而将吸附在永磁体3上的含铁杂质封存在第一空腔11中,从而避免在变速器工作时变速器内快速流动的油液将原本吸附在永磁体3上的含铁杂质带走。
[0037]因此,与现有技术中的变速器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利用设置在第一空腔11内的永磁体3和可封盖在第一空腔11的第一开口上的盖板2,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变速器运行过程中原本吸附于永磁体3上的含铁杂质再次进入内腔,从而可以提高变速器的内腔中的油液的清洁度,减轻位于内腔中的各部件的磨损。
[0038]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可以驱动永磁体3伸出或者缩回第一空腔11,因此,当需要清洁油液中的含铁杂质时,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永磁体3伸出第一空腔11,进入内腔,从而使得永磁体3在内腔中的吸附范围更广,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内腔中油液的清洁效果。
[0039]此外,由于推杆4上还包覆有弹性橡胶套5,弹性橡胶套5的一端与推杆4通过防水胶粘接,另一端粘接在第一空腔11的底部,因此,弹性橡胶套5可以防止含铁杂质进入推杆4或第二驱动装置中,从而避免了含铁杂质影响推杆4或第二驱动装置运行。
[0040]上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均可选用液压缸、气缸或者电机,当采用液压缸作为驱动装置时需连接油路管线,结构复杂,占用空间较大;由于采用电机作为驱动装置时不需连接油路管线,节省了设置油路管线的空间;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均选用电机,第一驱动装置为第一电机,第二驱动装置为第二电机。
[0041 ] 具体地,第一电机通过第一丝杠62与盖板2相连,第一电机包括第一电机本体61和第一输出轴,第一输出轴与第一丝杠62连接,盖板2安装于第一丝杠62上,电机驱动第一丝杠62转动以带动盖板2移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开口。盖板2可以通过辅助连接件与第一丝杠62相连,或者,盖板2可以直接与第一丝杠62相连,为了简化结构,优选地,盖板2直接与第一丝杠62相连,具体地,盖板2内设置有容纳腔21,容纳腔21的开口处设置有与第一丝杠62的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第一丝杠62的一端伸入容纳腔21。上述第一丝杠62与第一输出轴可为一体结构。
[0042]当需要盖合第一开口时,第一电机启动,第一输出轴带动第一丝杠62转动,从而使得盖板2上设置有内螺纹的一端带动整个盖板2沿第一丝杠62的轴向移动,以使得第一丝杠62位于盖板2的容纳腔21内的部分减少,盖板2逐渐盖合第一开口;当需要打开第一开口时,第一电机启动,第一输出轴带动第一丝杠62反向转动,从而使得盖板2上设置有内螺纹的一端带动整个盖板2沿第一丝杠62的轴向反向移动,以使得第一丝杠62位于盖板2的容纳腔21内的部分增多,盖板2逐渐离开第一开口,从而打开第一开口。
[0043]为了减轻第一电机的第一输出轴的径向跳动,优选地,变速器壳体I上设置有第二空腔12,第一电机本体61安装于变速器壳体I的外侧面上,第一电机本体61的一端伸入第二空腔12,第一电机本体61与变速器壳体I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63,盖板2与第二空腔12间隙配合。
[0044]由于第一输出轴与第一丝杠62连接,盖板2与第一丝杠62螺纹连接,因此当第一输出轴产生径向跳动的趋势时,盖板2也产生了径向跳动的趋势,而与盖板2间隙配合的第二空腔12阻挡了盖板2在径向上的跳动,从而减轻了第一输出轴的径向跳动。
[0045]此外,当盖板2向第二空腔12外侧移动一定距离后,内腔中的部分油液会进入第二空腔12中,为了减轻当盖板2向第二空腔12内移动时由于油液的压力而移动困难的现象,变速器壳体I上设置有使进入第二空腔12内的油液流向内腔的回流通道8,回流通道8分别与第二空腔12和内腔连通。如此设计,当盖板2向第二空腔12内移动时,将第二空腔12内的油液压入回流通道8,油液经由回流通道8流入内腔中,从而避免了当盖板2向第二空腔12内移动时压缩油液使得油液对盖板2的阻力增强从而导致盖板2移动困难的现象发生。
[0046]当盖板2盖合在第一开口上时,可能会有部分含铁杂质由于重力原因落到盖板2的上端面上,当盖板2向第二空腔12内移动时,盖板2上落的含铁杂质被第二空腔12的侧壁刮离盖板2,被刮离盖板2的含铁杂质落向第一空腔11,并被永磁体3吸过去。
[0047]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机包括第二电机本体71和第二输出轴,第二输出轴通过第二丝杠72与推杆4相连,推杆4通过连接件与第二丝杠72相连,第二电机本体71安装于变速器壳体I外侧,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机本体71的一端伸入第一空腔11,第二电机本体71与变速器壳体I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圈。连接件包括移动部73和连接部74,移动部73与第二丝杠72螺纹连接,连接部74分别与移动部73和推杆4相连。由于弹性橡胶套5的一端与推杆4相连,另一端与第一空腔11的内壁相连,因此推杆4的部分区域、第二电机和第二丝杠72均位于弹性橡胶套5内,当永磁体3向第一空腔11外移动时,弹性橡胶套5伸长,当永磁体3向第一空腔11内移动时,弹性橡胶套5逐渐恢复到原始状态。优选地,弹性橡胶套5的侧面为波纹状,如此设计可以使得弹性橡胶套5可伸缩范围变长。弹性橡胶套5不仅可以防止油垢(如含铁杂质)影响推杆4、第二电机和第二丝杠72的运转,还可以防止油液从第二电机本体71与变速器壳体I的连接处流出。
[0048]由于第一空腔11内的空间较小,因此推杆4的长度有限,从而使得永磁体3伸出第一空腔11的距离有限,为了增加永磁体3伸出第一空腔11的距离,优选地,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机、第二丝杠72和连接件均位于第一空腔11的外部,推杆4的一端伸入第一空腔11内。由于第二电机、第二丝杠72和连接件均位于第一空腔11外部,因此推杆4的长度可以更长,从而使得永磁体3伸出第一空腔11的距离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永磁体3在内腔中的吸附范围。由于弹性橡胶套5的一端与推杆4相连,另一端与第一空腔11的内壁相连,因此推杆4的部分区域位于弹性橡胶套5内,弹性橡胶套5可以防止油液从推杆4与变速器壳体I之间的缝隙流出。但是如此设计需占用较多的变速器壳体I外的空间,因此,具体将第二丝杠72设置于变速器壳体I内还是设置于变速器壳体I外,需根据变速器壳体I内外的空间大小进行评判并选择。
[0049]进一步地,连接部74上套设有限位环91,限位环91与支架92相连,支架92与变速器壳体I固定连接。如此设计,限位环91可以防止推杆4在移动的过程中的径向抖动,从而使得推杆4带动永磁体3伸出或缩回第一空腔11的过程可以更为稳定地进行。
[005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内腔的变速器壳体,所述变速器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具有与所述内腔相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永磁体,所述第一开口处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与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盖板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 ;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通过推杆与所述永磁体相连,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带动所述永磁体移动以伸出或缩回所述第一空腔;所述推杆上套设有弹性橡胶套,所述弹性橡胶套的一端通过防水胶与所述推杆相连、另一端通过防水胶与所述第一空腔的底部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包括第一电机本体和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与第一丝杠连接,所述盖板安装于所述第一丝杠上,所述电机驱动所述第一丝杠转动以带动所述盖板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电机本体安装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电机本体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电机本体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内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开口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丝杠的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所述第一丝杠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空腔间隙配合,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设置有使进入所述第二空腔内的油液流向所述内腔的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空腔和所述内腔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包括第二电机本体和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与第二丝杠相连,所述推杆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二丝杠相连,所述第二电机本体安装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外侧,所述第二电机本体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二电机本体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移动部和连接部,所述移动部与所述第二丝杠螺纹连接,所述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移动部和所述推杆相连。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上套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支架相连,所述支架与所述变速器壳体固定连接。
【文档编号】F16H57/04GK205559749SQ201620417534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0日
【发明人】王立尧
【申请人】王立尧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