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轴承用外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85752阅读:1480来源:国知局
滚动轴承用外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滚动轴承用外圈,其构成汽车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等的各种滚动轴承。在滚动轴承用外圈的内周面上,在密封环的嵌合面部与外圈滚道之间的部分上形成有朝向轴向的层差面部。将层差面部的径向高度尺寸(H7),设为形成在外圈滚道上的硬化层的轴向外端部的深度尺寸(to)以上(H7≧to)。通过本构成,能够防止硬化层的形成范围影响到嵌合面部,提高密封环的密封性能。
【专利说明】
滚动轴承用外圈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构成各种滚动轴承的滚动轴承用外圈。
【背景技术】
[0002]在专利文献I中涉及一种用于将汽车的车轮相对于悬架装置旋转自如地支承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其构成为,在设于外圈的内周面的多列外圈滚道上形成有基于高频淬火而得的硬化层,在轴向两端部设有密封环用的嵌合面部。在这种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情况下,当外圈的厚度变薄而热容量变小时,硬化层的形成范围有可能会影响到嵌合面部。
[0003]另一方面,在制造外圈时,使用成形磨石与外圈滚道同时地对嵌合面部实施磨削加工。在形成有硬化层的部分和未形成有硬化层的部分之间的边界存在于嵌合面部的情况下,未形成有硬化层的部分的磨削量比形成有硬化层的部分的磨削量大,在边界部分上有可能会形成层差。在形成有这种层差的情况下,当将密封环的型芯从轴向外侧向嵌合面部压入时,会因层差而损伤型芯,而导致嵌合面部与型芯之间的嵌合部处的密封性能降低。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3-156054号专利公开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滚动轴承用外圈,其防止压入固定至外圈的嵌合面部的密封环损伤,提高密封性能的可靠性。
[000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滚动轴承用外圈,其沿轴向接近地设有外圈滚道和嵌合面部,在所述外圈滚道上形成有硬化层,在所述嵌合面部压入固定有金属部件,所述滚动轴承用外圈的特征在于,
[0008]在所述外圈滚道与所述嵌合面部之间的部分上,设有朝向所述嵌合面部侧的层差面部,
[0009]所述层差面部的径向尺寸为所述硬化层中的所述嵌合面侧的端部的深度尺寸以上。
[0010]另外,优选为,上述的滚动轴承用外圈的特征在于,所述层差面部的径向外端缘与所述嵌合面部连续。
[0011]另外,优选为,上述的滚动轴承用外圈的特征在于,在夹在所述外圈滚道与所述嵌合面部之间的部分上设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槽,所述层差面部的至少一部分构成所述凹槽的内表面的一部分。
[0012]实用新型的效果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滚动轴承用外圈,其防止压入固定至外圈的嵌合面部的密封环损伤,提高密封性能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剖视图。
[0015]图2是图1所示的外圈的剖视图。
[0016]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
[0017]图4是图2的B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图1?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是将本实用新型的滚动轴承用外圈适用于构成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外圈的示例,该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用于将汽车的车轮相对于悬架装置旋转自如地支承。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具有滚动轴承用外圈即外圈1、滚动轴承用内圈即轮毂2、和滚动体即多个滚珠3。
[0019]外圈I在内周面具有多列外圈滚道4a、4b,在外周面的靠轴向内端的部分上具有静止侧凸缘5。此外,在轴向上,“内”是指向汽车的组装状态下的车辆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将各图的右侧称为“内”,相反地,在轴向上,“外”是指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将各图的左侧称为“外”。
[0020]各外圈滚道4a、4b的截面形状(母线形状)为圆弧形,轴向外侧的外圈滚道4a的直径比轴向内侧的外圈滚道4b的直径大。
[0021]在外圈I的内周面上,且在与外圈滚道4a的轴向外侧接近的部分上,设有轴向上的内径不变化的圆筒面状的外侧嵌合面部6。在外圈滚道4a与外侧嵌合面部6之间的部分上,在全周范围内设有朝向外侧嵌合面部6侧(轴向外侧)的外侧层差面部7。外侧层差面部7形成为局部圆锥面状,其在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趋向轴向外侧的方向上倾斜。外侧层差面部7的径向内端缘与作为外圈滚道4a的轴向外侧的肩部的外侧小肩部8顺畅地连续。外侧层差面部7的径向外端缘与外侧嵌合面部6顺畅地连续。
[0022]在外圈I的内周面上,且在与外圈滚道4b的轴向内侧接近的部分上,设有轴向上的内径不变化的圆筒面状的内侧嵌合面部9。在外圈滚道4b与内侧嵌合面部9之间的部分上,分别在全周范围内形成有朝向内侦账合面部9侧(轴向内侧)的内侧层差面部10、和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槽11。内侧层差面部10形成为局部圆锥面状,其在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趋向轴向内侧的方向上倾斜。内侧层差面部1的径向内端缘与作为轴向内侧的外圈滚道4b的轴向内侧的肩部的内侧小肩部12顺畅地连续。凹槽11是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轴向宽度变窄的截面大致U字形的槽。凹槽11的轴向外侧的内表面通过内侧层差面部10的径向外端部和中间部而构成。凹槽11的轴向内侧的内表面的径向内端缘与内侧嵌合面部9连续。
[0023]轮毂2在靠轴向外端的部分上具有用于支承固定车轮的旋转侧凸缘15,在轴向中间部具有轴向外侧的内圈滚道16a,在轴向内端部具有轴向内侧的内圈滚道16b。各内圈滚道16a、16b的截面形状(母线形状)为圆弧形,轴向外侧的内圈滚道16a的直径比轴向内侧的内圈滚道16b的直径大。
[0024]各滚珠3以在各列的每一列上分别设有多个的方式滚动自如地设在各外圈滚道4a、4b与各内圈滚道16a、16b之间。轴向外侧的列的各滚珠3 (外侧列)的节圆直径比轴向内侧的列的各滚珠3(内侧列)的节圆直径大。
[0025]存在于外圈I的内周面与轮毂2的外周面之间的内部空间19的轴向外端开口通过圆环状的密封环20被封闭。密封环20是将金属制的型芯21和密封材料22彼此结合而构成的,在将型芯21的圆筒部压入固定至外圈I的外侧嵌合面部6的状态下,使构成密封材料22的多个密封唇的前端缘与轮毂2的表面滑动接触。
[0026]内部空间19的轴向内端开口由组合密封环23封闭。组合密封环23通过使圆环状的密封环24和圆环状的甩油环25组合而构成。密封环24是使金属制的型芯26和密封材料27彼此结合而构成的,使构成密封材料27的多个密封唇的前端缘与甩油环25的表面滑动接触。组合密封环23将密封环24的型芯26的圆筒部压入固定至外圈I的内侧嵌合面部9,并且将甩油环25压入固定至轮毂2的轴向内端部的外周面。
[0027]在各外圈滚道4a、4b的表层部(图1?4中标有网格纹的范围)中,在全周范围内形成有基于高频淬火而形成的硬化层28a、28b。外侧层差面部7的径向高度尺寸H7为形成在外圈滚道4a上的硬化层28a的位于外侧层差面部7侧的端部(轴向外端部)的部分的深度尺寸(外圈滚道4a的法线方向的厚度尺寸)to以上(H7 3 to,在图示的例中,H7>to)。另一方面,内侧层差面部10的径向高度尺寸HlO为形成在外圈滚道4b上的硬化层28b的位于内侧层差面部10侧的端部(轴向内端部)的部分的深度尺寸(外圈滚道4b的法线方向的厚度尺寸)ti以上(H10兰ti,在图示的例中,H10>ti)。
[0028]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在外圈滚道4a与外侧嵌合面部6之间的部分上设置外侧层差面部7,使外侧层差面部7的径向高度尺寸H7为形成在外圈滚道4a上的硬化层28a的轴向外端部分的深度尺寸to以上。由此,防止硬化层28a的形成范围影响到外侧嵌合面部6。
[0029]另外,在外圈滚道4b与内侧嵌合面部9之间的部分上设置内侧层差面部10,使内侧层差面部10的径向高度尺寸HlO为形成在外圈滚道4b上的硬化层28b的轴向内端部分的深度尺寸ti以上。由此,防止硬化层28b的形成范围影响到内侧嵌合面部9。
[0030]即使对外侧、内侧的各嵌合面部6、9实施磨削加工也不会形成层差,因此当将各型芯21、26的圆筒部压入时,防止了基于上述层差的存在而对各型芯21、26的圆筒部造成轴向的损伤。因此,基于密封环20和组合密封环23,而提高了内部空间19的轴向两端开口的密封性能的可靠性。
[0031 ]内侧嵌合面部9的轴向外端缘与凹槽11的轴向内侧的径向内端缘连续。由此,能够以凹槽11的径向深度尺寸LI I的量来缩小内侧嵌合面部9的内径,从而容易确保外圈I的轴向内端部的厚度的必要量。此外,在图示的例中,ti>H10-Lll,内侧嵌合面部9隔着凹槽11与内侧层差面部10的形成有硬化层28b的部分在轴向上相对(重叠)。
[0032]本实用新型也能够适用于构成汽车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以外的滚动轴承的滚动轴承用外圈。
【主权项】
1.一种滚动轴承用外圈,其沿轴向接近地设有外圈滚道和嵌合面部,在所述外圈滚道上形成有硬化层,在所述嵌合面部压入固定有金属部件,所述滚动轴承用外圈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圈滚道与所述嵌合面部之间的部分上,设有朝向所述嵌合面部侧的层差面部, 所述层差面部的径向尺寸为所述硬化层中的所述嵌合面侧的端部的深度尺寸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轴承用外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差面部的径向外端缘与所述嵌合面部连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轴承用外圈,其特征在于, 在夹在所述外圈滚道与所述嵌合面部之间的部分上设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槽, 所述层差面部的至少一部分构成所述凹槽的内表面的一部分。
【文档编号】B60B35/18GK205677982SQ201620525991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日 公开号201620525991.X, CN 201620525991, CN 205677982 U, CN 205677982U, CN-U-205677982, CN201620525991, CN201620525991.X, CN205677982 U, CN205677982U
【发明人】高梨晴美
【申请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