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瓶自动控制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2435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机油瓶自动控制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控制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准确地对机油瓶空瓶进行自动定位和自动送料的机油瓶自动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机油瓶注塑生产过程中和在机油瓶运输或存放过程中,机油瓶内部容易产生灰尘或其它杂质,因而在将机油灌装到机油瓶的生产过程中,为了确保机油瓶内的机油无杂质,在将机油灌装到机油瓶之前,需要先用清水对机油瓶内部进行清洗,去除机油瓶内部的灰尘或其它杂质,确保机油瓶内部干净且无水份残留。在实际的灌装生产过程中,工人对机油瓶进行清洗之后,需要将机油瓶倒置一段时间,以便于去除机油瓶内部的水份;然后工人在将机油瓶放到灌装机油的流水线设备上时,需要工人手持机油瓶,将机油瓶倒置并轻轻敲击,以检测机油瓶内部是否残留水份,这种依靠工人手动检测的检测速度较慢,往往需要安排15-20工人专门对机油瓶进行手动检测,才能满足机油灌装生产流水线的作业需求,不利于提高机油灌装生产效率,工人劳动强度也较大,此外,工人手动检测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一旦工人检测失误,容易导致机油瓶内的机油混有水份,在生产、销售及使用过程中,一旦抽检到机油瓶内的机油混有水,则同一批次灌装生产的机油就会被退货,给机油灌装生产厂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而有必要研发出一种能够快速对机油瓶空瓶内部是否残留水份进行精准检测的机油瓶自动检测设备,以便于提高机油瓶检测速度,大大提高机油灌装生产效率,同时有效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而在研发所述的机油瓶自动检测设备的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需要研发出一种能够快速对机油瓶空瓶进行自动定位和自动送料的机油瓶自动控制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机油瓶自动控制设备,该设备能够准确地对机油瓶空瓶进行自动定位和自动送料,实现对机油瓶的精准自动控制,以便于机油瓶进行后序的检测工作,有助于大大提高机油瓶检测速度,同时,采用该设备对机油瓶空瓶进行自动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机油瓶自动控制设备,包括机体、定位装置和送料装置;机体内部设有若干电控元件,机体顶部设有用于输送机油瓶的输送轨道,输送轨道的进料端设有用于控制整机运行的控制器,输送轨道上还设有用于自动对机油瓶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和用于自动推送机油瓶的送料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支架、第一定位机构、第二定位机构和定位传感器,定位支架的底端与输送轨道固定连接,定位支架上设有第一定位机构和第二定位机构,第一定位机构和第二定位机构之间的间距可调,定位传感器设于输送轨道侧壁,且定位传感器位于第二定位机构的下方;所述送料装置包括送料支架、挡料机构、送料机构、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送料支架的底端与输送轨道固定连接,送料支架的前端设有挡料机构,送料支架的后端设有可进行往复运动的送料机构,第一传感器设于输送轨道侧壁,且第一传感器位于挡料机构下方,第二传感器设于输送轨道出料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支架、第一升降支架、第二气缸和定位板,第一固定支架可调节地设于定位支架顶部,第一固定支架上设有第二气缸和可上下滑动的第一升降支架,第二气缸的活塞杆末端与第一升降支架固定连接,第一升降支架的底端设有定位板,通过第二气缸带动定位板进行上下往复运动;所述第二定位机构的结构与第一定位机构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挡料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支架、第二升降支架、第三气缸和挡料板,第二固定支架设于送料支架顶部前端,第二固定支架上设有第三气缸和可上下滑动的第二升降支架,第三气缸的活塞杆末端与第二升降支架固定连接,第二升降支架的底端设有挡料板,通过第三气缸带动挡料板进行上下往复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送料机构包括送料滑轨、滑动支架、第二伺服电机、第三固定支架、第三升降支架、第四气缸和送料板,送料支架顶部后端设有第二伺服电机和送料滑轨,送料滑轨上设有可前后滑动的滑动支架,通过第二伺服电机带动滑动支架进行前后往复运动,滑动支架上设有第三固定支架,第三固定支架上设有第四气缸和可上下滑动的第三升降支架,第四气缸的活塞杆末端与第三升降支架固定连接,第三升降支架的底端设有送料板,通过第四气缸带动送料板进行上下往复运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设备能够准确地对机油瓶空瓶进行自动定位和自动送料,实现对机油瓶的精准自动控制,以便于机油瓶进行后序的检测工作,有助于大大提高机油瓶检测速度,同时,采用该设备对机油瓶空瓶进行自动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B处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5是将机油瓶放入本发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机油瓶自动控制设备,包括机体5、定位装置6和送料装置7;机体5内部设有若干电控元件53,机体5顶部设有用于输送机油瓶的输送轨道51,输送轨道51的进料端设有用于控制整机运行的控制器52,控制器52优选为PLC控制器,控制器52的顶部还设有报警器54,输送轨道51上还设有用于自动对机油瓶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6和用于自动推送机油瓶的送料装置7;所述定位装置6包括定位支架64、第一定位机构61、第二定位机构62和定位传感器63,定位支架64的底端与输送轨道51固定连接,定位支架64上设有第一定位机构61和第二定位机构62,第一定位机构61和第二定位机构62之间的间距可调节,定位传感器63设于输送轨道51侧壁,且定位传感器63位于第二定位机构62的下方;所述送料装置7包括送料支架75、挡料机构71、送料机构72、第一传感器73和第二传感器74,送料支架75的底端与输送轨道51固定连接,送料支架75的前端设有挡料机构71,送料支架75的后端设有可进行往复运动的送料机构72,第一传感器73设于输送轨道51侧壁,且第一传感器73位于挡料机构71的下方,第二传感器74设于输送轨道51出料端的轨道侧壁。第一定位机构61能使输送轨道51上的机油瓶一排接一排整齐排列,第二定位机构62能使每一排机油瓶都能整齐沿着输送轨道51运行抵达挡料机构71,挡料机构71释放机油瓶后,机油瓶沿着输送轨道51运行至输送轨道51的出料端,送料机构72自动推动机油瓶,使机油瓶整排整齐的进入后序的检测工作。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定位机构61包括第一固定支架611、第一升降支架612、第二气缸613和定位板614,第一固定支架611可调节地设于定位支架64顶部,第一固定支架611上设有第二气缸613和可上下滑动的第一升降支架612,第一固定支架611与第一升降支架612的顶端采用滑轨与滑块相配合的连接方式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气缸613的活塞杆末端与第一升降支架612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一升降支架612的底端设有定位板614,通过第二气缸613带动定位板614进行上下往复运动;所述第二定位机构62的结构与第一定位机构61的结构相同。

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挡料机构71包括第二固定支架711、第二升降支架712、第三气缸713和挡料板714,第二固定支架711设于送料支架75顶部前端,第二固定支架711上设有第三气缸713和可上下滑动的第二升降支架712,第二固定支架711与第二升降支架712的顶端采用滑轨与滑块相配合的连接方式进行滑动连接,第三气缸713的活塞杆末端与第二升降支架712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二升降支架712的底端设有挡料板714,通过第三气缸713带动挡料板714进行上下往复运动。

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送料机构72包括送料滑轨721、滑动支架722、第二伺服电机723、第三固定支架724、第三升降支架725、第四气缸726和送料板727,送料支架75的顶部后端设有第二伺服电机723和送料滑轨721,送料滑轨721上设有可前后滑动的滑动支架722,第二伺服电机723通过同步带(附图未示出)带动滑动支架722沿着送料滑轨721进行前后往复运动,滑动支架722上设有第三固定支架724,第三固定支架724上设有第四气缸726和可上下滑动的第三升降支架725,第三固定支架724与第三升降支架725的顶端采用滑轨与滑块相配合的连接方式进行滑动连接,第四气缸726的活塞杆末端与第三升降支架725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三升降支架725的底端设有送料板727,通过第四气缸726带动送料板727进行上下往复运动。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设备的工作原理如下:启动设备,工人将机油瓶一排接一排从输送轨道51的进料端放入,机油瓶沿着输送轨道51运行至第一定位机构61,在第一定位机构61的作用下,输送轨道51上的机油瓶一排接一排整齐排列,当定位传感器63感应不到机油瓶时,第一定位机构61就会释放一排机油瓶进入第二定位机构62,第一定位机构61和第二定位机构62之间只有一排机油瓶;当第一传感器73感应不到机油瓶时,第二定位机构62就会释放一排机油瓶,使机油瓶整排整齐沿着输送轨道51运行抵达挡料机构71,挡料机构71释放机油瓶之后,机油瓶沿着输送轨道51运行至输送轨道51的出料端,此时第二传感器74感应到机油瓶,送料机构72先控制送料板727向下运行,然后再控制送料板727推动该排机油瓶,使机油瓶整排整齐的进入后序的其它检测设备,对机油瓶进行检测工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设备能够准确地对机油瓶空瓶进行自动定位和自动送料,实现对机油瓶的精准自动控制,以便于机油瓶进行后序的检测工作,有助于大大提高机油瓶检测速度,同时,采用该设备对机油瓶空瓶进行自动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