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管道气密性检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746957发布日期:2019-09-21 02:31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管道气密性检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管道安装检试验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管道气密性检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无论是市政还是工业上的排水管道大部分采用一定坡度自流式埋地管道,排水管道安装完成后或者以后检漏都要进行检查装置,传统的检查装置都是在检查装置管道两端用砖石混凝土封堵后,向被试验段管道内注水然后观察水位变化以确定管道是否漏水,这种试验方法工序繁琐,封堵用费时费力成本大,当发生渗漏时难以确定渗漏部位,若在每两个井间做试验,相应地不仅工作量急剧增加而且整体检查装置耗水量也很大,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加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管道气密性检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仅工序繁杂,施工成本大,耗时费力,而且无法确定具体泄露部位,不能及时定点排查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地下管道气密性检查装置,地下管道包括若干水平并行设置的支管,在相邻所述支管之间设有检查井,其特征在于,检查装置置于所述检查井内,包括两套检查组件,每套所述检查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支管两端的密封件和引水件,所述密封件一端内嵌于所述支管一端内壁,所述密封件另一端远离所述支管端面悬空设置,且所述密封件内嵌于所述支管内壁的长度不小于远离所述支管端面悬空设置的长度;所述引水件一端贯穿所述密封件并置于所述支管内,所述引水件另一端远离所述密封件垂直向上设置,且所述引水件置于所述支管内长度大于所述密封件置于所述支管内长度,所述引水件置于所述支管端面外延长度大于所述密封件置于所述支管端面外延长度,所述引水件位于所述密封件轴向中心处;在所述引水件上部还设有浮标尺。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件为橡胶气囊,所述气囊外形与所述支管内径相适配。

进一步的,在所述气囊上均设有充气芯,所述充气芯位于所述气囊下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充气芯位于所述引水件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引水件包括第一引水管、弯管和第二引水管,所述第一引水管与所述第二引水管通过所述弯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水管水平设置且贯穿所述密封件,所述第一引水管一端远离所述密封件置于所述支管内一端悬空设置,另一端与所述弯管一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引水管一端与所述弯管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引水管另一端竖直向上悬空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浮标尺置于所述第二引水管远离所述第一引水管一端设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引水管靠近所述弯管一侧设有三通阀。

一种地下管道气密性检查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检查装置,步骤包括:

S1、在第一节的所述支管两端安装一套所述检查组件;

S11:先在所述支管一端依次安装所述密封件和所述引水件;

S12:重复步骤S11,在所述支管另一端安装所述密封件和所述引水件;

S2、对所述S1中的所述支管进行气密性检查;

S21:向所述支管内灌水,且保证所述支管两侧的所述第二引水管内的水位液面高度超出所述支管直径高度;

S22、在所述第二引水管内的水液面上放置所述浮标尺,观察所述浮标尺的刻度变化来判断所述支管是否漏水;

S3、重复步骤S11和S12,在第二节的所述支管两端安装另一套所述检查组件;

S4、对所述S3中的所述支管进行气密性检查;

S41、在所述检查井内,通过水泵将第一节所述支管内的水引入到第二节所述支管内,并保证第二节所述支管两侧的所述第二引水管内的水位液面高度超出第二节所述支管直径高度;

S42、在第二节所述第二引水管内的水液面上放置所述浮标尺,观察所述浮标尺的刻度变化来判断第二节所述支管是否漏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设计的检查装置不仅能够快速的完成管道中某一支管的气密性检查,而且还能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效率。第一节支管所用的水可继续对第二节支管循环使用,同时每一节支管所用的检查组件均可重复循环地利用,节约资源且省时省力,实用性强,安全可靠,不仅可保证施工质量而且还可加快施工进度,进而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地下管道气密性检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节支管的气密性检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节支管内的水灌入至第二节支管内的过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二节支管的气密性检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密封件 11、气囊 12、气囊

13、气囊 14、气囊 20、引水件

21、引水管 211、第一引水管 212、第二引水管

213、弯管 22、引水管 23、引水管

231、第一引水管 232、第二引水管 233、弯管

31、三通阀 32、三通阀 33、三通阀

34、三通阀 41、充气芯 42、充气芯

43、充气芯 44、充气芯 51、浮标尺

52、浮标尺 53、浮标尺 54、浮标尺

60、管道 61、支管 62、支管

71、检查井 72、检查井 73、检查井

80、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地下管道气密性检查装置,如图1-4所示,地下管道60包括若干水平并行设置的支管,在本实施例中,管道60包括两个支管,分别是支管61和支管62,相邻支管61和支管62之间设有检查井,也即是说在任一支管两端均设有检查井,如图1中可知,在支管61两端分别设有检查井71和检查井72,检查井72还与支管62的一端连通,支管62的另一端设有检查井73。检查装置置于检查井内,具体地,检查装置包括两套检查组件,也即是说在支管61两端设有一套检查组件,在支管62两端设有另一套检查组件。其中,每套检查组件均包括对称设置在支管两端的密封件10和引水件20,密封件10的一端内嵌于支管的一端内壁,密封件10的另一端远离支管端面悬空设置,且密封件10内嵌于支管内壁的长度H1不小于其远离支管端面悬空设置的长度H2。引水件20的一端贯穿密封件10并置于支管内部,引水件20的另一端远离密封件10垂直向上设置,且引水件20置于支管内长度H3大于密封件10置于支管内长度H1,引水件20置于支管端面外延长度H4大于密封件10置于支管端面的外延长度H2,且引水件20位于密封件10的轴向中心处。在引水件20的上部还设有浮标尺,浮标尺5用于观察液面变化,可检查管道6是否存在漏气。

如图2所示,以设置在支管61两端的检查组件为例,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每套检查组件。具体地,密封件10为橡胶气囊,气囊11和气囊12分别对称设置在支管61的两端且放置的位置、气囊型号及尺寸均相同,充气撑开后的气囊11的外形与支管61的内径相适配且紧密贴合,保证支管61内的气密性。气囊11的一端内嵌于管道61的内壁,气囊11的另一端远离管道61端面外延悬空设置,且气囊11内嵌于管道61内壁的长度H1不小于远离管道61端面外延悬空设置的长度H2,目的是保证气囊11完全与管道61紧密贴合时保证气囊11安装的稳固性。

进一步的,在管道61两端设置的气囊11和气囊12上均设有相同型号的充气芯,分别是充气芯41和充气芯42,充气芯位于每一个气囊的下端部,充气芯可实时监控到气囊内部的充气压力,及时停止充气,以免气囊被充爆。优选地,充气芯位于引水件20的下方,便于人员操作和观察充气芯上的压力值。

进一步的,引水件20即为引水管21,包括第一引水管211、第二引水管212和弯管213,第一引水管211与第二引水管212通过弯管213连通,且第一引水管211、弯管213和与第二引水管212组成一个直角形结构的引水管21。具体地,第一引水管211水平设置且均贯穿气囊11的轴向中心位置,第一引水管211的一端远离气囊11置于管道61内且在管道61内的一端悬空设置,也即是第一引水管211置于管道61内的长度H3大于气囊11置于管道61内的长度H1,第一引水管211置于支管61端面外延的长度H4大于气囊11置于支管61端面的外延长度H2,这一结构可解决灌注的水在进入支管内受阻的问题,阻止水在密封件10内涡流或回流,使水容易流入支管内。第一引水管211的另一端与弯管213的一端连通,第二引水管212的一端与弯管213的另一端连通,第二引水管212的另一端竖直向上悬空设置,第一引水管211与第二引水管212的内径相同。可用其它固定件将第二引水管212固定(图省略),此为非本案重点,在此省略。

进一步的,浮标尺51置于第二引水管212远离第一引水管211一端的设置,相对应地,支管61另一侧引水管22的上端部也设有浮标尺52,目的是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从哪一侧开始检查。

进一步的,在支管61两端的每一侧的第一引水管靠近弯管的一侧均设有三通阀,具体地,在引水管21和引水管22上分别设有三通阀31和三通阀32,目的是用于控制灌水时的速度和流量。

本发明的检查装置是一套独立完整的结构,橡胶气囊11、气囊12的设置不仅可作为支管61与引水管21、引水管22的过渡连接部件,而且还可用于对管道61的密封。再分别通过独立设置的充气芯41、充气芯42分别为气囊11、气囊12充气,且可根据充气芯41、充气芯42分别来控制气囊11、气囊12的压力,保证气囊11和气囊12压力的稳定性,防止在气囊11和气囊12处出现漏气或漏水,保证气囊11和气囊12与管道61的内壁紧密贴合。三通阀31、三通阀32可用于控制灌水或排水的速度和流量,并可防止管道61内的水回流溢出。通过一体连通设置的引水管21或引水管22向管道61内灌水,并通过浮标尺51或浮标尺52来用于观察水位液面的变化,即可根据浮标尺51或浮标尺52上刻度尺寸与水液面的变化幅度来判断是否漏气。整体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且易于操作,无论是安装或是拆卸均很方便,且成本也不高,可及时判断管道61是否漏气,快捷且安全。

对于支管62两端中的检查组件与支管61中的检查组件相同,在此不再详述。

一种地下管道气密性检查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检查装置,步骤包括:

S1、在位于第一节的支管61的两端安装一套检查组件。

S11、先在支管61的一端依次安装密封件10和引水件20。

具体地,如图1-2所示,将气囊11的一端置于位于支管61的一端的内部,使气囊11的另一端置于支管61的外部且悬空设置,并使气囊11内嵌于支管61内壁的长度H1不小于其远离支管61端面外延悬空设置的长度H2。

再使第一引水管211的一端从气囊11的轴向中心位置插入并贯穿气囊11置于支管61内部,第一引水管211的另一端远离气囊11的外端面外延悬空设置,并使第一引水管211置于支管61内长度H3大于气囊11置于支管61内长度H1,且第一引水管211置于支管61的端面外延长度H4大于气囊11置于支管61的端面外延长度H2。

通过充气芯41向气囊11内充气,并使气囊11完全与支管61的内壁紧密贴合。再通过弯管213将第二引水管212与第一引水管211连通,并使第二引水管212竖直设置,并在第一引水管211靠近弯管213的一侧固定安装一三通阀31,并使三通阀31打开设置。

S12:重复步骤S11,在支管61的另一端安装密封件10和引水件20,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S2、对支管61进行气密性检查。

S21:向支管61内灌水,且保证支管61两侧的第二引水管内的水位液面高度超出支管61的直径高度。

具体地,打开支管61两端的三通阀31和三通阀41保证引水管21和引水管22畅通,这一设置目的是从支管61一侧的引水管灌入水的同时支管61内的空气可以随另一侧开方的三通阀及引水管排出,进而可保证支管61内的气密性。可通过支管61任一端的第二引水管向支管61内灌水,并使置于每一个第二引水管内的水位液面高度超出支管61的直径高度,支管61内的水必须超过支管61横截面一半以上的高度才能使水充满至第二引水管内,也就是说支管61内的水不必完全充满即可开始检查,即可保证引水管21和引水管22被水灌注,可通过第二引水管内的高度便捷地观察水位变化,以保证支管61气密性检查的准确性。

再关闭支管61任一端的三通阀并保证支管61的另一端的三通阀开通,并通过充气芯保证每一个气囊的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具体压力值需根据管道6直径的大小以及气囊1的大小来决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在本实施例中,三通阀32关闭,三通阀31开启。

S22、在第二引水管212内的水液面上放置浮标尺51,观察浮标尺51的刻度变化来判断支管61是否漏水。也就是说,在打开的三通阀31的一端所在的第二引水管212的内的水液面上放置浮标尺51,观察浮标尺51的刻度变化来判断所述支管是否漏水。

S3、重复步骤S11和S12,在第二节支管62的两端安装另一套检查组件,在此不再详述。

S4、对支管62进行气密性检查。

S41、在检查井72内,用水泵80将支管61内的水引入到支管62内,并保证支管62两侧的第二引水管内的水位液面高度超出支管62的直径高度。

具体地,如图3所示,先关闭三通阀31,再依次打开三通阀32、三通阀33和三通阀34,用水泵80通过软管将引水管22与引水管23连通,使支管61中的水排入到支管62中,重复利用,节约资源。待抽灌完毕后,若支管62中的水位液面无法达到要求,可从外部抽水经引水管23或引水管24向支管62内继续灌水,并保证置于支管62两侧的每一个第二引水管内的水位液面高度超出支管62的直径高度,如图4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再关闭支管62一端的三通阀34并保证另一端的三通阀33开通,并通过充气芯43、充气芯44分别保证气囊13和气囊14的压力在一定范围内。

S42、在支管62中第二引水管232内的水液面上放置浮标尺53,观察浮标尺53的刻度变化来判断支管62是否漏水。

在测试支管62的同时可拆除支管61两侧的检查组件,对下一节的支管进行安装,重复使用做气密性检查。这一结构配合简单、且易于控制,在管道施工过程中实用性强,且适宜于推广,可根据浮标尺上刻度尺寸与水液面的变化幅度来判断是否漏气;同时可根据充气芯中气囊的压力值的变化亦可判断气囊的完整度和气囊与支管之间的气密性。

本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设计的检查装置不仅能够快速的完成管道中某一支管的气密性检查,而且还能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效率。第一节支管所用的水可继续对第二节支管循环使用,同时每一节支管所用的检查组件均可重复循环地利用,节约资源且省时省力,实用性强,安全可靠,不仅可保证施工质量而且还可加快施工进度,进而降低施工成本。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