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流动分析反应单元流出试样的储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33316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连续流动分析反应单元流出试样的储样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分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流动分析 反应单元流出试样的储样系统。
技术背景连续流动分析(CFA)是一种微量、快速、灵敏、准确,平稳, 操作简单的自动仪器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大批量常规样品的分析, 可实现多组分的同时测定,其各类性能指标都不亚于传统的化学分析 方法。CFA使用一个多通道的蠕动泵作为动力,压挤聚乙烯泵管使其 受到负压,将试剂、样品和空气定量地吸入到管路系统(CFA反应单 元)中,进行稀释,加样,混合,分离和加热等反应,反应完成后进 入检测器检测,再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处理和显示结果。其显著的特征 是在试剂和样品混合之前,由间隔引入的空气将液流分割成一个个区 段,即样品是一个接一个进入的,之间被气泡间隔,故称为间隔流动 分析。引入气泡有两个目的, 一是由于气泡有一定的张力,将前一个 样品留在管壁上的残留液推向前进,避免前后样品的扩散和混合,起 到清洗的作用。其二是将样品分隔成很多小的片段,每一片段均发生 相同的反应,可提高反应的精度。CFA化学反应单元可完成样品的预处理和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反 应试样可进行后续的分析,例如液相色谱分析(LC)。但是由于液相 色谱分析进样方式为定量环采样阀注射,需要采用合适的部件连接连续流动分析仪,并储存其反应单元流出的流动相溶液以便于液相分析定量环采样阀取样。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连续流动分 析仪反应试样的储样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连续流动分析反应单元流出试样的储样系统,包括连续 流动分析仪的除泡比色池、蠕动泵、色谱瓶和排废装置,所述色谱瓶 设置有一个进口管和一个出口管;所述进口管与蠕动泵相连接,出口 管与排废装置相连接。所述色谱瓶包括瓶口和瓶体,瓶体设置有进口管和出口管,瓶体 内腔内设置有试样管;所述进口管一端与蠕动泵相连接,另一端与试 样管相连接;所述出口管一端与瓶体相连通,另一端与排废装置相连 接。所述试样管可采用玻璃材质,也可以采用塑料或其它材质。试样 管包括依次连接的A管、B管、A管和B管的连接管,所述A管与进 口管相连接,B管开口端与瓶体内腔相通,出口管与色谱瓶瓶体相连 接,连续流动分析仪中的蠕动泵从除泡比色池抽吸试样经色谱瓶进口 管依次流入A管、连接管和B管,多余的试样从B管溢出流入色谱瓶 试样管外侧的瓶体内腔试样管外的空间内,废液满至出口管口时经排 废蠕动泵抽吸从排废管排出。由于要求出口管处流速大于进口管处流 速,所以会有空气被吸入出口管,并随着废液从排废管排出。所述试样管也可以设置为A管、B管。B管中试样自下而上流动, 因为进口管设置于瓶体位置的高低不同,A管中试样的流动方向与B 管中试样相同或不同,如果流动方向不同,则需要在A管和B管之间 设置一段连接管。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典型方案,色谱瓶采用以下规格 所述A管内径为1. 0 2. 5mm,外径为2. 5 3. 5mm,长度为10 40咖。所述B管内径为3. 5 5. 5mm,外径为5. 5 6. 5mm,长度为20 40 mm。所述色谱瓶瓶口高为6 8nrn,内径为6 7mm,外径为7 8mm。 所述色谱瓶瓶体高为30 32mm,内径为9 10mm,外径为11 12腿。所述色谱瓶进口管和出口管内径为1.0 2.5iffln,外径为2.5 3. 5腿。色谱瓶设有排废装置,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排废装置为蠕动泵 和排废管。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套简单实用的储 样系统,所述储样系统针对液相色谱进样方式为定量环采样阀注射设 计了特殊结构的色谱瓶以储装试样,同时对其他色谱进样方式同样适 用,方便定量环采样阀取样,有效保证了液相色谱分析的工作效率, 提高液相色谱分析灵敏度,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图l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系统示意图图2色谱瓶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色谱瓶的结构示意图二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如附图1所示, 一种连续流动分析反应单元流出试样的储样系 统,包括连续流动分析仪的除泡比色池2和蠕动泵4、色谱瓶5和排 废装置;所述色谱瓶包括瓶口5和瓶体,瓶体外设置有进口管9和出 口管10,瓶体内设置有试样管;所述进口管9 一端与蠕动泵4相连 接,另一端与试样管相连接;所述出口管IO—端与瓶体相连通,另 一端与排废装置相连接。本实施例中排废装置包括蠕动泵6和排废管7,蠕动泵6抽吸气 泡和废液从排废管7排出。排废装置也可以选用具有蠕动泵相同功能 的其他常规产品,例如外加吸力源。连续流动分析仪中的蠕动泵4从除泡比色池2抽吸试样经色谱瓶 进口管9依次流入A管和B管,多余的试样从B管溢出流入色谱瓶试 样管外侧的瓶体空间内,废液满至出口管口时经排废蠕动泵6抽吸从 排废管7排出,空气也随着废液从排废管7排出。色谱瓶5置于液相色谱分析仪的色谱架上。色谱瓶5可以选用附 图2所示的色谱瓶,色谱瓶5包括瓶口 11和瓶体,瓶体外设置有进 口管9和出口管10,瓶体内设置有试样管;所述进口管9一端与蠕动泵4相连接,另一端与试样管相连接;所述出口管10—端与瓶体 相连通,另一端与排废装置相连接。试样管包括依次连接的A管、B管,进口管9位于瓶体靠近瓶口 位置,A管和B管相通,试样由进口管9流入A管的方向是自上而下, 然后自下而上地流经B管进入色谱瓶中试样管外侧的瓶体空间内。进 口管9与蠕动泵4相连接,出口管10与排废装置相连接,本实施例 中排废装置包括蠕动泵6和排废管7,蠕动泵6抽吸空气和废液从排 废管7排出。排废装置也可以选用具有蠕动泵相同功能的其他常规产 品,例如外加吸力源。试样流动方向如附图中箭头所示。经连续流动分析仪化学反应单 元1流出的试样经过除泡比色池2除泡,除泡比色池2设有排废管3。 经除泡后的试样经蠕动泵4由色谱瓶5进口管9抽入色谱瓶内A管和 B管,色谱瓶5的瓶口 11是敞开的,液相色谱进样针由色谱瓶瓶口 吸取试样,其操作方法与现有液相色谱分析法的取样方式相同。色谱瓶内试样液未满时,出口管10处会吸入空气;采用蠕动泵 6抽吸,并要求保证出口管10处流动相的流速大于进口管9处流动 相的流速,空气被吸入到出口管10中,空气和多余的废液经排废管 7排出。色谱瓶5也可以选用附图3所示的色谱瓶构造方式。进口管9位 于瓶体靠近瓶底位置,试样管包括依次连接的A管、B管。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典型方案,所述色谱瓶可采用以下尺寸,但并 不因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瓶口高6 8mm,内径6 7mm,外径7 8mm;色谱瓶瓶体高30 32咖,内径9 10mm,外径11 12mm;瓶内A玻 璃管内径1. 0 2. 5咖,外径2. 5 3. 5mm,长度为10 40mm;瓶内B 玻璃管内径3. 5 5. 5mm,外径5. 5 6. 5咖,长度为20 40 mm;进 口管和出口管内径1. 0 2. 5ram,外径2. 5 3. 5咖。
权利要求1、一种连续流动分析反应单元流出试样的储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续流动分析仪的除泡比色池和蠕动泵、色谱瓶和排废装置;所述色谱瓶设置有一个进口管和一个出口管;所述进口管与蠕动泵相连接,出口管与排废装置相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流动分析反应单元流出试样的储样 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色谱瓶包括瓶口和瓶体,瓶体设置有进口管和 出口管,瓶体内腔中设置有试样管;所述进口管一端与蠕动泵相连接, 另一端与试样管相连接;所述出口管一端与瓶体相连通,另一端与排 废装置相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连续流动分析反应单元流出试样的储样 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试样管包括依次连接的A管、B管、A管和B 管的连接管三段,所述A管与进口管相连接,B管开口端与瓶体内腔 相通。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连续流动分析反应单元流出试样的储样 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试样管包括依次连接的A管、B管两段,所述 A管与进口管相连接,B管开口端与瓶体内腔相通。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连续流动分析反应单元流出试样的 储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管内径为1.0 2.5mm,外径为2. 5 3. 5mmc
6、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连续流动分析反应单元流出试样的 储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B管内径为3.5 5.5mm,外径为5. 5 6. 5咖。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流动分析反应单元流出试样的储样 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色谱瓶瓶口高为6 8inm,内径为6 7mm,外 径为7 8mm。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流动分析反应单元流出试样的储样 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色谱瓶瓶体高为30 32ram,内径为9 10mm, 外《5为11 12mm。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流动分析反应单元流出试样的储样 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色谱瓶进口管和出口管内径为1.0 2.5mm, 外径为2. 5 3. 5mm。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连续流动分析反应单元流出试样的 储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废装置为蠕动泵和排废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续流动分析仪反应试样的储样系统,包括连续流动分析仪的除泡比色池和蠕动泵、色谱瓶和排废装置;所述色谱瓶包括瓶口、瓶体、进口管和出口管,进口管与蠕动泵相连接,出口管与排废装置相连接。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套简单实用的储样系统,所述储样系统收集由连续流动分析仪流出的已除泡的流动相,并针对液相色谱进样方式为定量环采样阀注射设计了特殊结构的色谱瓶以储装试样,方便定量环采样阀取样,有效保证了液相色谱分析的工作效率,提高液相色谱分析灵敏度,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文档编号G01N30/00GK201173916SQ20082004604
公开日2008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7日
发明者孔浩辉, 文 郭, 陈翠玲 申请人: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