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氧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06501阅读:6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氧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氧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快速进入发动机闭环控制的摩托车氧传感器。
背景技术
氧传感器是发动机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检测尾气中的氧气的浓度,从而实现闭环控制。随着人们对摩托车排放的要求的提高,我国出台了许多政策性和法规性文件限制摩托车的污染物排放的标准,摩托车用氧传感器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传统的汽车氧传感器的一种包括平板式敏感元件,其为薄片式陶瓷元件。平板式敏感元件氧传感器其特点是将加热元件和敏感元件集成在一块薄平板上,其主要通过排气的热量传导和加热元件的热量传导达到快速升温的目的。由于敏感元件体积较小,加热元件与陶瓷元件紧密贴合在一体,敏感元件和加热元件的基体材料不同,在升温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热应力,在面临排气不均勻和快速升温的情况下,敏感元件易于损坏。传统的汽车氧传感器的另一种虽然包括中空的管状敏感元件,但是由于其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不适合于摩托车使用。摩托车多数是单缸或者双缸内燃机,其特点是排气气氛间歇式、冲击式,而且摩托车排气管直径较细并且完全外露。摩托车氧传感器的技术难度较大,现有技术还没有合适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出现。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摩托车氧传感器,使该氧传感器能使用于摩托车,并且该氧传感器能够快速进入摩托车发动机的闭环控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氧传感器,包括氧敏感元件,其中,还包括加热元件、保护罩和基座;所述氧敏感元件为中空的管状,所述氧敏感元件以套管的方式均勻包覆在所述加热元件四周,所述加热元件与氧敏感元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加热元件与高温导线连接;所述保护罩和基座焊接为一体,所述氧敏感元件和基座之间设置压紧垫片和压紧弹簧。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保护罩包括内层护罩和外层护罩。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氧敏感元件为陶瓷氧敏感元件。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加热元件与高温导线通过连接部件连接。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高温导线和连接部件的连接处,以及所述高温导线的裸露部分设置绝缘陶瓷;所述绝缘陶瓷通过外壳压紧定位,所述外壳与基座封焊成一体。[0017]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外壳的尾部设置绝缘防水部件,所述绝缘防水部件和外壳通过锁口方式进行压紧密封。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基座外壁的螺纹采用Mlhl. 25的连接螺纹。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纵向伸入排气管的长度大于等于15mm同时小于等于25mm。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纵向裸露出排气管的长度大于等于20mm同时小于等于35mm。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的纵向长度为小于6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氧传感器,采用管状的氧敏感元件,将氧敏感元件套设在加热元件四周,所述氧敏感元件套和加热元件之间留有空隙;所述氧敏感元件在被加热的过程中,其在各个方向上所承受的热量一致,其自身内部不会产生过多的附加热应力,加热速度快,使摩托车氧传感器能够快速的进入发动机的闭环控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氧传感器例示的总体结构组成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氧传感器传尺寸特征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氧传感器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从外到内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内层护罩1和外层护罩2组成的保护罩,所述保护罩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与基座3焊接成一体。所述保护罩的双层结构以便于同时满足外观美观和焊接强度要求。所述保护罩可以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不锈钢材料制成,其双层结构,有助于提高摩托车氧传感器的抗污染及抗冲击能力, 从而提高摩托车氧传感器的寿命。所述基座3为传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的支撑基础,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通过所述基座上3外壁的螺纹尺寸为M12X 1. 25,与摩托车排气管的内壁相连。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还包括氧敏感元件4和加热元件5,所述氧敏感元件4为中空的管状,以所述加热元件5为中心,所述氧敏感元件4环绕在所述加热元件5外环,如图 3所示。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的加热元件5,使其能够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所述加热元件5与氧敏感元件4之间具有一定的小间隙,该间隙能够保证所述加热元件5与氧敏感元件4之间不产生附加热应力。所述氧敏感元件4以套管的方式均勻包覆在所述加热元件5四周,所述氧敏感元件4在被加热的过程中,其在各个方向上所承受的热量一致,因此其自身内部不会产生过多的附加热应力,有利于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的长期可靠稳定的使用。所述氧敏感元件4可以为陶瓷氧敏感元件,其通过加热元件5进行中心辐射式非接触加热,在面临陶瓷冷热膨胀、排气管冷凝水的冲击时,具有更高的强度。所述加热元件5与高温导线12通过连接部件10连接,所述高温导线12连接电源为所述加热元件5供电,使所述加热元件5加热。所述高温导线12和连接部件10的连接处,以及所述高温导线12的裸露部分可以设置绝缘陶瓷8,所述绝缘陶瓷8将高温导线12 相互隔离,并通过外壳9压紧定位。在保持压紧状态下,所述外壳9与基座3封焊成一体。所述外壳9和基座3可以采用激光焊接为一体,进一步的可以在所述外壳9的尾部设置绝缘防水部件11,所述绝缘防水部件11紧压所述外壳9的尾部。所述绝缘陶瓷8和绝缘防水部件11能够确保加热元件5可靠有效工作。所述外壳9与绝缘防水部件11通过锁口方式进行压紧密封,能够达到较高的防水要求,能够更好的适应高湿度环境及存在积水路面行驶。所述氧敏感元件4和基座3之间设置压紧垫片6和压紧弹簧7,所述压紧垫片6和压紧弹簧7通过铆压等方式压紧密封在所述基座3的内部。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为了满足足够的拧紧强度,螺纹尺寸尽可能的减小,以便于适应摩托车相对较小的排气管,对尺寸做了限制,具体包括所述基座3外壁螺纹的尺寸D1, 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纵向伸入排气管的长度L2,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纵向裸露出排气管的长度L3,如图2所示。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的纵向长度为Li。本实用新型所述基座3外壁螺纹的尺寸Dl应该满足的条件为M10X1. 25 彡 Dl 彡 M14X1. 25,优先选择Dl = M12X 1. 25。所述基座3外壁采用M12 X 1.25的连接螺纹,其既能够满足足够的拧紧强度要求, 又能够降低排气阻力。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纵向伸入排气管的长度L2应该满足的条件为15mm ^ L2 ^ 25mm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纵向伸入排气管的长度L2,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可能增加的排气阻力。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纵向裸露出排气管的长度L3应尽可能的小,同时应具有美观特征,应满足的尺寸条件为20mm 彡 L3 彡 35mm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的纵向长度为Ll优选的为小于60毫米,更适合于摩托车排气管的使用,使摩托车氧传感器具有小型化、美观的特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管式的氧敏感元件在加热元件的热量辐射下达到快速升温的目的,使摩托车的发动机管理系统进入闭环控制;所述氧敏感元件和加热元件分离,主要通过热辐射四周均勻发热,具有耐温度冲击,提高氧敏感元件及摩托车氧传感器的可靠性和寿命。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表述较为详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氧传感器,包括氧敏感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元件、保护罩和基座;所述氧敏感元件为中空的管状,所述氧敏感元件以套管的方式均勻包覆在所述加热元件四周,所述加热元件与氧敏感元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加热元件与高温导线连接;所述保护罩和基座焊接为一体,所述氧敏感元件和基座之间设置压紧垫片和压紧弹O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包括内层护罩和外层护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敏感元件为陶瓷氧敏感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与高温导线通过连接部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导线和连接部件的连接处,以及所述高温导线的裸露部分设置绝缘陶瓷;所述绝缘陶瓷通过外壳压紧定位,所述外壳与基座封焊成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尾部设置绝缘防水部件,所述绝缘防水部件和外壳通过锁口方式进行压紧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外壁的螺纹采用 Ml2x1. 25的连接螺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纵向伸入排气管的长度大于等于15mm同时小于等于25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纵向裸露出排气管的长度大于等于20mm同时小于等于35m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的纵向长度为小于6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氧传感器,包括氧敏感元件,还包括加热元件、保护罩和基座;所述氧敏感元件为中空的管状,所述氧敏感元件以套管的方式均匀包覆在所述加热元件四周,所述加热元件与氧敏感元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加热元件与高温导线连接;所述保护罩和基座焊接为一体,所述氧敏感元件和基座之间设置压紧垫片和压紧弹簧。本实用新型所述氧敏感元件在被加热的过程中,其在各个方向上所承受的热量一致,其自身内部不会产生过多的附加热应力,加热速度快,使摩托车氧传感器能够快速的进入发动机的闭环控制。
文档编号G01N27/409GK202041500SQ20112002537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6日
发明者冯涛, 吴俊福, 赵旭东 申请人:北京埃尔贝勒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