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12085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主要应用于农业种植营养物质、 农药等流失机理、面源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技术等研究中,属于水土保持的水利工程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农业种植造成的养分、农药流失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农林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作为上述污染过程的主要载体,径流及泥沙的监测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泥沙及径流中面源污染物的含量进行测定之前需要对径流及泥沙进行收集,采样的精度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精度。传统的地表径流收集多采用设板阻隔、容器深埋等技术,该方法在一定时期为面源污染研究提供了便利,但随着面源污染研究的发展,该技术由于不稳定、误差大、对人力依赖过大等特点严重的影响了对径流及泥沙的监测研究,进而制约了面源污染研究的发展。综合径流及泥沙收集精度的重要性及传统径流收集技术的缺陷,新的、精确的径流收集系统的出现是势在必行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面源污染研究中地表径流、泥沙收集的技术难题,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操作方便,适用于野外长期监测的地表径流、泥沙采集系统。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种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该装置主要由集流小区、集排水系统及自动气象监测系统组成,集水槽设在集流池下部,集流池下雨径流水进入集水槽后,排入集流桶,待样品采集及水量测定后,打开阀门将集流桶中的径流水及泥沙放至排水池,最终经排水管排至排水沟。在距试验小区约200m的农户院内安放自动气象站,用于监测降雨历时、降雨量、 降雨强度等。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集流小区由多个集流池组成,集流池个数视研究而定;集流池顺坡建于3 15°耕地上,每个集流池的面积为5X30m,集流池间距为1. 2m 红砖铺设的过道,坡上及两侧采用2. 0X0. 6m水泥板隔离,每个集流池分别与集排水系统相接。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水泥板地下埋深0. 3m,地上露出0. !3m。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集排水系统由集水槽、集流桶、排水池、排水管、排水沟构成。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集水槽设在集流池下部,砖混结构,上部采用石棉瓦搭建的雨蓬。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集流桶体积为1 X 1 X lm,材质为钢板结构,每个集流池下设2个集流桶,集流桶与集流桶之间、集流桶与集流池之间采用钢板结构组件连接。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排水池池深2m,砖混结构,底部垫层0. 5m。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排水管材质是PV管材,管径200mm,接排水池底部引至排水沟。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农业种植营养物质、农药等流失机理、面源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技术等研究,与传统径流收集方法相比,该装置使用效果好、操作方便,适于野外无人看守情况下径流样品的自动采集。2、该系统的集水槽为砖混结构,集流桶为钢板结构,集流桶与集流桶、集流桶与集流池之间采用钢板结构组件连接,与传统地表径流采集方式相比,该装置更为坚固,更适用于长期的面源污染研究。3、与其他径流采集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在运行过程中对动力依赖性小,更适用于面源污染研究中的野外试验。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中各标号依次表示1-水泥板;2-集流池;3-过道;4-排水管;5-排水池;6_集水槽。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中,1-水泥板。图3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图中,1-水泥板;3_过道。图4是沿图1中C-C线的剖视图图中,4-排水管;5-排水池;6_集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解决农业种植营养物质、农药等流失机理、面源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技术等研究中地表径流及泥沙收集的技术难题的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主要包括集流小区、集排水系统及自动气象监测系统,集水槽6的安装方向与地表径流的流向垂直,集流池的径流进入集水槽6后,排入集流桶,在集流桶内完成样品采集及水量测定后,打开阀门将集流桶中的径流水及泥沙放至排水池5,最终经排水管4排至排水沟,具体结构如下如图1所示,集流小区包括集流池2、过道3、水泥板1等,集流池2顺坡建于3 15°耕地上,面积为5X30m,根据研究需要可以设计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多个集流池2顺坡、平行排列构成集流小区的主体,每个集流池2的坡上及两侧采用2. 0X0. 6m的水泥板1 隔离,如图2所示,水泥板1地下埋深0. 3m,地上露出0. 3m,其作用是防止坡上来水及两侧雨水径流渗入。所述的过道3将集流池2之间等间距分隔开,由红砖铺设、宽1. 2m,如图3 所示。集排水系统包括集水槽6、集流桶、排水池5、排水管4、排水沟等,集水槽6设在集流池下部,材质为砖混结构,上部采用石棉瓦搭建的雨蓬,集水槽6的安装方向与地表径流的方向垂直。每个集流池2下设2个集流桶,集流桶体积为1 X 1 X lm,材质为钢板结构,集流桶与集流桶之间、集流桶与集流池2之间采用钢板结构组件连接。径流及泥沙通过集水槽 6进入集流桶,在该环节完成地表径流及泥沙的采集过程,采集后打开阀门将径流及泥沙放出至排水池5,通过排水管线排向排水沟。排水池5池深an,砖混结构,底部垫层0.5m。如图4所示,安装集水槽、排水池时,要保证集水槽、排水池上表面与地表齐平。所述的排水管 4材质为PV管材,管径200mm,接排水池5底部引至排水沟。本实用新型的地表径流及泥沙采集过程是收集径流、泥沙前,将集水槽6和集流桶内部清理干净,确认排水管4、集流桶及集流池2之间连接通畅并完整,盖好集水槽6上部的雨篷,确保不会有降雨由此进入。降水过程结束后,集流池的径流、泥沙进入集水槽后,排入集流桶中,然后在集流桶中完成径流、泥沙样品的采集。每次采样后,打开阀门将集流桶中的径流水及泥沙放至排水池,最终经排水管4排至排水沟,清理集水槽6中的枯枝落叶等易堵塞排水管的杂物,防止堵塞排水管4,以备下次使用。经辽河源头区坡耕地面源污染阻控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本实用新型在坡耕地上能完成径流及泥沙的收集,同时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操作方便等特点,适合用于面源污染研究中的野外试验。本实用新型列举的实施例旨在进一步的阐述该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的技术方案,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任何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由集流小区、集排水系统、自动气象监测系统构成。集流小区由多个集流池组成,每个集流池分别与集排水系统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流池顺坡建于 3 15°耕地上,每个集流池的面积为5 X 30m,集流池间距为1. ^ii红砖铺设的过道,坡上及两侧采用2. 0X0. 6m水泥板隔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水泥板地下埋深0.3m, 地上露出0. 3m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集排水系统由集水槽、 集流桶、排水池、排水管、排水沟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集水槽设在集流池下部,砖混结构,上部采用石棉瓦搭建的雨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集流桶体积为 1 X 1 X lm,材质为钢板结构,每个集流池下设2个集流桶,集流桶与集流桶之间、集流桶与集流池之间采用钢板结构组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排水池池深2m,砖混结构,底部垫层0. 5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排水管材质是PV管材, 管径200mm,接排水池底部引至排水沟。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名称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面源污染控制集流系统,主要应用于农业种植营养物质、农药等流失机理、面源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技术等研究中,属于水土保持的小型水利工程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面源污染研究中地表径流、泥沙收集的技术难题,该装置主要由集流小区、集排水系统、自动气象监测系统组成。集水槽设在集流池下部,集流池下雨径流水进入集水槽后,排入集流桶,然后在集流桶中完成样品的采集。本实用新型使用效果好、操作方便,与传统地表径流采集方式相比,该装置更为坚固,更适用于长期的面源污染研究。
文档编号G01N1/20GK202133567SQ20112012432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6日
发明者任建峰, 刘特, 徐国梅, 李美娟, 马继力 申请人: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