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机构旋转工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89919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检测机构旋转工作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机构旋转工作头。
背景技术
当前,微型铣刀的检测,主要采用人工让棒材沿V块旋转再目测的方法,大批量生产时,人工成本大,无法实现自动化生产,而且,人工让棒材沿V块旋转,棒材与V块之间无法保证始终贴合,棒材的轴心容易偏斜,旋转角位移也无法保持均匀、等速,这些都直接影响检测效果。有鉴于此,本发明人专门研制了一种检测机构旋转工作头,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机构旋转工作头,以实现与影像同步自动检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检测机构旋转工作头,由控制电路、编码器、联轴器、双轴步进电机、刚性转轴、弹性夹头组件和夹头控制板配合压轮组成,压轮正对V块安装在机台上,压轮和V块之间留有容纳棒材的间隙,夹头控制板位于此间隙下方,弹性夹头组件插置在夹头控制板的松紧孔中,弹性夹头组件中心正对此间隙具有棒材插孔,弹性夹头组件下方通过夹套连接在第一联轴器的一端上,第一联轴器的另一端通过刚性转轴与第二联轴器的一端连接,第二联轴器的另一端和第三联轴器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双轴步进电机的两个输出轴上,编码器连接在第三联轴器的另一端上,编码器和双轴步进电机与控制电路连接,控制电路根据编码器反馈的信号控制双轴步进电机工作。所述第一联轴器采用轴向零间隙联轴器,第二联轴器采用薄片式弹性联轴器,第三联轴器采用十字型联轴器。所述弹性夹头组件由夹头、螺纹顶杆、套筒、夹头壳、夹头盖、内锥套、滚珠衬套、弹性挡圈、平垫圈、小压簧和大压簧组成,夹头的中心形成棒材插孔,螺纹顶杆插在棒材插孔的下段,夹头的下端固定用于连接第一联轴器的夹套,夹头的上端插置在夹头壳的顶部通孔中,夹头壳的底部借助弹性挡圈固定有夹头盖,夹头的上端还套在滚珠衬套和小压簧中,小压簧的两端抵在滚珠衬套的下端和夹头盖上,滚珠衬套的上端抵在夹头壳顶部通孔的孔缘上,内锥套则套在滚珠衬套和小压簧外,内锥套的两端抵在夹头壳顶部通孔的孔缘和夹头盖上,弹性挡圈的下方设置平垫圈,套筒套在夹头的中段上,大压簧套在套筒外且两端抵在平垫圈和夹套上。所述棒材插孔呈上小下大状,螺纹顶杆则呈上细下粗状。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机台上,铣刀检测时,将棒材插装在弹性夹头组件的插孔中,以V块为基准,借助压轮将棒材压紧贴合在V块上,控制电路根据编码器反馈的信号控制双轴步进电机工作,双轴步进电机通过联轴器带动弹性夹头组件旋转,从而带动棒材高精度旋转,代替人工动作,实现自动检测,适合大批量生产,而且,整个过程可保证棒材与V块之间始终贴合,棒材的轴心不偏斜,旋转角位移保持均匀、等速,提升检测效
果O另外,弹性夹头组件通过夹套与联轴器和刚性转轴连接传动,使弹性夹头组件相对传动部分呈独立设置,易拆卸,方便维修、更换。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运用于检测机构的侧视图;图2是弹性夹头组件的局部放大图。标号说明编码器I双轴步进电机2第一联轴器21第二联轴器22第三联轴器23刚性转轴3弹性夹头组件4夹套40棒材插孔41夹头42套筒43夹头壳44夹头盖441弹性挡圈442平垫圈443顶部通孔444内锥套45滚珠衬套46小压簧47大压簧48螺纹顶杆49夹头控制板5压轮6V块7棒材8机台9。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一种检测机构旋转工作头,由控制电路(常见构件,图中未标出)、编码器1、联轴器、双轴步进电机2、刚性转轴3、弹性夹头组件4和夹头控制板5配合压轮6组成。压轮6正对V块7安装在机台9上。压轮6和V块7之间留有容纳棒材8的间隙。此实施例采用平推式压轮。夹头控制板5位于容纳棒材8的间隙下方。此实施例夹头控制板5采用双联气缸控制。弹性夹头组件4下方通过联轴器2与步进电机3的输出轴联接。弹性夹头组件4插置在夹头控制板5的松紧孔中。弹性夹头组件4中心正对容纳棒材8的间隙具有棒材插孔41。弹性夹头组件4下方通过夹套40连接在第一联轴器21的一端上。弹性夹头组件4是依靠弹力将棒材夹紧的构件,其具体结构有很多种,配合图2所示,此实施例是弹性夹头组件4由夹头42、螺纹顶杆49、套筒43、夹头壳44、夹头盖441、内锥套45、滚珠衬套46、弹性挡圈442、平垫圈443、小压簧47和大压簧48组成,夹头42的中心形成棒材插孔41,螺纹顶杆49插在棒材插孔41的下段,夹头42的下端固定夹套40用于连接第一联轴器21,夹头42的上端插置在夹头壳44的顶部通孔444中,夹头壳44的底部借助弹性挡圈442固定有夹头盖441,夹头42的上端还套在滚珠衬套46和小压簧47中,小压簧47的两端抵在滚珠衬套46的下端和夹头盖441上,滚珠衬套46的上端抵在夹头壳44顶部通孔444的孔缘上,内锥套45则套在滚珠衬套46和小压簧47外,内锥套45的两端抵在顶部通孔444的孔缘和夹头盖441上,弹性挡圈442的下方设置平垫圈443,套筒43套在夹头42的中段上,大压簧48套在套筒43外且两端抵在平垫圈443和夹套40上。为了达到更好的夹持效果,此实施例中,棒材插孔41呈上小下大状,螺纹顶杆49则呈上细下粗状,具体地说夹头42为三瓣式夹头,当夹头控制板5向下压夹头壳44时,大压簧48被压缩,三瓣式夹头42张开,此时棒材插孔41呈上大下小状,棒材8可自由取放;当夹头控制板5向上复位时,大压簧48回复,三瓣式夹头42夹紧,此时棒材插孔41呈上小下大状,棒材8被夹紧。第一联轴器21的另一端通过转轴刚性3与第二联轴器22的一端连接,第二联轴器22的另一端和第三联轴器23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双轴步进电机2的两个输出轴上。各联轴器提供运动构件之间柔性联接。此实施例第一联轴器21采用轴向零间隙联轴器,第二联轴器22采用薄片式弹性联轴器,第三联轴器23采用十字型联轴器。编码器I连接在第三联轴器23的另一端上,编码器I可以反馈旋转角度。编码器I和双轴步进电机2与控制电路连接,控制电路根据编码器I反馈的信号控制双轴步进电机2工作。本实用新型运用铣刀检测时,借助编码器1、联轴器和双轴步进电机2带动弹性夹头组件4上的棒材8高精度旋转,径向跳动与轴向跳动在O. 002mm以内,实现自动检测,提升检测效果。另外,弹性夹头组件4独立设置,通过夹套40可以方便地拆卸,便于维修、更换。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权利要求1.一种检测机构旋转工作头,其特征在于由控制电路、编码器、联轴器、双轴步进电机、刚性转轴、弹性夹头组件和夹头控制板配合压轮组成,压轮正对V块安装在机台上,压轮和V块之间留有容纳棒材的间隙,夹头控制板位于此间隙下方,弹性夹头组件插置在夹头控制板的松紧孔中,弹性夹头组件中心正对此间隙具有棒材插孔,弹性夹头组件下方通过夹套连接在第一联轴器的一端上,第一联轴器的另一端通过刚性转轴与第二联轴器的一端连接,第二联轴器的另一端和第三联轴器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双轴步进电机的两个输出轴上,编码器连接在第三联轴器的另一端上,编码器和双轴步进电机与控制电路连接,控制电路根据编码器反馈的信号控制双轴步进电机工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测机构旋转工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轴器采用轴向零间隙联轴器,第二联轴器采用薄片式弹性联轴器,第三联轴器采用十字型联轴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测机构旋转工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夹头组件由夹头、螺纹顶杆、套筒、夹头壳、夹头盖、内锥套、滚珠衬套、弹性挡圈、平垫圈、小压簧和大压簧组成,夹头的中心形成棒材插孔,螺纹顶杆插在棒材插孔的下段,夹头的下端固定用于连接第一联轴器的夹套,夹头的上端插置在夹头壳的顶部通孔中,夹头壳的底部借助弹性挡圈固定有夹头盖,夹头的上端还套在滚珠衬套和小压簧中,小压簧的两端抵在滚珠衬套的下端和夹头盖上,滚珠衬套的上端抵在夹头壳顶部通孔的孔缘上,内锥套则套在滚珠衬套和小压簧外,内锥套的两端抵在夹头壳顶部通孔的孔缘和夹头盖上,弹性挡圈的下方设置平垫圈,套筒套在夹头的中段上,大压簧套在套筒外且两端抵在平垫圈和夹套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测机构旋转工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棒材插孔夹紧状态下呈上小下大状,螺纹顶杆则呈上细下粗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检测机构旋转工作头,由控制电路、编码器、联轴器、双轴步进电机、刚性转轴、弹性夹头组件和夹头控制板配合压轮组成,压轮正对V块安装在机台上,压轮和V块之间留有容纳棒材的间隙,夹头控制板位于此间隙下方,弹性夹头组件插置在夹头控制板的松紧孔中,弹性夹头组件中心正对此间隙具有棒材插孔,弹性夹头组件下方通过夹套连接在第一联轴器的一端上,第一联轴器的另一端通过刚性转轴与第二联轴器的一端连接,第二联轴器的另一端和第三联轴器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双轴步进电机的两个输出轴上,编码器连接在第三联轴器的另一端上,编码器和双轴步进电机与控制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自动检测,并提升检测效果。
文档编号G01B21/00GK202836530SQ20122039250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9日
发明者吴冲浒, 凌秉达, 乐赞扬, 翁建建, 张建城 申请人: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