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编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19159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磁性编码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NC机床等中旋转体的旋转位置等的编码器,尤其涉及通过检测由于旋转体的旋转动作而发生变化的磁通来获得旋转体的旋转位置等的磁性编码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机床中,磁性编码器用于根据对应于旋转体的旋转运动发生变化的磁通密度来测定旋转体的旋转速度以及旋转位置等(参照日本特开2000-292507号公报)。为了提高磁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希望提供一种具有薄检测面的磁性编码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磁性编码器,具备:由磁性材料构成并能够绕旋转轴线旋转的被检测体;在与所述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被检测体留有间隔地配置的、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外壳;收放在该外壳内并形成磁场的磁铁;以及磁传感器,该磁传感器收放在所述外壳内,配置 在所述磁铁与所述被检测体之间并且检测与被检测体的旋转动作对应的磁场变化,该磁性编码器的特征在于,与所述被检测体对置的所述外壳的对置壁部具有厚壁部和厚度小于该厚壁部的薄壁部,所述厚壁部与所述薄壁部由一体部件形成,所述磁传感器配置在所述薄壁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案的磁性编码器,在第一方案所述的磁性编码器中,其特征在于,通过切削加工形成所述外壳的所述对置壁部的所述薄壁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案的磁性编码器,在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所述的磁性编码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对置壁部中的所述厚壁部与所述薄壁部之间形成有过渡部,该过渡部厚度的大小形成为在所述厚壁部与所述薄壁部之间连续变化。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案的磁性编码器,在第三方案所述的磁性编码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厚度的大小形成为在所述厚壁部与所述薄壁部之间直线性变化。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案的磁性编码器,在第三方案所述的磁性编码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厚度的大小形成为在所述厚壁部与所述薄壁部之间曲线性变化。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案的磁性编码器,在第一或第二方案所述的磁性编码器中,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薄壁部而在所述对置壁部内表面形成有凹部,在该凹部填充树脂。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案的磁性编码器,在第六方案所述的磁性编码器中,其特征在于,形成有从所述薄壁部的周缘向所述外壳内侧突出的突起。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案的磁性编码器,在第一或第二方案所述的磁性编码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壁部形成在所述对置壁部的多个部位,相邻的所述薄壁部之间的厚度形成为大于该薄壁部。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案的磁性编码器,在第一或第二方案所述的磁性编码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磁传感器和与该磁传感器对置的所述薄壁部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案的磁性编码器,在第一或第二方案所述的磁性编码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壁部具有50 μ πΓ ΟΟ μ m的厚度。通过参照附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例的详细说明,以上及其他的本实用新型的对象、特征以及优点更加明显。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使用例的示意图。图2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传感器组件的侧视图。图2B是沿图2A的点划线2B-2B看到的传感器组件的剖视图。图2C是沿图2A的点划线2C-2C看到的传感器组件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磁铁座的立体图。图4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外壳的立体图。图4B是表示图4A的外壳的侧视图。图4C是沿图4B的点划线4C-4C看到的外壳的剖视图。图5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传感器组件的侧视图。图5B是沿图5A的点划线5B-5B看到的传感器组件的剖视图。图5C是沿图5A的点划线5C-5C看到的传感器组件的剖视图。图6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三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传感器组件的侧视图。
`[0028]图6B是沿图6A的点划线6B-6B看到的传感器组件的剖视图。图6C是沿图6A的点划线6C-6C看到的传感器组件的剖视图。图7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四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传感器组件的侧视图。图7B是沿图7A的点划线7B-7B看到的传感器组件的剖视图。图7C是沿图7A的点划线7C-7C看到的传感器组件的剖视图。图8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五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传感器组件的侧视图。图SB是沿图8A的点划线8B-8B看到的传感器组件的剖视图。图SC是沿图8A的点划线8C-8C看到的传感器组件的剖视图。图9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六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传感器组件的侧视图。图9B是沿图9A的点划线9B-9B看到的传感器组件的剖视图。图9C是沿图9A的点划线9C-9C看到的传感器组件的剖视图。图1O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六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外壳的侧视图。图1OB是沿图1OA的点划线10B-10B看到的外壳的剖视图。图1l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七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传感器组件的侧视图。图1lB是沿图1lA的点划线11B-11B看到的传感器组件的剖视图。图1lC是沿图1lA的点划线11C-11C看到的传感器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方式。为了提高附图的视觉辨认性,图中所示各部件间的比例尺存在从实际尺寸适当变更的情况。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10的使用例的示意图。磁性编码器10由被检测体齿轮14和传感器组件16构成,其中,齿轮14由磁性材料构成,能够绕旋转轴线12旋转,传感器组件16与齿轮14相对配置。齿轮1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例如马达等的旋转体18安装为一体。齿轮14由在旋转轴线12方向上相互之间留有间隔的上方齿轮20和下方齿轮22构成。传感器组件16的外壳24由例如铝等非磁性材料形成,具有中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外壳24在相对于旋转轴线12正交的方向上与齿轮14留有预定距离地进行配置。外壳24内收放有一对磁传感器26、28。这些磁传感器26、28定位在从上方齿轮20以及下方齿轮22分别与旋转轴线12正交方向的延长线上。而且,外壳24内收放有对磁传感器26、28赋予偏置磁场的磁铁30。与磁传感器26对应的上方齿轮20具有圆板状的主体20a,并且具有一个凸状齿部20b,该齿部20b形成为从主体20a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在齿部20b与磁传感器26正对时,也就是磁铁30、磁传感器26、齿部20b大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时,磁传感器26检测出较大的磁通密度。由此,磁传感器26形成为每当上方齿轮20也就是旋转体18旋转一周时能够检测其旋转动作。与磁传感器28对应的下方齿轮22在整个圆周上交替地均匀排列有凸状的齿部和凹状的谷部。同上述的磁传感器26 —样,当处于 磁传感器28与下方齿轮22的各齿部正对的位置时,通过磁传感器28检测出较大的磁通密度。换言之,当处于磁传感器28与下方齿轮22的各谷部正对的位置时,检测出较小的磁通密度。如上所述,磁传感器26、28配置在磁铁30与齿轮14之间,能够检测与齿轮14的旋转动作对应的磁场的变化。参照图2至图4,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方式的磁性编码器。图2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传感器组件40的侧视图。图2B是沿图2A的点划线2B-2B看到的传感器组件40的剖视图。图2C是沿图2A的点划线2C-2C看到的传感器组件40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该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磁铁座42的立体图。图4A是表示该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外壳44的立体图。图4B是表示图4A的外壳44的侧视图。图4C是沿图4B的点划线4C-4C看到的外壳44的剖视图。而且,作为磁性编码器的被检测体,任意公知的被检测体能够直接利用,例如参照图1说明的齿轮14,因此,在以下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中省略关于被检测体的说明,以传感器组件为中心进行说明。传感器组件40具备外壳44、收放在外壳44内的磁传感器46、48、以及收放在外壳44内且接近磁传感器46、48配置的磁铁50。外壳44具有由与被检测体(未图不)对置定位的对置壁部52、从对置壁部52的周缘以直角延伸的周壁部54、以及通过螺纹孔56安装的盖部(未图示)构成的中空长方体形状。为了确保传感器组件40内部结构的视觉辨认性,以封闭外壳44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的盖部在其他图中也被省略。在由外壳44划定的内部空间58内收放有磁传感器46、48以及磁铁50。对置壁部52如图4B以及图4C所示由薄壁部52a和厚壁部52b构成。薄壁部52a以分别向外壳44内侧形成凹部的方式相互留有间隔地形成有两处。薄壁部52a例如通过切削加工以厚度为大约50 μ πΓ ΟΟ μ m、优选为大约50 μ πΓ80 μ m的方式形成于对置壁部52的内表面。对置壁部52中薄壁部52a以外的部位形成具有例如大约300 μ m厚度的厚壁部52b。对置壁部52由一体部件来形成。也就是,薄壁部52a与厚壁部52b由单一部件形成,而没有采取粘结剂、嵌合、螺旋夹等化学或者机械性安装手段。在图4B中,薄壁部52a的区域中描绘的虚线虚拟地表示磁传感器46、48的设置部位。薄壁部52a的范围形成为稍大于磁传感器46、48的外形尺寸。这是由于如果薄壁部52a的形成范围过大则会更多需要加工时间。在外壳44的对置壁部52的内表面形成有引导磁传感器46、48的基板60的引导部62、和容纳磁铁座42的容纳部64。磁传感器46、48在软钎焊在基板60上的状态下同基板60 —起插入外壳44内。此时,基板60的周缘一边被引导部62引导一边插入至磁传感器46、48与薄壁部52a的内表面接触。通过设置这样的引导部62,在插入磁传感器46、48时,能够防止基板60的姿态发生倾斜,或者产生磁传感器46、48的位置偏差。而且,如图2B或图2C所示,在磁传感器46、48抵接薄壁部52a内表面的状态下,基板60的表面从基板停止部66分离。在基板60的与软钎焊有磁传感器46、48的面相反的一侧配置磁铁50。磁铁50在由磁铁座42保持的状态下配置在外壳44内,其中的磁铁座42上形成有与磁铁50对应的尺寸的贯通孔68。磁铁座42与从外壳44的对置壁部52向内侧并且从周壁部54向内侧突出形成的容纳部64抵接。如图3所示,磁铁座42具有在中央形成有贯通孔68的矩形框边缘状的形状。贯通孔68的四角以及四边的至少一部分以与磁铁5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切口部70。在对磁铁50以及磁铁座42进行了定位之后,在这些切口部70中填充粘结剂。图2A以及图2C中涂黑部分表示填充树脂的范围。通过将树脂填充在间隙中,将磁铁50以及磁铁座42可靠地固定在预定位置。在将装配有磁铁50的磁铁座42插入外壳44内时,可以利用未图不的具有磁性的金属板。也就是,在使外壳44的对置壁部52与该金属板接触的状态下插入磁铁50,则在磁铁与金属板之间由于磁力的作用而产生吸引力,因此,使磁铁50、基板60、磁传感器46、48、薄壁部52a、金属板分别相互靠紧地进行组装工序。在磁铁座42上还形成有引线引出部72。引线引出部72具有将磁铁座42的一个边缘切成大致矩形的形状。用于传输磁传感器46、48的检测信号的引线(未图示)从基板60通过该引线引出部72被引出。也就是,引线引出部72作为从磁传感器46、48引出引线的引出路径来利用。在外壳44的周壁部54的一个侧面上通过螺纹74安装有电缆导入部76。在电缆导入部76上形成有贯通孔78,贯通孔78与在外壳44的周壁部54的侧面形成的贯通孔80连通。通过这些贯通孔78、80,引入用于例如在与控制电路(未图示)之间收发信号的电缆(未图示)。电缆在外壳44的内部空间58与从基板60拉出的引线或者控制电路的基板等连接。贯通孔78与贯通孔80之间配置有套筒82,以封闭电缆的状态进行安装。根据该方式的结构,如图2C所示,磁传感器46、48配置在厚度小于对置壁部52其他部位的薄壁部52a。更具体地讲,各磁传感器46、48以与对置壁部52的薄壁部52a抵接的方式定位。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介于磁传感器46、48与被检测体(未图示)之间的对置壁部52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抑制在最小限度。形成对置壁部52的薄壁部52a与厚壁部52b由一体部件形成。因此,不需要为了形成薄壁部52a而另外粘附薄板或者使用机械性手段固定薄板的追加工序。薄壁部52a由例如通过切削加工而在对置壁部52的内表面上形成的凹部构成。薄壁部52a对应于配置磁传感器46、48的部位在局部上形成,对置壁部52的薄壁部52a以外部分的厚度大于薄壁部52a。这意味着对置壁部52相比薄板单体结构性强度高,在进行切削加工等时即使作用力,对置壁部52也难以产生变形。具有对置壁部52难以变形程度的充分的结构性强度,这至少从以下两个观点是有利的。第一,在使用机床对薄壁部52a即将进行加工时,对置壁部52难以变形意味着加工对象物难以产生位置偏差。由此,能够按照控制指令控制加工头,结果上讲,能够以良好的精度形成薄壁部52a。例如,使用既有的方法形成厚度100 μ m以下的薄板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依照本实用新型采用通过厚壁部52b加固后的结构,能够形成具有50 μ πΓ ΟΟ μ m厚度的薄壁部52a。第二,具有如下优点,在形成薄壁部时,针对对置壁部的变形的容限增大。因此,与加工例如整体由薄板构成的部件相比,加工速度得以增大。由此,形成薄壁部52a所要的时间得以短缩,生产效率提高,还能削减生产成本。另外,在另外粘附薄板的方法中,存在有在接合部形成间隙、或者粘结力随着时间经过下降从而不能维持结构性强度的情况,但是根据由一体部件形成对置壁部52的本方式的结构,这样的问题也能够得以解消。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对于多个附图或者多种方式中通用且具有相同结构或者作用效果的部件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如果没有特别言及,面向上述方式的说明也能原原本本适用于下述的方式,重复的说明将被适当省略。图5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传感器组件100的侧视图。图5B是沿图5A的点划线5B-5B看到的传感器组件100的剖视图。图5C是沿图5A的点划线5C-5C看到的传感器组件100的剖视图。该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组件100中,外壳102的对置壁部104的结构与上述的传感器组件40的对置壁部的结构不同。 也就是,上述的传感器组件40的薄壁部52a的周缘部相对于对置壁部52形成为直角,直接过渡至厚壁部52b。相对于此,该方式的传感器组件100中如图所示在薄壁部104a与厚壁部104b之间形成有过渡部104c。而且,该过渡部104c以其厚度直线性变化的方式形成一定斜率的斜面。由于薄壁部104a与厚壁部104b之间存在过渡部104c,因此,薄壁部104a与厚壁部104b之间厚度没有急剧变化,平滑地被连接。因此,即使在外力不经意地作用于对置壁部104的情况下,也能够减轻边界部分上产生的应力集中。这样,能够防止薄壁部104a变形或者破裂。而且,具有直线性变化厚度的过渡部104c还具有加工比较容易这样的优点。图6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三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传感器组件120的侧视图。图6B是沿图6A的点划线6B-6B看到的传感器组件120的剖视图。图6C是沿图6A的点划线6C-6C看到的传感器组件120的剖视图。该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组件120中,外壳122的对置壁部124的结构与上述的传感器组件40、100不同。也就是,如图所示在薄壁部124a与厚壁部124b之间形成有过渡部124c。而且,该过渡部124c以其厚度曲线性变化的方式形成具有以预先设定的比例变化的斜率的斜面。由于薄壁部124a与厚壁部124b之间存在这样的过渡部124c,因此,薄壁部124a与厚壁部124b之间厚度没有急剧变化,平滑地被连接。因此,即使在外力不经意地作用于对置壁部124的情况下,也能够减轻边界部分上产生的应力集中。由此,能够防止薄壁部124a变形或者破裂。以上,作为第二以及第三方式,给出了过渡部104c、124c的厚度在薄壁部104a、124a与厚壁部104b、124b之间连续变化的例子,也就是厚度直线性变化的方式和曲线性变化的方式。但是,不言而喻,能够避免或者减轻应力集中的形状不限定于图示的具体形状。例如,也可以采用将厚度直线性变化的部分和曲线性变化的部分组合从而将两者平滑连接的形状。图7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四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传感器组件140的侧视图。图7B是沿图7A的点划线7B-7B看到的传感器组件140的剖视图。图7C是沿图7A的点划线7C-7C看到的传感器组件140的剖视图。该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组件140中,由薄壁部124a形成凹部,在磁传感器46、48的周缘填充有树脂,例如环氧树脂。图中涂黑的部分表示填充树脂的范围。如图所示,树脂优选以从薄壁部124a的内表面延伸到至少与厚壁部124b的内表面高度相同程度高度的方式填充。由此,起到如同薄壁部124a的厚度增大的作用,薄壁部124a的结构性强度增大。
因此,即使在外力不经意作用于对置壁部124的情况下,也能防止薄壁部124a变形或者破
m
ο图8Α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五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传感器组件150的侧视图。图8Β是沿图8Α的点划线8Β-8Β看到的传感器组件150的剖视图。图8C是沿图8Α的点划线8C-8C看到的传感器组件150的剖视图。该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组件150同上述第四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组件140 —样在磁传感器46、48周围填充有树脂。图中涂黑部分表示填充树脂的范围。如图所示,该传感器组件150中,树脂填充 在由磁传感器46、48、对置壁部52内表面、基板60包围的区域的大致整个区域。由此,薄壁部52a和与薄壁部52a对置的基板60之间的间隙被完全填充,薄壁部52a如同是稠密且强固的壁部。因此,即使在外力不经意作用于对置壁部52的情况下,也能防止薄壁部52a变形或者破裂。而且,在图示的第四以及第五方式中,为了方便,将图6A、图6B以及图6C中所示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外壳122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请留意的是,对于具有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形状构成的外壳的传感器组件也能同样适用。图9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六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传感器组件160的侧视图。图9B是沿图9A的点划线9B-9B看到的传感器组件160的剖视图。图9C是沿图9A的点划线9C-9C看到的传感器组件160的剖视图。图1O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六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外壳162的侧视图。图1OB是沿图1OA的点划线10B-10B看到的外壳162的剖视图。该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组件160中,形成有从外壳162的对置壁部164的内表面向内侧突出的突起166。如图1OA以及图1OB所示,突起166以包围在薄壁部164a周围的方式连续延伸。在图示的方式中,突起166以将两个薄壁部分别包围的方式以侧视下为“8”字状延伸(参照图10A)。在将磁传感器46、48定位在预定位置的状态(不仅包括该处所图示的方式那样磁传感器与薄壁部内表面接触的情况,还包括后述方式那样磁传感器与薄壁部之间存在有间隙的情况)下,突起166以与基板60表面之间稍微形成间隙的方式来决定突起166的突出高度。在图示的方式中,比厚壁部164b的内表面更向外壳162的内侧突出。在图9A、图9B以及图9C中,涂黑部分表示填充树脂的范围。如图所示,树脂在磁传感器46、48与突起166之间的空间蔓延。由于突起166也是薄壁部164a的周壁,换言之,在由薄壁部164a形成的凹部中填充树脂。如上所述,通过在薄壁部164a的周围形成突起166,即使以较小量的树脂也能够将薄壁部164a充分填满。薄壁部164a如上所述通过填满树脂得以加固。因此,即使在外力不经意作用于对置壁部164的情况下,也能防止薄壁部164a变形或者破裂。在该方式的传感器组件160中,磁传感器46、48经过如下所述的工序来组装。首先,在插入磁传感器46、48之前在薄壁部164a涂敷预定量的树脂。然后,将磁传感器46、48向着薄壁部164a插入外壳164内。薄壁部164a上预先涂敷的树脂随着磁传感器46、48向薄壁部164a内表面插入受到磁传感器46、48的挤压而进行移动。在该过程中,没有被薄壁部164a全部收放的多余量的树脂通过突起166与基板60表面之间的间隙被挤出到薄壁部164a的外部。如上所述,在该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组件160中,不用采取特殊的手段,就能将树脂容易地填充在薄壁部164a中。图1l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七方式所涉及的磁性编码器的传感器组件180的侧视图。图1lB是沿图1lA的点划线11B-11B看到的传感器组件180的剖视图。图1lC是沿图1lA的点划线11C-11C看到的传感器组件180的剖视图。在该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组件180中,磁传感器46、48配置到外壳182的对置壁部184上形成的薄壁部184a上,这一点与其他方式相同,但是在薄壁部184a的内表面与磁传感器46、48之间形成有间隙这一点上是不同的。在图不的方式中,磁传感器46、48的与薄壁部184a相对的对置面位于薄壁部184a与厚壁部184b内表面之间。关于该方式中的磁传感器46、48的定位,不使磁传感器46、48抵接薄壁部184a,而是取而代之,通过使基板60的表面抵接基板停止部66来进行。为了良好地维持检测灵敏度,磁传感器46、48优选距薄壁部184a内表面非常短的距离,例如间隔大约50 μ πΓ ΟΟ μ m。而且,其他方式中也是一样,但是能够根据需要将磁铁50置换为磁力更大的磁铁。根据该方式,在将磁传感器46、48插入并相对于薄壁部184a定位时,能够可靠地防止薄壁部184a被磁传感器46、48挤压。因此,不会发生由于在薄壁部184a误作用过度大的力而导致薄壁部1 84a变形或者破裂的可能。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案,由于介于磁传感器与被检测体之间的外壳的对置壁部为薄壁部,因此能够提高磁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而且,由于外壳的对置壁部通过与薄壁部一同形成的厚壁部加固,因此尤其能够防止在形成薄壁部时对置壁部发生变形。通过如上所述将加工时的变形抑制为最小限度,薄壁部的加工精度进一步提高,结果上讲,有助于磁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提高。与此同时,由于在形成薄壁部时相对于对置壁部的变形的容限增大,因此相比既有技术,加工所要的时间实现短缩化。并且,由于薄壁部与厚壁部形成为一体,因此不需要在后续工序中另外安装追加的薄板部件,生产效率提高。而且,不同于另外安装薄板部件的既有技术,由于不存在在部件间的接合部产生间隙的可能,因此可靠性提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案,采用切削加工来形成薄壁部。因此,由于不需要将单独的薄板部件安装在外壳上的工序,因此外壳能够以较短时间完成,生产效率提高。而且,不同于另外安装薄板部件的既有技术,由于不存在在部件间的接合部产生间隙的可能,因此可靠性提高。而且,由于能够不使用模具等追加手段地根据用途形成所希望形状的薄壁部,因此具有能够更容易进行设计的优异的通用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案,在外壳的对置壁部的厚壁部与薄壁部之间的过渡部,厚度连续地变化。因此,即使在外力不经意地作用在对置壁部的情况下,在厚壁部与薄壁部之间的边界部分上可能发生的应力集中得以减轻,能够防止薄壁部的变形或者破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案,在外壳的对置壁部的厚壁部与薄壁部之间的过渡部,厚度直线性变化。因此,即使在外力不经意地作用在对置壁部的情况下,在厚壁部与薄壁部之间的边界部分上可能发生的应力集中得以减轻,能够防止薄壁部的变形或者破裂。而且,由于过渡部只要形成为厚度单纯地直线性变化即可,因此加工比较容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案,在外壳的对置壁部的厚壁部与薄壁部之间的过渡部,厚度曲线性变化。因此,即使在外力不经意地作用在对置壁部的情况下,在厚壁部与薄壁部之间的边界部分上可能发生的应力集中得以减轻,能够防止薄壁部的变形或者破裂。而且,根据局部性有可能发生的应力集中,能够使过渡部的厚度更加致密地变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薄壁部变形或者破裂防止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案,由于在相对于外壳内侧呈凹状形状的薄壁部中填充有树脂,因此能够带来加固薄壁部的作用。因此,即使在外力不经意地作用在对置壁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薄壁部的变形或者破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案,通过在薄壁部的周缘上形成的突起,能够在限定对薄壁部填充的树脂的蔓延范围的同时得到所期望的加固效果,因此,能够在将树脂使用量抑制为所要最小限度的同时有效地加固薄壁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案,薄壁部形成在多个部位上,能够配置多个传感器。而且,相邻的薄壁部之间的部分形成得厚,因此即使在外力不经意地作用在对置壁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薄壁部的变形或者破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案,在磁传感器与薄壁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在将磁传感器在预定位置定位时,磁传感器不会与薄壁部接触。由此,在安装磁传感器时能够可靠防止薄壁部变形或者破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案,由于薄壁部具有50 μ πΓ ΟΟ μ m范围的厚度,因此可担保磁传感器良好的检测灵敏度。以上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以及范围的前提下,能够进行上述或者各种变更、省略、追加。
权利要求1.一种磁性编码器(10),具备: 由磁性材料构成并能够绕旋转轴线(12)旋转的被检测体(14); 在与所述旋转轴线(12)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被检测体(14)留有间隔地配置的、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外壳(24、44、102、122、162); 收放在该外壳(24、44、102、122、162)内并形成磁场的磁铁(30、50);以及 磁传感器(26、28 ;46、48),该磁传感器(26、28 ;46、48)收放在所述外壳(24、44、102、122、162)内,配置在所述磁铁(30、50)与所述被检测体(14)之间并且检测与被检测体(14)的旋转动作对应的磁场变化, 该磁性编码器的特征在于, 与所述被检测体(14)对置的所述外壳(24、44、102、122、162)的对置壁部(52、104、124、164、184)具有厚壁部(52b、104b、124b、164b、184b)和厚度小于该厚壁部(52b、104b、124b、164b、184b)的薄壁部(52a、104a、124a、164a、184a),所述厚壁部(52b、104b、124b、164b、184b)与所述薄壁部(52a、104a、124a、164a、184a)由一体部件形成,所述磁传感器(26,28 ;46、48)配置在所述薄壁部(52a、104a、124a、164a、184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编码器(10),其特征在于, 通过切削加工形成所述外壳(24、44、102、122、162)的所述对置壁部(52、104、124、164、184)的所述薄壁部(52a、104a、124a、164a、184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性编码器(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102、122)的所述对置壁部(104、124)中的所述厚壁部(104b、124b)与所述薄壁部(104a、124a)之间形成有过渡部(104c、124c),该过渡部(104c、124c)厚度的大小形成为在所述厚壁部(104b、124b)与所述薄壁部(104a、124a)之间连续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编码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104c)厚度的大小形成为在所述厚壁部(104b)与所述薄壁部(104a)之间直线性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编码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124c)厚度的大小形成为在所述厚壁部(124b)与所述薄壁部(124a)之间曲线性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性编码器(10),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薄壁部(124a、164a)而在所述对置壁部(124、164)内表面形成有凹部,在该凹部填充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性编码器(10),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从所述薄壁部(164a)的周缘向所述外壳(162)内侧突出的突起(166)。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性编码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壁部(52a、104a、124a、164a、184a)形成在所述对置壁部(52、104、124、164、184)的多个部位,相邻的所述薄壁部(52a、104a、124a、164a、184a)之间的厚度形成为大于该薄壁部(52a、104a、124a、164a、184a)。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性编码器(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磁传感器(46、48 )和与该磁传感器(46、48 )对置的所述薄壁部(184a)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10.根 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磁性编码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壁部(52a、104a、124a、164a、184a)具有 50 μ πΓ ΟΟ μ m 的厚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性编码器,具备由磁性材料构成并能够绕旋转轴线旋转的被检测体;在与所述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被检测体留有间隔地配置的、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外壳;收放在该外壳内并形成磁场的磁铁;以及磁传感器,该磁传感器收放在所述外壳内,配置在所述磁铁与所述被检测体之间并且检测与被检测体的旋转动作对应的磁场变化,该磁性编码器的特征在于,与所述被检测体对置的所述外壳的对置壁部具有厚壁部和厚度小于该厚壁部的薄壁部,所述厚壁部与所述薄壁部由一体部件形成,所述磁传感器配置在所述薄壁部。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传感器检测灵敏度程度,提供具有薄检测面的磁性编码器。
文档编号G01D5/12GK203037267SQ201220656308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日
发明者尾高俊一, 假屋功 申请人:发那科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