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199115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包括模板、底板、L型板、卡槽、压力传感器和应变采集仪,两块所述L型板相互拼接成一个单元,多个单元上下叠加组成该装置侧壁,并安装在底板上,所述L型板长边板面中间设有圆槽,圆槽内放置用于测量侧向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底板中间设有凹槽,凹槽内放置用于测量垂直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所有压力传感器均通过绝缘电线连接至应变采集仪,所述L型板的内壁设有卡槽,卡槽内放置有模板。本实用新型装置可以满足实验室内在考虑不同模板摩擦的前提下,模拟并测量混凝土侧向压力,为工程中模板设计提供资料,而且具有灵活拆卸,循环利用,成本低等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尤其是自密实混凝土对模板产生的侧向压力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工程实践中,由于人工振捣作业不当,经常引起胀模等现象,给工程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自密实混凝土成为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重要支干,越来越受到施工方的青睐。自密实混凝土具有无需振捣,仅在重力作用下,充满钢筋密集的模型;具有高流动性,高抗离析性,高间隙通过能力;且绿色环保,无需振捣减少了施工噪音,减少了人工。但是由于自密实混凝土的高流动性,导致模板侧向压力较大,因此研究自密实混凝土侧向压力大小及其随时间变化机理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0003]目前,国内研究自密实混凝土模板侧向压力的装置有钢管加压模拟不同高度、不同配合比混凝土产生的侧压、改变钢管尺寸研究不同模板侧向压力的尺寸效应等。由于边界条件的差异,例如模板表面不平整与流态混凝土之间的摩擦,上述研究方法未能真实反映自密实混凝土模板侧向压力。因此完善测量混凝土侧向压力研究装置,对研究侧向压力,建立侧向压力随时间变化公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通过在装置内固定不同材质模板,模拟混凝土与模板界面,考虑了混凝土和不同模板之间的摩擦,满足了实验室内研究自密实混凝土模板侧向压力的需要。
[000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包括模板、底板、L型板、卡槽、压力传感器和应变采集仪,两块所述L型板相互拼接成一个单元,多个单元上下叠加组成该装置侧壁,并安装在底板上,所述L型板长边板面中间设有圆槽,圆槽内放置用于测量侧向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底板中间设有凹槽,凹槽内放置用于测量垂直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所有压力传感器均通过绝缘电线连接至应变采集仪,所述L型板的内壁设有卡槽,卡槽内放置有模板。
[0006]作为优选,所述底板和L型板上设有方形扣,方形扣中间开螺栓孔,上下L型板之间、底板与L型板在方形板处通过螺栓及螺母连接。
[0007]作为优选,所述L型板长短边端部设凹凸部分,用于双板拼接咬合。
[0008]作为优选,所述卡槽端部设螺纹孔,通过螺栓抵住模板。
[0009]作为优选,所述圆槽内设有固定压力传感器的外螺纹圆管。
[0010]作为优选,所述外螺纹圆管长度大于L型板厚度10?20mm。
[0011]作为优选,所述L型板短边为300?500mm,长边为300?700mm, L型板叠加后装置总高度300?3000mm。。
[0012]作为优选,所述底板和L型板材质为钢或复合材料。[0013]作为优选,所述模板材质为木板,钢板,或为抹有一层混凝土的木板(模拟预制墙板)。
[0014]作为优选,每块所述L型板的方形扣数量为I?3个。
[0015]本实用新型L型板内侧设置卡槽,用于搁置不同材质模板,例如木模,钢模以及叠合构件中的预制板,模拟混凝土与不同材质模板的摩擦界面。模拟叠合墙预制板技术方案:预制一适合装置边长大小的木板,木板两端留出5cm,用于模板插入卡槽活动空间,其余部分抹一层混凝土,待混凝土硬化,从装置卡槽插入到底板。
[0016]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可测得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的侧向压力和垂直压力,进而可得出摩擦因素的影响。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实验室内无法真实模拟工程中实际浇筑混凝土时模板的界面摩擦,为研究模板摩擦提供方法,为实际工程模板设计提供工程资料。本实用新型具有实验室内研究混凝土模板侧向压力的经济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整体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侧面示意图一;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装置侧面示意图二;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装置内部示意图;
[0021 ] 图5为本实用新型装置L型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23]如图1-5所示,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包括模板,底板1,L型板2,螺栓孔3,螺栓4,螺母5,圆槽6,外螺纹圆管7,卡槽8,方形扣9、压力传感器,绝缘电线10,应变采集仪,底板凹槽11。所述底板I与L型板2之间,L型板2之间在方形扣9处通过螺栓3连接。所述L型板2内部设有卡槽8,卡槽8端部设螺栓孔3。所述模板从卡槽8处插入至底板I。所述L型板2在长边板面中间设带螺纹圆槽6,圆槽6内放置压力传感器。所述外螺纹圆管7拧入圆槽6内。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绝缘电线10从外螺纹圆管7内侧引出与应变仪连接。
[0024]所述底板I中间设凹槽,用于放置压力传感器,测量垂直压力,压力传感器绝缘电线从装置空腔引出,连接到应变仪。所述L型板2高度为300?500mm,多段L型板2上下通过螺栓4在方形扣9处相连,L型板2较长边长度可为300mm?500mm。L型板2长短边端部设凹凸部分,用于双板拼接咬合。L型板2内侧设置卡槽8,用于搁置不同材质模板,例如木模,钢模以及叠合构件中的预制板。所述模拟叠合墙预制板模板技术方案:预制一适合装置边长大小的木板,木板两端留出5cm,用于模板插入卡槽活动空间,其余部分抹一层混凝土,待混凝土硬化,从装置卡槽8插入到底板I。所述卡槽8设螺纹孔,使用螺栓3抵住模板。L型板2外侧有圆槽6,大小与压力传感器一般,用于放置压力传感器,圆槽6配有外螺纹圆管7,传感器绝缘电线10从外螺纹圆管7内部引出,与应变仪相连接。所述外螺纹圆管7长度大于L型板2厚度10?20mm。
[0025]测量方法及原理说明:[0026]本测量方法旨在测量侧向压力,在已知混凝土静水压力值前提下,利用下述公式可以得到测量压力与静水压力值的比例系数,为实际工程提供模板设计资料。
[0027]0p = Koh(I);
[0028]Oh= ycH (2)。
[0029]O p一侧向压力;O h~混凝土静水压力值;Y。一混凝土重度;H—装置内混凝土闻度;K一侧压力与静水压力值比值
[0030]实施步骤:
[0031 ] 1、安装装置,并插入模板;
[0032]2、在装置侧面沿一定高度安装压力传感器,并连接到采集仪;
[0033]3、向装置内部浇筑混凝土,并进行数据采集;
[0034]4、通过式(I)计算得出K值。
[0035]本测量方法中,K值可为实际工程提供模板设计资料。
[0036]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权利要求】
1.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板、底板、L型板、卡槽、压力传感器和应变采集仪,两块所述L型板相互拼接成一个单元,多个单元上下叠加组成该装置侧壁,并安装在底板上,所述L型板长边板面中间设有圆槽,圆槽内放置用于测量侧向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底板中间设有凹槽,凹槽内放置用于测量垂直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所有压力传感器均通过绝缘电线连接至应变采集仪,所述L型板的内壁设有卡槽,卡槽内放置有模板。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和L型板上设有方形扣,方形扣中间开螺栓孔,上下L型板之间、底板与L型板在方形板处通过螺栓及螺母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板长短边端部设凹凸部分,用于双板拼接咬合。
4.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端部设螺纹孔,通过螺栓抵住模板。
5.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槽内设有固定压力传感器的外螺纹圆管。
6.根据权利要求5的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螺纹圆管长度大于L型板厚度10?20mm。
7.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板短边为300?500_,长边为300?700mm,L型板叠加后装置总高度300?3000mmo
8.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和L型板材质为钢或复合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材质为木板,钢板,或为抹有一层混凝土的木板(模拟预制墙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模拟模板表面摩擦研究混凝土侧向压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块所述L型板的方形扣数量为I?3个。
【文档编号】G01L5/00GK203422184SQ201320573638
【公开日】2014年2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6日
【发明者】叶燕华, 薛洲海, 孙锐, 宋妍, 殷婉清, 陈浩 申请人:南京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