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

文档序号:6244040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1,结合激发深度和常规微测井分阶次设计激发井激发因素;步骤2,在激发井周围布设多口接收井;步骤3,对多井微测井调查记录进行抽道、子波以及振幅分析,得到调查记录和不同深度振幅数据信息;以及步骤4,将激发井和接收井调查结果进行联合解释,得到近地表结构速度与深度关系模型,结合不同深度的振幅变化情况,得到近地表吸收衰减趋势图。本发明提供的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能够查清近地表结构和吸收衰减规律,弥补类似区域近地表认识的不足,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调查近地表吸收衰减规律的方法,在整个黄土塬地区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专利说明】 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的黄土高原,面积约2.7X 105km2,约占我国黄土面积的72.4%,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胜利油田有三个区块涉及到这一黄土塬区,即六盘山盆地的大部分、中卫盆地及磁窑堡的一部分,面积近I万km2。而胜利油田山东境内的区块总面积也就6.1万km2,胜利西部黄土塬区可谓是面积巨大。黄土之下蕴藏有丰富的油气及煤炭资源,其中西部六盘山盆地总面积9000km2,预测石油资源量2.235亿吨。黄土塬地区是世界公认的勘探难题,由于黄土覆盖巨厚,地表由于长期风化、剥蚀、冲刷作用,形成了典型的“塬、墚、峁、坡、沟”等地貌景观,切割剧烈,冲沟发育,勘探难度很大,而巨厚黄土塬区资料品质普遍较差,是黄土塬区勘探主要难点,认识和查清巨厚黄土塬区近地表结构及吸收衰减规律是获取高品质地震资料的关键。以往常规采用的微测井、小折射、地面地质调查等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针对巨厚黄土塬区效果有限,对近地表的吸收衰减规律认识不够,无法给后面激发和静校正提供可靠地表层数据,从而制约着黄土塬区的勘探进展。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精确地查清近地表结构和吸收衰减规律,提供准确的近地表信息,指导后期激发、接收以及静校正的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
[0004]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该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包括:步骤1,结合激发深度和常规微测井分阶次设计激发井激发因素;步骤2,在激发井周围布设多口接收井;步骤3,对多井微测井调查记录进行抽道、子波以及振幅分析,得到调查记录和不同深度振幅数据信息;以及步骤4,将激发井和接收井调查结果进行联合解释,得到近地表结构速度与深度关系模型,结合不同深度的振幅变化情况,得到近地表吸收衰减趋势图。
[0005]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0006]在步骤I中,首选在巨厚黄土塬区选择合适的位置作为激发井,井深按照该点表层地震地质条件确定,激发药量和激发点间距参照激发深度和常规微测井分阶次设计。
[0007]在步骤I中,根据激发深度分阶次设计激发药量,激发药量分三个阶次,第一阶次,地面至低速带,雷管5支;第二阶次,低速带至降速层,雷管10支;第三阶次,降速带至高速层,雷管15-20支。
[0008]在步骤I中,根据激发深度分阶次设计激发,激发点间距分三个阶次,第一阶次,地面至低速带0.5m ;第二阶次,低速带至降速层为lm,;第三阶次,降速带至高速层为2m。
[0009]在步骤2中,在激发井周围布设8 口接收井,与地表接收共9种接收方式呈圆形分布在激发井四周,每口接收井井深不冋。
[0010]在步骤2中,接收井深根据小折射调查的低降速层的深度为依据进行详细划分,先完成小折射,然后参照小折射结果确定接收井井深,接收井深从地面、低速层、降速层、闻速层依次递增,其中地表接收既要保证接收效果,又要保持地表客观条件。
[0011]在步骤2中,激发井和各个接收井之间的距离相等,选择5m。
[0012]在步骤3中,采用428XL仪器接收数据,记录格式为SE⑶,采样间距0.25ms施工,记录长度按照表层地震地质条件确定。
[0013]在步骤4中,通过合成记录不同深度相应道的最大振幅值进行提取优选,得到能量随深度变化曲线,对其拟合成最终的近地表吸收衰减趋势图。
[0014]本发明中的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针对巨厚黄土塬区表层疏松,对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的特点,在传统微测井的基础上,创新的设计多井微测井进行近地表调查,具体施工方法:一口井激发,9井接收,接收井呈圆形分布在激发井四周,每口接收井井深不同(井深分别位于低速层、降速层、高速层),该方法可以精细地调查巨厚黄土区近地表结构和吸收衰减情况。该方法通过对巨厚黄土塬区域进行多井微测井近地表调查方法深入研究,首次设计的多井微测井近地表调查方法在六盘山盆地黄土塬二维攻关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特别是在“塬、墚、崩、坡、沟”巨厚黄土塬起伏剧烈区相对以往的常规调查方法优势非常明显,建立了该区精细的近地表模型,为后面激发和静校正提供了可靠的表层信息,获取的地震资料品质相对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闻。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发明的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0016]图2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多井微测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0018]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的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的流程图。
[0019]在步骤101,结合激发深度和常规微测井分阶次设计激发井激发因素。首选在巨厚黄土塬区选择合适的位置作为激发井,井深按照该点表层地震地质条件确定,激发药量和激发点间距可参照激发深度和常规微测井分阶次设计。
[0020]在一实施例中,激发药量为根据激发深度分阶次设计激发药量,激发药量分三个阶次,第一阶次,地面至低速带,雷管5支;第二阶次,低速带至降速层,雷管10支;第三阶次,降速带至高速层,雷管15-20支。
[0021]激发点间距为根据激发深度分阶次设计激发。激发点间距分三个阶次,第一阶次,地面至低速带0.5m ;第二阶次,低速带至降速层为lm,;第三阶次,降速带至高速层为2m。流程进入到步骤102。
[0022]在步骤102,在激发井周围布设8 口接收井,与地表接收共9种接收方式呈圆形分布在激发井四周,每口接收井井深不同(接收井深一般根据小折射调查的低降速层的深度为依据进行详细划分,先完成小折射,然后参照小折射结果确定接收井井深,井深分别位于低速层、降速层、高速层),接收井深从地面、低速层、降速层、高速层依次递增,其中地表接收既要保证接收效果,又要尽量保持地表客观条件。所述的激发井和各个接收井之间的距离相等,一般选择5m。流程进入到步骤103。
[0023]在步骤103,对多井微测井调查记录进行抽道、子波以及振幅分析,得到调查记录和不同深度振幅数据信息。采用428XL仪器接收数据,记录格式为SE⑶,采样间距0.25ms施工,记录长度按照表层地震地质条件确定。流程进入到步骤104。
[0024]在步骤104,将激发井和接收井调查结果进行联合解释,得到近地表结构速度与深度关系模型。结合不同深度的振幅变化情况,得到近地表吸收衰减趋势图。在一实施例中,通过对该方法合成记录不同深度相应道的最大振幅值进行提取优选,得到能量随深度变化曲线,对其拟合成最终的近地表吸收衰减趋势图。
[0025]如图2所示,图2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多井微测井的示意图,在六盘山巨厚黄土塬A点,通过小折射调查,低降速带厚度在25m左右,多井微测井的激发井和接收井具体参数如下:
[0026]激发井深:30m
[0027]激发药量:0-5m,雷管5支;6_20m,雷管10支;20m以下采用雷管15-20支
[0028]激发点间距:0_5m为0.5m, 5m-20m为lm, 20m以下为2m
[0029]接收井深:0m、0.5m、lm、2m、5m、10m、15m、20m、30m。
[0030]分析抽道资料可知,在黄土覆盖区,低降速层没有明显的虚反射界面。
[0031]从不同激发深度激发接收初至能量分析和解释曲线和振幅对比图分析,0-5m振幅值低,能量弱,10-28m的初至振幅值相差不大,在降速层中激发,激发能量相差不大。
[0032]本发明中的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能够查清近地表结构和吸收衰减规律,弥补类似区域近地表认识的不足,在整个黄土塬地区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甚至可以有针对性地借鉴到西部巨厚沙漠区以及雅丹地貌区域,应用领域范围大,应用前景良好。
【权利要求】
1.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包括: 步骤1,结合激发深度和常规微测井分阶次设计激发井激发因素; 步骤2,在激发井周围布设多口接收井; 步骤3,对多井微测井调查记录进行抽道、子波以及振幅分析,得到调查记录和不同深度振幅数据信息;以及 步骤4,将激发井和接收井调查结果进行联合解释,得到近地表结构速度与深度关系模型,结合不同深度的振幅变化情况,得到近地表吸收衰减趋势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中,首选在巨厚黄土塬区选择合适的位置作为激发井,井深按照该点表层地震地质条件确定,激发药量和激发点间距参照激发深度和常规微测井分阶次设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中,根据激发深度分阶次设计激发药量,激发药量分三个阶次,第一阶次,地面至低速带,雷管5支;第二阶次,低速带至降速层,雷管10支;第三阶次,降速带至高速层,雷管15-20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中,根据激发深度分阶次设计激发,激发点间距分三个阶次,第一阶次,地面至低速带0.5m ;第二阶次,低速带至降速层为lm,;第三阶次,降速带至高速层为2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在激发井周围布设8 口接收井,与地表接收共9种接收方式呈圆形分布在激发井四周,每口接收井井深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接收井深根据小折射调查的低降速层的深度为依据进行详细划分,先完成小折射,然后参照小折射结果确定接收井井深,接收井深从地面、低速层、降速层、高速层依次递增,其中地表接收既要保证接收效果,又要保持地表客观条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激发井和各个接收井之间的距离相等,选择5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采用428XL仪器接收数据,记录格式为SE⑶,采样间距0.25ms施工,记录长度按照表层地震地质条件确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通过合成记录不同深度相应道的最大振幅值进行提取优选,得到能量随深度变化曲线,对其拟合成最终的近地表吸收衰减趋势图。
【文档编号】G01V1/42GK104297798SQ201410542582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4日
【发明者】段卫星, 何京国, 付大志, 张志林, 许孝坤, 潘家智, 宁鹏鹏, 王福宝, 高芦潞, 卢湘鹏, 孙丽 申请人: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胜利分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