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感器芯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31571阅读:1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传感器芯片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传感器芯片的结构改进。



背景技术:

国内现有的车辆传感器插装结构一般分为两类。

第一类方案:采用夹片式接触端子,由两个夹片夹住氧传感器芯片的Pt电极,接触端子与Pt电极产生电连接。为了保证端子与芯片电极的接触强度,会设计一个金属卡子,用工装打开卡然后夹住夹片端子和氧传感器芯片电极,利用金属卡子的夹紧力使端子与芯片电极牢固连接。夹片端子与芯片电极结合后,塞入被工装打开金属卡子,然后撤去工装,卡子夹紧。该方案的缺陷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粉尘或陶瓷碎屑存在于端子与电极的接触位置,粉尘与碎屑会被一同夹紧,影响端子与电极的连接,造成接触不良、电压信号丢失等故障。

第二类方案:为了克服第一类方案的不足,第二类方案采用陶瓷包裹的接触端子,利用陶瓷的紧固力固定接触端子,取消卡子的设计,装配时芯片Pt电极直接插入接触端子。陶瓷的紧固力可以使接触端子与芯片电极紧密连接,如果有粉尘或陶瓷碎屑存在于端子与电极的接触位置,芯片电极在装配过程中的插入动作,可以利用接触端子推开芯片电极表面的粉尘与碎屑,避免接触不良现象。该方案的缺陷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接触端子会对芯片Pt电极层产生擦伤及穿透损坏,造成传感器短路或电压信号丢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问题,提出的一种传感器芯片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接触座以及配合芯片,所述接触座两侧开口,内部安装接触端子,所述配合芯片包括芯片本体及其一端表面的电极,配合芯片带有电极的一端插入接触座一侧的开口内,所述电极与接触端子相接触形成电连接,电极表面通过成膜工艺覆合有金属缓冲层,进一步的,金属缓冲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矩形或者U形使用;具有金属缓冲层的芯片电极与接触端子进行装配连接时,由于缓冲层的存在,避免了接触端子对芯片Pt电极层产生擦伤及穿透损坏,当接触端子将缓冲层划伤穿透后,正好与缓冲层下面的Pt电极层接触,实现可靠的电连接,同时克服了现有的第一类和第二类技术方案的不足,同时,芯片另一端插入六角基座内填充的透气线环中。

进一步的,为了改善如雨水、洗车、泥泞的道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渗透进测试腔造成的失效故障,所述透气线环的材料为70%~80%四氟乙烯,余量为玻璃纤维;所述材料在280℃、空气交换率5%的空气循环电炉烘制一小时,并冷却成型,整体填充于端子内;透气线环尾部具有导线孔,导线由其进入六角基座内,与芯片接触,通过整体填充的形式利用材料优势达到透气效果,提高准确率。

进一步的,接触座可以设置为具有主体及延伸部,由通过卡扣相互配合的上盖与下盖组成,其中,上盖与下盖的接触面开设有埋入若干接触端子的安装槽;所述延伸部外表呈柱形结结构,外部套装有与形状相适应的C形的锁紧件,配合芯片插入后锁紧件与延伸部呈过盈配合,与芯片配合使用。

进一步的,接触座可以设置为前部连接衔接陶瓷,所述衔接陶瓷中部具有通槽,所述通槽内对向固定接触端子,任意一组接触端子之间具有供配合芯片插入的空隙,与芯片配合使用。

更进一步的,电极可以设置于芯片本体的正反两侧,配合不同的接触座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出的衔接陶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所示,一种传感器芯片结构,包括接触座1以及配合芯片2,所述接触座1两侧开口,内部安装接触端子3,所述配合芯片1包括芯片本体及其一端表面的电极4,配合芯片2带有电极4的一端插入接触座1一侧的开口内,芯片另一端插入六角基座内填充的透气线环中,所述电极4与接触端子3相接触形成电连接,电极4表面通过成膜工艺覆合有金属缓冲层,金属缓冲层设置为矩形或者U形。

透气线环的材料为70%~80%四氟乙烯,余量为玻璃纤维;所述材料在280℃、空气交换率5%的空气循环电炉烘制一小时,并冷却成型,整体填充于端子内;透气线环尾部具有导线孔,导线由其进入六角基座内,与芯片接触。

如图2所示,接触座1包括主体及延伸部,由通过卡扣相互配合的上盖11与下盖12组成,其中,上盖11与下盖12的接触面开设有埋入若干接触端子3的安装槽;所述延伸部外表呈柱形结结构,外部套装有与形状相适应的C形的锁紧件,配合芯片2插入后锁紧件与延伸部呈过盈配合。

如图3所示,接触座前部连接衔接陶瓷21,所述衔接陶瓷21中部具有通槽,所述通槽内对向固定接触端子3,任意一组接触端子3之间具有供配合芯片2插入的空隙。

电极4设置于芯片本体的正反两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