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形数据测量系统,数据修正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00184阅读:7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形数据测量系统,数据修正方法及装置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板形数据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形数据测量系统,数据修正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板形测量时板形控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板材的质量控制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有技术中,通过板形仪等板形数据测量设备实时测量板形数据,用于产线板形控制,从而保证产品质量。通常由于板带轧制设备安装,或者生产控制误差等因素往往导致板形数据的测量存在误差,导致产品次品风险提升;对于此,常规的做法是进行板形测量数据的修正。

但是,现有的修正方法多采用局部修正的方式,这会导致整体上的板形的分布趋势出现偏差,反而导致了板形的测量偏差更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板形数据测量系统,数据修正方法及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板形测量数据局部修正导致的测量数据分布趋势偏差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形测量数据的修正方法,包括:

获取待测量板带覆盖的每个测量区域距离所述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l[k];

依据公式得到板形应变的修正数据ε[k];

其中,α为修正系数,根据修正程度选取;k为板带覆盖的测量区域的数量;l为第一个测量区域距离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依据公式得到板形应力的修正数据σ[k];

其中,E为板带的杨氏模量。

进一步地,所述待测量板带覆盖的每个测量区域距离所述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l[k]的表述方式为:

其中,k为偶数。

一种板形测量数据的修正装置,包括:

测距模块,获取待测量板带覆盖的每个测量区域距离所述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l[k];

应变数据修正模块,与所述测距模块相连,依据公式得到板形应变的修正数据ε[k];

其中,α为修正系数,根据修正程度选取;k为板带覆盖的测量区域的数量;l为第一个测量区域距离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应力数据修正模块;

所述应力数据修正模块与所述应变数据修正模块相连,依据公式得到板形应力的修正数据σ[k];

其中,E为板带的杨氏模量。

进一步地,所述待测量板带覆盖的每个测量区域距离所述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l[k]的表述方式为:

其中,k为偶数。

一种板形数据测量系统,包括:

板形数据测量设备,测量板形数据;

板形测量数据的修正装置,与所述板形数据测量设备相连,修正所述板形数据;

所述板形测量数据的修正装置包括:

测距模块,获取待测量板带覆盖的每个测量区域距离所述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l[k];

应变数据修正模块,与所述测距模块相连,依据公式得到板形应变的修正数据ε[k];

其中,α为修正系数,根据修正程度选取;k为板带覆盖的测量区域的数量;l为第一个测量区域距离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板形测量数据的修正装置还包括:应力数据修正模块;

所述应力数据修正模块与所述应变数据修正模块相连,依据公式得到板形应力的修正数据σ[k];

其中,E为板带的杨氏模量。

进一步地,所述待测量板带覆盖的每个测量区域距离所述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l[k]的表述方式为:

其中,k为偶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板形测量数据的修正方法,通过在现有的板形数据测量设备构建的测量结构中,建立以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为相对参考点的数据修正体系,以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两侧建立正负标定系统,从而实现所有覆盖的测量区域的唯一定位,使得每一个测量结果都在修正范围内,同时也是处于同一个相对参考点的整体修正模式内,使得修正过程兼顾局部和整体,从而避免了局部突出影响全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持基于整体修正带来的数据分布趋势,使得修正成为一种线性修正,最大限度的保持数据的分布趋势,更趋近于真实的板形数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板形测量数据的修正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板形测量数据的修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板形数据测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板形数据测量系统,数据修正方法及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板形测量数据局部修正导致的测量数据分布趋势偏差大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升修正的可靠性,确保板形数据的线性分布趋势,趋近真实板形数据的技术效果。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板形测量数据的修正方法,包括:

获取待测量板带覆盖的每个测量区域距离所述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l[k];

依据公式得到板形应变的修正数据ε[k];

其中,α为修正系数,根据修正程度选取;k为板带覆盖的测量区域的数量;l为第一个测量区域距离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

具体来说,执行步骤S1:获取待测量板带覆盖的每个测量区域距离所述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l[k];即以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为参考起始点,建立板带覆盖的每个测量区域距板形测量设备中心点距离的一维数组l[k]。使得所有测量区域的标定处于同一参考体系下,实现位置唯一标定。

同时测量中心往往对应的是待测板带的中线位置,因此中心左右两侧,形成了对称形式的位置关系,形成了正负标定的形式,即:所述待测量板带覆盖的每个测量区域距离所述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l[k]的表述方式为:

其中,k为自然为偶数。实现了位置的唯一定位,参考点统一,局部和整体均可以兼顾到。

执行步骤S2:依据公式得到板形应变的修正数据ε[k];

其中,α为修正系数,根据修正程度选取;k为板带覆盖的测量区域的数量;l为第一个测量区域距离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

具体来说,通过修正系数α,并以第一个测量区域距离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l为单位长度,进行坐标化,表征板形应变,实现线性修正,规避了对板形数据分布趋势的破坏。

进一步地,板形应力的修正基于上述应变实现,充分利用上述修正的线性特性,使得板形应力修正也属于线性修正,保持了板形数据的分布趋势,更趋近于真实数据。

具体来说,执行步骤S3:依据公式得到板形应力的修正数据,一维数组σ[k];其中,E为板带的杨氏模量。

参见图2,本实施例还基于上述修正方法,提出一种板形测量数据的修正装置。

具体来讲,所述装置包括:

测距模块,获取待测量板带覆盖的每个测量区域距离所述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l[k];

应变数据修正模块,与所述测距模块相连,依据公式得到板形应变的修正数据ε[k];

其中,α为修正系数,根据修正程度选取;k为板带覆盖的测量区域的数量;l为第一个测量区域距离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

所述装置还包括:应力数据修正模块;

所述应力数据修正模块与所述应变数据修正模块相连,依据公式得到板形应力的修正数据σ[k];

其中,E为板带的杨氏模量。

进一步地,所述待测量板带覆盖的每个测量区域距离所述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l[k]的表述方式为:

其中,k为偶数。

上述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以充分描述,此处不赘述。

参见图3,本实施例还基于上述修正方法和装置,提出一种板形数据测量系统,即,将采用上述方法的上述装置,与常规的板形测量设备构成可修正板形测量数据的系统。

具体来说,板形数据测量系统,包括:

板形数据测量设备,测量板形数据;

板形测量数据的修正装置,与所述板形数据测量设备相连,修正所述板形数据;

所述板形测量数据的修正装置包括:

测距模块,获取待测量板带覆盖的每个测量区域距离所述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l[k];

应变数据修正模块,与所述测距模块相连,依据公式得到板形应变的修正数据ε[k];

其中,α为修正系数,根据修正程度选取;k为板带覆盖的测量区域的数量;l为第一个测量区域距离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板形测量数据的修正装置还包括:应力数据修正模块;

所述应力数据修正模块与所述应变数据修正模块相连,依据公式得到板形应力的修正数据σ[k];

其中,E为板带的杨氏模量。

进一步地,所述待测量板带覆盖的每个测量区域距离所述板带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点的距离l[k]的表述方式为:

其中,k为偶数。

即,以板形数据测量设备为主体的测量结构中,增加基于上述数据修正方法的上述数据修正装置;实现实时测量的同时进行跟随修正,保持线性修正,使得修正后的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分布趋势一致,更接近真实数据。

所述修正装置的工作过程,已在上文中记载,此处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板形测量数据的修正方法,通过在现有的板形数据测量设备构建的测量结构中,建立以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为相对参考点的数据修正体系,以测量设备的测量中心两侧建立正负标定系统,从而实现所有覆盖的测量区域的唯一定位,使得每一个测量结果都在修正范围内,同时也是处于同一个相对参考点的整体修正模式内,使得修正过程兼顾局部和整体,从而避免了局部突出影响全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持基于整体修正带来的数据分布趋势,使得修正成为一种线性修正,最大限度的保持数据的分布趋势,更趋近于真实的板形数据。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