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的检测试验台及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98945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的检测试验台及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性能检测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我国对由于多转向轴转向系统的转向轴因未能协调工作而引起的车轮侧滑量即轴间侧滑量还没有作出相关规定,对由于车轮前束角与外倾角配合不当而引起的车轮侧滑即轮间侧滑,《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有详细的规定。
[0003]对于多转向轴转向机构的设计和研究,国内外在理论分析上做的工作很多,但实际的应用技术却不成熟。据了解,对多转向轴汽车轴间侧滑检测理论的研究很少,就更不用说实际的检测手段了。目前国内外对于多转向轴汽车轴间侧滑的检测还停留在简单的人工测量的方法,即检测人员用肉眼观察转向系统中各零件是否磨损严重和螺丝是否松动,用米尺来测量各零件间的配合尺寸,再通过路试的方法来判断是否合格。这种方法效率低,投入的人员多,检测结果误差大。
[0004]因此,研制开发价格低廉、能同时检测多转向轴汽车轮间、轴间侧滑量的检测系统,以此来快速、准确的检测出汽车的功能故障,确保行车安全,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发明内容】

[0005]为了填补在多转向轴汽车轴间侧滑自动检测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并实现多转向轴汽车轮间、轴间侧滑量的同时检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该装置中的浮动路面模拟机构可以有效地模拟车轮在路面上行驶时的运行状态,能够同时对多轴转向汽车的轮间侧滑量和轴间侧滑量进行检测,在检测的同时技术人员可根据检测结果实时对汽车侧滑量的大小进行调整。
[0006]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种用于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的检测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试验台5由支撑框架及测量机构装配体7和浮动路面模拟机构8组成;
[0008]所述支撑框架及测量机构装配体7包括第一横向盖板9、纵向盖板10、第二横向盖板11、第一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2、第二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3、第三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4和第四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5、第一侧向力测量装置16、第二侧向力测量装置17、支撑框架装配体18和侧向导向板19;第一横向盖板9和第二横向盖板11结构相同,均固定在支撑框架装配体18上;纵向盖板10固定在支撑框架装配体18上;第一侧向力测量装置16和第二侧向力测量装置17结构相同,分别固定在支撑框架装配体18的两个横向支撑梁上;第一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2、第二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3、第三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4和第四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5结构相同,分别固定于支撑框架装配体18的两个纵向支撑梁上;侧向导向板19固定于支撑框架装配体18的纵向支撑梁上边面的中心处;
[0009]所述的浮动路面模拟机构8由浮动支撑框架32、动力滚筒装配体33、从动滚筒装配体34、路面模拟钢带35、钢带支撑机构装配体36、第一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8和第二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9组成,动力滚筒装配体33和从动滚筒装配体34分别固定在浮动支撑框架32上表面的两侧,路面模拟钢带35分别和动力滚筒装配体33和从动滚筒装配体34圆柱面滚动连接,钢带支撑机构装配体36固定在浮动支撑框架32上;第一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8和第二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9结构相同,第一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8和第二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9固定在浮动支撑框架32下边面的中心处;浮动支撑框架32分别与第一侧向力测量装置16、第二侧向力测量装置17、第一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2、第二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3、第三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4和第四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5连接。
[0010]所述的动力滚筒装配体33由第一动力滚筒轴承座42、动力滚筒43和第二动力滚筒轴承座44组成;第一动力滚筒轴承座42和第二动力滚筒轴承座44结构相同,第一动力滚筒轴承座42和动力滚筒43键连接,第二动力滚筒轴承座44和动力滚筒43键连接;所述的从动滚筒装配体34由第一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5、第二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6和从动滚筒47组成;第一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5和第二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6结构相同,均由从动滚筒轴承座和轴承座轴承组成,其中轴承座轴承安装在从动滚筒轴承座的圆孔内,轴承座轴承外环的外表面和从动滚筒轴承座圆孔的表面面接触连接;从动滚筒47两端带有两个连接轴,第一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5和第二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6分别通过轴承座内部的轴承座轴承安装在从动滚筒47两端的轴上面。
[0011]支撑框架装配体18由第一横向盖板支撑梁20、第二横向盖板支撑梁21和固定支撑框架22组成,第一横向盖板支撑梁20和第二横向盖板支撑梁21结构相同,第一横向盖板支撑梁20和第二横向盖板支撑梁21固定在固定支撑框架22上。
[0012]第一侧向力测量装置16和第二侧向力测量装置17均由第一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3、第一传感器拉力耳环24、侧向力测力传感器25、测力传感器调试螺母26、第二传感器拉力耳环27和第二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8组成,第一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3和第二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8结构相同,第一传感器拉力耳环24和第二传感器拉力耳环27结构相同,第一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3和第一传感器拉力耳环24转动连接,第一传感器拉力耳环24与侧向力测力传感器25连接,测力传感器调试螺母26与侧向力测力传感器25连接,第二传感器拉力耳环27与测力传感器调试螺母26连接,第二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8与第二传感器拉力耳环27转动连接。
[0013]所述的第一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2、第二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3、第三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4和第四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5均由称重传感器上球窝29、传力钢球30和称重传感器31组成;其中,传力钢球30和称重传感器31通过球面面接触连接,称重传感器上球窝29和传力钢球30通过球面面接触连接;称重传感器上球窝29与浮动路面模拟机构8连接。
[0014]所述的第一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8和第二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9均由导向轴承支座40和导向轴承41组成,导向轴承41为标准轴承,导向轴承支座40由后端的安装连接板和前端的两阶梯销轴焊接而成,导向轴承支座40后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的安装连接板,导向轴承41安装到导向轴承支座40的第一段阶梯销轴上,导向轴承41轴承内环的端面与导向轴承支座40的第二段阶梯销轴的轴肩面接触连接,导向轴承支座40前端设有限位装置以限制导向轴承41的轴向位置。
[0015]钢带支撑机构装配体36由密封橡胶圈48、钢带支撑气室49和气腔气管接头50组成;密封橡胶圈48粘贴在钢带支撑气室49的上表面上,钢带支撑气室49的顶端设置有若干供压缩空气流出的气孔,在钢带支撑气室49的一侧面上设置有气腔气管接头50,气腔气管接头50通过气管连接在空气压缩机62上。
[0016]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有所述的检测试验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该装置主要由检测试验台与安装地基装配体1、第一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3、第二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4组成;所述检测试验台与安装地基装配体I由4台结构相同的检测试验台5和试验台安装地基6组成,试验台安装地基6为水平地基,4台检测试验台5对称的安装在试验台安装地基6的两侧;第一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3和第二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4通过车架固定拉钩51与被试车辆2的车架连接,第一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3和第二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4两者协同工作,起到对汽车左右位置固定的作用。
[0017]所述第一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3和第二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4结构相同,由车架固定拉钩51、电动葫芦52、电动葫芦安装板53和汽车固定装置支撑座装配体54组成;背面设置有螺纹通孔,供固定车架时用螺钉锁紧车架使用,后端加工有一个通孔,供车架固定拉钩51和电动葫芦52连接使用,电动葫芦安装板53上端设置有两个半圆形耳环,电动葫芦52固定在电动葫芦安装板53上,电动葫芦安装板53上端的两个耳环用销轴与汽车固定装置支撑座装配体54中的支撑滑块55转动连接,电动葫芦安装板53的下端与汽车固定装置支撑座装配体54中的两个测力传感器61连接。
[00? 8]所述的支撑立柱56、支撑立柱固定顶盖57、支撑立柱拉杆58、拉杆固定压块59、安装地基60和测力传感器61组成;滑块后端设置有供固定滑块与支撑立柱56相对位置使用的螺纹通孔,支撑立柱56是由安装底板和圆形立柱焊接而成;支撑立柱56通过安装底板连接到安装地基60上的T型槽上,支撑滑块55安装到支撑立柱56的圆形立柱上,再固定支撑滑块55在支撑立柱56上面的位置,支撑立柱固定顶盖57安装在支撑立柱56的顶部,支撑立柱拉杆58的一端与支撑立柱固定顶盖57连接,支撑立柱拉杆58的另一端与拉杆固定压块59连接,拉杆固定压块59连接到安装地基60上的T型槽上,测力传感器61为标准测力传感器,测力传感器61与支撑滑块55连接。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20]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主要4台侧向力检测装置和2台汽车固定装置组成。
[0021]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能够使对车辆的转向轮侧向力检测的同时对汽车转向轮侧向力大小进行实时调整,根据每个车不同的定位参数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检测与调整的一体化,使汽车的转向轮的定位参数在短时间内达到最佳配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汽车轮胎的异常磨损和油耗增加等不利影响。
[0022]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解决了传统检测设备不能对多转向轴汽车进行侧向力检测的问题,本项目由动态侧向力检测试验台组成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设备,开发了轮间一轴间侧滑检测与调整系统,实现了对轮间侧滑量和轴间侧滑量的检测一体化。可有效地提高机动车测量的工作效率,且检测系统稳定可靠、操作简单。
[0023]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能够动态模拟汽车在路面上运行的真实情况,同时通过浮动式动态路面模拟机构把转向轮侧向力大小传到侧向力测力机构,测出转向轮侧向力的大小,实现车辆在出厂前或检测时快速的对转向轮进行侧向力的检测和调试。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车辆测试系统组成示意图;
[0025]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检测试验台与安装地基装配体的等轴测投影图;
[0026]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检测试验台等轴测投影图;
[0027]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支撑框架及测量机构装配体的等轴测投影图;
[0028]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支撑框架装配体的等轴测投影图;
[0029]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侧向力测量装置的等轴测投影图;
[0030]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承重传感器装配体的等轴测投影图;
[0031]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浮动路面模拟机构的等轴测投影图;
[0032]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浮动支撑框架的等轴测投影图;
[0033]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的等轴测投影图;
[0034]图1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导向轮安装座的等轴测投影图;
[0035]图1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动力滚筒装配体的等轴测投影图;
[0036]图1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动力滚筒装配体的正视投影图;
[0037]图1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从动滚筒装配体的等轴测投影图;
[0038]图1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从动滚筒装配体的等轴测投影图;
[0039]图1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钢带支撑机构装配体的等轴测投影图;
[0040]图1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的等轴测投影图;
[0041]图1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的汽车固定装置支撑座装配体的等轴测投影图;
[0042]以上附图中所使用的附图标记如下:1.检测试验台与安装地基装配体,2.被试车辆,3.第一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4.第二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5.检测试验台,6.试验台安装地基,7.支撑框架及测量机构装配体,8.浮动路面模拟机构,9.第一横向盖板,1.纵向盖板,11.第二横向盖板,12.第一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3.第二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4.第三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5.第四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6.第一侧向力测量装置,17.第二侧向力测量装置,18.支撑框架装配体,19.侧向导向板,20.第一横向盖板支撑梁,21.第二横向盖板支撑梁,22.固定支撑框架,23.第一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4.第一传感器拉力耳环,25.侧向力测力传感器,26.测力传感器调试螺母,27.第二传感器拉力耳环,28.第二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9.称重传感器上球窝,30.传力钢球,31.称重传感器,32.浮动支撑框架,33.动力滚筒装配体,34.从动滚筒装配体,35.路面模拟钢带,36.钢带支撑机构装配体,38.第一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9.第二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40.导向轴承支座,41.导向轴承,42.第一动力滚筒轴承座,43.动力滚筒,44.第二动力滚筒轴承座,45.第一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6.第二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7.从动滚筒,48.密封橡胶圈,49.钢带支撑气室,50.气腔气管接头,51.车架固定拉钩,52.电动葫芦,53.电动葫芦安装板,54.汽车固定装置支撑座装配体,55.支撑滑块,56.支撑立柱,57.支撑立柱固定顶盖,58.支撑立柱拉杆,59.拉杆固定压块,60.安装地基,61.测力传感器,62.空气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0044]实施例1
[0045]如图1所示,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主要由检测试验台与安装地基装配体1、第一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3、第二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4和空气压缩机62组成。
[0046]如图2所示,检测试验台与安装地基装配体I由4台结构完全相同的检测试验台5和试验台安装地基6组成,试验台安装地基6为水平混凝土地基或者其他类型水平地基,4台检测试验台5对称的安装在试验台安装地基6的两侧。
[0047]第一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3和第二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4通过车架固定拉钩51与被试车辆车架连接,第一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3和第二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4两者协同工作,起到对汽车左右位置固定的作用。被试车辆的4个转向轮分别行驶到4个检测试验台5上,车轮与检测试验台5中的路面模拟钢带35面接,空气压缩机62通过气管与4台检测试验台5连接,为4台检测试验台提供压缩空气。
[0048]如图3所示,检测试验台5由支撑框架及测量机构装配体7和浮动路面模拟机构8组成。
[0049]如图4所示,支撑框架及测量机构装配体7包括第一横向盖板9、纵向盖板10、第二横向盖板11、第一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2、第二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3、第三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4和第四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5、第一侧向力测量装置16、第二侧向力测量装置17、支撑框架装配体18和侧向导向板19。第一横向盖板9和第二横向盖板11结构完全相同,均为钢板钣金而成的钢板类结构件。第一横向盖板9和第二横向盖板11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框架装配体18上。纵向盖板10为钢板加工成的L型结构件,纵向盖板10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框架装配体18上。侧向导向板19固定于支撑框架装配体18的纵向支撑梁上边面的中心处。
[0050]如图3、图4和图9所示浮动路面模拟机构8通过浮动支撑框架37中的两个纵向支撑梁与支撑框架及测量机构装配体7中的第一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2、第二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3、第三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3和第四承重传感器装配体通过螺栓连接,浮动路面模拟机构8通过浮动支撑框架37中的两个横向支撑梁与支撑框架及测量机构装配体7中的第一侧向力测量装置I6和第二侧向力测量装置17通过螺栓连接。转向轮侧向力的大小通过浮动路面模拟机构8传递到第一侧向力测量装置16和第二侧向力测量装置17上。
[0051]如图5所示,支撑框架装配体18包括第一横向盖板支撑梁20、第二横向盖板支撑梁21和固定支撑框架22,第一横向盖板支撑梁20和第二横向盖板支撑梁21结构完全相同,均由方形钢管加工而成,固定支撑框架22为框架式结构件,由钢管焊接加工而成,第一横向盖板支撑梁20和第二横向盖板支撑梁21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支撑框架22上。
[0052]第一侧向力测量装置16和第二侧向力测量装置17结构完全相同,如图6所示,由第一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3、第一传感器拉力耳环24、侧向力测力传感器25、测力传感器调试螺母26、第二传感器拉力耳环27和第二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8组成。第一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3和第二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8结构相同,均为耳环型结构件,第一传感器拉力耳环24和第二传感器拉力耳环27结构完全相同,均为前端带有连接耳环后端设置有螺纹的叉状结构件,第一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3和第一传感器拉力耳环24通过销轴转动连接,第一传感器拉力耳环24通过自身的螺纹与侧向力测力传感器25螺纹连接,再通过锁紧螺母锁紧,测力传感器调试螺母26与侧向力测力传感器25螺纹连接,再通过锁紧螺母锁紧,第二传感器拉力耳环27与测力传感器调试螺母26螺纹连接,再通过锁紧螺母锁紧,第二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8与第二传感器拉力耳环27通过销轴转动连接。
[0053]如图7所示,第一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2、第二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3、第三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4和第四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5结构完全相同。均由称重传感器上球窝29、传力钢球30和称重传感器31组成,传力钢球30和称重传感器31通过球面面接触连接,称重传感器上球窝29和传力钢球30通过球面面接触连接。称重传感器上球窝29通过螺栓与浮动路面模拟机构8连接。
[0054]如图8所示,所述的浮动路面模拟机构8由浮动支撑框架32、动力滚筒装配体33、从动滚筒装配体34、路面模拟钢带35和钢带支撑机构装配体36组成。
[0055]如图9所示,浮动支撑框架32由浮动支撑框架37、第一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8和第二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9组成,浮动支撑框架37由矩形钢管焊接而成,在浮动支撑框架37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有20-30个螺纹孔,第一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8和第二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9结构完全相同,均由两个轴承和轴承座组成,第一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8和第二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9通过螺栓固定在浮动支撑框架37下边面的中心处。
[0056]如图8和图9所示,动力滚筒装配体33和从动滚筒装配体34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浮动支撑框架37上表面的两侧,路面模拟钢带35分别和动力滚筒装配体33和从动滚筒装配体34圆柱面滚动连接,钢带支撑机构装配体36通过螺栓固定到浮动支撑框架32上,通过钢带支撑机构装配体36上表面导流孔出来的压缩空气为路面模拟履带装配体35提供支承反力。
[0057]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8和第二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9结构完全相同,均由导向轴承支座40和导向轴承41组成,导向轴承41为标准轴承,导向轴承支座40由后端的安装连接板和前端的两阶梯销轴焊接而成,导向轴承支座40后端的安装连接板上设置有4个供螺栓通过的通孔,导向轴承支座40前端的销轴上设置有卡簧槽,导向轴承41安装到导向轴承支座40的第一段阶梯销轴上,导向轴承41轴承内环的端面与导向轴承支座40的第二段阶梯销轴的轴肩面接触连接,通过卡簧限制导向轴承41的轴向位置。
[0058]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的动力滚筒装配体33包括第一动力滚筒轴承座42、动力滚筒43、第二动力滚筒轴承座44。第一动力滚筒轴承座42和第二动力滚筒轴承座44结构完全相同,第一动力滚筒轴承座42和动力滚筒43键连接,第二动力滚筒轴承座44和动力滚筒43键连接。
[0059]如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的从动滚筒装配体34由第一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5、第二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6和从动滚筒47组成。第一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5和第二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6结构完全相同,均包括从动滚筒轴承座和轴承座轴承组成,其中轴承座轴承安装在从动滚筒轴承座的圆孔内,轴承座轴承外环的外表面和从动滚筒轴承座圆孔的表面面接触连接。从动滚筒47是一个两端带有两个连接轴的圆筒类结构件,第一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5和第二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6分别通过轴承座内部的轴承座轴承安装在从动滚筒47两端的轴上面。
[0060]如图16所示,钢带支撑机构装配体36由密封橡胶圈48、钢带支撑气室49和气腔气管接头50组成。密封橡胶圈48是一个由橡胶构成的矩形框类结构件,密封橡胶圈48粘贴在钢带支撑气室49的上表面上,钢带支撑气室49是一个焊接的空腔类结构件,钢带支撑气室49的顶端设置有若干供压缩空气流出的气孔,钢带支撑气室49的下端设置有4-8个供螺栓通过的圆形通孔,在钢带支撑气室49的一侧面上设置有供气腔气管接头50安装的螺纹孔,气腔气管接头50的内侧和钢带支撑气室49螺纹连接,气腔气管接头50的外侧连接在与空气压缩机62连接的气管上。
[0061]第一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3和第二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4结构完全相同,如图17和图18所示,由车架固定拉钩51、电动葫芦52、电动葫芦安装板53和汽车固定装置支撑座装配体54组成。车架固定拉钩51为由钢板加工而成的钩状结构件,背面设置有螺纹通孔,供固定车架时用螺钉锁紧车架使用,后端加工有一个Φ80-Φ 100的通孔,供车架固定拉钩51和电动葫芦52连接使用,电动葫芦52为标准型号电动葫芦,需根据固定车辆自重范围选定具体型号,电动葫芦安装板53是一个上端设置有两个半圆形耳环的平板装结构件,电动葫芦52通过螺栓固定在电动葫芦安装板53上,电动葫芦安装板53上端的两个耳环用销轴与汽车固定装置支撑座装配体54中的支撑滑块55转动连接,电动葫芦安装板53的下端通过螺栓与汽车固定装置支撑座装配体54中的两个测力传感器61连接。
[0062]如图18所示,汽车固定装置支撑座装配体54由支撑滑块55、支撑立柱56、支撑立柱固定顶盖57、支撑立柱拉杆58、拉杆固定压块59、安装地基60和测力传感器61组成。支撑滑块55是一个由钢板焊接而成的壳体类结构件,滑块的后端设置有螺纹通孔,供固定滑块与支撑立柱56相对位置使用,支撑立柱56是一个由安装底板和圆形立柱焊接而成的焊接件,在安装底板上设置有4个供螺栓通过的圆形通孔。支撑立柱56通过T型螺栓连接到安装地基60上的T型槽上,支撑滑块55安装到支撑立柱56的圆形立柱上,再通过锁紧螺母固定支撑滑块55在支撑立柱56上面的位置,支撑立柱固定顶盖57安装在支撑立柱56的顶部,支撑立柱拉杆58的一端通过销轴与支撑立柱固定顶盖57连接,支撑立柱拉杆58的另一端通过销轴与拉杆固定压块59连接,拉杆固定压块59通过T型螺栓连接到安装地基60上的T型槽上,测力传感器61为标准测力传感器,通过固定被试汽车重量的范围选择型号的大小,测力传感器61通过螺栓与支撑滑块55连接。
[0063]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整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的工作原理:
[0064]把被检汽车行驶到检测试验台与安装地基装配体I上如图1所示位置,汽车转向轮行驶到检测试验台上,两个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将汽车车架固定,通过检测试验台中的浮动路面模拟机构8带动汽车转向轮转动,汽车转向轮转动时产生的侧向力通过浮动路面模拟机构8传递到两个侧向力测力传感器25上,从而测出各转向轮的侧向力,从而使技术人员根据检查结果有目的的对汽车的横向拉杆和纵向拉杆进行调整,确定汽车合理的定位参数并满足阿克曼转向几何,完成对汽车转向轮侧向力的检测与调整。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的检测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试验台(5)由支撑框架及测量机构装配体(7)和浮动路面模拟机构(8)组成; 所述支撑框架及测量机构装配体(7)包括第一横向盖板(9)、纵向盖板(10)、第二横向盖板(11)、第一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2)、第二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3)、第三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4)和第四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5)、第一侧向力测量装置(16)、第二侧向力测量装置(17)、支撑框架装配体(18)和侧向导向板(19);第一横向盖板(9)和第二横向盖板(11)结构相同,均固定在支撑框架装配体(18)上;纵向盖板(10)固定在支撑框架装配体(18)上;第一侧向力测量装置(16)和第二侧向力测量装置(17)结构相同,分别固定在支撑框架装配体(18)的两个横向支撑梁上;第一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2)、第二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3)、第三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4)和第四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5)结构相同,分别固定于支撑框架装配体(18 )的两个纵向支撑梁上;侧向导向板(19 )固定于支撑框架装配体(18 )的纵向支撑梁上边面的中心处; 所述的浮动路面模拟机构(8)由浮动支撑框架(32)、动力滚筒装配体(33)、从动滚筒装配体(34)、路面模拟钢带(35)、钢带支撑机构装配体(36)、第一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8)和第二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9)组成,动力滚筒装配体(33)和从动滚筒装配体(34)分别固定在浮动支撑框架(32)上表面的两侧,路面模拟钢带(35)分别和动力滚筒装配体(33)和从动滚筒装配体(34)圆柱面滚动连接,钢带支撑机构装配体(36)固定在浮动支撑框架(32)上;第一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8)和第二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9)结构相同,第一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8)和第二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9)固定在浮动支撑框架(32)下边面的中心处;浮动支撑框架(32)分别与第一侧向力测量装置(16)、第二侧向力测量装置(17)、第一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2)、第二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3)、第三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4)和第四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5)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的检测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滚筒装配体(33)由第一动力滚筒轴承座(42)、动力滚筒(43)和第二动力滚筒轴承座(44)组成;第一动力滚筒轴承座(42)和第二动力滚筒轴承座(44)结构相同,第一动力滚筒轴承座(42)和动力滚筒(43)键连接,第二动力滚筒轴承座(44)和动力滚筒(43)键连接;所述的从动滚筒装配体(34)由第一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5)、第二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6)和从动滚筒(47)组成;第一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5)和第二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6)结构相同,均由从动滚筒轴承座和轴承座轴承组成,其中轴承座轴承安装在从动滚筒轴承座的圆孔内,轴承座轴承外环的外表面和从动滚筒轴承座圆孔的表面面接触连接;从动滚筒(47)两端带有两个连接轴,第一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5)和第二从动滚筒轴承座装配体(46)分别通过轴承座内部的轴承座轴承安装在从动滚筒(47)两端的轴上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的检测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支撑框架装配体(18)由第一横向盖板支撑梁(20)、第二横向盖板支撑梁(21)和固定支撑框架(22)组成,第一横向盖板支撑梁(20)和第二横向盖板支撑梁(21)结构相同,固定支撑框架(22),第一横向盖板支撑梁(20)和第二横向盖板支撑梁(21)固定在固定支撑框架(22)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的检测试验台,其特征在于,第一侧向力测量装置(16)和第二侧向力测量装置(17)均由第一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3)、第一传感器拉力耳环(24)、侧向力测力传感器(25)、测力传感器调试螺母(26)、第二传感器拉力耳环(27)和第二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8)组成,第一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3)和第二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8)结构相同,第一传感器拉力耳环(24)和第二传感器拉力耳环(27)结构相同,第一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3)和第一传感器拉力耳环(24)转动连接,第一传感器拉力耳环(24)与侧向力测力传感器(25)连接,测力传感器调试螺母(26)与侧向力测力传感器(25)连接,第二传感器拉力耳环(27)与测力传感器调试螺母(26)连接,第二测力传感器连接耳(28)与第二传感器拉力耳环(27)转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的检测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2)、第二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3)、第三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4)和第四承重传感器装配体(15)均由称重传感器上球窝(29)、传力钢球(30)和称重传感器(31)组成;其中,传力钢球(30)和称重传感器(31)通过球面面接触连接,称重传感器上球窝(29)和传力钢球(30)通过球面面接触连接;称重传感器上球窝(29)与浮动路面模拟机构(8)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的检测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8)和第二侧向导向轴承装配体(39)均由导向轴承支座(40)和导向轴承(41)组成,导向轴承(41)为标准轴承,导向轴承支座(40)由后端的安装连接板和前端的两阶梯销轴固定连接而成,导向轴承支座(40)后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的安装连接板,导向轴承(41)安装到导向轴承支座(40)的第一段阶梯销轴上,导向轴承(41)轴承内环的端面与导向轴承支座(40)的第二段阶梯销轴的轴肩面接触连接,导向轴承支座(40)前端设有限位装置以限制导向轴承(41)的轴向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的检测试验台,其特征在于,钢带支撑机构装配体(36)由密封橡胶圈(48)、钢带支撑气室(49)和气腔气管接头(50)组成;密封橡胶圈(48)粘贴在钢带支撑气室(49)的上表面上,钢带支撑气室(49)的顶端设置有若干供压缩空气流出的气孔,在钢带支撑气室(49)的一侧面上设置有气腔气管接头(50),气腔气管接头(50)通过气管连接在空气压缩机(62)上。8.—种包含有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检测试验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主要由检测试验台与安装地基装配体(1)、第一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3)、第二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4)组成;所述检测试验台与安装地基装配体(I)由四台结构相同的检测试验台(5)和试验台安装地基(6)组成,试验台安装地基(6)为水平地基,四台检测试验台(5)对称的安装在试验台安装地基(6)的两侧;第一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3)和第二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4)通过车架固定拉钩(51)与被试车辆(2)的车架连接,第一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3)和第二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4)两者协同工作,以对被试车辆(2)左右位置固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3)和第二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4)结构相同,由车架固定拉钩(51)、电动葫芦(52)、电动葫芦安装板(53)和汽车固定装置支撑座装配体(54)组成;车架固定拉钩(51)背面设置有螺纹通孔,供固定车架时用螺钉锁紧车架使用,后端加工有一个通孔,供车架固定拉钩(51)和电动葫芦(52)连接使用,电动葫芦安装板(53)上端设置有两个半圆形耳环,电动葫芦(52)固定在电动葫芦安装板(53)上,电动葫芦安装板(53)上端的两个耳环用销轴与汽车固定装置支撑座装配体(54)中的支撑滑块(55)转动连接,电动葫芦安装板(53)的下端与汽车固定装置支撑座装配体(54)中的两个测力传感器(61)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固定装置支撑座装配体(54)由支撑滑块(55)、支撑立柱(56)、支撑立柱固定顶盖(57)、支撑立柱拉杆(58)、拉杆固定压块(59)、安装地基(60)和测力传感器(61)组成;支撑滑块(55)后端设置有供固定滑块与支撑立柱(56)相对位置使用的螺纹通孔,支撑立柱(56)是由安装底板和圆形立柱固定连接而成;支撑立柱(56)通过安装底板连接到安装地基(60)上,支撑滑块(55)安装到支撑立柱(56)的圆形立柱上,再固定支撑滑块(55)在支撑立柱(56)上面的位置,支撑立柱固定顶盖(57)安装在支撑立柱(56)的顶部,支撑立柱拉杆(58)的一端与支撑立柱固定顶盖(57)连接,支撑立柱拉杆(58)的另一端与拉杆固定压块(59)连接,拉杆固定压块(59)连接到安装地基(60)上,测力传感器(61)与支撑滑块(55)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多转向轴汽车转向轮侧向力检测与调整的检测试验台及检测与调整一体化装置,属于汽车性能检测设备,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填补在多转向轴汽车轴间侧滑自动检测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并实现多转向轴汽车轮间、轴间侧滑量的同时检测。使用时将汽车转向轮行驶到检测试验台上,两个汽车固定装置装配体将汽车车架固定,通过检测试验台中的浮动路面模拟机构带动汽车转向轮转动,汽车转向轮转动时产生的侧向力通过浮动路面模拟机构传递到两个侧向力测力传感器上,从而测出各转向轮的侧向力,从而使技术人员根据检查结果有目的的对汽车的横向拉杆和纵向拉杆进行调整,并完成对汽车转向轮侧向力的检测与调整。
【IPC分类】G01M17/06, G01M17/013
【公开号】CN205384150
【申请号】CN201620039623
【发明人】苏建, 牛治慧, 张益瑞, 陈秋雨, 王启明, 张兰, 朱丽叶, 张雪平, 陈雷, 陈学渊, 张亨飏, 许影
【申请人】吉林大学
【公开日】2016年7月13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