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绝缘电缆耐磨试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1568阅读:958来源:国知局
架空绝缘电缆耐磨试验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架空绝缘电缆耐磨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架空绝缘电缆架空敷设时,不可避免会穿过树林或竹林,由于树叶或竹叶在电缆上频繁接触,造成绝缘或多或少磨损,严重的会造成电缆击穿,因此给电缆的运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为了能真实反映架空绝缘电缆绝缘材料的耐磨性,确定其是否能在全寿命周期内满足要求,因此需要模拟使用条件开发一种设备,确定一种方法来验证其耐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架空绝缘电缆耐磨试验系统。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架空绝缘电缆耐磨试验系统,包括电源控制箱、可调转速装置、钢制转子装置、接线柱和砝码;所述电源控制箱为可调转速装置和钢制转子装置提供电源;所述可调转速装置控制钢制转子装置的转速;所述钢制转子装置包括一个转盘和围绕转盘均匀分布的多根表面有粗糙度的钢柱。

所述钢制转子装置的每根钢柱的表面粗糙度不同。

所述可调转速装置包括控制钢制转子装置转速的变速箱和显示转速的转速显示表。

所述接线柱包括与钢制转子装置位于同一水平面的水平接线柱和位于钢制转子装置下方的弯曲接线柱。

所述钢制转子装置的转盘直径为12mm,钢柱根数为12根。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积极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试验系统采用带有多种粗糙度的钢柱进行摩擦模拟,由钢盘带钢柱的形式能快速的进行耐磨试验,效率高,试验结果准确。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的是将电缆水平测试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系统显示将电缆进行弯曲测试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为:

电源控制箱1、可调转速装置2、钢制转子装置3、接线柱4、砝码5、架空绝缘电缆试样6。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架空绝缘电缆耐磨试验系统,包括电源控制箱1、可调转速装置2、钢制转子装置3、接线柱4和砝码5;电源控制箱1为可调转速装置2和钢制转子装置3提供电源;可调转速装置2控制钢制转子装置3的转速;钢制转子装置3包括一个直径为12mm的转盘和围绕转盘均匀分布的12根表面有粗糙度的钢柱。钢制转子装置3的每根钢柱的表面粗糙度不同,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可调转速装置2包括控制钢制转子装置3转速的变速箱和显示转速的转速显示表。如图1和图2所示,接线柱4包括与钢制转子装置3位于同一水平面的水平接线柱和位于钢制转子装置3下方的弯曲接线柱。

耐磨试验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样;取三根架空绝缘电缆试样6,平行耐磨项目取样长1.25米,弯曲耐磨项目取样长2.0米,仔细擦净并弄直试样,然后剥去一端的绝缘,露出导体约50mm,用金具压接。

步骤二:安装;将金具与接线柱4固定,架空绝缘电缆放置在钢制转子装置3的钢柱表面;把压接金具的三根架空绝缘电缆试样6的中点按水平方向置于钢制转子装置3的钢柱上,有金具的一端固定在的接线柱4上,图1显示的为平行耐磨项目平行连接,弯曲耐磨项目从装置底端连接,如图2所示。

步骤三:挂负重;在三根架空绝缘电缆试样6的另一端剥去电缆绝缘部分50cm,将电缆导体穿入负重砝码5孔中且使负重砝码5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不脱落,并确保电缆沿着转子圆周切线方向垂直向下,负荷的重量如下:1kV电缆:导体标称截面16mm2及以上电缆,50N;导体标称截面16mm2以下电缆,30N;10kV、20kV电缆:50N;

步骤四:测试;通过可调转速装置2设定转速和旋转次数;启动电源,钢制转子装置3旋转;将转速设定为为8±0.5r/min,次数设定5000次,则得到的试样耐磨为60000次。当计数表显示500(试样耐磨6000次)时,擦净架空绝缘电缆试样6与钢柱间的磨屑,继续耐磨至计数表达5000(试样耐磨60000次),设备自动停机并发出声光报警,试验完成。

步骤五:判定;如果架空绝缘电缆试样6经60000次摩擦后,24V试验未造成短路,则进行浸水耐压试验:将耐摩试验完成后的架空绝缘电缆试样6浸于水中至少1小时后,持续施加3.5kV电压1分钟,若不击穿,则进行样片厚度测试:从架空绝缘电缆试样6与钢柱接触处截取试条,并在试条的磨痕最深处和磨痕附近横向切取两个试片,用投影仪分别测量厚度精确至两位小数,取平均值为该样条的摩痕值;三根试样上得到的三个摩痕值再取中间值,中间值不大于试样绝缘厚度的30%,则架空绝缘电缆符合耐摩要求。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