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输型煤粉浓度在线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2661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无线传输型煤粉浓度在线测量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线测量煤粉浓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煤粉浓度分配不均是导致燃烧不稳、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电厂一直以来要解决的问题。电厂煤粉输送属于气固两相流,其流动系统特性复杂,浓度的在线监测难度较大。微波法是目前国内外煤粉浓度在线监测技术主要采用的方法,其原理是直接在煤粉一次风管道上加装一对传感器,利用不同浓度的煤粉流会对微波信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来测量煤粉浓度。目前,微波法的一对传感器是焊接在管道上的,损坏时更换不便,甚至损毁管道,传感器的信号都是通过线缆传递至工控机,线缆走线较长,占据空间,而且损坏时更换麻烦。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无线传输型煤粉浓度在线测量装置,以达测量准确、节省空间及易于维修更换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传输型煤粉浓度在线测量装置,采用微波法测量原理和无线型信号传输,不仅测量准确,而且节省空间、易于维修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线传输型煤粉浓度在线测量装置,包括两个传感器,两个传感器安装于煤粉管道上,传感器的探头位于煤粉管道内,两个传感器之间存在距离,每个所述传感器具有与煤粉管道连接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位于煤粉管道外,还设有信号转换电路、无线信号收发器和壳体,两个传感器分别与所述信号转换电路电连接,所述信号转换电路与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电连接,所述信号转换电路和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固定于两个传感器的固定座,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通过网络与上位机信号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包括中心杆和密封套筒,所述中心杆的上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中心杆的下端与传感器的探头固定连接,煤粉管道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密封套筒套于所述连接孔,所述中心杆插于所述密封套筒内。

进一步的,所述信号转换电路包括A/D转化电路和放大电路,A/D转化电路和放大电路电连接,所述传感器与所述A/D转化电路电连接,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与所述放大电路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为铝制壳体。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套筒是由橡胶制成的套筒,所述套筒具有伸入于所述连接孔内的柱形段和紧贴于所述煤粉管道的外壁的一圈翻边。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为铝合金材质固定座。

进一步的,所述上位机为工控机。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无线传输型煤粉浓度在线测量装置主要通过无线传输装置传输信号,实现了传感器的信号无线缆传输,节省了空间,无需信号线维护,通过密封套筒将传感器固定于煤粉管道上,实现传感器的插接,易于传感器的维修和更换。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无线传输型煤粉浓度在线测量装置,包括两个传感器1,两个传感器安装于煤粉管道2上,传感器的探头11位于煤粉管道内,两个传感器之间存在距离,每个所述传感器具有与煤粉管道连接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位于煤粉管道外,还设有信号转换电路12、无线信号收发器13和壳体14,两个传感器分别与所述信号转换电路电连接,所述信号转换电路与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电连接,所述信号转换电路和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固定于两个传感器的固定座,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通过网络与上位机信号连接。

所述固定座包括中心杆15和密封套筒16,所述中心杆的上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中心杆的下端与传感器的探头固定连接,煤粉管道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密封套筒套于所述连接孔,所述中心杆插于所述密封套筒内。

所述信号转换电路包括A/D转化电路和放大电路,A/D转化电路和放大电路电连接,所述传感器与所述A/D转化电路电连接,所述无线信号收发器与所述放大电路电连接。

所述壳体为铝制壳体。

所述密封套筒是由橡胶制成的套筒,所述套筒具有伸入于所述连接孔内的柱形段和紧贴于所述煤粉管道的外壁的一圈翻边。

所述固定座为铝合金材质固定座。

所述上位机为工控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无线传输装置传输信号,实现了传感器的信号无线缆传输,节省了空间,无需信号线维护,通过密封套筒将传感器固定于煤粉管道上,实现传感器的插接,易于传感器的维修和更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