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物毛羽多位置调节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1693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织物毛羽多位置调节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织物毛羽多位置调节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纺织行业对织物毛羽的测试为一项基本测试,然而,目前不管是采用目测法还是图像分析法,都需要手工操作将织物对折,以使毛羽显示出来便于测试,此中存在的弊端较多,如毛羽受外界影响容易变形,人为的干预易导致测试结果与实际差别较多;如果采用多次测试取平均值的方法,手工对织物的折叠不能保证每次测试方式、方法和力度完全一致,造成测试误差大、准确度低;另一方面,这种操作方式使得劳动强度大、测试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人工毛羽显示误差大、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织物毛羽多位置调节显示装置,通过在顶布机构两侧设置分别具有升降自由度的压布机构,并借助协调控制机构控制升降机构配合运动的技术方案,实现了织物的张紧、多位置调节及在顶布机构上端面显示各位置的毛羽。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织物毛羽多位置调节显示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压布机构和顶布机构,关键在于,所述压布机构对称的分设于顶布机构的两侧,并各自设有升降机构,所述装置中还包括配套的协调控制机构,织物两端分别定位于所述压布机构,借助升降机构形成织物张紧、多位置调节、并在顶布机构上端面显示毛羽的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织物毛羽多位置调节显示装置中包括压布机构、顶布机构及配套的协调控制机构,顶布机构两侧对称设有压布机构,每侧的压布机构设置有各自的升降机构,织物两端分别定位于所述压布机构并被压布机构压紧,以下以左侧压布机构和右侧压布机构、左侧升降机构和右侧升降机构区分以便于描述,在协调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左侧升降机构及右侧升降机构分别带动左侧压布机构和右侧压布机构向下运动,织物在两侧压布机构之间张紧并在顶布机构顶端显示第一个位置的毛羽;进而,协调控制机构控制右侧升降机构带动右侧压布机构向上运动,同时控制左侧升降机构带动左侧压布机构相应的向下运动,织物张紧并在顶布机构顶端显示第二个位置的毛羽;同理,本装置可实现织物不同位置的毛羽显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织物毛羽多位置调节显示装置利用机械运动使布料表面的毛羽显示出来,并通过两侧压布机构独立升降运动实现了连续调节锁定布料表面多个位置,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便于后续的图像采集和分析;(2)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中,升降机构采用气缸、电机驱动的滚珠丝杠副或齿轮齿条式升降结构,精度高,可控性强;两侧压布机构的升降机构借助导轨滑块机构导向,动作平稳;借助压力检测组件控制织物拉伸力的一致性,增加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为后续的图像采集和图像分析得出毛羽系数及平均值提供便利;(3)整个装置结构紧凑简单,安装调试简单方便,适用于各种毛羽测试仪。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 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1-1、机架横板,2、左侧压布机构,22、右侧压布机构,3、左支撑板,32、右支撑板,4、左侧导轨,42、右侧导轨,5、左侧滑块,52、右侧滑块,6、安装板,7、顶板,8、压力传感器,9、左侧丝杠,92、右侧丝杠,10、左侧传动机构,102、右侧传动机构,11、左侧步进电机,112、右侧步进电机,12、导向轴,13、铜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织物毛羽多位置调节显示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压布机构和顶布机构,关键在于,所述压布机构对称的分设于顶布机构的两侧,并各自设有升降机构,所述装置中还包括配套的协调控制机构,织物两端分别定位于所述压布机构,借助升降机构形成织物张紧、多位置调节、并在顶布机构上端面显示毛羽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织物毛羽多位置调节显示装置,主视图参见图1,图1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装置中包括压布机构、顶布机构及配套的协调控制机构,顶布机构两侧对称设有压布机构,即左侧压布机构和右侧压布机构,每侧的压布机构设置有各自的升降机构,即左侧压布机构配套设有左侧升降机构,右侧压布机构配套设有右侧升降机构。测试时,织物横跨顶布机构,两端分别定位于所述压布机构并被压布机构压紧,在协调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左侧升降机构及右侧升降机构分别带动左侧压布机构2和右侧压布机构22向下运动,织物在两侧压布机构之间张紧并在顶布机构顶端显示第一个位置的毛羽,用于采集及分析图像;进而,协调控制机构控制右侧升降机构带动右侧压布机构22向上运动,同时控制左侧升降机构带动左侧压布机构2相应的向下运动,织物张紧并在顶布机构顶端显示第二个位置的毛羽,从而用于采集及分析图像;同理,重复上述操作,本装置可实现织物第三个、第四个等不同位置的毛羽显示。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与对应侧压布机构连接的气缸、电机驱动的滚珠丝杠副或齿轮齿条式升降结构,升降机构的受控端与协调控制机构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升降机构可采用常见的机构,如气缸、电机驱动的滚珠丝杠副或齿轮齿条式升降结构,升降机构的受控端与协调控制机构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以便于控制升降的距离,升降机构的执行端如活塞杆、丝母或齿条则与压布机构定位连接。

所述电机驱动的滚珠丝杠副结构中包括定位在机架1底部的步进电机、借助传动结构与步进电机输出轴连接的丝杠及设置在丝杠上的丝母,所述丝母与压布机构定位连接。

所述电机驱动的滚珠丝杠副,结构中包括定位在机架1底部的步进电机、借助传动结构与步进电机输出轴连接的丝杠及设置在丝杠上的丝母,所述丝母与压布机构定位连接。步进电机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丝杠转动,从而丝母升降,并带动压布机构实现升降,如图1所示,左侧升降机构中,左侧步进电机11借助左侧传动机构10带动左侧丝杠9转动,从而实现左侧压布机构2的升降,同理,右侧升降机构包括右侧步进电机112、借助右侧传动机构102与右侧步进电机112输出轴连接的右侧丝杠92。

所述升降机构的输出端借助升降导向机构与所述压布机构定位连接。

如图1所示,左侧升降机构借助左侧升降导向机构与左侧压布机构2定位连接,右侧升降机构借助右侧升降导向机构与右侧压布机构22,为使升降过程更平稳一致,升降导向机构可对称设置。

所述升降导向机构为导轨滑块副,所述导轨设置于固定连接在压布机构下端面的支撑板上,所述滑块借助安装板6固定设置在机架1上。

以左侧升降导向机构为例具体说明,左侧压布机构2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左支撑板3,支撑板3与升降机构执行端连接,左支撑板3上设置有左侧导轨4,左侧滑块5借助安装板6定位在机架1上,升降机构带动左支撑板3升降,借助左侧导轨4与左侧滑块5的滑动配合形成左侧压布机构2的升降导向。更具体的,在实际应用中,为保证每一侧的升降过程更平稳一致,升降导向机构为对称设置,如图2所示,左侧压布机构2的两端分别对称设置左支撑板3、左侧导轨4及左侧滑块5。

所述顶布机构中包括定位于机架1上的顶起组件和用于检测顶起组件承受织物压力的压力检测组件,所述压力检测组件的信号输出端与协调控制机构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顶起组件定位于机架1上,当两侧的压布机构下降后,织物被顶起以显示毛羽,压力检测组件用于检测顶起组件承受织物压力并将信号输送至协调控制机构,协调控制机构存储有设定压力值,当压力检测组件检测到顶起组件承受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值时,升降机构及其带动的压布机构停止运动,从而显示毛羽。压力检测组件的设置使得在显示不同位置的毛羽时织物张紧程度一致,从而保证了结构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所述顶布机构中包括限位于机架1上、具有竖直向滑动自由度的顶板7和设置在顶板7与机架横板1-1之间的压力传感器8,所述压力传感器8的信号输出端与协调控制机构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为了保证压力传感器反馈压力值的准确性,所述顶板7借助导向轴12滑动限位于机架横板1-1上的通孔中,通孔中安装铜套13,顶板7具有小幅度的滑动自由度。

所述顶板7顶端设有弧状倒角,对织物损伤小,保证测试的顺利进行。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使用时,优选的实施方式是:

根据布料弹性在协调控制机构首先设定压力传感器8所承受的压力值作为基准,同时设定所采集位置的间距,如4-5mm,然后开启左侧步进电机11及右侧步进电机112,分别带动左侧压布机构2及右侧压布机构22向下运动,当协调控制机构检测到压力传感器8测定值达到设定压力值时,左侧步进电机11及右侧步进电机112同时停止运行,织物被顶板7顶起,织物凸显出一条直线测试线,即为要测试毛羽的第一个位置,进行图像采集及分析;继续的,协调控制机构控制右侧升降机构带动右侧压布机构22向上运动4-5mm,同时控制左侧升降机构带动左侧压布机构2相应的向下运动,当协调控制机构检测到压力传感器8测定值再次达到设定压力值时,升降机构及压布机构停止动作,此时织物张紧,顶板7顶端显示的是要测试的第二个位置的毛羽;同理,重复上述操作,本装置可实现织物第三个、第四个等不同位置的毛羽显示。同时,为进一步保证在每个预检测位置压力检测组件都能检测到压力,如防止由于压布机构结构造成左侧升降机构一直带动左侧压布机构2向下运动从而造成压力传感器一直检测不到压力,或左侧升降机构带动左侧压布机构2相应的向下运动到达极限位置时,压力传感器8测定值尚未达到设定压力值,或布料弹性较大造成测定位置过少等,应用中,协调控制机构控制左侧升降机构带动左侧压布机构2相应的向下运动的距离小于右侧压布机构22向上运动的距离(此时织物还未被张紧),然后协调控制机构控制右侧升降机构带动右侧压布机构22再向下运动,直到织物满足张紧条件,如压力传感器8测定值达到设定压力值,此时织物张紧,顶板7顶端显示的是要测试的第N个位置的毛羽。本实用新型通过协调控制机构控制两侧压布机构单独运动机构,并以压力传感器8与步进电机形成闭环控制系统的技术方案,使得布料表面的多个位置的调节锁定,并且每保证了各位置的布料拉伸力基本一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