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六氟化硫气体泄露检测及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3242阅读:7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六氟化硫气体泄露检测及控制电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泄露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六氟化硫气体泄露检测及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六氟化硫(化学式为SF6,或者行业内称为SF6)气体具有良好的电气绝缘性能及优异的灭弧性能,在电气开关设备中广泛应用;但同时它又是一种窒息剂,暴露在氧气含量<19.5%的大气中会使人头晕、呕吐、失去意识或死亡;SF6气体经过高温拉弧放电的分解物四氟化硫(SF4)、二氟化硫(SF2)等都有剧毒,对人眼和呼吸系统有害。电气开关设备中六氟化硫(SF6)气体的泄露对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有很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六氟化硫气体泄露检测及控制电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六氟化硫气体泄漏检测及控制电路,安装于GIS开关室内;所述六氟化硫气体泄漏检测及控制电路包括主芯片控制电路、语音播报模块、气体检测模块、通讯模块、报警模块和显示模块;

所述语音播报模块、气体检测模块、通讯模块、报警模块和显示模块分别与主芯片控制电路电连接;

所述语音播报模块包括依次电连接的语音控制电路、音频集成功放电路和喇叭;所述语音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主芯片控制电路电连接;

所述气体检测模块包括六氟化硫气体检测单元、四氟化硫气体检测单元和二氟化硫气体检测单元;所述六氟化硫气体检测单元、四氟化硫气体检测单元和二氟化硫气体检测单元分别与主芯片控制电路电连接且设置在GIS开关室内,用于检测六氟化硫气体泄漏;

所述通讯模块包括红外收发电路、CAN通讯电路和485通讯电路;所述红外收发电路的输入端、CAN通讯电路的输入端和485通讯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主芯片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红外收发电路的输出端与外设的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所述CAN通讯电路的输出端与外设的变送器连接;所述485通讯电路的输出端与外设的上位机连接;

所述显示模块与外设的显示屏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六氟化硫气体泄漏检测及控制电路是通过气体检测模块检测GIS开关室内是否有六氟化硫气体、四氟化硫气体和二氟化硫气体泄露,若有,将检测到的数据反馈至主芯片控制电路,主芯片控制电路通过的增设CAN通讯总线、485通讯电路以及红外收发电路组成的通讯模块能够发送至外设的移动终端、变送器以及上位机,能够传输到远端的监控平台,方便相关管理人员远程监控,省去了经常巡视的问题。CAN总线的设计使得传输线与电源线得到减少,有利于现场安装;并且在显示方式上加入大尺寸液晶显示屏,使得人机交互界面舒适,相关的设置也更丰富直观;通过报警模块可实现现场报警功能,有利于及时进行异常修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六氟化硫气体泄漏检测及控制电路的模块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芯片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语音播报模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红外收发电路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CAN通讯电路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485通讯电路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报警模块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显示模块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主芯片控制电路;2、语音播报模块;3、气体检测模块;4、通讯模块;5、报警模块;6、显示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六氟化硫气体泄漏检测及控制电路,安装于GIS开关室内;所述六氟化硫气体泄漏检测及控制电路包括主芯片控制电路1、语音播报模块2、气体检测模块3、通讯模块4、报警模块5和显示模块6;

所述语音播报模块2、气体检测模块3、通讯模块4、报警模块5和显示模块6分别与主芯片控制电路1电连接;

所述语音播报模块2包括依次电连接的语音控制电路、音频集成功放电路和喇叭;所述语音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主芯片控制电路1电连接;

所述气体检测模块3包括六氟化硫气体检测单元、四氟化硫气体检测单元和二氟化硫气体检测单元;所述六氟化硫气体检测单元、四氟化硫气体检测单元和二氟化硫气体检测单元分别与主芯片控制电路电连接且设置在GIS开关室内,用于检测六氟化硫气体泄漏;

所述通讯模块4包括红外收发电路、CAN通讯电路和485通讯电路;所述红外收发电路的输入端、CAN通讯电路的输入端和485通讯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主芯片控制电路1电连接;所述红外收发电路的输出端与外设的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所述CAN通讯电路的输出端与外设的变送器连接;所述485通讯电路的输出端与外设的上位机连接;

所述显示模块6与外设的显示屏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六氟化硫气体泄漏检测及控制电路是通过气体检测模块检测GIS开关室内是否有六氟化硫气体、四氟化硫气体和二氟化硫气体泄露,若有,将检测到的数据反馈至主芯片控制电路,主芯片控制电路通过的增设CAN通讯总线、485通讯电路以及红外收发电路组成的通讯模块能够发送至外设的移动终端、变送器以及上位机,能够传输到远端的监控平台,方便相关管理人员远程监控,省去了经常巡视的问题。CAN总线的设计使得传输线与电源线得到减少,有利于现场安装;并且在显示方式上加入大尺寸液晶显示屏,使得人机交互界面舒适,相关的设置也更丰富直观;通过报警模块可实现现场报警功能,有利于及时进行异常修复。

进一步的,上述的六氟化硫气体泄漏检测及控制电路还包括晶振电路、时钟电路、复位电路和电源稳压电路;所述晶振电路、时钟电路、复位电路和电源稳压电路分别与主芯片控制电路电连接。

其中:主芯片控制电路采用LPC2292芯片,如图2,包括144个引脚。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中的第一电源为所有附图中出现的VCC,第二电源为所有附图中出现的VC3,第三电源为所有附图中出现的+12V,第四电源为所有附图中出现的VC1。

如图3,进一步的,上述的六氟化硫气体泄漏检测及控制电路的语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芯片(图3中标号为U15,型号为ISD1720)、第二芯片(图3中标号为U16,型号为LM386)、第一排座(图3中标号为J12)、第二排座(图3中标号为J11)、第一电容(图3中标号为C40,容值为0.1μF)、第二电容(图3中标号为C41,容值为10μF)、第三电容(图3中标号为C29,容值为10μF)、第四电容(图3中标号为C42,容值为0.01μF)、第五电容(图3中标号为C30,容值为10μF)、第六电容(图3中标号为C31,容值为0.1μF)、第七电容(图3中标号为C34,容值为470μF)、第八电容(图3中标号为C32,容值为0.1μF)、第九电容(图3中标号为C33,容值为470μF)、第十电容(图3中标号为C43,容值为0.1μF)、第一电阻(图3中标号为R52,阻值为82KΩ)、第二电阻(图3中标号为R54)、第三电阻(图3中标号为R55,阻值为10KΩ)、第四电阻(图3中标号为RP1,阻值为10KΩ)和第五电阻(图3中标号为R46,阻值为10Ω);

所述第一芯片U15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第十引脚、第十一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四引脚、第十五引脚、第十六引脚、第十七引脚、第十八引脚、第十九引脚、第二十引脚、第二十一引脚、第二十二引脚、第二十三引脚、第二十四引脚、第二十五引脚、第二十六引脚、第二十七引脚和第二十八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一引脚为图3中U15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一芯片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一排座J12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所述第二排座包括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排座的第一引脚为图3中J12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一排座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二芯片U16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和第八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一引脚为图3中U16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二芯片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一引脚、第十四引脚和第二十一引脚分别接第一电源;

所述第一芯片的第八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六引脚和第二十八引脚分别接地;

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和第七引脚分别与主芯片控制电路连接;其中第一芯片的第三引脚接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RISD的引脚;第一芯片的第四引脚接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MISO的引脚;第一芯片的第五引脚接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MOSI的引脚;第一芯片的第六引脚接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SCK的引脚;第一芯片的第七引脚接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SSEL的引脚;

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九引脚通过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一排座的第三引脚连接;

所述第一芯片的第十引脚与所述第一排座的第一引脚连接;

所述第一芯片的第十一引脚与所述第一排座的第二引脚连接;

所述第一排座的第四引脚接地;

所述第一芯片的第十七引脚分别与第二电阻的一端和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SSEL的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电阻与第二电源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为滑动变阻器,所述滑动变阻器包括设置在滑动变阻器上的滑动片和分别设置在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

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滑动变阻器的第一导电片和第四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的第二导电片分别与第五电阻的一端和第四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与第二芯片的第三引脚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六电容分别与第七电容的一端和第二排座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排座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二排座与外设的喇叭连接;

所述第一芯片的第十八引脚通过第二电容接地;

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二十引脚通过第一电阻接地;

所述第一芯片的第十四引脚通过第十电容接地;

所述第一芯片的其余引脚悬置,即为NC脚;

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一引脚通过第五电容与第二芯片的第八引脚连接;

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二引脚和第四引脚接地;

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五引脚与第七电容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芯片的第六引脚通过第九电容接地;

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七引脚通过第八电容接地。

如图4,进一步的,上述的六氟化硫气体泄漏检测及控制电路的红外收发电路包括第三排座(图4中标号为J7)、第六电阻(图4中标号为R44,阻值为10KΩ)、第七电阻(图4中标号为R45,阻值为1KΩ)、第十一电容(图4中标号为C28,容值为10μF)、第一二极管(图4中标号为D13,型号为4148)和第一电位器(图4中标号为W7);

所述第三排座J7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所述第一电位器W7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排座的第一引脚为图4中J7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三排座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所述第一电位器的第一引脚为图4中W7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一电位器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三排座与外设的移动终端红外无线连接;

所述第三排座的第一引脚接地;

所述第三排座的第二引脚通过第七电容分别与第十一电容的一端、第六电容的一端、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IRDA的引脚电连接;所述第十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电位器的第三引脚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电位器的第三引脚连接;所述第一电位器的第三引脚接第一电源;

所述第三排座的第三引脚与第一电位器的第二引脚连接;

所述第一电位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三电源连接。

如图5,进一步的,上述的六氟化硫气体泄漏检测及控制电路的CAN通讯电路包括第三芯片(图5中标号为U9,型号为6N137)、第四芯片(图5中标号为U10,型号为6N137)、第五芯片(图5中标号为U11,型号为PCA82C50)、第六芯片(图5中标号为PW1)、第八电阻(图5中标号为R12,阻值为510Ω)、第九电阻(图5中标号为R13,阻值为3KΩ)、第十电阻(图5中标号为R14,阻值为3KΩ)、第十一电阻(图5中标号为R15,阻值为510Ω)、第十二电阻(图5中标号为R16,阻值为18KΩ)、第十三电阻(图5中标号为R19,阻值为120Ω)、第十四电阻(图5中标号为R17,阻值为5Ω)、第十五电阻(图5中标号为R18,阻值为5Ω)、第十二电容(图5中标号为C19,容值为0.1μF)、第十三电容(图5中标号为C21,容值为1μF)、第二二极管(图5中标号为D3)、第三二极管(图5中标号为D4)、第二电位器(图5中标号为W5)和第四排座(图5中标号为J5);

所述第三芯片U9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第三芯片U9的第一引脚在图5中的引脚标号为2,第三芯片U9的第二引脚在图5中的引脚标号为3,第三芯片U9的第三引脚在图5中的引脚标号为5,第三芯片U9的第四引脚在图5中的引脚标号为6,第三芯片U9的第五引脚在图5中的引脚标号为7,第三芯片U9的第六引脚在图5中的引脚标号为8。

所述第四芯片U10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第四芯片U10的第一引脚在图5中的引脚标号为2,第四芯片U10的第二引脚在图5中的引脚标号为3,第四芯片U10的第三引脚在图5中的引脚标号为5,第四芯片U10的第四引脚在图5中的引脚标号为6,第四芯片U10的第五引脚在图5中的引脚标号为7,第四芯片U10的第六引脚在图5中的引脚标号为8。

所述第五芯片U11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和第八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五芯片U11的第一引脚为图5中U11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五芯片U11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六芯片PW1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六芯片PW1的第一引脚为图5中PW1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六芯片PW1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四排座J5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

所述第三芯片的第一引脚通过第八电阻接第二电源;

所述第三芯片的第二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TD1的引脚连接;

所述第三芯片的第三引脚接地;

所述第三芯片的第四引脚与第五芯片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三芯片的第四引脚通过第十电阻接第四电源;

所述第三芯片的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相连接后接第四电源;

所述第四芯片的第一引脚通过第十一电阻接第四电源;

所述第四芯片的第二引脚与第五芯片的第四引脚连接;

所述第四芯片的第三引脚接地;

所述第四芯片的第四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RD1的引脚连接;所述第四芯片的第四引脚通过第九电阻与第一电源连接;

所述第四芯片的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相连接后接第一电源;

所述第五芯片的第二引脚接地;

所述第五芯片的第三引脚接第四电源;

所述第五芯片的第五引脚悬置,即为NC脚;

所述第五芯片的第六引脚分别与第十五电阻的一端和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排座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四排座的第一引脚连接;

所述第五芯片的第七引脚分别与第十四电阻的一端和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排座的第三引脚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四排座的第一引脚连接;

所述第四排座的第二引脚依次通过第二电位器和第十三电阻与第四排座的第三引脚连接;

所述第五芯片的第八引脚通过第十二电阻接地;

所述第六芯片的第一引脚接第一电源;

所述第六芯片的第二引脚接地;所述第六芯片的第一引脚通过第十二电容接地;

所述第六芯片的第三引脚与第四排座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第六芯片的第三引脚通过第十三电容接第四电源;

所述第六芯片的第四引脚接第四电源;

所述第四排座与外设的变送器连接。

TD1接主控芯片R12、R15为限流电阻,因为U9、U10光耦,R13、R14上拉电阻,没有信号的时候R13、R14动作。U11为驱动芯片,C19为滤波电容,C21为退藕电容,PW1是隔离电源与C21配合,D3,D4为稳压二极管防止U11电压过高被烧坏,R17、R18为限流电阻。R19为终端电阻,J5为引脚座接变送器。

如图6,进一步的,上述的六氟化硫气体泄漏检测及控制电路的485通讯电路包括第七芯片(图6中标号为U7,型号为MAX3232)、第八芯片(图6中标号为U8,型号为SP485)、第十四电容(图6中标号为C23,容值为0.1μF)、第十五电容(图6中标号为C24,容值为0.1μF)、第十六电容(图6中标号为C25,容值为0.1μF)、第十七电容(图6中标号为C26,容值为0.1μF)、第十八电容(图6中标号为C27,容值为0.1μF)、第十六电阻(图6中标号为R32,阻值为10Ω)、第十七电阻(图6中标号为R33,阻值为10Ω)、第十八电阻(图6中标号为R28,阻值为10KΩ)、第十九电阻(图6中标号为R29,阻值为10Ω)、第二十电阻(图6中标号为R30,阻值为10Ω)、第二十一电阻(图6中标号为R31,阻值为120Ω)、第三电位器(图6中标号为W3)、第四电位器(图6中标号为W4)、第五排座(图6中标号为J4)和第六排座(图6中标号为J3);

第六排座J3与主机屏幕连接用于屏幕的触摸校验。

所述第七芯片U7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第十引脚、第十一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四引脚、第十五引脚和第十六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七芯片U7的第一引脚为图6中U7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七芯片U7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八芯片U8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和第八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八芯片U8的第一引脚为图6中U8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八芯片U8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三电位器W3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电位器W3的第一引脚为图6中W3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三电位器W3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五排座J4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和第十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五排座J4的第一引脚为图6中J4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五排座J4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六排座J3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和第十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六排座J3的第一引脚为图6中J3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六排座J3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七芯片的第十六引脚接第一电源VCC;所述第七芯片的第十六引脚通过第十五电容与第七芯片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七芯片的第十六引脚通过第十四电容与第七芯片的第十五引脚连接;

所述第七芯片的第六引脚通过第十六电容与第七芯片的第十五引脚连接;

所述第七芯片的第十五引脚接地;

所述第七芯片的第十一引脚和第十二引脚分别与主芯片控制电路连接;具体为:第七芯片的第十一引脚接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TXD0的引脚,第七芯片的第十二引脚接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RXD0的引脚;

所述第七芯片的第九引脚与第三电位器的第五引脚连接;

所述第七芯片的第十引脚与第三电位器的第六引脚连接;

所述第三电位器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分别与主芯片控制电路连接;具体为:第三电位器的第三引脚接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RXD1的引脚,第三电位器的第四引脚接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TXD1的引脚。

所述第三电位器的第一引脚与第八芯片的第一引脚连接;

所述第三电位器的第二引脚与第八芯片的第四引脚连接;

所述第七芯片的第一引脚通过第十七电容与第七芯片的第三引脚连接;

所述第七芯片的第四引脚通过第十八电容与第七芯片的第五引脚连接;

所述第七芯片的第十三引脚与第六排座的第三引脚连接;

所述第七芯片的第十四引脚与第六排座的第二引脚连接;

所述第七芯片的第八引脚通过第十六电阻与第五排座的第三引脚连接;

所述第七芯片的第七引脚通过第十七电阻与第五排座的第二引脚连接;

所述第六排座的第五引脚接地;所述第六排座的其他引脚悬置;

所述第八芯片的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相连接后通过第十八电阻接地;所述第八芯片的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相连接后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DE的引脚连接;

所述第八芯片的第五引脚接地;

所述第八芯片的第八引脚接第一电源;

所述第八芯片的第六引脚通过第二十电阻与第五排座的第五引脚连接;

所述第八芯片的第七引脚通过第十九电阻与第五排座的第四引脚连接;

所述第五排座的第四引脚通过依次连接的第四电位器和第二十一电阻与第五排座的第五引脚连接;

所述第五排座的第一引脚接地;所述第五排座的其他引脚悬置;

所述第五排座与外设的上位机连接。

SP485为485芯片R28为上拉电阻控制信号的传输和接收,R29、R30为限流电阻防止芯片烧坏,R31为终端电阻J4为信号接入引脚座接上位机软件。R32、R33为限流电阻,U7为电平转换器C24、C25、C26、C27为芯片要求接法,C23为滤波电容,W3为RS232、485转换选择器输出两组,一组给上位机通讯,另外一组给屏幕。

如图7,进一步的,上述的六氟化硫气体泄漏检测及控制电路的报警模块包括第九芯片(图7中标号为U17,型号为MC1413)、第十芯片(图7中标号为JD1)、第十一芯片(图7中标号为JD2)、第十二芯片(图7中标号为JD3)、第十三芯片(图7中标号为JD4)、第十四芯片(图7中标号为JD5)、第十五芯片(图7中标号为JD6)、第十六芯片(图7中标号为JD7)、第六排座(图7中标号为J9)、第七排座(图7中标号为J8)、第八排座(图7中标号为J10)、第二十二电阻(图7中标号为R34,阻值为10KΩ)、第二十三电阻(图7中标号为R35,阻值为10KΩ)、第二十四电阻(图7中标号为R36,阻值为10KΩ)、第二十五电阻(图7中标号为R37,阻值为10KΩ)、第二十六电阻(图7中标号为R38,阻值为10KΩ)、第二十七电阻(图7中标号为R39,阻值为10KΩ)、第二十八电阻(图7中标号为R40,阻值为1KΩ)、第二十九电阻(图7中标号为R41,阻值为1KΩ)、第三十电阻(图7中标号为R42,阻值为1KΩ)、第三十一电阻(图7中标号为R43,阻值为1KΩ)、第三十二电阻、第三十三电阻、第三十四电阻、第三十五电阻、第三十六电阻、第三十七电阻、第三十八电阻、第三十九电阻、第四二极管(图7中标号为D7,型号为4001)、第五二极管(图7中标号为D8,型号为4001)、第六二极管(图7中标号为D9,型号为4001)、第七二极管(图7中标号为D10,型号为4001)、第八二极管(图7中标号为D11,型号为4001)和第九二极管(图7中标号为D12,型号为4001);

其中第三十二电阻、第三十三电阻、第三十四电阻、第三十五电阻、第三十六电阻、第三十七电阻、第三十八电阻和第三十九电阻组成图7中标号为RS3,阻值为10KΩ的电阻。

所述第九芯片U17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第十引脚、第十一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四引脚、第十五引脚和第十六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九芯片U17的第一引脚为图7中U17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九芯片U17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十芯片JD1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和第五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十芯片JD1的第一引脚为图7中JD1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十芯片JD1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十一芯片JD2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和第五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十一芯片JD2的第一引脚为图7中JD2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十一芯片JD2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十二芯片JD3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和第五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十二芯片JD3的第一引脚为图7中JD3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十二芯片JD3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十三芯片JD4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和第五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十三芯片JD4的第一引脚为图7中JD4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十三芯片JD4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十四芯片JD5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和第五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十四芯片JD5的第一引脚为图7中JD5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十四芯片JD5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十五芯片JD6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和第五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十五芯片JD6的第一引脚为图7中JD6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十五芯片JD6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十六芯片JD7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和第五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十六芯片JD7的第一引脚为图7中JD7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十六芯片JD7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六排座J9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第十引脚、第十一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三引脚和第十四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六排座J9的第一引脚为图7中J9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六排座J9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七排座J8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七排座J8的第一引脚为图7中J8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七排座J8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八排座J10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和第十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八排座J10的第一引脚为图7中J10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八排座J10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一引脚通过第三十二电阻接地;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二引脚通过第三十三电阻接地;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三引脚通过第三十四电阻接地;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四引脚通过第三十五电阻接地;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五引脚通过第三十六电阻接地;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六引脚通过第三十七电阻接地;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七引脚通过第三十八电阻接地;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八引脚通过第三十九电阻接地;所述第九芯片的第八引脚接地;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九引脚接第三电源+12V;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十引脚分别与第六排座的第十二引脚、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十芯片的第一引脚FNC1连接;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十一引脚分别与第六排座的第十引脚、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十一芯片的第一引脚FNC2连接;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十二引脚分别与第六排座的第八引脚、第六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十二芯片的第一引脚FNC3连接;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十三引脚分别与第六排座的第六引脚、第七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十三芯片的第一引脚FNC4连接;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十四引脚分别与第六排座的第四引脚、第八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十四芯片的第一引脚FNC5连接;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十五引脚分别与第六排座的第二引脚、第九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十五芯片的第一引脚FNC6连接;

所述第九芯片的第十六引脚通过第二十九电阻R41与第七排座的第四引脚连接;

所述第六排座的第一引脚通过第二十二电阻R34接第二电源VC3;所述第六排座的第一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AUT6的引脚连接;

所述第六排座的第三引脚通过第二十三电阻R35接第二电源VC3;所述第六排座的第三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AUT5的引脚连接;

所述第六排座的第五引脚通过第二十四电阻R36接第二电源VC3;所述第六排座的第五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AUT4的引脚连接;

所述第六排座的第七引脚通过第二十五电阻R37接第二电源VC3;所述第六排座的第七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AUT3的引脚连接;

所述第六排座的第九引脚通过第二十六电阻R38接第二电源VC3;所述第六排座的第九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AUT2的引脚连接;

所述第六排座的第十一引脚通过第二十七电阻R39接第二电源VC3;所述第六排座的第十一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AUT1的引脚连接;

所述第六排座J9的第十三引脚和第十四引脚接地;所述第六排座J9与分机控制开关相连,并与面板手动开关连接。

所述第七排座的第一引脚悬置;

所述第七排座的第二引脚接第二电源VC3;

所述第七排座的第三引脚通过第二十八电阻R40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7的正极、第五二极管D8的正极、第六二极管D9的正极、第七二极管D10的正极、第八二极管D11的正极和第九二极管D12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七排座的第五引脚通过第三十电阻R42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MANU的引脚连接;

所述第七排座的第六引脚通过第三十一电阻R43接地;

所述第十芯片的第二引脚与第八排座的第九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芯片的第三引脚与第三电源连接;

所述第十芯片的第四引脚与第八排座的第八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芯片的第五引脚悬置;

所述第十一芯片的第二引脚与第八排座的第九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一芯片的第三引脚与第三电源连接;

所述第十一芯片的第四引脚与第八排座的第七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一芯片的第五引脚悬置;

所述第十二芯片的第二引脚与第八排座的第九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二芯片的第三引脚与第三电源连接;

所述第十二芯片的第四引脚与第八排座的第六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二芯片的第五引脚悬置;

所述第十三芯片的第二引脚与第八排座的第九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三芯片的第三引脚与第三电源连接;

所述第十三芯片的第四引脚与第八排座的第五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三芯片的第五引脚悬置;

所述第十四芯片的第二引脚与第八排座的第九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四芯片的第三引脚与第三电源连接;

所述第十四芯片的第四引脚与第八排座的第四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四芯片的第五引脚悬置;

所述第十五芯片的第二引脚与第八排座的第九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五芯片的第三引脚与第三电源连接;

所述第十五芯片的第四引脚与第八排座的第三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五芯片的第五引脚悬置;

所述第十六芯片的第二引脚与第八排座的第九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六芯片的第三引脚与第三电源连接;

所述第十六芯片的第四引脚与第八排座的第二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六芯片的第五引脚悬置;

所述第八排座J10的第一引脚悬置;所述第八排座的第九引脚与第八排座的第十引脚连接。所述第八排座J10用于与外部分机相连接。

如图8,进一步的,所述显示模块包括第十七芯片(图8中标号为U2,型号为62WV5128-55)、第十八芯片(图8中标号为U3,型号为74HC574)、第九排座(图8中标号为J2)、第四十电阻(图8中标号为R8,阻值为10KΩ)、第四十一电阻(图8中标号为R9,阻值为10KΩ)、第四十二电阻(图8中标号为R10,阻值为10KΩ)、第四十三电阻(图8中标号为R11,阻值为10KΩ)和第一三极管(图8中标号为Q1);

所述第十七芯片U2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第十引脚、第十一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四引脚、第十五引脚、第十六引脚、第十七引脚、第十八引脚、第十九引脚、第二十引脚、第二十一引脚、第二十二引脚、第二十三引脚、第二十四引脚、第二十五引脚、第二十六引脚、第二十七引脚、第二十八引脚、第二十九引脚、第三十引脚、第三十一引脚和第三十二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十七芯片U2的第一引脚为图8中U2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十七芯片U2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十八芯片U3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第十引脚、第十一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四引脚、第十五引脚、第十六引脚、第十七引脚、第十八引脚、第十九引脚和第二十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十八芯片U3的第一引脚为图8中U3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十八芯片U3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九排座J2包括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九引脚、第十引脚、第十一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四引脚、第十五引脚、第十六引脚、第十七引脚、第十八引脚、第十九引脚和第二十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九排座J2的第一引脚为图8中J2的引脚中标号为1的引脚,所述第九排座J2的其他引脚以此类推。

所述第十七芯片U2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第九引脚、第十引脚、第十一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四引脚、第十五引脚、第十六引脚、第十七引脚、第十八引脚、第十九引脚、第二十引脚、第三十一引脚和第三十二引脚分别与主芯片控制电路连接;具体为:

第十七芯片的第一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11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二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9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三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8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四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13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五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WE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六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17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七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15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九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18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十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16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十一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14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十二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12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十三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7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十四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6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十五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5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十六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4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十七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3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十八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2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十九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1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二十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0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三十一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A10的引脚连接;

第十七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的标号为OE的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七芯片的第八引脚与时钟芯片中标号为VBAT连接;

所述第十七芯片的第二十四引脚接地;

所述第十七芯片的第三十引脚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四十二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十二电阻R10的另一端与时钟芯片中标号为VBAT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四十一电阻R9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RES的引脚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CS0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四十电阻R8与第二电源连接;

所述第十七芯片的第二十一引脚D0与第十八芯片的第九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七芯片的第二十二引脚D1与第十八芯片的第八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七芯片的第二十三引脚D2与第十八芯片的第七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七芯片的第二十五引脚D3与第十八芯片的第六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七芯片的第二十六引脚D4与第十八芯片的第五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七芯片的第二十七引脚D5与第十八芯片的第四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七芯片的第二十八引脚D6与第十八芯片的第三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七芯片的第二十九引脚D7与第十八芯片的第二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八芯片的第一引脚和第十引脚接地;

所述第十八芯片的第十二引脚DQ0与第九排座的第十二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八芯片的第十三引脚DQ1与第九排座的第十一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八芯片的第十四引脚DQ2与第九排座的第十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八芯片的第十五引脚DQ3与第九排座的第九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八芯片的第十六引脚DQ4与第九排座的第八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八芯片的第十七引脚DQ5与第九排座的第七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八芯片的第十八引脚DQ6与第九排座的第六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八芯片的第十九引脚DQ7与第九排座的第五引脚连接;

所述第十八芯片的第二十引脚接第二电源VC3;

所述第九排座的第一引脚GND、第二引脚GND和第三引脚GND分别接地;

所述第九排座的第四引脚BUSY通过第四十三电阻R11与第二电源VC3连接;

所述第九排座的第十三引脚、第十六引脚和第十七引脚分别与主芯片控制电路连接;具体为:

第九排座的第十三引脚接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STB的引脚;第九排座的第十六引脚接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BLC的引脚;第九排座的第十七引脚接主芯片控制电路中标号为RESD的引脚;

所述第九排座的第十四引脚和第十五引脚悬置;

所述第九排座的第十八引脚、第十九引脚和第二十引脚分别与第三电源+12V连接;

所述第九排座与外设的显示屏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六氟化硫气体泄漏检测及控制电路是通过气体检测模块检测GIS开关室内是否有六氟化硫气体、四氟化硫气体和二氟化硫气体泄露,若有,将检测到的数据反馈至主芯片控制电路,主芯片控制电路通过的增设CAN通讯总线、485通讯电路以及红外收发电路组成的通讯模块能够发送至外设的移动终端、变送器以及上位机,能够传输到远端的监控平台,方便相关管理人员远程监控,省去了经常巡视的问题。CAN总线的设计使得传输线与电源线得到减少,有利于现场安装;并且在显示方式上加入大尺寸液晶显示屏,使得人机交互界面舒适,相关的设置也更丰富直观;通过报警模块可实现现场报警功能,有利于及时进行异常修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