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根‑菌根‑蚯蚓系统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7531阅读:1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植根‑菌根‑蚯蚓系统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实验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土壤净化研究装置,确切地说是一种植根-菌根-蚯蚓系统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当前的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一方面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混入地下水及粮食作物中,严重威胁人们身体监控,另一方面由于由于土壤中重金属离子含量增高,导致植物根部受损和土壤肥力下降,从而严重影响植被的正常生长,并导致粮食作业产量降低,因此针对这一现状,当前出现了多种的的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和设备,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发现,由于不同地域中重金属离子的种类、含量、土壤的含水量等均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导致了当前在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过程中往往无法准确指定治理方案,而当前针对这一问题尚无一种可有效模拟仿真多种土壤重金属离子污染实际环境,并进行仿真治理研究的设备,因此导致当前对土壤重金属离子污染治理工作好研究工作均无法有效开展,严重制约了对重金属离子污染土壤治理恢复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本,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装置,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植根-菌根-蚯蚓系统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实验装置。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运行成本低且见效快,可有效的满足蚯蚓养殖及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理的需要,并可根据实际实验的需要,对实验环境进行灵活调整,从而直接获取多种不同环境相蚯蚓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净化作业的效率,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工作的开展和研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植根-菌根-蚯蚓系统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实验装置,包括承载槽、培养基材、渗透排水管、高压风机、喷淋泵、导气管、喷淋管、直流电极、电加热丝及半导体制冷装置,承载槽为轴向截面为“凵”字型的槽状,承载槽内设承载托网,承载托网与承载槽底部平行分布并与承载槽侧壁内表面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承载槽底部与承载托网间构成高度为5—20毫米的过渡腔,培养基材嵌于承载槽内,其下端面与承载托网相抵,上端面低于承载槽上端面1—10厘米,高压风机、喷淋泵均安装在承载槽外表面上,其中高压风机通过导气管与承载槽连通,且导气管与承载槽的过渡腔相互连通,喷淋泵通过导流管与喷淋管连通,喷淋管至少两个,并通过滑轨与承载槽侧壁上端面滑动连接,喷淋管通过定位块与滑轨滑动连接,喷淋管与定位块通过棘轮机构铰接,并与承载槽上端面呈0°—90°夹角,半导体制冷装置和电加热丝若干,并均安装在承载槽底部上,其中电加热丝若干并环绕承载槽轴线呈螺旋状分布,半导体制冷装置与承载槽同轴分布,直流电极至少一组,且每组直流电极均包括一个正电极和一个负电极,且正电极和负电极以承载槽中线对称分布,同一组直流电极组中的正电极和负电极间距为承载槽最小内经的1/3—2/3,且正电极和负电极与承载槽轴线平行分布,并嵌于培养基材内,且所述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嵌于培养基材内部分的长度不小于正电极和负电极总长度的80%,但不大于培养基材总高度的70%,渗透排水管至少一条,嵌于承载槽侧表面上并与培养基材连接,培养基材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依次分为过渡砂土层、复合粘土层、有机养料层、表层覆土层,其中渡砂土层和表层覆土层厚度均为培养基材总厚度的10%—15%,有机养料层厚度为培养基材总厚度的3%—15%,剩余的为复合粘土层,复合粘土层包括粘土基材及硬质颗粒,硬质颗粒均布于粘土基材中,且硬质颗粒总体积不大于粘土基材总体积的50%,表层覆土层内均布植物种子及真菌菌种,且相邻植物种子间间隙为1—50毫米,真菌菌种位于植物种子正下方,并与植物种子间距为1—3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槽侧表面设若干观察窗,且观察窗与承载槽轴线平行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渗透排水管与培养基材的过渡砂土层相互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培养基材的过渡砂土层、复合粘土层、有机养料层、表层覆土层之间的接触面处均设混合过渡区,所述的混合过渡区高度为1—5厘米,且混合过渡区内相邻两层物质含量比1:1~3。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运行成本低且见效快,可有效的满足蚯蚓养殖及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理的需要,并可根据实际实验的需要,对实验环境进行灵活调整,从而直接获取多种不同环境相蚯蚓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净化作业的效率,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工作的开展和研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 所述的一种植根-菌根-蚯蚓系统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实验装置,包括承载槽1、培养基材2、渗透排水管3、高压风机4、喷淋泵5、导气管6、喷淋管7、直流电极8、电加热丝9及半导体制冷装置10,承载槽1为轴向截面为“凵”字型的槽状,承载槽1内设承载托网11,承载托网11与承载槽1底部平行分布并与承载槽1侧壁内表面通过滑槽12滑动连接,承载槽1底部与承载托网11间构成高度为5—20毫米的过渡腔13,培养基材2嵌于承载槽1内,其下端面与承载托网11相抵,上端面低于承载槽1上端面1—10厘米,高压风机4、喷淋泵5均安装在承载槽1外表面上,其中高压风机4通过导气管6与承载槽1连通,且导气管6与承载槽1的过渡腔13相互连通,喷淋泵5通过导流管14与喷淋管7连通,喷淋管7至少两个,并通过滑轨15与承载槽1侧壁上端面滑动连接,喷淋管7通过定位块16与滑轨15滑动连接,喷淋管7与定位块16通过棘轮机构铰接,并与承载槽1上端面呈0°—90°夹角,半导体制冷装置10和电加热丝9若干,并均安装在承载槽1底部上,其中电加热丝9若干并环绕承载槽1轴线呈螺旋状分布,半导体制冷装置10与承载槽1同轴分布,直流电极8至少一组,且每组直流电极8均包括一个正电极81和一个负电极82,且正电极81和负电极82以承载槽1中线对称分布,同一组直流电极8组中的正电极81和负电极82间距为承载槽1最小内经的1/3—2/3,且正电极81和负电极82与承载槽1轴线平行分布,并嵌于培养基材2内,正电极81和负电极82嵌于培养基材2内部分的长度不小于正电极81和负电极82总长度的80%,但不大于培养基材2总高度的70%,渗透排水管3至少一条,嵌于承载槽1侧表面上并与培养基材2连接,培养基材2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依次分为过渡砂土层21、复合粘土层22、有机养料层23、表层覆土层24,其中渡砂土层21和表层覆土层24厚度均为培养基材2总厚度的10%—15%,有机养料层23厚度为培养基材2总厚度的3%—15%,剩余的为复合粘土层22,复合粘土层22包括粘土基材221及硬质颗粒222,硬质颗粒222均布于粘土基材221中,且硬质颗粒222总体积不大于粘土基材221总体积的50%,表层覆土层24内均布植物种子17及真菌菌种18,且相邻植物种子17间间隙为1—50毫米,真菌菌种18位于植物种子17正下方,并与植物种子17间距为1—3厘米。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槽1侧表面设若干观察窗18,且观察窗18与承载槽1轴线平行分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渗透排水管3与培养基材2的过渡砂土层22相互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培养基材2的过渡砂土层21、复合粘土层22、有机养料层23、表层覆土层24之间的接触面处均设混合过渡区25,所述的混合过渡区25高度为1—5厘米,且混合过渡区25内相邻两层物质含量比1:1~3。

本新型在具体实施时,首先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将设备组装完成,并将培养基材嵌于承载槽内,并将蚯蚓直接放置到培养基材嵌于复合粘土层、有机养料层的过渡区内,然后根据实验需要,对承载槽的环境温度、湿度、透气性进行调整,并促使培养基材中的植物种子发芽生根,同时促使真菌发育并与植物根部建立联系,然后可根据实验的需要,通过喷淋管灵活调整培养基材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水份的含量,并检测重金属离子在植物、真菌及蚯蚓作用下的分布及固定情况,从而获取准确的研究数据。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运行成本低且见效快,可有效的满足蚯蚓养殖及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理的需要,并可根据实际实验的需要,对实验环境进行灵活调整,从而直接获取多种不同环境相蚯蚓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净化作业的效率,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工作的开展和研究。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