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5610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医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高能元素在核医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131I元素,尤其是将131I应用于甲状腺疾病,如131I诊断性全身显像、治疗后131I全身显像、131I清除甲状腺癌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以及治疗复发和转移组织等,疗效显著、安全方便,因此是我国发展最快的核素治疗项目。

一般而言,用131I治疗后的患者需要进行辐射剂量残留的监测,以便对病情进行更好地观察和分析。通常,辐射剂量残留的监测是通过伽玛照相机或通用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装置对患者进行全身扫描检查,以图像的方式显示患者体内残留辐射剂量的分布情况。

然而,现有的伽玛照相机或通用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装置对患者进行扫描时,探测器设置于扫描床的上方,患者仰卧在扫描床上,操作者对患者进行摆位,即操作者帮助患者在扫描床上保持某种姿态,然后,扫描床进行移动进而带动患者从探测器的下方通过,得到扫描的图像。这样,由于患者需要保持某种姿态,所以操作比较复杂,并且,131I具有较高能力,131I在患者体内残留的核素活动比较高,当操作者在帮助患者保持某种姿态时会接受较多的辐射,对操作者造成辐射伤害;以及,扫描时间长,尤其是对于身体不舒服的患者,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指数;另外,扫描过程中,探测器固定不动,患者是从探测器的下方通过,存在着探测器挤压到患者的安全隐患。此外,现有的伽玛照相机或通用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装置由于造价高,不仅对131I治疗后的患者进行监测,也会对其他的患者进行其他项目的检测,所以伽玛照相机或通用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装置只设置在特定的房间内,131I治疗后的患者需要由病房进入该房间进行扫描,这样,在131I治疗后的患者走入房间进行扫描前会对周围人员造成辐射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对辐射剂量残留进行监测时操作复杂、操作者接受辐射较多并且扫描时间长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底座、支撑体、控制装置、身高检测装置、升降装置和至少两个探测装置;其中,底座与支撑体相连接,用于承载处于站立状态的患者;身高检测装置安装于支撑体,用于检测患者的身高;控制装置与身高检测装置电连接,用于接收身高,并根据身高确定起始扫描位置和终点扫描位置,以及发出驱动信号和扫描信号;升降装置可上下移动地安装于支撑体,各探测装置均安装于升降装置且沿支撑体的高度方向并列设置;升降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用于接收驱动信号,并根据驱动信号带动各探测装置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各探测装置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均用于接收扫描信号,并根据扫描信号对患者进行扫描;控制装置还用于接收各探测装置发送的扫描结果,并将相同位置处的扫描结果进行叠加,以及根据叠加后的扫描结果确定患者体内辐射剂量残留分布。

进一步地,上述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中,每个探测装置均包括:准直器和线阵探测器;其中,准直器设置有多个通道,均用于接收患者体内发射的射线;线阵探测器包括多个探测单元,并且,各探测单元与各通道一一对应设置,各探测单元均用于接收并处理通道传送的射线,以及输出数字信号;控制装置与探测单元电连接,用于接收数字信号;控制装置还用于将相同位置处的各探测装置中的各探测单元发送的数字信号进行叠加,并根据叠加后的数字信号确定患者体内辐射剂量残留分布。

进一步地,上述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中,身高检测装置为多个且并排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中,身高检测装置为超声波检测装置。

进一步地,上述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还包括:显示器;其中,显示器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用于显示患者的辐射剂量残留分布。

进一步地,上述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中,支撑体包括:支撑本体和顶板;其中,支撑本体的第一端与底座相连接,支撑本体的第二端与顶板相连接,顶板与底座相对设置;身高检测装置安装于顶板;升降装置安装于支撑本体。

进一步地,上述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中,升降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导轨、连接板、滑块和链条;其中,导轨沿支撑本体的高度方向设置,滑块与导轨滑动连接;驱动机构的输入端与控制装置电连接,输出端与链条相连接,驱动机构用于接收驱动信号,并根据驱动信号驱动链条上下移动;链条通过连接板与滑块相连接,用于带动连接板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各探测装置沿支撑本体的高度方向依次安装于连接板。

进一步地,上述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中,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

进一步地,上述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还包括:两个把手;其中,两个把手均安装于支撑体且置于支撑体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中,患者站立于底座,并且,各探测装置在跟随升降装置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扫描,这样,操作者无需对患者进行摆位即可对患者进行扫描,有效地避免了操作者接受较多的辐射,操作简单,并且,由于探测装置为至少两个,控制装置将对于相同位置处的各探测装置的扫描结果进行叠加,加快了各探测装置扫描速度,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还可以有效地确保扫描结果的准确可靠,解决了现有技术对辐射剂量残留进行监测时操作复杂、操作者接受辐射较多并且扫描时间长的问题,以及,各探测装置均通过升降装置安装于支撑体,则各探测装置置于呈站立状态的患者身体的一侧,有效地避免了探测装置挤压患者。另外,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根据检测到的患者的身高确定起始扫描位置和终点扫描位置,无需对患者从头到脚进行全部的扫描,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提高了扫描效率,同时减少了患者接受的监测装置散发的辐射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5,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包括:底座1、支撑体、控制装置4、身高检测装置5、升降装置7和至少两个探测装置6。其中,底座1与支撑体相连接,并且,支撑体与底座1垂直设置。底座1用于承载处于站立状态的患者,即患者站立于底座1。支撑体具有预设高度,患者可背靠于支撑体。具体实施时,该预设高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身高检测装置5安装于支撑体,身高检测装置5用于当患者站立于底座1时,检测患者的身高。优选的,身高检测装置5为超声波检测装置。

升降装置7可上下(相对于图1而言)移动地安装于支撑体,各探测装置6均安装于升降装置7,并且,各探测装置6均沿支撑体的高度方向(相对于图1由上至下的方向)并列设置。具体地,支撑体内设置有空心腔体,升降装置7和各探测装置6均可安装于空心腔体内。各探测装置6均沿支撑体的高度方向依次安装于升降装置7,也就是说,第一个探测装置安装于升降装置7,第二个探测装置与第一个探测装置相连接且置于第一个探测装置的上方,如此依次将各探测装置6进行安装。升降装置7可沿支撑体的高度方向上下(相对于图1而言)移动,即沿患者的身高方向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各探测装置6也沿患者的身高方向上下移动。患者体内注射高能元素后,如131I,患者的身体发射射线,该射线可穿透支撑体且被探测装置6接收,进而根据射线确定患者体内辐射剂量残留分布。其中,每个探测装置6均只接收与该探测装置6相平行的射线,对于与探测装置6具有倾斜角度的射线,每个探测装置6均不进行接收。

控制装置4与身高检测装置5电连接,控制装置4用于接收患者的身高,并根据患者的身高进行相应的计算从而确定对应于该患者的起始扫描位置和终点扫描位置,以及发出驱动信号和扫描信号。当患者的身高不同时,控制装置4确定出的起始扫描位置和终点扫描位置也是不同的。

升降装置7与控制装置4电连接,升降装置7用于接收控制装置4发送的驱动信号,并根据驱动信号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进而带动各探测装置6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各探测装置6均与控制装置4电连接,各探测装置6均用于接收控制装置4发送的扫描信号,并根据扫描信号在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扫描,即接收由起始扫描位置至终点扫描位置之间的各位置处患者身体发射的射线。控制装置4还用于接收各探测装置6发送的扫描结果,并将相同位置处的扫描结果进行叠加,以及根据叠加后的扫描结果确定患者体内辐射剂量残留分布。

具体实施时,探测装置6为至少两个,开始扫描前,各探测装置中位于最下方(相对于图1中由上之下的方向而言)的探测装置置于起始扫描位置。在扫描完成后,各探测装置中最上方(相对于图1中由上之下的方向而言)的探测装置置于终点扫描位置。这样,各探测装置6跟随升降装置7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的过程中,各个位置均进行了多次扫描,控制装置4对各位置处的扫描结果进行叠加处理。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患者站立于底座1,并保持不动状态。身高检测装置5检测患者的身高,并将检测到的身高发送给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接收该身高,并根据该身高确定起始扫描位置和终点扫描位置,以及发出驱动信号和扫描信号。升降装置7接收控制装置4发送的驱动信号,并根据驱动信号从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由于各探测装置6均安装于升降装置7,所以升降装置7的移动带动各探测装置6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每个探测装置6均接收控制装置4发送的扫描信号,每个探测装置6在跟随升降装置7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的过程中均对患者进行扫描,并将扫描结果实时发送给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接收各探测装置6发送的扫描结果,由于探测装置6至少两个,所以各个位置处均至少有两个扫描结果,控制装置4将相同位置处的各扫描结果进行叠加,并根据叠加后的扫描结果确定患者体内辐射剂量残留分布。扫描完毕后,患者即可离开底座1。

在本实施例中,当启动监测残留辐射剂量的装置时,控制装置4可以首先控制升降装置7移动至底座1对应的位置处,然后控制装置4接收身高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患者的身高,并确定起始扫描位置和终点扫描位置,以及向升降装置7发送驱动信号。升降装置7接收该驱动信号,并根据该驱动信号先移动至起始扫描位置,再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各探测装置6在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的过程中均对患者进行扫描。

具体实施时,终点扫描位置可以为底座1对应的位置,底座1对应的位置为患者的脚部所对应的位置,则控制装置4根据患者的身高进行相应的计算,只确定对应于该患者的起始扫描位置即可。控制装置4控制升降装置7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底座1对应的位置处,也即升降装置7由患者的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患者的脚部,进而使得各探测装置6由起始扫描位置扫描至患者的脚部。底座1所对应的位置的确定方式为任意的,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例如,底座1可以设置有光电开关,该光电开关与控制装置4相连接,该光电开关用于向控制装置4发送位置信号,控制装置4接收该位置信号,并将该位置信号确定为终点扫描位置。具体实施时,底座1具有预设高度,以使各探测装置6中的最上方的探测装置置于底座对应的位置处。该预设高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具体实施时,底座1、支撑体、身高检测装置5、升降装置7和各探测装置6可以置于第一房间内,控制装置4可以置于第二房间内。在第一房间内可以设置有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用于检测患者的情况,摄像装置将检测到的患者的情况发送给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可以将患者的情况输出,操作者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操作。具体地,摄像装置检测的患者的情况包括:患者是否已站立于底座1、患者是否出现身体不适等,操作者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操作,如:开始扫描、终止扫描等。这样,有效地避免了操作者接受到辐射伤害。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患者站立于底座1,并且,各探测装置6在跟随升降装置7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扫描,这样,操作者无需对患者进行摆位即可对患者进行扫描,有效地避免了操作者接受较多的辐射,操作简单,并且,由于探测装置6为至少两个,控制装置将对于相同位置处的各探测装置6的扫描结果进行叠加,加快了各探测装置6扫描速度,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还可以有效地确保扫描结果的准确可靠,解决了现有技术对辐射剂量残留进行监测时操作复杂、操作者接受辐射较多并且扫描时间长的问题,以及,各探测装置6均通过升降装置7安装于支撑体,则各探测装置6置于呈站立状态的患者身体的一侧,有效地避免了探测装置6挤压患者。另外,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根据检测到的患者的身高确定起始扫描位置和终点扫描位置,无需对患者从头到脚进行全部的扫描,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提高了扫描效率,同时减少了患者接受的监测装置散发的辐射量。此外,该装置降低了制作成本,则该装置可设置于患者的病房区,使得患者能够就近进行监测,减少了对周围人的辐射伤害。

上述实施例中,每个探测装置6均可以包括:准直器和线阵探测器。其中,准直器安装于升降装置7,准直器设置有多个通道,各通道均用于实时接收患者体内发射的射线。具体地,各通道均沿支撑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即多个通道形成的宽度应能够适用于不同体型的患者的身体宽度,也就是说,无论患者的胖瘦,多个通道均能够接收患者任意部位发射的射线。每个通道只接收与准直器相平行的射线,对于与准直器具有倾斜角度的射线,每个通道均不进行接收,即准直器对射线起到了准直的作用。优选的,准直器为能够适用于高能元素的准直器。

线阵探测器安装于升降装置7,线阵探测器包括多个探测单元,并且,各探测单元与各通道一一对应设置。具体地,探测单元设置的数量与通道设置的数量相同,准直器的一个通道对应一个探测单元。

控制装置4与探测单元电连接,每个探测单元均接收控制装置4发出的扫描信号,并根据扫描信号接收对应的通道传送的射线,每个探测单元均对接收到的射线进行相应的处理,将射线转换为数字信号,以及将数字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还用于接收该数字信号,控制装置4还用于将相同位置处的各探测装置6中的各探测单元发送的数字信号进行叠加,并根据叠加后的数字信号确定患者体内辐射剂量残留分布。具体地,对于某个位置,每个探测装置6中准直器的各通道均接收患者体内发射的射线。各探测单元均接收对应的通道传送的射线,并将射线转换为数字信号,以及向控制装置4发送数字信号。控制装置4将该位置处各个探测装置6中的各探测单元发送的数字信号进行叠加,并确定患者体内辐射剂量残留分布。

扫描时,准直器的多个通道均实时接收患者体内发射的射线,并对患者体内发射的射线进行准直。当控制装置4发出扫描信号时,线阵探测器的每个探测单元均接收扫描信号,并根据扫描信号接收对应的通道传送的射线,将接收到的射线处理为数字信号,以及将数字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4。控制装置4接收该数字信号,并将相同位置处,每个探测装置6中的各探测单元发送的数字信号进行叠加,以及根据叠加后的数字信号确定患者体内辐射剂量残留分布。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由于准直器只能接收与准直器相平行的射线,即准直器对射线进行准直,所以各探测装置6在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的过程中均能够很好地将各位置所对应的人体部位进行扫描,避免了倾斜的射线对扫描结果的影响,提高了扫描结果的准确度,更好地确定患者体内辐射剂量残留分布的情况,并且,准直器采用能够适用于高能元素的准直器,这样该探测装置既能够监测高能元素,也能够监测低能元素,无需更换准直器,操作方便。

参见图1和图2,上述各实施例中,身高检测装置5可以为多个,并且,各身高检测装置5为并排设置。具体地,各身高检测装置5均沿支撑体的宽度方向(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设置,也就是说,各身高检测装置5均沿患者的身体的宽度方向设置。具体实施时,身高检测装置5设置的数量不受限制,但是应该使得多个身高检测装置5排布后对不同体型的患者均能够进行检测。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多个身高检测装置5并排设置,能够适应于不同体型的患者身体的宽度,从而更好地检测患者的身高,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上述各实施例中,该辐射剂量残留监测装置还可以包括:显示器。其中,显示器与控制装置4电连接,显示器用于显示患者的辐射剂量残留分布,这样,当控制装置4根据扫描结果确定出患者体内辐射剂量残留分布时,通过显示器可以将辐射剂量残留分布情况以图像的形式输出,能够直观、准确地将辐射剂量残留分布情况显示给操作者,便于操作者观察和分析。

参见图1和图3,上述各实施例中,支撑体可以包括:支撑本体2和顶板3。其中,支撑本体2的第一端(图1所示的下端)与底座1相连接,支撑本体2的第二端(图1所示的上端)与顶板3相连接,顶板3与底座1相对设置。具体地,支撑本体2夹设于顶板3与底座1之间,支撑本体2具有预设高度,该预设高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但应使不同身高的患者均可以站立于底座1与顶板3之间。支撑本体2内可以设置有空心腔体,升降装置7和各探测装置6均安装于空心腔体内。

身高检测装置5安装于顶板3,具体地,身高检测装置5可以为多个,各身高检测装置5沿顶板3的宽度方向设置,即各身高检测装置5沿患者的身体的宽度方向设置。

升降装置7可上下移动地安装于支撑本体2,具体地,升降装置7在空心腔体内沿支撑本体2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身高检测装置5安装于顶板3,能够更好地检测患者的身高,简单方便,并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辐射剂量残留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上述各实施例中,升降装置7可以包括:驱动机构、导轨71、连接板72、滑块和链条73。其中,导轨71沿支撑本体2的高度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设置,滑块与导轨71滑动连接,则滑块可沿导轨71上下移动。具体地,导轨71为两条,两条导轨71分别设置于支撑本体2的空心腔体内的左右两侧(相对于图1而言)。相应的,滑块也为两个,两个滑块与两条导轨71为一一对应设置,每个滑块均可沿对应的导轨71上下移动。具体实施时,两个滑块与两条导轨71均可以为标准件。

驱动机构的输入端与控制装置4电连接,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链条73相连接。链条73与连接板72相连接,并且,连接板72与滑块相连接。具体地,连接板72可以为长方形的板状体,连接板72的长度与探测装置6的长度相匹配。连接板72的左右两侧(相对于图1而言)的侧壁分别与两个滑块相连接,连接板72的后侧的侧壁(相对于图1而言)与链条73相连接。

驱动机构用于接收控制装置4发送的驱动信号,并根据驱动信号驱动链条73上下移动,由于连接板72与滑块相连接,所以,链条73地上下移动带动连接板72和滑块地上下移动以实现连接板72和滑块共同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优选的,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

各探测装置6沿支撑本体2的高度方向(图1中由上至下的方向)依次安装于连接板72,驱动机构通过驱动链条73上下移动从而带动连接板72沿导轨71上下移动,进而使得各探测装置6均可以跟随连接板72上下移动,实现了各探测装置6由起始扫描位置移动至终点扫描位置,并且,各探测装置6在移动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扫描。

具体实施时,升降装置7还可以包括:内部中空的连接框体。该连接框体朝向患者的一面为敞口设置,各探测装置6沿支撑本体2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于连接框体的内部,由于连接框体朝向患者的一面为敞口设置,所以,各探测装置6能够更好地接收患者发射的射线。连接框体的顶壁为连接板72,该连接框体通过连接板72与链条和滑块相连接。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升降装置7的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参见图1至图4,上述各实施例中,该辐射剂量残留监测装置还可以包括:两个把手8。其中,两个把手8均安装于支撑体,并且,两个把手8分别置于支撑体的两侧。具体地,两个把手8均安装于支撑本体2,并且,其中一个把手8与支撑本体2的左侧壁(相对于图1而言)相连接,另一个把手8与支撑本体2的右侧壁(相对于图1而言)相连接。两个把手8均向患者站立的方向(图1所示的右侧)延伸,也即两个把手8分别置于患者的身体的两侧。两个把手的形状可以为弧形、折线形等。具体实施时,两个把手8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把手8,便于患者的手扶,尤其是对于老人和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该把手8起到了支撑和保护患者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操作者无需对患者进行摆位即可对患者进行扫描,有效地避免了操作者接受较多的辐射,操作简单,并且,由于探测装置为至少两个,控制装置将对于相同位置处的各探测装置的扫描结果进行叠加,加快了各探测装置扫描速度,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还可以有效地确保扫描结果的准确可靠,以及,各探测装置均通过升降装置安装于支撑体,则各探测装置置于呈站立状态的患者身体的一侧,有效地避免了探测装置挤压患者。另外,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根据检测到的患者的身高确定起始扫描位置和终点扫描位置,无需对患者从头到脚进行全部的扫描,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提高了扫描效率,同时减少了患者接受的监测装置散发的辐射量。此外,该装置降低了制作成本,则该装置可设置于患者的病房区,使得患者能够就近进行监测,减少了对周围人的辐射伤害。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