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降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7568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降监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路基施工监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沉降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软土路堤设计与施工规范》中要求:高速和一级公路工后沉降应小于15cm,二级公路工后沉降应小于30cm,三级公路工后沉降应小于50cm。为了确定工后沉降,道路施工中一般会埋设路基沉降板,来进行施工监测。

现有技术中应用最多的沉降监测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沉降板1、加劲肋2、沉降管3、管箍4,路基沉降时,沉降板1和沉降管3会随着路基的沉降而沉降,因此只需要测定沉降管口的高程即可,此外,随着路基填土不断增加,沉降管3需要加高时,通过管箍4不断加高。申请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上述沉降监测装置中存在以下问题:

1.工程赶工期期间,填土速率较快,将沉降管3掩埋,再次监测时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寻找沉降管;

2.填土的不断增加,沉降管也需要不断的加高,沉降管在加高过程中,由于管顶螺纹连接的原因,往往会使得加高的沉降管是倾斜的,进而造成了监测的数据有误.

通过检索现有的专利文献与非专利文献,上述2个问题、尤其是第1个问题并未记载,也没有现成的技术来解决该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沉降监测装置及其安装方法,以便解决现有技术中接管复杂的问题,特别是被填土掩埋时不易接管的问题。

一种沉降监测装置,包括沉降板(1)、外管(3)、内管(4)、第一卡接装置(6)、控制构件(9-1)、第一连接构件(9-2);外管固定在沉降板上;

内管(4)能够在外管(10)中拉伸,内管(4)与外管(10)能够通过第一卡接装置(6)固定;

控制构件设置在内管(4)的顶部区域,第一连接构件(9-2)分别与控制构件(9-1)和第一卡接装置(6)的第一卡接件(6-2)连接;控制构件(9-1)通过第一连接构件(9-2)能够控制第一卡接件(6-2)的卡合;

所述第一连接构件(9-2)采用绳或者索或者弹性杆。

进一步,内管(4)的顶部安装有杆顶紧固件(8),杆顶紧固件(8)的设置有通孔(8-3),控制构件(9-1)螺纹连接在通孔(8-3)中,旋转拉起控制构件(9-1)时通过第一连接构件(9-2)带动第一卡接装置(6)滑动,使得内管(4)能够自由滑动。

进一步,控制构件(9-1)设置在内管的侧壁,控制构件(9-1)包括旋转件(9-1-1)以及转动轴(9-1-2);第一连接构件(9-2)缠绕在转动轴(9-1-2)上,通过转动旋转件(9-1-1)来控制第一连接构件(9-2),进而控制卡接件;其中,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9-1-2)在与滑轮(4-2)的转轴方向垂直。

进一步,第一卡接装置(6)包括设置在内管(4)中的活动槽(4-3),第一卡接件(6-2)以及与其连接的弹簧(6-1)设置在所述活动槽中,弹簧的一端(6-1)固定在活动槽中,在所述活动槽的表面设有孔,所述第一连接构件(9-2)穿过上述活动槽表面的孔与第一卡接件连接。

进一步,所述与第一卡接件(6-2)的对应的活动槽的正内侧(4-1)设置孔,在活动槽的正内侧(4-1)的背面固设有滑轮(4-2),第一连接构件绕过滑轮(4-2)将第一卡接件(6-2)与控制构件(9-1)连接起来。

进一步,内管与外管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卡接装置(12),所述第二卡接装置(12)包括第二卡接件(12-2)、压缩弹簧、活动槽;第二卡接装置(12)的第二卡接件(12-2)的下表面设置有斜面;第二连接构件(13)包括中空的竖向的钢管(13-1)、水平的钢管(13-2)、以及斜块(13-3);第二连接构件(13)在向上运动时:斜块(13-3)与第二卡接件的下表面的斜面配合,使得第二卡接件(12-2)从外管的卡孔中抽出,斜块(13-2)所对应的活动槽设置开口,以便斜块在上升时能与第二卡接件的斜面配合使用;

在第一卡接装置(6)的活动槽以及第二连接构件(13)的管壁上均设置开口,第一连接构件(9-2)通过上述开口进入第二连接构件(13)的竖向的钢管(13-1)内部,控制构件(9-1)设置在第二连接构件的顶部。

进一步,外管(3)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接件(6-2)和第二卡接件相配合的卡孔,第一卡接件(6-2)以及第二卡接件突出于卡孔,且在卡孔的外侧设置卡接外套(3-1);或者内管的第一卡接件(6-2)和第二卡接件插入外管的管壁内部。

进一步,外管及其固定在外管中的内管构成一层监测管;在下一层监测管的内管顶部上部固定上一层监测管;上一层的监测管的外管通过螺纹与下一层的监测管的内管连接,上一层的监测管的外管伸出上一层的监测管的内管下面一段距离,以便下一层的监测管的内管能够旋入上一层的监测管的外管内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第一,发现并解决了沉降管被填土掩埋时如何加管的问题;第二,采用柔性的连接构件与控制构件控制内管提升,能够实现拉伸控制构件来将卡接件拉开的方案;第三,设计了2套卡接件(两者是协同工作),使得内管在拉伸时更加方便、而且可以到达合适的卡孔;第四,针对高填土路基,采用现有技术类似的方式,“内管+外管”层接设计。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的沉降板结构图;

图1中附图标记表示:沉降板1、加劲肋2、沉降管3、管箍4

图2:对比例1的沉降板结构图;

图3:对比例1的转动盘5的结构细图;

图2-3中附图标记表示:沉降板1、加劲肋2、外管3、内管4、转动盘5;

图4:实施例一的沉降装置结构图;

图5:实施例一的a点细节图;

图6:实施例一的连接构件与控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图;

图7:实施例一的沉降装置的使用图;

图8:实施例二的内管与外管的卡接装置结构图;

图9:实施例三的连接构件与控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图;

图10a:实施例四的连接构件与控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图;

图10b:实施例四的b-b截面图;

图11:实施例五的内管设计图;

图12:c-c截面图(卡接件未示出);

图13:实施例五的沉降装置的使用图;

图14:实施例五的斜块与第二卡接件细部图;

图15:实施例六的上、下管材连接图;

图4-15中:1沉降板,1-1加强钉,2加劲肋,3外管,4内管,4-1活动槽的正内侧,4-2滑轮,4-3活动槽,6第一卡接装置,6-1压缩弹簧,6-2第一卡接件,7卡孔,8杆顶紧固件,9-1控制构件,9-1-1旋转件,9-2第一连接构件,10外管,11限位槽,12第二卡接装置,12-2第二卡接件,13第二连接构件,竖向的钢管13-1,水平的钢管13-2,斜块13-3。

具体实施方式

对比例1:如图2-3所示,沉降监测装置,包括沉降板(1)、沉降管;沉降管由外管(3)、内管(4)、内管(4)的顶部设置的转动盘(5)组成,转动盘(5)包括中心板和在中心板周向均布的突出于中心板的转动杆,内管(4)与外管(3)采用螺纹连接,转动盘(5)的上表面为观测立尺的放置部位;随着填土的增加,当需要加高沉降管时,通过旋转转动盘来使得内管从外管中伸出。当施工单位填土过快,沉降管被埋,通过挖掘找到转动盘后,只需要旋转转动盘,使得内管带动转动盘升高。内管预设在外管中,免去了管箍连接时上、下沉降管可能不处于同一轴线上的问头,使得内管-外管始终处于同一轴线上。在升高转动盘时只需要转动即可。

内、外管的设计用于沉降板装置,着重解决的是沉降管始终保持在同一轴线上,提高监测数据的有效性。虽然转动盘转动能够方便,但是旋转速度太慢。

实施例1:如图4所示,一种沉降监测装置,包括沉降板(1)、外管(3)、内管(4)、第一卡接装置(6)、控制构件(9-1)、第一连接构件(9-2);

内管(4)能够在外管(10)中拉伸,内管(4)与外管(10)能够通过第一卡接装置(6)固定;

控制构件设置在内管(4)的顶部区域,第一连接构件(9-2)分别与控制构件(9-1)和第一卡接装置(6)的第一卡接件(6-2)连接;

其中,内管(4)的顶部安装有杆顶紧固件(8),杆顶紧固件(8)的设置有通孔(8-3),控制构件(9-1)螺纹连接在通孔(8-3)中,旋转拉起控制构件(9-1)时通过第一连接构件(9-2)带动第一卡接装置(6)滑动,使得内管(4)能够自由滑动;

如图6所示,其中,第一卡接装置(6)包括设置在内管(4)中的活动槽(4-3),第一卡接件(6-2)以及与其连接的弹簧(6-1)设置在所述活动槽中,弹簧的一端(6-1)固定在活动槽中,优选的,固定在与第一卡接件(6-2)的对应的活动槽的正内侧(4-1),在所述活动槽的表面设有孔,卡接件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构件(9-2),所述第一连接构件(9-2)采用绳(如钢丝)或者索或者弹性杆(如弹簧),所述第一连接构件(9-2)穿过上述活动槽表面的孔;

如图6所示,其中,外管(3)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接件(6-2)相配合的卡孔,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卡接件(6-2)突出于卡孔,且在卡孔的外侧设置卡接外套(3-1),卡接外套(3-1)用于包括卡孔,以避免土体从卡孔中进入外管内部、或者堵塞卡孔;

如图7所示:实施例一的沉降装置在使用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路基土工织物(土工格栅或土工布)铺设完成后,将沉降监测装置置于土工织物表面;

第二,优选的,内管的管口高于外管管口;将标尺置于内管管口处,获取内管管口首次高程;

第三,按照监测频率进行量测内管管口高程;

第四,在填土接近内管管口或者填土已经将内管管口埋设后,提升内管:拉起控制按钮、第一卡接件从外管的卡孔中抽出,然后抓升内管,内管抽起后,放开控制按钮;

第五:重新固定内管:内管抓升直至内管的第一卡接装置插入外管的卡孔。

实施例2: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外管的管壁加厚,内管的第一卡接件(6-2)插入外管的管壁内部;实施例2的设计思路在于:外管设置卡接外套,在沉降装置下降时,卡接外套会提高外管和填土之间的拱效应,可能使得沉降装置测量的沉降偏小;并且,外管管壁没有突起物,也进一步降低了与施工机械发生碰撞的可能性。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1和2在制作外管的卡孔时,外管的结构除了一体成型外;还可以采用打穿孔的形式,然后在孔外粘贴卡接外套(实施例1),或者在孔内粘贴闭孔套(实施例2)的方式来成型,这种方式更适合于施工单位自制。

对比例2:实施例1的内管较外管的管径小,外管与沉降板固定在一起,提升时提升内管;发明人在改进对比例1的方案上,提出了与实施例1平行的方案:内管与沉降板固定在一起,提升时提升外管,量测时以外管的管口高程为准,控制按钮设置在外管的顶部。对比例2的方案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是提升内管,而对比例2是提升外管。对比例2的方案较实施例1更容易制作,并且在不填土的情况下,外管的管径更大,手更容易接触,所以提升起来更加容易。但是,在外管接触填土的情况下,特别是填土将外管管口埋设的情况下,情况完全相反,外管提升难度相当大,其提升过程的力学原理实质上就是“拔桩”。

如图9所示为实施例3:控制构件(9-1)设置在内管的侧壁,在活动槽的正内侧(4-1)的背面固设有滑轮(4-2),第一连接构件(9-2)采用柔性的绳/索时,连接构件绕过滑轮(4-2)将第一卡接件(6-2)与控制构件(9-1)连接起来。

如图10a、10b所示,实施例4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修改的,控制构件运动的方式改为旋转方式;控制构件(9-1)包括旋转件(9-1-1)以及转动轴(9-1-2);第一连接构件(9-2)缠绕在转动轴(9-1-2)上,通过转动旋转件(9-1-1)来控制第一连接构件(9-2),进而控制卡接件。其中,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9-1-2)在与滑轮(4-2)的转轴方向垂直。

实施例1中的技术方案,在发生路基填土将其掩埋的情况后,其仍然需要人工进行挖掘,相比而言,优势在于:1)控制构件可以采用15-20cm的杆状,方便确定装置的方位;2)在填土将装置掩埋的情况下,免去了在填土下方(路基填土已经经过碾压,再次挖掘对于此处的施工质量不利)接管的繁琐;3)挖掘深度不需要太深,因为在拉起控制构件时,内外管卡接装置相分离,此时继续拉起控制构件,控制构件通过连接构件(绳索)作用于内管固接的活动槽,使得内管能够直接拉起,即只需要通过向上拉控制构件就可以拉起内管。

但是,其在实际过程中,实施例1中的连接构件采用柔性的绳索,通过拉-控制构件,来提升内管时,虽然可以拉起内管,但是:第一,在拉起内管时,实际上利用的是绳索-(滑轮)-活动槽的作用力,绳索存在摩擦,存在损坏的隐患;第二,由于外管卡接孔预先设置,在填土将其掩埋的情况下,若掩埋较深,一直通过控制构件(控制构件采用50cm杆状)拉内管时,有可能出现内管从外管抽出的可能性。

如图11-13所示,实施例5:内管与外管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卡接装置(12),其包括第二卡接件(12-2)、压缩弹簧、活动槽(4-3);第二卡接装置(12)的第二卡接件(12-2)的下表面设置有斜面;第二连接构件(13)包括中空的竖向的钢管(13-1)、水平的钢管(13-2)、以及斜块(13-3);第二连接构件(13)在向上运动时:斜块(13-3)与第二卡接件的下表面的斜面配合,使得第二卡接件(12-2)从外管的卡孔中抽出,相应的,斜块(13-2)所对应的活动槽(4-3)设置开口,以便斜块在上升时能与第二卡接件的斜面配合使用;

在内管与外管也设置有第一卡接装置(6),第一卡接装置(6)、第一连接构件(9-2)、控制构件(9-1);第一连接构件(9-2)也采用绳索,控制构件(9-1)通过第一连接构件(9-2)来控制第一卡接装置(6)的第一卡接件(6-2)的伸缩状态;在第一卡接装置(6)的活动槽以及第二连接构件(13)的管壁上设置开口,以便第一连接构件(9-2)通过上述开口进入第二连接构件(13)内部,控制构件(9-1)设置在第二连接构件的顶部。

实施例五采用“第一连接构件+第一卡接件”、“第二连接构件+第二卡接件”的双控制手段,其效果在于:由于施工速度较快,沉降监测装置被掩埋在土体下面,监测人员通过开挖找到第二连接构件(第二连接构件可设置成高于内管管顶30-50cm,以便于操作),此时,通过“拉起第二连接构件+拉起控制构件”两个动作,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均压缩在内管和外管中,此时,可通过拉起第二连接构件带动内管上升,此时,放开控制构件,此时:由于第二连接构件一直处于拉起状态,斜块(13-3)与第二卡接件(12-2)配合,第二卡接件(12-2)一直处于收缩状态,此时通过第一卡接件也能够卡合内管和外管;若此时内管的高度仍然不符合要求,例如内管仍然在填土下侧或者稍高于填土,可拉起控制构件,然后拉起第一连接构件,使得内管继续增高,直到第一卡接件与下一个预设的外管的卡孔卡接;如上述操作方式,直到内管到达合适的位置,第一卡接件插入卡孔,放开第二连接构件,在重力作用下,第二连接构件下落,第二卡接件插入卡孔中;第二连接构件突出与内管的表面设置突出物,使得第二连接构件固定在内管上。

如图13所示:实施例五的沉降装置在使用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路基土工织物(土工格栅或土工布)铺设完成后,将沉降监测装置置于土工织物表面;

第二,优选的,内管的管口高于外管管口;将标尺置于内管管口处,获取内管管口首次高程;

第三,按照监测频率进行量测内管管口高程;

第四,提升内管:拉起控制按钮、第一卡接件从外管的卡孔中抽出;抓升第二连接件,第二卡接件从外管的卡孔中抽出;直接拉升第二连接构件可提升内管;放开控制按钮,提升内管直至第一卡接件与外管的卡孔卡合。

在正常状态下,第二连接构件通过其表面的突出物放置在内管上,以避免其落下;或者在内管的下部区域固定一封盘,第二连接构件放置在其表面。

实施例5是在实施例1-4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第二连接构件高于内管的高度,并且第一连接构件穿在第二连接构件内部,通过两个连接构件的配合(不需要内管)即可控制内管的提升,即开挖时只需要开挖至第二连接构件即可。发明人在试验时,发现:柔性连接构件+刚性连接构件、柔性设置在刚性内部的方案是便捷和可行的;若采用双刚性连接构件,这两个连接构件是相互分离的,相当于在内管的表面设置2个第二连接构件,但是,如此的设计使得内管表面大部分被连接构件所占据,无法放置测量尺;若采用双柔性连接构件的方案,在内管中在设置一个管(与内管固定,否则在提升该管时无法提起内管)、柔性连接构件设置在该管中,这一设计实际上只是在内管延伸一段管而已。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对应的卡孔不在同一竖直轴线上。

实施例1-5而言,以内管管口为观测点,其初始距沉降板高度为h,内管的提升高度为h1(即内管在外管中的提升高度,对应于同一卡接件的最下面的卡孔至最上面的卡孔的距离),路基沉降深度s,路基填土高度s1;对于沉降装置而言,h+h1>s+s1+0.3m(余量高度),才能满足内管高程突出于填土表面,即实施例1-5的技术方案适用范围为h+h1>s+s1。此外,在实际测量过程中,h的高度需要考虑测量仪器高度,一般取为1.5m,h1的高度受限于外管的高度,一般为1.2m,由此计算可知:实施例1-5的适用范围在s+s1<2.4m的情况。

实施例6:为了能够应用于高填土情况,与现有技术的思路类似,采用叠加的方式来实现。在实施例5的第一层监测管的内管顶部上部固定第二层监测管:“外管+内管”,安装时,内管收缩在内管中,然后随着填土的增加,然后运用实施例5的方法,拉起内管;然后,在第二层监测管的内管顶部安装固定第三层监测管,以此类推,以便解决。本实施例的改进之处在于:上一层的外管通过螺纹与下一层的内管连接,上一层的外管伸出上一层的内管下面一段距离,以便下一层的内管能够旋入上一层的外管内部,且此段距离以保证上、下相接管材的稳定性为准。

此外,为了提高沉降板与地面的摩擦力,在沉降板的底部设置加强钉(1-1)或者加强槽等;外管(3)与沉降板之间间隔均匀设置4块或6块加劲肋(2)。

表1对比了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而且表1中的列表的顺序也是发明人的技术方案研发演变的顺序:

表1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对比

以上已详细描述了本方面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到,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讲授内容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