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地震和降雨作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试验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28836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模拟地震和降雨作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试验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拟地震和降雨作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试验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爆发频率高、危害性大等特点。我国的山地面积相当广阔,占国土总面积的2/3,天然边坡广泛存在,并且随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大型边坡工程也会越来越多。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强降雨及异常极端天气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越来越多,已经引起各国地质灾害研究学者广泛关注。“中国地质灾害数据库”中记录了发生在我国的滑坡灾害,在其记录的灾害中,绝大部分的滑坡是由降雨诱发的。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多震(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国家,多次发生强烈地震,如唐山大地震,营口地震,云南武定县地震,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等,因地震荷载造成的边坡失稳进而产生的滑坡,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样触目惊心。从上可知,降雨和地震是诱发滑坡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深入研究降雨条件下、地震条件下以及地震和降雨耦合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规律对滑坡的预测以及预报和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然而,由于多因素作用导致滑坡的形成与发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所以仅仅靠室内的常规土工实验和现场原位实验无法深入研究其边坡的破坏模式及其失稳机理。

目前有类似模型箱的实验,但是模型箱三面侧壁为木质,在边坡模型含水量较大时,木质侧壁易腐蚀,不耐久,垂直地震波的两侧壁为木质,对地震波具有反射作用,易形成反射波,造成试验误差,并且该试验装置只能模拟地震作用,不能实现地震和降雨耦合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拟地震和降雨作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试验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模拟地震和降雨作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试验装置,包括人工降雨装置、模型箱、振动台、试验监测系统和电脑终端,

人工降雨装置包括储水箱、压力泵、电子控制阀、流量表、回水管、进水管、供水分管、降雨喷头和供水主管,储水箱通过进水管与压力泵连接,压力泵连接电子控制阀,电子控制阀连接流量表,流量表连接供水主管,供水主管连接供水分管,供水分管下方连接降雨喷头,储水箱与电子控制阀之间通过回水管连接,

模型箱位于降雨喷头的下方,模型箱与振动台固定连接,模型箱包括钢制前侧壁、有机玻璃、钢制后侧壁、钢制左侧壁、聚苯乙烯泡沫板、钢制底板、角钢斜撑、边坡模型前置挡板、钢制右侧壁、泄水阀、泄水阀过滤网、传感器孔、铁丝网,聚苯乙烯泡沫板分别粘贴在钢制左侧壁和边坡模型前置挡板上,铁丝网焊接在钢制底板上,边坡模型前置挡板垂直安装于钢制前侧壁和钢制后侧壁之间,钢制前侧壁和钢制后侧壁有相对应的等距离的若干孔洞,固定螺栓穿过孔洞使边坡模型前置挡板固定,有机玻璃安装于钢制后侧壁上方,泄水阀过滤网安装在泄水阀的一侧,泄水阀的另一侧穿过聚苯乙烯泡沫板、边坡模型前置挡板和钢制右侧壁,边坡模型前置挡板上设置有若干传感器孔,

试验监测系统包括传感器数据线、摄像机、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含水量传感器、吸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含水量传感器、吸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分别安装于传感器孔内,且通过传感器数据线与传感器数据采集仪连接,传感器数据采集仪连接电脑终端,振动台与电脑终端连接,电子控制阀与电脑终端连接,摄像机放置在模型箱附近。

本发明还采用如下技术特征:采用如上所述的一种模拟地震和降雨作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试验装置,其试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边坡振动台模型相似比确定的关键在于根据振动台模型箱有效尺寸和原型边坡断面尺寸,确定几何尺寸相似比,根据几何相似比计算出模型的相似常数,相似关系见表1:

表1模型的相似关系表

通过以上相似比确定边坡的几何尺寸,按时间相似比压缩输入地震波时间轴,设计地震工况和降雨工况,设计加速度传感器、土压力传感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含水量传感器、吸力传感器的埋设位置以及相关标志点的埋设位置;

步骤二:模型土拌制及分层铺设形成边坡模型,制样步骤如下:

(2.1)配置试验用土:根据自己的试验需求制作相关的试验方案,试验方案中要确定试验边坡的尺寸和角度以及试验用土的类型;

(2.2)分层填筑:将边坡模型在竖直方向按一定的高度划分若干层,然后逐层夯实填筑边坡,填筑完一层边坡时要取样校核其密度,并且在该层土样的表面进行打毛处理;

(2.3)铺设监测点标致:在靠近观测窗口一侧相应分层处均匀撒上一层用油性墨水染成黑色的土样,为了使分层顶部水平,利用水准尺制作标记线;

(2.4)埋设传感器:埋入相应的传感器并避免传感器在夯实过程中损坏,把加速度传感器粘贴在密闭的盒子中,盒子与传感器的共同密度和土的密度相等。

(2.5)调试数据采集系统:将传感器数据线和传感器数据采集仪连接,传感器数据采集仪通过usb数据线和电脑终端连接;

(2.6)调整坡形:借助放线,完成所需坡形并打毛没分层的表面,通常通过分层填筑后,进行削坡完成所需的边坡模型,对填筑完的边坡坡面盖上塑料布,防止水分蒸发,然后静止一周使边坡土体内部应力状态调整均匀、颗粒之间形成胶结;

(2.7)布设piv分析控制基准点:颗粒图像技术是通过两张不同时刻的照片来分析和比较照片中的同一颗粒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从而找出图片中颗粒的运动轨迹,边坡模型制作时,需要在有机玻璃内侧做一些用来描述颗粒位移的控制点,试验方案设计时,应根据试验模型的尺寸和测量的精度来设定控制点的大小与间隔,由于人为误差的原因,控制点的圆心往往不一定就出现在之前标定好的位置,需要对控制点进行标定;

(2.8)图像系统调试:将数码相机对准有机玻璃观察窗口,并调整焦距使画面达到最清晰的状态;选择最佳位置固定数码摄像机对边坡的坡面进行拍摄;

步骤三:按照设计的地震工况,从电脑终端输入地震波形及相关参数,振动台振动模拟地震作用;

步骤四:按照设计的降雨工况,通过电子控制阀和压力泵控制降雨强度的大小进行降雨作用并打开泄水阀门进行排水,通过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含水量传感器、吸力传感器测量降雨作用时边坡土体孔隙水压力、含水量、基质吸力的变化情况,并且通过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记录边坡侧面坡面处的裂纹和变形情况;

步骤五:本实验采用高清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边坡土体位移变化进行追踪观测,利用高清数码摄像机进行全程摄像的同时,在地震和降雨作用后,利用高清高倍数码照相机进行图片采集,对边坡侧面和边坡表面发生异常情况的部位利用高清数字电子显微镜进行观测、记录,最终,对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分析得到地震和降雨耦合作用下的边坡失稳机理。

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为:本发明可进行单独地震、单独降雨以及地震和降雨耦合作用下的相关实验,其具有构造简单,可重复利用,试验成本低等特点。通过该装置的模型试验,可以揭示边坡地震、降雨以及地震和降雨耦合作用下的失稳机理,为滑坡防灾减灾、监测和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模型箱的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模型箱的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边坡模型前置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说明书附图举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解释:

实施例1

结合图1-4所示,一种模拟地震和降雨作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试验装置,包括人工降雨装置1、模型箱2、振动台3、试验监测系统4和电脑终端5,人工降雨装置1包括储水箱1-1、压力泵1-2、电子控制阀1-3、流量表1-4、回水管1-5、进水管1-6、供水分管1-7、降雨喷头1-8和供水主管1-9,储水箱1-1通过进水管1-6与压力泵1-2连接,压力泵1-2连接电子控制阀1-3,电子控制阀1-3连接流量表1-4,流量表1-4连接供水主管1-9,供水主管1-9连接供水分管1-7,供水分管1-7下方连接降雨喷头1-8,储水箱1-1与电子控制阀1-3之间通过回水管1-5连接,模型箱2位于降雨喷头1-8的下方,模型箱2与振动台3固定连接,模型箱2包括钢制前侧壁2-1、有机玻璃2-2、钢制后侧壁2-3、钢制左侧壁2-4、聚苯乙烯泡沫板2-5、钢制底板2-6、角钢斜撑2-7、边坡模型前置挡板2-8、钢制右侧壁2-10、泄水阀2-11、泄水阀过滤网2-12、传感器孔2-13、铁丝网2-14,聚苯乙烯泡沫板2-5分别粘贴在钢制左侧壁2-4和边坡模型前置挡板2-8上,铁丝网2-14焊接在钢制底板2-6上,边坡模型前置挡板2-8垂直安装于钢制前侧壁2-1和钢制后侧壁2-3之间,钢制前侧壁2-1和钢制后侧壁2-3有相对应的等距离的若干孔洞2-9,固定螺栓穿过孔洞2-9使边坡模型前置挡板2-8固定,有机玻璃2-2安装于钢制后侧壁2-3上方,泄水阀过滤网2-12安装在泄水阀2-11的一侧,泄水阀2-11的另一侧穿过聚苯乙烯泡沫板2-5、边坡模型前置挡板2-8和钢制右侧壁2-10,边坡模型前置挡板2-8上设置有若干传感器孔2-13,试验监测系统4包括传感器数据线4-1、摄像机4-2、传感器数据采集仪4-3,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含水量传感器、吸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含水量传感器、吸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分别安装于传感器孔2-13内,且通过传感器数据线4-1与传感器数据采集仪4-3连接,传感器数据采集仪4-3连接电脑终端5,振动台3与电脑终端5连接,电子控制阀1-3与电脑终端5连接,摄像机4-2放置在模型箱2附近。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采用实施例1的试验装置得出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模型试验的首要问题是相似律的确定,以使原型的物理规律能在模型上得到正确反映,模型应该和原型相似,并符合相似理论的要求,相似律规定了模型和原型之间相似必须满足的条件,同时规定了将模型试验数据和结果推算到原型上的法则。因此,边坡振动台模型相似比确定的关键在于根据振动台模型箱有效尺寸和原型边坡断面尺寸,确定几何尺寸相似比。根据几何相似比计算出模型的主要相似常数,相似关系见表1:

表1模型的相似关系表

通过以上相似比确定边坡的几何尺寸,按时间相似比压缩输入地震波时间轴,设计地震工况和降雨工况,设计加速度传感器、土压力传感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含水量传感器、吸力传感器的埋设位置以及相关标志点的埋设位置。

步骤二:模型土拌制及分层铺设形成边坡模型,制样步骤如下:

(2.1)配置试验用土:根据自己的试验需求制作相关的试验方案,试验方案中要确定试验边坡的尺寸和角度以及试验用土的类型。为了配置所需的试验用土,先确定试验用土的控制干密度(可利用击实试验,选择最优含水量时的密度),每次取200kg的试验用土,测定其平均初始含水量,确定干土的质量和水的质量,再由试验干密度计算需要加入的水的质量,最后利用搅拌机将配置土样搅拌均匀,得到所需的配置试验用土。

(2.2)分层填筑:将边坡模型在竖直方向按10cm的高度划分若干层,然后逐层夯实填筑边坡,填筑完一层边坡时要取样校核其密度,并且在该层土样的表面进行打毛处理。夯实可以如下实现,根据每层的体积和控制干密度称取相应的试验用土重量,将试验用土均匀铺设在模型槽中,然后在土层表面上放置尺寸与土层大小相当的矩形垫板,最后利用行车在板上吊放重1.8t的混凝土重块,尤其将土压制设定标高。

(2.3)铺设监测点标致:在靠近观测窗口一侧相应分层处均匀撒上一层用油性墨水染成黑色的土样,为了使分层顶部水平,利用水准尺制作标记线。在坡面埋设白色橡皮塞,橡皮塞的密度和土体相近,橡皮塞的横向和竖向间距均为10cm。以此橡皮塞作为坡面形态变化的标志点,进而有利于坡面的变形分析。

(2.4)埋设传感器:为了避免传感器在夯实过程中损坏,相应的夯实层中需要埋设传感器,先利用pvc管代替传感器,等到夯实完成后取出pvc管,埋入相应的传感器。此外,因为加速度传感器在含水量较高的土体中可能会出现不能正常工作情况,又因为加速度传感器的密度远大于边坡土体的密度,在试验过程中就会可能出现和土耦合振动的情况,所以需要改装加速度传感器克服上述缺陷。为了避免加速度传感器周围的含水量过大,可以把加速度传感器粘贴在密闭的盒子中。同时为了防止出现传感器和土耦合振动的状况,使改装后的盒子与传感器的共同密度和土的密度相等。

(2.5)调试数据采集系统:将传感器数据线和数据采集仪连接,数据采集仪通过usb数据线和电脑终端连接,打开数据采集仪电源和电脑终端软件,看软件是否有正确数据显示,以此检测传感器线路连接是否正确。

(2.6)调整坡形:借助放线,完成所需坡形并打毛没分层的表面,通常通过分层填筑后,进行削坡完成所需的边坡模型。对填筑完的边坡坡面盖上塑料布,防止水分蒸发,然后静止一周使边坡土体内部应力状态调整均匀、颗粒之间形成胶结。

(2.7)布设piv分析控制基准点:颗粒图像技术(piv技术)是通过两张不同时刻的照片来分析和比较照片中的同一颗粒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从而找出图片中颗粒的运动轨迹。边坡模型制作时,需要在有机玻璃内侧做一些用来描述颗粒位移的控制点。试验方案设计时,应根据试验模型的尺寸和测量的精度来设定控制点的大小与间隔。试验时,可以将控制点设为黑色实心圆点,具体制作是在观察窗内壁用油性黑色毛笔点一个直径10mm左右的黑色圆点,待其风干之后,在其之上覆盖一个直径为16mm的白色圆点。黑色和白色增加了控制点的对比度,有效地将其与模型边坡土体区分开来。此外,由于人为误差的原因,控制点的圆心往往不一定就出现在之前标定好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对控制点进行标定。控制点标定的具体做法如下:在电脑中画一张与有机玻璃尺寸相同的图,在此图上画好直径为10的圆,然后将其打印出来。在有机玻璃上制作控制点时,应先将图纸贴在有机玻璃的外侧,以此黑色圆点来标定控制点,因此这样的圆就称为标定点。由于图纸是通过计算机画的所以圆的大小和间距都是很精确的,用这样的圆来标定控制点就会有效地提高控制点的准确度。

(2.8)图像系统调试:将数码相机对准有机玻璃观察窗口,并调整焦距使画面达到最清晰的状态;此外选择最佳位置固定数码摄像机对边坡的坡面进行拍摄。

步骤三:按照设计的地震工况,从电脑终端输入地震波形及相关参数,振动台振动模拟地震作用。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土压力传感器测量得到地震作用的边坡动力响应,并且通过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记录边坡侧面、坡面处的裂纹和变形情况。研究表明,与加速度有关的地震惯性力是边坡产生变形和失稳的主要原因,而边坡的加速度和动土压力响应及其分布规律等,是评价边坡工程地震动力响应性状的基本资料,通过模型试验了解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以期揭示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失稳机制。

步骤四:按照设计的降雨工况,通过电子控制阀和压力泵控制降雨强度的大小进行降雨作用并打开泄水阀门进行排水。通过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含水量传感器、吸力传感器测量降雨作用时边坡土体孔隙水压力、含水量、基质吸力的变化情况,并且通过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记录边坡侧面坡面处的裂纹和变形情况。

步骤五:本实验采用高清数字图像处理技术(piv技术)对边坡土体位移变化进行追踪观测,利用高清数码摄像机进行全程摄像的同时,在地震和降雨作用后,利用高清高倍数码照相机进行图片采集,对边坡侧面和边坡表面发生异常情况的部位利用高清数字电子显微镜进行观测、记录。最终,对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分析得到地震和降雨耦合作用下的边坡失稳机理。

上述试验步骤中为先进行地震作用后进行降雨作用,实际操作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地震和降雨同时作用的工况、先降雨作用后地震作用的工况,单独降雨作用的工况、单独地震作用的工况。本实验采用高清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边坡土体位移变化进行追踪观测,利用高清数码摄像机4-2进行全程摄像的同时,在地震和降雨作用后,对边坡侧面和边坡表面发生异常情况的部位利用高清数字电子显微镜进行观测、记录。最终,对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分析得到地震和降雨耦合作用下的边坡失稳机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